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749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宋词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宋词四首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 宋词四首

学习重点

 1.背诵本课的四首词。

2.从内容、形式、语言三个方面赏析这四首宋词。

作者名句

1.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2.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4.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暮霭(  )       ②凝噎(  )

③故垒(  )④强虏(  )

⑤乍暖(  )⑥憔悴(    )

⑦封狼居胥(  )⑧还酹江月(  )

(2)多音字

2.辨形组词

(1)

(2)

(3)

(4)

3.理解词义

解释加点的词语。

(1)都门帐饮无绪:

 

(2)大江东去:

 

(3)强虏灰飞烟灭:

 

(4)赢得仓皇北顾:

 

(5)尚能饭否:

 

(6)早生华发:

 

(7)一尊还酹江月:

 

1.《雨霖铃》的行文结构是怎样的?

答: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3.《声声慢》中,最能体现词人浓烈情感的“词眼”是哪一句?

答:

 

4.从内容上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和下阕各是从哪个角度来叙述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1.阅读《雨霖铃》,回答问题。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

 

 

(3)“念”字在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

 

 

2.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词人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答: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写周瑜,为什么却提及小乔?

答:

 

 

(3)有人说,本词的最后一句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的情调不合,你是怎么看的?

答:

 

 

3.阅读《声声慢》,回答问题。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

 

 

(2)“憔悴损”是写花还是写人的?

请说明理由。

答: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写景的,同时也是抒情的,试作简析。

答:

 

 

(4)“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愁包含了哪些内容?

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

答:

 

 

4.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

(1)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

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

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答:

 

《声声慢》开篇三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

抒发了词人心中哪些清愁哀怨?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1)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意境,而且写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词人、诗人、书画家。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中进士时21岁,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公。

在诗歌方面,有作品《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在词方面,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在书画方面,擅长行楷,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

(3)李清照(1084—约1155),历城(今济南)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她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反映闺中感情生活、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期因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4)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自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

在宋词史上,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展示

(1)《雨霖铃》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复杂心情。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名篇。

他来黄州前曾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

尽管政治上很失意,可苏轼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境的集中反映。

本词格调豪壮,与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名篇之一,是其晚年之作。

李清照南渡以后,志趣相投的丈夫死了,这当然是对她最沉重的打击;在杭州、金华一带,她又遭遇金兵的侵扰,所积存的金石字画,一切荡尽,这对她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因命运的残酷而消极绝望,对那时的一个封建妇女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词人在镇江知府任上时。

当时南宋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行事,否则难免再次遭到失败。

他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远眺,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

3.文体知识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故有“宋词”之称。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字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按字数多少大致可分为三类:

小令、中调、长调。

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上阕、下阕。

宋词按其风格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比较狭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

其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秦观、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词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内容上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其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

文内文外

别离愁煞多情人

——《雨霖铃》赏析

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应无言,凄恻委婉,愁肠百结。

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深情脉脉,离恨悠悠。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

时间定格在《雨霖铃》上,成为永恒。

……

整首词以“离别”为线索,条理井然,感人至深。

第一句为离别前之景。

起句便写“寒蝉凄切”,蝉声喑哑凄裂,为全词定下了浓重悲苦的感情基调。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骤雨初歇,秋风携卷着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以哀景写哀情,烘托出悲苦凄凉的气氛。

尔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景入情。

城帐外饯别,却无畅饮之情,心系知己,眷恋不舍。

无奈,船家催促,不允停留。

两人心连手牵,泪眼迷离,此时此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如此朴实的句子,不含一丝矫揉造作,却能把作者的眷恋之情、无奈之心一笔囊括,不得不佩服耆卿技法之高妙。

离别之后,舟已入江,前行中看到“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寥廓楚天”,内心愈发惆怅。

心中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无边无际。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成功地写出漂泊无依的一叶行舟上孤寂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上篇实写情人在长亭分别的不舍之情,下篇则着重用想象虚写了离别后孤独冷落的凄凉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该句为全词的主旨。

古人重情,吟咏离别之作多感人肺腑。

离别使人黯然销魂,而作者融情与词,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深。

借酒浇愁,殊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

醉时尚无绪,醒后复何如?

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缺透露离情别绪。

婀娜柳枝道出别离时的柔情,清秋凉风恰合别离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心潮澎湃,霎时心中所有的空白都被愁绪填满。

想到年复一年,无知己相陪,良辰美景已然成为虚设,此后纵有千般情意,也无人可诉。

整首词就这样在凄冷的情景下开场,又在忧愁的氛围中结束。

赏析的仅为诗句,可那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眷恋,谁能一语道破?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

类文品悟

宋词魂

唐诗和宋词,两道如梦如幻的彩练,在中国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泼洒华彩。

漫溯于长河中的一条涓涓细流中,唐诗的气宇轩昂,大气磅礴似一幅色彩流溢满眼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展开卷轴。

而宋词的容颜却仿如霎那的一觑,心却不自觉为之而动。

唐诗之美缘于气魄,喜既开怀爽朗大笑,悲既挥泪拂袖而去。

宋词虽亦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足以媲美唐诗之气度。

但如果说唐诗是泼墨,宋词既是勾勒,宋词的悲喜如深闺中温婉的女子,淡淡的喜,浅浅的悲,一切心绪不过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瞬间。

不知是否是因宋代难获平静的动荡时局,战争中的荒乱让宋代的人们充满了怀古伤今的情怀。

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之夜,举杯畅饮,由月色起兴,道出了与至爱亲朋天涯相隔,相见无门的无奈。

囚禁于狱中,孤独无依,独守窗前的李煜,苦吟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滔滔不绝的江水带着愁绪奔流不息,如此满腹愁楚的语句,除了宋词,还有谁能赋予它这样的气质。

虽然只有四年短暂的相识,她唯有低垂的眼帘,瘦若黄花的身躯,却依然用她无与伦比的忧伤的气质,使我在愈加的了解中只能越陷越深,被她独特的美深深地吸引——“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词看似不规则却依然有如歌的字字句句,字字触动心弦,句句缠绕脑海。

也许很傻,但只是短短的十七个字,就成了后来我眼中英雄的唯一雏形。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呢,已经忘了,但是一直都记着那个幻想中的英雄:

波浪汹涌,战舰林立,一张自信的脸上棱角分明,刚毅中透着英俊,没有风尘洗礼,没有其他的颜色,却成了深印在我脑海中的唯一亮色。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长短不一的句子或许就带着摄人心魂的力量,这是否就是所谓的黍离之悲。

读到它,《扬州慢》的最后一句,就触到了让人无法自拔的美。

物是人非的凄凉深深渗进洒满清冷月光的桥头之下,随风幽幽飘荡,却是那莫名繁盛的红色小花。

谁说宋词没有“不破楼兰终不回”的铮铮战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飞奔的骏马,驰骋于沙场,弓响箭去,战场上的霹雳声声,这就是宋代词人豪气冲天的铁骨忠魂。

这便是宋词,她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上地位,没有“会当凌绝顶”的气势,她甚至没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艳。

但她却能让人为她“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让人为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让人“试看几许消魂”,让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本课中的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精美的诗词名句,深深打动了读者,虽穿越几千年却耳熟能详,成为高考写作时的经典素材,出现在一篇篇的高考优秀作文中。

运用示例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高考满分作文《风雨任平生》)

提醒:

完成作业 第四单元 第17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

(1)①ǎi ②yē ③lěi ④lǔ ⑤zhà ⑥qiáocuì

⑦xū ⑧lèi 

(2)①fà fā ②ɡuān lún ③yīnɡ yìnɡ ④dū dōu

2.

(1)淘气 陶醉 

(2)输赢 羸弱 (3)扬州 杨树 (4)祠堂 伺候

3.

(1)名词用作动词,设帐幕。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4)名词作状语,向北。

(5)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6)“华”同“花”,花白。

(7)“尊”同“樽(罇)”,酒杯。

整体把握

1.实写:

别时氛围——帐饮饯行——执手落泪——路遥牵挂。

虚写:

酒醒河边——景美虚设——情深难诉。

2.①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

②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词的上阕从正面叙述:

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阕从反面叙述:

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最后借廉颇自比,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任用人才的慨叹。

重点突破

1.

(1)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

“寒蝉”在凄厉悲鸣;“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

(2)用精练传神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深,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是何其尖锐,更加强化了感情的发展。

(3)“念”在结构上是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贯通;在内容上,“念”是眼前景与别后情的分水岭,它把实与虚巧妙地联结起来。

2.

(1)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词人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2)这是一种衬托手法,这几句写周瑜当年风流俊雅,奋发有为,艺术地以“小乔”来衬托周瑜。

让美人衬英雄,英雄更生色。

这样能表现出周瑜既年轻潇洒而又才华横溢。

(3)“多情”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本词中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华发”固然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

“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统观全诗,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3.

(1)有层次地表现词人寻求、失望,因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

突兀的开头,使词人的愁情第一次迸发出来。

(2)“憔悴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而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会有人来光顾采摘。

(3)黄昏时候,雨打梧桐叶,点点滴滴间,更增愁绪,欲说无语,欲泣无泪。

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

用“兼”字、“细”字,细腻地道出愁人的苦闷: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诉诸听觉,象征诸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

“点点滴滴”四叠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绵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

(4)①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

(情愁,家愁,国愁)②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

直接写愁,直接抒情。

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如:

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

4.

(1)孙权和刘裕(寄奴)。

他们都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辉煌业绩都是从京口起步的。

(2)元嘉年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打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的功业,结果一败涂地,狼狈南逃。

词人用此典故,目的是警告当权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北伐,而必须做好准备再采取行动。

美点赏析

开篇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寻寻觅觅”写出了她内心的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出了她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她心情之悲怆。

创意之巧,在宋代词作中实属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