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节点闯过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770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的节点闯过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的节点闯过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的节点闯过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的节点闯过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的节点闯过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的节点闯过去.docx

《高三的节点闯过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的节点闯过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的节点闯过去.docx

高三的节点闯过去

高三的节点闯过去

心航路心理网()主持人张丽珊《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14日 11版)

    不备战高考,不知道心理状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有多大,不走进考场,就不知道情绪管理对高考成绩有多关键。

临近高考,很多考生面对自己的情绪波动束手无策,其实高考心理是有规律可循的。

高三这一年,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情绪体验,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NO.1 新环境适应:

高三是极其特殊的一年  

    在学生的心目中,高三绝不是高一高二的简单升级,这一年是极具特殊意义的。

多数学生们尽管还留在原来的班级,但告别了原来的老师,迎来一些专门带毕业班的老师。

课不再是从前的课,“考点”才是关键词。

从高二暑假加课开始,同学之间漫无目的的交谈也变少了,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有些“精明”的父母煞费苦心地把孩子办到别的城市,或将孩子转入师资水平更高的学校,却忽略了孩子适应新环境是需要时间的。

到头来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但没有占上什么“便宜”,反而加大了心理负担和经济成本。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

积极的适应是为了“征服”,而消极的适应则是“同化”。

进入高三,考生需要抱持“欣然接纳“的态度,父母要遵循“宜静不宜动”的原则。

就算新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些功利,就算你的同伴都武装到牙齿,就算父母要求你闭关读书,这个时候“反抗”是得不偿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

等将来有一天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会发现高三其实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

 

    NO.2 假疲劳:

月考成绩不理想怎么办   

    通常在进入高三后两个月,考生开始经历月考,也真正进入高考这幕大戏。

此时自主招生、加分政策纷至沓来,考生的情绪敏感、易波动。

第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真切地感受到之前知识的漏洞是无法补上的,他们往往选择另起炉灶恶补,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但现实往往很残酷,有的学生补漏效果不明显,新的知识又落下了,造成恶性循环。

随着第二次月考的不理想,他们沉不住气了,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坚持跑到终点,希望退下来,通过休学一年把高一高二的内容系统地复习一遍。

这个阶段类似于长跑中的“假疲劳”。

    高三阶段最佳的复习方案就是紧跟老师的节奏。

老师不仅对考试的题型、考点心中有数,还清楚学生掌握知识的难易程度,由此安排复习进度,一个阶段考核一次。

学生可以根据成绩和名次,了解自己对该阶段知识掌握的情况。

作为带过毕业班的老师,我的经验是让学生自主命题。

这既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在考试时心态平和。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历会让考生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由被动应考变为主动探索。

    另外,这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考生登高望远,将此时的努力和未来的人生有效链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成就动机。

每当备考中出现懈怠和放弃心理,想想未来的美好,现阶段的任务就没那么枯燥无趣了。

    NO.3 高原期:

提升的关键是减速

    考生第一次面对文理科的综合试卷,通常是第二学期的第一考,也就是寒假刚刚过去。

就算考生掌握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也难以灵活运用到综合题目中,看着试题没有思路是普遍存在的。

有的考生误认为自己也就这样了,产生了破罐破摔或逃避高考的心态。

这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高原缺氧极为相似,每迈出一步都需要很大的力气,承受着身体的各种不适,所以把它称为“高原期”。

    顺利渡过高原期,实现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减速。

相对缩短学习时间,巩固基础知识,不要过多触碰难题。

同时聚焦两件事情:

    一是预估高考分数。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在群体中的位置预估高考分数,再将各科进行细化。

比如你预测数学得100分左右,那么在考试时就不会因为有两道大题不会而乱了阵脚。

在备考阶段有具体的奋斗目标,在考试中你的心态就会相对平和。

    二是细化各题型的时间分配。

有些考生因为平时做题对时间没有要求,考试时则毫无章法。

因为担心做不完,草草地做完选择题和填空题,留出宽裕的时间攻克大题。

结果是前面的基础题由于时间太紧而无法得分,大题由于难度高也得不到分,一个简单的时间分配问题,导致整场考试全盘皆输。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认真研究试卷中各题型的分布和分值,划分一下时间,注意在划分时一定要拿出10分钟机动。

平时做题时就要严格按照时限来完成,既提高效率又能使自己在考场上有条不紊。

    NO.4 模拟考试后:

别忘了将短板补上

    老师们经常说,第一次模拟考试分数与高考分数有密切的关联。

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考生就会灰心丧气,预测自己高考可能会失败。

有的学生摸索出自己成绩的规律是好一次坏一次,而高考恰恰是考坏的那次,由此陷入恐慌。

还有的学生干脆明确跟父母商量,我实在没信心,不行就复读吧。

    作为考生,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前的每一次月考。

通过月考能够发现知识上的漏洞、复习思路的欠缺,改善复习策略,同时制订具有弹性的阶段性目标。

人对压力的承受是有一定限度的,变压力为动力的精神是好的,但不能盲目地压迫自己,那样不但不会提高成绩,反而会挫败自信心。

    自1991年以来,无论我担任高三班主任、科任老师还是作为心理咨询师,见证了太多高考考生的成长。

其实,高考前两三个月也是考生分数增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模之后,只要心态平和、学法得当、节奏科学,到高考时分数有大幅度的提升并非难事。

这个阶段要加大对弱势学科的时间投入,将短板补上。

考生往往钟情于强势学科,而对弱势学科则充满排斥,这样弱势学科越来越弱,而强势学科涨幅则很有限。

殊不知,弱势学科才是涨分“大户”,想想从70分提高到90分与从125分提高到135分相比,哪个收获更大?

    NO.5 自主复习阶段:

以“积极休息”调整状态

    离高考还有半个月,考生面对成堆的书籍和试卷发出慨叹:

“我总是无法完成复习计划,时间不够用呀。

”“每天读书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但成绩不提高,我是不是很笨?

”“班里的男生太刺激我了,高中6个学期,我觉得他们玩了5个学期,成绩却进步得飞快,我好像一直在后退”……

    这个时候,要记住科学的复习计划是成功的基础。

有的考生为了抢时间争速度,不顾实际的可操作性将每天安排得满满的,在执行中一旦无法按时完成,则会产生焦虑情绪。

所以制订计划时要想到自己是人,不是读书的机器,计划宜粗不宜细。

另外,复习的节奏也很关键,要做到梳理知识与做题热身相结合。

一味地做题,忽略回归教材整合知识,可能对高中阶段的知识没有整体的把握;而一味看教材而不做题,则缺乏临场感,做题效率不高,俗称“手生”。

    有的高考专家主张考生临考前三四天要全然放下,不念书了,放下包袱。

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属于“消极休息”,导致考生高考时没有题感。

我的建议是,以“积极休息”调整状态。

高考前一周,要保证做几套质量有保证的仿真题,保持应考状态。

    NO.6 优秀生瓶颈:

主动加入学习同盟

    有过成绩优秀经历的考生,进入备考阶段出现情绪波动的几率要高于其他考生。

这是因为,成绩优秀的考生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强。

学习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动机,他们将学习视为乐趣,收获自我成长的快感,这类考生情绪稳定;另一种是匮乏型动机,他们内心痛恨学习,将高考作为实现理想的阶梯,为了学习牺牲自己的爱好,如果无法在学习上得到补偿,就会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

    第二,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意识。

成绩好时不主动与同学交往,缺乏心理支持系统,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则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三,缺乏弹性思维。

固执地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名牌大学,一旦无法达到就觉得天崩地裂,甚至会想,“趁着落败之前赶紧撤退吧!

”他们没有勇气面对不成功的结局。

    第四,自尊心强,敏感多疑。

这类学生在成绩好时曾瞧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误认为这是所有人的价值判断;成绩下降时,又将自己的价值判断投射到同学身上,认为同学瞧不起自己,变得敏感多疑。

    其实优秀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强势学科作为“投资”,主动加入同学的学习同盟,与同学分享自己在强势学科中的思考,同时虚心地向同学求教自己在弱势学科中遇到的问题。

许多考生固执地认为只有进入名牌大学才能成就人生,事实上,进入名牌大学只会让你比周围人有更多的资源,但是如果你的情商低,无法将这些资源进行积极地归纳,内心产生的痛苦往往多于周围人。

    NO.7 中考之痛:

父母要营造和谐的环境

    有的考生在中考时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这无疑在内心形成一个“痛点”,如果在高一高二年级没有引起重视,及时调节,进入高三出现考试焦虑的几率很高。

他们会突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充满质疑,将自己的负性情绪全面唤起。

 

    尽管考试焦虑的症状都是相似的,但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却各有不同,比如父母关系、亲子互动、家族攀比、师生关系、学习方法、情绪管理等等,如果问题严重,父母可以找心理咨询师给孩子做心理疏导。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一旦确认孩子有考试焦虑,就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转而与孩子一起焦虑,“你考试时千万别焦虑呀”,“如果大脑一片空白了,就先放下笔静一静”……父母的这些言行强化了考试焦虑在孩子头脑中的记忆,使他们难以走出来。

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要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考试、认识自己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恢复他们内心的自信。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地审视自己,不要将成年人的一些消极观念和焦虑传递给孩子。

营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是家有考生的父母可以给孩子的最好支持。

如果没有一颗上进的心

赵星《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14日11版)

有个网友问我,是不是所有的实习生都要从打杂开始?

是不是所有的新人都要被欺负?

是不是所有老板给新人描绘的美好前景到头来却都是画大饼?

一个男生曾在我手下实习了10个月,前8个月都没什么特别的,每天就是上班干活儿,闲的时候跟同样是实习生的同学玩玩,下班回学校。

每次交给他的工作,他磨磨蹭蹭也都能完成,难度稍微高一点儿的,经常丢三落四或者格式不对。

那时候我太忙,也没时间多说什么,以为他能总结经验,结果却一直没什么进展。

闲暇时,他总跟我说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感,实习就是做报告、做表格,不知道还要熬多久才能做高级一点的工作?

我承认他还算是个态度认真的实习生,但职场上更看重的是能力。

能力如何,体现就是工作做得好不好。

每个公司都有几个辛苦认真的员工,他们的精神让全公司感动,但遗憾的是,他们做出的东西只能让人可怜。

在职场上,仅仅有认真的态度是不够的。

我问这个实习生:

“你仔细看过你发给我的文件和我发给客户的文件有什么不同吗?

你跟我实习了这么久,能总结出做项目的简单流程吗?

实习生的工作都算不上有难度,即使稍微复杂一些的,使劲儿想想也能完成得八九不离十。

埋头苦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上心。

比如开会的时候,有没有仔细听同事们的讨论,有没有找到老板做决策的思路,而不是事不关己就趴在桌子上转笔?

当然,你可能会说,要是有那么强的能力,早就不是实习生了。

但是,如果没有一颗上进的心,每天只是窝在心理“舒适区”里,老板又怎么能对你委以重任呢?

我可以给你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但这未来更需要和你一起打造。

如果你不思进取,别人给你的永远只能是空头支票。

这次谈话之后,这个男生有了显著的变化,以至于在后来的两个月中,他进步的速度让我刮目相看。

每次做完一项工作,他都要跟我在后面追问哪里还不够好,然后马上去改;平时只要同事加班,即便与他关系不大,他也会留下来一直陪着大家,看有什么能帮忙的;他发给我的东西格式正确,字体、字号规范,用词专业……这让我时常感叹,之前8个月里的那个人到底是不是他。

有次我给他布置了一个需要动动脑子的活儿,他一个人默默加班到晚上11点发给我,而且做得相当出色。

我能想象他在这四五个小时里,怎样努力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得规范又完整。

那次我直接把他的邮件转发给客户,并且附言说,这是由实习生完成的市场分析报告,数据准确,分析得当。

后来我问过他,如此大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他说:

“原来我一直觉得有你在后面帮我修改,有依赖心理。

我发现每次这么想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懈怠。

你说得对,其实每个人都应该突破让自己舒适的区域。

大家都喜欢反应快的人,如果不求上进、固步自封,我就只能永远是实习生了。

两个月之后,我在他的转正协议上签了字。

有后劲的孩子才有竞争力

郭韶明《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14日11版)

《高考成功赢在心态》

张丽珊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本书的价值,不是它告诉了你什么,而是它传递的理念,给了你怎样的思考。

心理专家张丽珊的新书《高考成功赢在心态》这次要说的,是高考。

书里通过对高三学子的咨询,展开了异地求学、成就紧张、习惯性考试焦虑、被出国留学干扰等与高三有关的话题。

随着这些话题的铺开,张丽珊传递了自己对教育、对亲子关系的看法。

这些故事我们很熟悉,因为故事已经超越了自身,成为高考年里的“类事件”。

一个故事,呈现的就是一个群体,代表了无数家庭。

教育是个大话题,高三仅仅是一个阶段,当然也是无比重要的阶段。

如果整个学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那么高三则是阶段性冲刺的一年,迈过这一年,你就有可能相对从容地走上那么一阵子。

但如何顺利迈过这一年,是个值得一说再说的话题。

说到考生,绕不过家长。

第一类:

知识型。

这类家长学历通常不低,自认为不缺乏教育理念。

他们自己读了很多论述教育的经典作品,有了孩子后,开始用书本上的知识养育孩子。

他们未必吃得透这些源自西方的、旨在鼓励孩子自由和创新的教育理念,但说起来一定头头是道,灌输起来也不遗余力。

你一定可以想得到,当他们的孩子进入小学、升入中学,面对老师的小教鞭,多少会有一些水土不服。

第二类:

竞争型。

这类家长无论自身学识如何,有一点是他们认定的,那就是“有竞争力的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所以,在每一个学年,他们最注重的就是孩子的成绩有没有提升几个名次。

他们以周围学习好的孩子为坐标,设定自家孩子的成长曲线,而进步的标准,就是各方面比周围的孩子高那么一点点。

他们不知道,有竞争力的孩子不是因为每一步都不落人后,而是因为他们后劲很足。

第三类:

从众型。

这类家长自己没有主心骨,他们做决定时永远在看别人。

他们很忙,到处询问“你家孩子还上网看课外书吗”,“你家孩子出国吗”,“你家孩子报了什么班”……他们也很累,拿到了这些信息,他们就要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最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忙来忙去、孩子奔来奔去,到头来却没抓到自己的主线。

说到这儿,家长可能要不满意了。

我的理念不先进吗?

是中国的教育现状太落后了。

竞争不好吗?

那些号称“儿童MBA”的教育项目人头攒动,学费不亚于一个正牌的MBA。

我不应该看看周围孩子处于什么水平吗?

家有考生谁不眼观六路,这再正常不过了。

可是,当你对教育持焦躁、抱怨、不自信的态度时,传递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呢?

当然,高三这一年的主角更是孩子。

在学业生涯中,谁都可能遇到压力和烦恼,关键是自己能够掌握节奏,让自己顺利地走下去。

学习这事情,本来与其他所有事情一样,只是一种难得的冒险。

当然,这险没人能替谁去冒,只有靠自己去摸索前行。

可是在现实中,有多少人把学习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来看待呢?

不信,你问问周围孩子,学习是什么?

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还是基于喜爱的选择?

我不知道这种现状是如何形成的,我只知道,无数家长都在这样告诉自己的孩子,“现阶段,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期末考得好,你提什么要求都可以。

”家长说这话的本意似乎是在促进孩子的学习,但到了孩子那儿,最简单的逻辑就是:

除了学习,你们还关心我什么?

孩子们同时也在盼望,什么时候能够不再这样拼命学习。

是的,学习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只是我们放了太多的东西在它上面,所以它变得沉重了。

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可能有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他们可能对异性有好感,他们还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有这么多话题点,家长却只盯住学习不放,其他的一概不谈,想想这样的交流是多么不在一个频率上。

把眼光从学业上收回来一些,多关注与成长的后劲有关的话题。

学业只是伴随成长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

当孩子遇到问题愿意与你沟通,当你愿意说出自己对这些事的看法,当你们都把对方看成是成熟独立的个体,无论对谁,都是一件幸事。

真正的知识是你离开书本,仍然留在脑子里的东西。

希望父母和老师给孩子的,是真正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书本中那些。

好父母是怎样炼成的

杨眉《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14日 12版)

    电影《蒂莫西的奇异生活》的开头是一对年轻夫妻在领养中心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们是一对非常渴望孩子的年轻父母,经过多年努力后有一天被大夫宣判:

“你们永远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了。

    好在这对伤心欲绝的夫妇彼此非常相爱,他们很快开始共同做起多年来常常做的那个白日梦:

我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

他不需要完美,他应该有妈妈一样善良的心,有爸爸一样的活泼,会像鲍勃叔叔一样幽默,他会喜欢音乐,会摇滚,他会有毕加索一样的艺术天赋,他能够爱并能够被爱,他会踢足球并能踢进关键的一球……然后,他们把写下这些愿望的纸条装进一个盒子里,埋在花园。

    奇迹发生了。

那天晚上,他们家花园上空暴雨倾盆,然后,一个10岁大的男孩破土而出,浑身泥土地径直进了他们家。

表面上看,这孩子唯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的腿上长着几片绿色的树叶,他说自己叫蒂莫西——而这正是这对夫妇原先为自己的孩子取的名字。

当他们自我介绍时,蒂莫西张口就叫妈妈、爸爸。

    从此,幸福的一家就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这对夫妇非常努力地想要做好父母,他们比一般父母更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更知道接受孩子的现状,更愿意让孩子感到快乐。

因为尊重孩子也为了不让孩子失望,他们在孩子的鼓励下研发出新式的用树叶做成的美丽铅笔,从而帮助他们所在的工厂避免了倒闭的命运。

    看见10岁的儿子和一个女孩交往甚密,他们和很多父母一样紧张担心,但是他们一方面微笑着相互安慰,”这就是爱与被爱呀,让他们去,让他们去”,一方面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干涉。

后来实在忍不住要去偷看儿子和女孩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被儿子发现后,爸爸坦率地说:

“是的,我们在做间谍。

”他们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扣上恋爱的帽子,而是给儿子也给自己一个非常好的理由:

“她太可爱了,我们实在忍不住。

    他们是那样努力地想要做好一切,他们比很多父母更懂得尊重、接受、珍惜自己的孩子,他们比很多父母都更知道如何去健康地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受所在环境的影响。

比如爸爸,因为小时候被自己的父亲看轻,现在就总想让孩子能够替自己争面子,为此,他坚持让不善踢球的孩子去赢得场上那关键的一分。

比如妈妈,为了与总是爱炫耀自家孩子的姐姐抗衡,忍不住吹牛说儿子是音乐天才。

不过,这对父母具有很强的成长能力,当发现自己的过失,他们能迅速地自我纠错,能够在必要时给孩子最强有力的支持。

比如家庭音乐会上的爸爸、妈妈,发现自己的虚荣让孩子陷入窘境,立刻毫不犹豫地上台陪着孩子瞎扭,自称是“家庭摇滚”。

    秋天,当孩子腿上的树叶落尽时,他如同当初降临一样又突然消失,但是,他给予了这对夫妇做父母的经验,让他们成功地获得了领养孩子的资格……

    这对父母的故事浓缩了天下无数父母的故事。

在有孩子之前有好多幻想和希望,想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有最自由最舒展的成长空间。

可是,有了孩子之后,在各种社会压力面前屈服,开始拒绝孩子的独一无二,开始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模板,想要逼着自己家的孩子比得过别人家的孩子。

这对父母也走过弯路,但他们一直在成长,他们让自己的孩子体验到:

“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他们爱孩子胜过了世上的一切,他们对孩子的爱远远超出了孩子的想象。

    能够有这样一对懂得如何真爱孩子的父母,是一个孩子可以期望的最美好的事情。

这部片子更重要的价值是,它告诉我们,如果愿意,很多父母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成长为孩子心中的好父母。

那天起,我和妈妈彼此心疼

林特特《中国青年报》(2013年05月14日 12版)

    上中学那会儿,庞丽和妈妈的关系很糟。

    据不完全统计,每天妈妈都会盘问庞丽三到五次:

“为什么回来这么晚?

”“打电话的那个男孩是谁?

”庞丽总是不吭声,问急了,便回一句“你别管了”。

    高一下学期,母女俩的矛盾白热化。

    起因是庞丽的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

一日,开完家长会,妈妈跟着班主任走进办公室,半小时后,她铁青着脸走了出来。

    那天晚上,庞家闹翻了天。

    妈妈要求庞丽停止“梦想派对”的表演。

所谓“梦想派对”是庞丽和另外四名同学组成的一个歌舞组合,两女三男,青春靓丽。

他们在本校、本区甚至本市的中学生汇演中叱咤风云、名噪一时。

    “耽误学习”、“涂脂抹粉,妖里妖气”,妈妈的话和班主任如出一辙。

庞丽辩解无效,情急之下,如一块爆炭,蹦起来,叫着“就不!

就不!

”声音大得整栋楼的人都能听得见。

    局面失控,妈妈怒极,抄起一把剪刀将庞丽的马尾辫齐根剪断。

    瞬间,庞丽愣了,甩下一句狠话,夺门而出。

    她被爸爸找了回来。

    “我妈更年期吧?

她为什么总不让我做我想做的事?

”庞丽摸着乱七八糟的头发,泪流不止。

爸爸拍拍她的头,替妈妈说了许多好话,可庞丽都听不进去。

    接下来是冷战。

冷战过后,母女间的气氛仍旧紧张。

    这气氛甚至维持了一两年。

有时,爸爸出差,庞丽和妈妈在家一整天也说不上一句话。

无数次,在饭桌上,庞丽说声“我吃完了”,一推碗站起来就走,她不是没看见妈妈欲言又止的眼神,可心里的那道坎儿就是过不去。

    很快,高考。

    湿热的天,整个人都黏溻溻的。

考完最后一门,庞丽精疲力尽地伏下去,再抬头,桌子上留下一滩汗印。

    揭榜,庞丽过了大专的分数线,离本科还差几分。

    她胡乱填了志愿表,却不料,因为胡乱,她掉进更低的一档,最后被一所高中专录取。

    还没入学,庞丽就捏着录取通知书,背着家人,去那所学校看了看。

    站在校门口,不远处是本市的火葬场,阴森、恐怖、萧瑟,再想到永无机会进大学的门,庞丽无法抑制地大哭起来。

    她一路哭回家。

“不行就复读吧!

”妈妈大手一挥,如她做所有决定时那样,不容置喙。

    庞丽的哭声戛然而止,她张张嘴,这是青春期以来她第一次没有和妈妈唱反调。

    找关系,找录取庞丽那所学校的人,将她的档案拿出来,事情比想象得还要难。

这一年的9月7日晚上,妈妈推开庞丽的门,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

“都是爸爸妈妈没本事。

”她哽咽着,“档案拿不出来,妈妈没法帮你圆大学梦了。

    妈妈的眼眶是红的,仿佛藏着一包袱的眼泪。

她嗫嚅着,态度竟有些像小女孩般软弱、委屈。

    庞丽虽说难过,但更多的是诧异,她原以为这个强硬到有些跋扈的女人,永远不会露出疲态。

这一刻,只见她无奈、无力,深责着自己的无能——这无能背后,她该对外人付出多少哀求、赔过多少笑脸?

    在极度震惊中缓过神,庞丽安慰妈妈:

“没事,以后我还可以自考,用别的方式上大学。

    事情最终圆满解决,但庞丽忘不了那个晚上,忘不了那个带着哭腔说“都是爸爸妈妈没本事”的委屈的小女孩。

    “这一切都因为我,如果我能再勤奋点,考得再好点,妈妈本可不用如此自侮,承认‘无能’。

    “从此,我发誓不会再让妈妈伤心,我要足够优秀,不让妈妈再落入类似尴尬的境地。

”说这话时,庞丽在面试,已经大四的她报考某电台的主持人,在现场,她抽到的话题是“我和妈妈”。

    面试官拿着笔,例行公事地记录着考生发音吐字的问题,可到庞丽这儿,记着记着,他停下了笔。

    “青春期时,我们真是母女相见,分外眼红。

”3分钟到了,面试官没按铃,庞丽继续,“她不理解我,不支持我,直到当她像个做错事的小女孩一样站在我面前,而明明错是我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