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763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docx

《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docx

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语文试题七解析版

考生姓名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最后十套】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语文(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四川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

l928年10月13日,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3000余年后,董作宾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

90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让我们实现了与世界其它文明的对话。

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并非易事。

2000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史记·殷本纪》。

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当上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疑问。

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的宫殿宗庙基址、王陵大墓,尤其是1936年临近收工时偶然遭遇的那一坑埋藏着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

1950年以后,发掘继续,证据延伸。

布局严谨的“大邑商”逐渐清晰。

复杂的路网、超过2000米的人工水渠,以及分布在近侧的居民点,勾勒出都邑的繁荣。

无数的陶器、青铜器、玉器从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

商王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言,而是可以放心谈论的真实历史。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1928年,随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殷墟发掘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场。

殷墟发掘不同于前,首先是选点本身与中国传统学术相衔接。

当时甲骨文已经发现近30年。

殷墟作为甲骨文出土地为学术界所知也已经20年,发掘殷墟已经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

其次,殷墟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除第一次发掘者是董作宾外,随后的发掘由受过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训练的李济、梁思永主持。

第三,殷墟的发掘是连续性的。

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共实施IO次发掘。

发掘的连续性,使得田野考古活动广受关注,学科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第四,殷墟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学方法。

1931年,梁思永在后岗确认的“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李济倡导的陶器分类法也是对现代考古类型学的有益探索。

殷墟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主动接受和有计划实施,鲜明地塑造和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性格。

从殷墟出发,由此上溯更早的文明便有了坚实的支点。

同样从殷墟出发,看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可以有更为清醒的认知。

面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不寒而栗的祭祀坑,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后来的孔子坚持要“复周礼”,而不是“复殷礼”。

当然,殷墟也让中国与世界对话。

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上古史体系,已经换成了遗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术语、新概念。

有了这些概念,商王朝、夏王朝才可以与古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相比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图坦卡门法老墓的意义:

有了这些概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才可以与两河流域的欧贝德、乌鲁克和古巴比伦对话:

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

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包括考古者在内的所有殷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守护者的肯定。

韩国学者金秉模曾受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委托考察殷墟,他对殷墟留下这样一段评价:

“殷墟是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

殷墟不仅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对全世界人民同样弥足珍贵。

”如今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节选自唐际根《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原载201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墟的发掘意义非凡,它不仅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由于历史观的局限,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的时候,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C.如果没有1936年发掘的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就根本无法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D.孔子不主张“复殷礼”,是因为见证了商王陵区祭祀坑里让人不寒而栗的层层叠压着的无头人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述,中间五个自然段分论,最后一段总结,思路清晰,论据充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证实商王朝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其他文明对话三个方面,论证了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

C.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论述了殷墟发掘不同于前的四大特点。

D.文末运用引用论证法,引用韩国学者金秉模对殷墟的评价,是为了说明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墟发掘是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学术界的期待,所以说,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B.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对中国考古学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C.以殷墟为支点,往前,可以上溯更早的华夏文明。

向后,可以更为清醒的认知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

D.如果没有遗址、文化、古城等概念,中国可能无法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

(二)(湖北武汉2019届高三毕业生调研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

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

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

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

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

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

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

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

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

“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

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

”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

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

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存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B.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它不理解“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6.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联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残佛

贾平凹

去泾河里捡玩石,原来是懒散行为,却捡着了一尊佛,一下子庄严得不得了。

那时看天,天上是有一朵祥云,方圆数里唯一有的那棵树上,安静地歇栖着一只鹰,然后起飞,不知去处。

佛是灰颜色的沙质石头所刻,底座两层,中间镂空,上有莲花台。

雕刻的精致依稀可见,只是已经没了棱角。

佛是残缺不全的,莲台仅存盘起来的一只左脚和一只搭在脚上的右手。

那一天,石料场上的传送带将石头传送到粉碎机前,突然这佛石就出现了。

佛石并不是金光四射,它被泥沙裹着,一样丑陋,这如同任何伟人独身于闹市里立即就被淹没一样,但这一块石头样子毕竟特别,忍不住抢救下来,佛就如此这般地降临了。

不敢说是我救佛,佛是需要我救的吗?

我把佛石清洗干净,抱回来放在家中供奉,着实在一整天里哀叹它的苦难,但第二天就觉悟了,是佛故意经过了传送带,站在了粉碎机的进口,考验我的感觉。

我庆幸我的感觉没有迟钝,自信良善未泯,勇气还在。

此后日日为它焚香,敬它,也敬了自己。

或说,佛是完美的,此佛残成这样,还算佛吗?

人如果残了,是可悲的,残骸是丑陋的,佛残缺了却一样美丽。

我看着它的时候,香火袅袅,那头和身似乎在烟雾中幻化而去,而端庄和善的面容就在眼前,那低垂的微微含笑的目光在注视着我。

“佛,”我说,“残佛也是佛,哪怕仅存佛手、佛脚,那也是佛。

”光明的玻璃粉碎了还是光明的。

瞧这一尊残佛,放在那里是多么安详!

或说,佛毕竟是人心造的佛,更何况这尊佛仅是一块石头,但心想事便可成,刻佛的人在刻佛的那一刻就注入了虔诚,而被供奉在庙堂里度众生又赋予了意念,这石头就成了佛。

钞票不也仅仅是一张纸吗,但钞票在流通中却威力无穷,可以买来整庄的土地,买来一座城,买来人的尊严和生命。

或说,那么,既然是佛,佛法无边,为什么会在泾河里冲撞滚磨?

对了,是在那一个夏天,山洪暴发,冲毁了佛庙,石佛同庙宇的砖瓦石条、木柱一齐落入河中,砖瓦、石条、木柱都在滚磨中碎为细沙了,而石佛却留了下来,正因为它是佛!

我敬奉着这只有一手一脚的一尊泾佛。

许多人得知我得了一尊泾佛,瞧着皆说古,一定有灵验,便纷纷焚香磕头,祈祷泾佛保佑他发财,赐他以高官,赐他以儿孙,他们生活中缺什么就祈祷什么,甚至那个姓王的邻居在打麻将前也来祈祷自己的手气。

我终于明白,泾佛之所以残缺,而残缺的全是被那些虔诚的芸芸众生乞了去的,芸芸众生的最虔诚其实是最自私。

佛难道不明白这些人的自私吗?

佛一定是知道的,但佛就这么对待着人的自私,他只能牺牲自己而面对着自私的人,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啊。

我把泾佛供奉在书屋,每日烧香,我厌烦人的可怜和可耻,我并不许愿。

“不,”昨夜里我在梦中,佛却在说,“那我就不是佛了!

今早起来,我终于在插上香后,下跪作拜,我说,佛,那我就许愿吧,既然佛作为佛拥有佛的美丽和牺牲,就保佑我灵魂安妥和身躯安宁,作为人活在世上就好好享受人生的一切欢乐和一切痛苦烦恼吧。

人都是忙的,我比别人会更忙,有佛亲近,我想以后我不会怯弱,也不再逃避,美丽地做我的工作。

(选自《贾平凹文集》,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处运用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渲染气氛,而心理描写可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B.“天上是有一朵祥云,方圆数里唯一有的那棵树上,安静地歇栖着一只鹰”,这既是环境描写也是作者觉得“庄严”的体现。

C.残佛的遭遇让作者花了一整天时间哀叹,但第二天就开悟了:

佛是在考验自己的感觉,考验自己的良善和勇气是否还在。

D.人们纷纷向佛许愿,“我”因为“厌烦人的可怜和可耻”“并不许愿”,之后又因佛给了“我”人生启迪而跪在佛前许愿。

8.作者说“佛残缺了却一样美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撞滚磨?

对了,是在那一个夏天,山洪暴发,冲毁了佛庙,石佛同庙宇的砖瓦石条、木柱一齐落入

9.“残佛”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全文并联系自己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福建莆田一中2019届高三期末考)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光武第四子也。

母阴皇后。

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中元二年即皇帝位,年三十。

十二月甲寅,诏曰:

“方春时节,人以耕桑。

其敕有司务顺时气,使无烦扰。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荐如不当,罪举者。

权门请托,百姓愁怨,情无告诉,有司明奏罪名。

”又设太学南宮,聘明师授业。

令皇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读经。

帝重孝经,倡孝治天下,亲制祭天地宗祖仪制。

帝数诏减免赋税徭役轻刑罚劝农桑治病虫以公田赐贫民西汉末年始河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

明帝乃令将作监王吴督兵卒数十万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十里立ー水门,无复溃漏之患。

十二年夏四月,汴渠成。

行幸荥阳,巡行河渠。

冬十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敕有司详刑理冤,招抚流民无衣食居所者,依故事置之。

民安其业,户口滋殖。

十六年春二月,遣太仆祭彤出高阙,奉车督尉窦固出酒泉,驸马督尉耿秉出居延,骑督尉来苗出平城,伐北匈奴。

窦固破呼衍王于天山,留兵屯伊吾庐城。

耿秉、来苗、祭彤并无功而返。

十七年秋八月丙寅,令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及张掖属国,系囚刖刑以下可任兵者,皆一切勿治其罪,诣军营。

冬十ー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入车师。

初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

十八年秋八月壬子,帝崩于东宫前殿,年四十八。

遗诏无起寝庙,前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

唯四时设奠,置吏卒数人供给洒扫可也。

(选自《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数诏减免赋税徭役/轻刑罚/劝农桑/治病虫/以公田赐贫民/西汉末年始/河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

B.帝数诏/减免赋税/徭役轻刑/罚劝农桑/治病虫/以公田赐贫民/西汉末年/始河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

C.帝数诏减免赋税/徭役轻刑/罚劝农桑/治病虫/以公田赐贫民/西汉末年始/河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

D.帝数诏减免赋税徭役/轻刑罚/劝农桑治/病虫以公田/赐贫民/西汉末年始/河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就是《春秋经》,孔子修订的儒家“六经”之一。

其文章多含褒贬。

B.甲寅,为干支之一。

天干地支依次相配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主要用于纪日。

C.太学,古代兴文教、宣教化、选拔官员的国立大学。

孔门七十二贤人即出于此。

D.将作监,有少府、大匠等称。

掌管宫室建筑、器皿、刺绣以及各种器用打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明帝治国有方。

他即位后,轻徭薄赋,兴修水利。

并且审理案件,整顿吏治,惩处不法官员,严格考察和黜陟制度。

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人口增长。

B.孝明帝注重文教。

他提倡儒学,亲自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与制度。

在南宫设太学,聘任经师传道授业。

督促子弟读经,并倡导“以孝治天下”。

C.孝明帝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

永平十六年,命祭彤、窦固等征伐北匈奴。

次年,又派兵出塞,在蒲类海击败白山虏,开始设置西域都护和守边将领。

D.孝明帝关心百姓军民疾苦。

在春耕时节下诏官员,勿扰百姓农时;战事来临时,对那些罪责较轻的囚犯也给予恩赐,宽免他们的罪责,并送入军营保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

荐如不当,罪举者。

(5分)

(2)敕有司详刑理冤,招抚流民无衣食居所者,依故事置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

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②茂陵:

汉武帝的陵墓。

③封侯印:

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

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

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

“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15.诗题虽为“苏武庙”,但实际上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笔墨虚写苏武。

请问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6分)

(1)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情达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和范仲淹《渔家傲》中“”。

(2)《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

(3)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听了诗人的话后,所弹曲调一改前风,使得“”然后用“座中泣下谁最多”设问,将诗人与他人对比,一句“”尽显其悲伤凄切。

第II卷表达题

三、(辽宁省辽阳市2019届高三期末联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掌握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雄方式和话语实践。

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

此类批评,(),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

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

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俗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

有的为了市场需要,

,捕风提影,哗众取宠。

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洞无力的。

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洞化倾向。

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3分)()

A.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批评,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3分)()

A.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

B.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表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C.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D.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

A.徒劳无功望文生义含糊其辞以偏概全

B.隔靴搔痒穿凿附会不知所云以偏概全

C.隔靴搔痒望文生义含糊其辞掩耳盗铃

D.徒劳无功穿凿附会不知所云掩耳盗铃

20.仿照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6分)

示例:

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兴民之业,以民为本是伟大复兴的康庄道。

材料:

里程碑生力军宣言书

咬定青山不放松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

才做锋芒学为底蕴遇水架桥

继续前进逢山开路不忘初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