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966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7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docx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docx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有解析

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杯B.纯棉毛巾C.羊毛围巾D.蚕丝被芯

2.人体缺钙易引发的病症是(  )

A.贫血B.夜盲症C.骨质疏松D.甲状腺肿大

3.下列与金属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能完全相同B.炼铁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常温下所有金属均为固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4.下列关于“酒精温度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停止运动B.分子体积缩小

C.分子间间隔减小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5.下列化学用于与含义相符的是(  )

A.Fe3O4﹣氧化铁B.2N﹣2个氮元素

C.H+﹣1个氢离子D.Cl2﹣2个氯原子

6.图中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钠的原子序数为11

B.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

D.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

7.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铁锈,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量取浓硫酸

B.

稀释浓硫酸

C.

装生锈铁钉

D.

倾倒稀硫酸

8.以下实验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

A.测定两种金属的密度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C.将两种金属片相互刻划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10.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观察颜色

B.氯化钾和氯化铵﹣氢氧化钠

C.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闻气味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灼热的氧化铜

11.将下列各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HNO3和FeCl3B.NaOH和HCl

C.BaCl2和Na2SO4D.KOH和CuSO4

12.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电解水的原理均可表示为:

2H2O

2H2↑+O2↑.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PH减小

B.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少

C.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

D.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64分)

13.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

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

用“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

①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标号).

(3)从变化角度:

已知:

常温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

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

(4)从应用角度:

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

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      (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14.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

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径“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      (写一种).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③“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      (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能走完全程.

15.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标号).

A.蔗糖和水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C.铁和氧化铜溶液

(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      .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      .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      .

16.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2)下列对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填标号).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3)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      ℃.

(4)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      (填“甲”或“乙”)物质饱和溶液.

17.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

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装置为      (填标号,下同)和      组合.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标号).

(4)若用水将图2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      (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5)实验室用碘化氢溶液测定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原理:

H2O2+HI═2H2O+I2↓.取25.0g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足量的碘化氢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2.7g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8.某固体粉末由Mg、MgO和Mg(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省略)

【信息资料】本实验条件下,氢气密度为0.09g/L.

【实验过程】

步骤Ⅰ:

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并连接仪器.

步骤Ⅱ:

倾斜Y形管,使样品充分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为55.6mL.

步骤Ⅲ:

拆下装置,往Y形管内残余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生产沉淀.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得沉淀质量为2.90g.

【回答问题】

(1)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      .

(2)①使样品与硫酸充分反应的正确操作是      (填标号).

A.硫酸溶液转移到样品中B.样品转移到硫酸溶液中

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通过步骤Ⅱ推断,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通过步骤Ⅲ计算,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      g.

②结论:

该样品中的成分是      .

【反思】

(4)该化学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到以下结论,正确的有      (填标号).

A.利用该实验方案,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B.实验前可通过样品的质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质量,确保样品完全反应

C.仅称量步骤Ⅱ中Y形管内药品减轻的质量,即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杯B.纯棉毛巾C.羊毛围巾D.蚕丝被芯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

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A、塑料水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B、纯棉毛巾是用纯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羊毛围巾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蚕丝被芯是用蚕丝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2.人体缺钙易引发的病症是(  )

A.贫血B.夜盲症C.骨质疏松D.甲状腺肿大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分析】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A、人体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

B、人体缺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

C、人体缺钙易引起骨质疏松;

D、人体缺碘易引起甲状腺肿大;

故选C.

 

3.下列与金属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能完全相同B.炼铁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常温下所有金属均为固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考点】生铁和钢;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铁的冶炼;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分析】A.根据生铁、钢的性能回答,生铁硬而脆易断,钢较硬有良好的延性、展性和弹性;

B.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C.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来分析;

D.根据铁的锈蚀因素来分析.

【解析】A.生铁硬而脆易断,钢较硬有良好的延性、展性和弹性.故错误;

B.矿石炼铁用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汞在常温下是液态的,故错误;

D.铁生锈与水和氧气有关,所以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故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酒精温度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停止运动B.分子体积缩小

C.分子间间隔减小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缘故.

故选:

C.

 

5.下列化学用于与含义相符的是(  )

A.Fe3O4﹣氧化铁B.2N﹣2个氮元素

C.H+﹣1个氢离子D.Cl2﹣2个氯原子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

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析】A、氧化铁表示为Fe2O3,Fe3O4表示四氧化三铁,故选项错误;

B、2N表示两个氮原子,2个氮元素是错误的,元素不能讲个数,故选项错误;

C、1个氢离子表示为H+,故选项正确;

D、2个氯原子表示为2Cl,Cl2表示一个氯分子是由两个氯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图中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钠的原子序数为11

B.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

D.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析】A、由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即11,故正确;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所以钠原子有3个电子层,故正确;C、由在周期表中的信息,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故正确;

D、最外层电子数是1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错误;

故选D.

 

7.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铁锈,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量取浓硫酸

B.

稀释浓硫酸

C.

装生锈铁钉

D.

倾倒稀硫酸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测量容器-量筒;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装铁钉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装铁钉,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铁钉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烧杯口与瓶口没有紧挨,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B.

 

8.以下实验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

A.测定两种金属的密度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C.将两种金属片相互刻划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A、测定两种金属的密度,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说明了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选项正确.

C、将两种金属片相互刻划,能比较两种金属的硬度,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均无明显变化,不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A、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中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冷凝成水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C、天然气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故选C.

 

10.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观察颜色

B.氯化钾和氯化铵﹣氢氧化钠

C.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闻气味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灼热的氧化铜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根据硬水和软水都是透明澄清的解答;

B、根据铵态氮肥和碱混合会生成氨气进行分析;

C、根据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的成分及蛋白质的鉴别方法分析;

D、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A、硬水和软水都是透明澄清的,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是否澄清、透明进行区分,故错误;

B、取样品,加入氢氧化钠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氯化铵,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正确;

C、羊毛是天然纤维,含有蛋白质,涤纶是合成纤维,羊毛点燃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涤纶只会缩成一团,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正确;

D、一氧化碳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不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故正确.

答案:

A

 

11.将下列各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HNO3和FeCl3B.NaOH和HCl

C.BaCl2和Na2SO4D.KOH和CuSO4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A、根据铁离子是黄色的解答;

B、根据NaOH和HCl生成氯化钠和水解答;

C、根据BaCl2和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解答;

D、根据NaOH和Cu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解答;

【解析】A、HNO3和FeCl3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铁离子是黄色的,不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错误;

B、NaOH和HCl生成氯化钠和水,能得到无色溶液,故正确;

C、BaCl2和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溶液浑浊,不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错误;

D、NaOH和Cu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不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错误.

答案:

B

 

12.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电解水的原理均可表示为:

2H2O

2H2↑+O2↑.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PH减小

B.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少

C.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

D.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

【考点】电解水实验;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A、根据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质量减少,碱性增强解答;

B、根据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减少解答;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钠元素质量不变解答;

D、根据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

8解答.

【解析】A、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质量减少,碱性增强,溶液的PH增大,故错误;

B、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减少,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少,故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钠元素质量不变,故错误;

D、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

8,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改变,故错误.

答案:

B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64分)

13.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

空气属于 混合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

用“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

①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 氢分子 (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C (填标号).

(3)从变化角度:

已知:

常温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燃着的木条熄灭 .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

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液氧 .

(4)从应用角度:

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氢气 .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5O2

4NO+6H2O .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 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

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 BC (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

(1)根据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解答;

(2)①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解答;

②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解答;

(3)根据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原理解答;

(4)①根据图示可知:

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氢气解答;

②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③根据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进行解答;

(5)A、根据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不能防止形成酸雨解答;

B、根据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解答;

C、根据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解答.

【解析】

(1)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用“

”可表示的微粒是氢分子;

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C;

(3)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液氮的沸点低,首先蒸发出来,氮气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熄灭,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

体积,其主要成分是液氧;

(4)①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氢气;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5O2

4NO+6H2O;

③氮元素反应前化合价为﹣3价,反应后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反应前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化合价为﹣2价,反应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A、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不能防止形成酸雨,故错误;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故正确;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正确.

答案:

(1)混合物;

(2)①氢分子;②C;

(3)燃着的木条熄灭;液氧;

(4)①氢气;②4NH3+5O2

4NO+6H2O;③属于.

(5)BC.

 

14.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

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径“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蓝 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O+CO2=2NaHCO3 .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 AgNO3 (写一种).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