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483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醉翁亭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教案.docx

《《醉翁亭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醉翁亭记》教案.docx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篇一:

2012醉翁亭记好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太守为何而醉?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

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

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所做。

2、关于“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

“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2、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3、再读读出节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

4、三读:

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

四、再读课文。

1.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用合理的朗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语段,给全班示范朗读。

2.学生点评朗读,教师指导示范。

3.全班齐读。

五、词汇积累。

教师出示现今仍有生命力的部分词汇,要求学生掌握。

1.找出自于本文的四个成语,说出它们的意思。

峰回路转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

彼。

2.找出文中词尾带“然”的形容词,解释在本文中的含义,并罗列现代汉语中带有词尾“然”的形容词若干。

学生交流明确:

蔚然:

茂盛的样子。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杂然:

错杂的样子。

颓然: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醺醺的样子。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掌握译文。

第二课时

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这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

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

亭名由何而来?

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

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

太守为什么而醉?

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

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

写景的顺序怎样?

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

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

师总结:

太守是太高兴了。

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

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

板书。

(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明确:

也不是的。

是乐中含悲呀,为何?

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

内心世

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

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

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什么含义

明确: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

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

我们为何而醉?

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

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

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

思考:

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

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

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醉翁之意不在酒)

【篇二: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3、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2)课型:

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

本文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吧

师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

学生思考:

亭名由何而来?

太守为何自号为“醉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

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

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合作探究

一):

太守为什么而醉?

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

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

2、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

写景的顺序怎样?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

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3)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

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

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

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太守是太高兴了。

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

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

板书。

(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明确:

也不是的。

是乐中含悲呀,为何?

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

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

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3)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

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什么含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

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

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二):

我们为何而醉?

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

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

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

思考:

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

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

三、反思阅读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

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①诵读感悟内容②探究思想背景③赏析行文特色

四、迁移练习:

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

(水落石出)

五、作业

1、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2、课后习题2、3、4。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

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

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

与民同乐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篇三: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28.《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会文言虚词“也”“而”的用法。

背诵、默写全文。

2.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学习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2.发挥想象,再现美文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及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和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感受作者对醉翁亭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指导学生做一些比较研讨本文与《岳阳楼记》在创作动机、所写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高山流水》音乐。

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因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名文。

2.记: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

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

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

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

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本文属于第二类。

3.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江西永丰人。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六一之意: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

是谓五一耳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柳、欧阳、三苏、王、曾)

所谓古文,是韩愈提倡的和骈体文相对立、上继先秦两汉传统的散体文,奇句、单行是它的特点。

古文运动是指从唐德宗元和二、三年由韩愈、柳宗元提倡发起的一场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运动。

经过韩柳的努力,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倾向。

2、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文章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2.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陈述(描述景物)如:

环滁皆山也,琅耶也。

②肯定(介绍人名)如:

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③感叹(直抒胸臆)如:

在平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3.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

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

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而”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朝而往,暮而归(“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而”表示转折关系,却)

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

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命名缘由。

一层(环--亭也)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

环滁皆山--琅琊--酿泉--醉翁亭(从全景移向局部,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二层(作--酒也)说亭名的由来。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

“作之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留有余地。

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

下文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

“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

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第二段:

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风景画)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

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

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

应。

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

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

这样,静态的描写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错落之美。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

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句句落实,一字不虚。

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承上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

第三段:

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人情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这一段的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这个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

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

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助兴。

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

这里,太守又一次闪现: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第四段:

写日暮醉归。

归结全文主旨。

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

禽鸟--游人--太守

主旨句:

醉能同其乐--醉与乐的统一。

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

一是“禽鸟之乐”。

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它们的乐更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二是游人之乐。

游人之乐怎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显然,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