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314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4.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

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

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

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

、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

),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

(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

(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

(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

(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含糊”是什么意思?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

“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

(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

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

(“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

(“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

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

(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

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

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

(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

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

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

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

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

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

(1)照应。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

(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

“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二、选择题

2.

最长的三里路

倪萍

①一生中走过很多路,最远都走到了美国的纽约,可记忆中最长的路却是从崖头长途汽车站到水门口姥姥家那条三里长的小路。

从一岁到三十岁,这条路来回走了一百多趟,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够。

②第一次单独走,也就六岁吧,六岁的我,身上背了大大小小一群包,胳膊挎的、胸前挂的、背上背的、手里拎的全是包,三百六十度全方位背包包围着,远看就像是个移动的货架。

包里装的没有一件是废物,对于居家过日子的姥姥来说全是宝。

肥皂、火柴、手巾、茶杯、毛线、被单、核桃酥、牛奶糖、槽子糕……最沉也是最值钱的是罐头,桃的、苹果的、山楂的……口袋里被母亲缝的死死的是钱,这一路我不知得摸多少回,生怕丢了。

每次到了家门口,姥姥都会说:

“小货朗回来了。

”姥姥说这话的时候,眼睛转向别处,听声音就知道她哭了。

先前姥姥说滴雨星,后来我说下雨了。

六岁到九岁这三年,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这么多好东西姥姥会哭,九岁之后就懂了。

③三里路,背了那么多包,按说我是走不动的,可我竟然走的那么幸福、那么轻盈,现在回想起来还想再走一回。

那时背着包的八我走在大街上,简直就是在飞。

但快出镇口的时候,我的步子一定是放慢的,为了见见彪春子。

这是一个不知道多大岁数的女人,常年着一身漆黑油亮的棉袄棉裤流浪在街头。

用今天的话说,彪春子就是“犀利姐”。

老人们吓唬哭闹的孩子常说:

“让彪春子把你带走!

”但同是小孩的我不仅不怕她,在青岛上学的日子还常常想念她、惦记她、八岁那年独自回乡,彪春子老远跟我打招呼,走近才知道是向我讨吃的。

她在吃上面一点也不傻,准确无误地指着装罐头那包说:

“你不给我就打你!

”我哭了,她笑了;我笑了,她怒了。

没办法,我拿出一个桃罐头给她。

她往地上一摔,连桃带泥吃一嘴。

很多年后我都后悔,怎么那么小气,包里不是还有大众饼干吗?

④见了三里路上第一个想见的人彪春子之后,就快步走了,到了丁子山,我又慢下来了。

不高的山崖层层叠叠绿绿幽幽,几乎没有缝隙地挤在一起,山下是湍急的河水,一动一静,分外壮丽。

拐弯处是一个三岔口,从东流过的是上丁家的水,从北流过的就是水门口的水了。

从没见过黄河的我以为这就是天下最大的河了。

走到这儿我更是舍不得走了,常常一站就是几分钟,看那些挽起裤腿提留着鞋袜过河的男女老少,有的站不住会一屁股坐进水里。

这番景象是我心中说不出的乡情。

⑤再往前,我的心和脚就分开了,心在前,脚在后,就像在梦里奔跑,双腿始终够不着地。

⑥三岔口往前走两分钟是水门口最大的一片甜瓜地,清香的瓜味牵引着你飞过去。

“小外甥,回来啦?

先吃个瓜吧,换换水土!

”看瓜的叔伯舅舅几乎每年都招呼我在这儿歇会儿,有一年他根本不在,我却也分明听见喊声。

依旧是那个地方,依旧没有卸掉身上的七八个包,依旧是不洗不切地吃瓜,然后站起来往前走。

从来没付过瓜钱,也从来不知道那大片的甜瓜地怎么没有护栏。

⑦水门口的河道不宽,夏天河床上晾满了妇女们刚洗完的衣服,大姑娘小媳妇举着棒槌,捶打着被面,五颜六色真是怪好看。

我一路叫着舅妈、喊着舅姥地快速走过她们,因为姥姥家就在眼前了。

⑧最后的几十米路是姥姥家的院子。

先是路过两棵苹果树,每次也都是从这儿开始喊姥姥,等走过了长满茄子、辣椒、黄瓜、芸豆、韭菜、小白菜、大叶莴笋的菜地时,我已经喊不出姥姥了,嗓子里堵满的都是咸咸的泪水。

绊倒了茄子,撸掉了黄瓜……红的柿子’绿的辣椒,姥姥圈都没舍得摘,就等我这个出外的城里人回来吃。

欢呼啊,豆角们,欢笑啊,茄子们,满眼的果实,满脸的笑容。

等走过这三米菜地时,我已经喊不出姥姥了。

嗓子里堵满的还是咸咸的泪水。

头发梳着小纂儿的姥姥出来了,我的三里之路走到尽头了。

⑨我到家了。

(选自《倪萍画日子》,有删改)

1.选文③-⑧自然段描写了“三里路”上的一些场景,请概括其中几个场景。

(不少于四个)

2.阅读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姥姥为什么会哭?

谈谈你的理解。

3.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表现力。

请分析下面句子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三岔口往前走两分钟是水门口最大的一片甜瓜地,清香的瓜味牵引着你快飞过去。

4.为什么从长途汽车站到姥姥家只有“三里路”,而“我”却说它是“最长”的?

1.①彪春子向“我”讨要东西;②丁子山下乡亲们过河;③叔伯舅舅们招呼“我”吃瓜;④熟识的妇女们在河道洗衣物;⑤在满是果实的院子里见姥姥。

2.见到“我”的高兴激动和对“我”小小年经却背了那么多东西的心疼相交织,所以姥姥哭了。

3.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甜瓜的清香诱人,表达了“我”对甜瓜及家乡的喜爱。

4.①这条路“我从一岁走到三十岁”,“走了一百多趟”,走的次数多,时间跨度大。

②“我”归家心情急切,所以觉得路途漫长。

③这条路上让我“牵挂”的东西很多,承载了浓浓的乡情与亲情。

 

3.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一点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

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

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晚舒适。

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哟,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

”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

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

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

“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

”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

“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

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

哈哈XXX”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挺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

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

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绝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

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

“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俩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厖”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

哪三个,哪里有三个?

”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

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可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

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

”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

”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

”老朱说。

“大家都没忘啊。

”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俩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厖”

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俩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

”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你真的舍得?

”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

”老康似乎是哭了。

.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没白净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

”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老康看着这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2.联系全文理解第⑦段划线句子,说说为什么老康这么说?

3.本文中有些细节描写非常值得让人琢磨,请你从第15段或第17段的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赏析。

4.文章第18段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有何作用?

5.小说以“守山人”为题有何作用?

 

4.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

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

原来这是条死胡同!

好晦气!

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

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

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

正像俗话说的:

贪便宜者必吃亏。

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

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gūlu)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

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

人们气急时就叫:

“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

”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

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

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

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

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

此路不通。

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

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

胡同陡然清静多了。

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⑦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⑧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

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

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

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⑨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

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1.给文中加点字注拼音。

2.选文题目是“长衫老者”,前三段对长衫老者只字未提,是否离题?

为什么?

3.文中的老者一言未发,为什么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画线句子所反映出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态。

5.选文中说“胡同自此大变样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大变样”?

6.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1.nánsuǒwānyán

2.不离题。

写出胡同的特点,交代长衫老者出现的场所;描写行人、小商小贩的表现,是为了与下文长衫老者的做法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长衫老者不同常人的地方,表现文章主旨。

3.作者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写出了人物的神韵。

老者虽一言未发,但他关心他人、关心世事的态度及行为影响了胡同的住户及行人,感动了作者。

4.幸灾乐祸、麻木、无奈等。

(意对即可)

5.以前热闹、拥塞、土尘蓬蓬、乱乱哄哄;现在静谧安宁,老人、小孩怡然自乐。

6.要点:

①“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时一个简单的举动,既帮助了别人,也会使自己更加充实;②改变现状,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③行动最有说服力,一个简单的举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5.

奇遇

①老王洗澡从来不买搓背票,就只掏5元钱,尽情地泡,泡透了自己搓洗,然后就坐在池子边上自己修脚。

修脚的工具也是没花一分钱,修脚刀全是自制的,那双脚让他修得有点惨不忍睹。

②这天,老王泡透洗完后又坐在角落给自己修脚时,一个白白胖胖的小伙子凑过来,笑眯眯地看他的脚,看了一阵说:

“大爷,您这脚不能这么修了,我帮您修。

”老王慢慢抬起老眼,瞅着小伙子,幽幽地说:

“刚来的吧?

”小伙子不明白话意,发愣,旁边几个老洗客大笑起来,也都把小伙子当成刚来做修脚生意的了,有人说:

“小师傅,你要是能做成他的生意,我白给你100元!

③小伙子很腼腆,红了脸,走了。

④老王自己修完脚,跛着脚出澡堂,回家。

开门进屋,在关门时吓了一跳:

那小伙子竟跟着他,看着他笑:

“大爷,我想给你修修脚。

⑤老王好气又好笑:

“我明给你说吧,我从来不做好事,你再难,也别想从我这里挣到一分钱!

”小伙子笑了:

“大爷,我不要钱。

⑥老王想了想,就让小伙子进了门,决定让小伙子见识一下他老王的厉害。

小伙子很高兴,问着忙着,弄好一盆热水,又兑了些随身带着的药水,泡着揉着,然后擦干,坐下,将脚放在他的腿面上,拿出一套专业修脚的工具,很老练地修了起来。

老王不吭声,心里在说:

“你修得再好、再会感动人,我也不会给你钱,反正我提醒过你!

⑦小伙子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老王这双脚正规地修了一遍,收好工具就走,交代老王说:

“大爷,您这脚一次是修不好的,我会再来,您千万别再自己修。

”老王笑了:

“你是说下次再给你钱?

”小伙子笑说:

“我说过了不要钱,大爷您放心好了。

⑧老王冷笑自语:

“你小子啥时要钱我啥时让你还我原来的脚!

看谁耗过谁!

⑨第二天,老王在晚报上看到一张照片,正是那小伙子,原来他是一家美容院的修脚工,8年前就开始为老人免费修脚……老王纳闷了,小伙子为啥要免费为老人修脚?

他这一生上当受骗太多,早就不相信有什么好人了,怎么碰上这么大个意外?

⑩过了几天,小伙子果然又来为老王修脚了。

修的过程中,老王问:

“孩子,你这是为啥?

”小伙子将老王的脚抱在怀里,说出一个故事:

10年前,他是一个要饭的孤儿,有一天被几个小偷围打,几个拉板车的老人救了他,还凑了60元钱给他,让他学好……后来他在澡堂学会了修脚,再后来去了一家美容院……他一直在店外免费给老人修脚,他相信一直修下去,一定会修到那几个拉板车的爷爷的脚。

⑪第二天,老王做了一件让许多人都吃惊的事。

第三天,老王再去那澡堂泡澡时,熟人们围着他笑闹起来,问他太阳为啥从西边出来了?

他啥也不说,一时也难说清楚。

⑫原来,老王为灾区捐了3000元钱,被列在社区红榜上了。

10年前,他只是和几个脚力老友一起帮了一个孩子,这孩子从此就做好人来报答好人。

看来,做人处事,老把人往坏处想就不如把事往好处做,好人好事好世道都是有因有果的。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中“老王”和“小伙子”在告别时都“笑”了,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两个“笑”的含义。

(1)老王的笑:

(2)小伙的笑:

3.结合作品,分析小伙子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4.文中说:

“做人处事,老把人往坏处想就不如把事往好处做,好人好事好世道都是有因有果的。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1.老王遇上了免费修脚的小伙,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