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docx
《南通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通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南通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目录
序言··················································4
第一章沿江开发基础与目标····························5
一、开发基础······································5
二、发展机遇······································7
三、战略定位······································9
四、发展目标·····································11
第二章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与港区布局···············13
一、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原则··························13
二、岸线资源开发布局·····························14
三、岸线整合整治开发······························16
四、港区布局······································19
第三章沿江产业发展与布局···························20
一、重点产业发展··································21
二、产业整体发展··································25
三、产业布局······································29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32
一、交通建设·····································32
二、电力电网建设··································36
三、供水设施建设··································36
四、供气设施建设··································37
五、防洪与排涝································38
第五章沿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39
一、生态环境建设··································39
二、水环境治理····································40
三、大气环境治理··································41
第六章沿江城镇结构与空间布局·······················42
一、城镇空间总体构架······························42
二、城镇发展方向··································43
第七章江海联动开发·································44
一、海港建设······································45
二、临海产业······································46
三、基础设施······································47
四、海港新城······································47
五、江海联动····································47
第八章政策措施·····································48
一、加强组织领导··································48
二、扩大对外开放··································48
三、促进联动发展··································50
四、实施鼓励政策··································51
五、全力推进实施··································52
附件一
(1)2002年南通市沿江地区主要指标
(2)2002年南通市沿江开发前沿区域乡镇主要指标
附件二南通市沿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言
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省委、省政府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依托南通滨江临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沿江开发,实施江海联动,进一步拓展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更快、更好地接轨上海和融入苏南,全面提升城市和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在苏中率先快速崛起,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向现代化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依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南通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南通的区位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南通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南通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本规划以2002年为基期,规划时间至2010年(近期至2005年,远期延伸至2020年),并明确沿江开发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本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审定后,即成为全市沿江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南通拥有长江岸线的地区(以下简称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沿江开发核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区包括南通市区和如皋、通州、海门、启东4个县(市)。
2002年人口572.88万人,面积5160平方公里,GDP721.4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3.4%、64.5%和81.3%;人均GDP12584元,比全市人均GDP高出1200元。
2010年前,南通沿江开发的重点是沿江前沿区域,即南通沿江至宁通高速公路南通段沿线的地区(以下简称前沿区域)。
本区包括市区和如皋、通州、海门、启东的43个乡镇及其8个经济开发区(名单见附件一),2002年人口317.5万人,面积2535.7平方公里,GDP440.3亿元,分别为沿江地区的55.4%、49.1%和61%,全市的40.7%、31.7%和49.6%;人均GDP13868元,为沿江地区人均GDP的1.1倍、全市人均GDP的1.2倍,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
本规划范围总体上是沿江地区,但侧重于前沿区域。
根据南通滨江临海的独特区位,沿江开发将实施江海联动。
为此,包括如东县、海安县在内的整个南通市域,均为江海联动开发区域。
第一章沿江开发基础与目标
一、开发基础
南通沿江地区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型经济带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独特。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加快沿江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海交汇的三角洲顶端区位。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江海交汇的北部顶端,与南部顶端的国际都市大上海隔江相望,兼具滨江与临海两大战略优势。
南通港为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一,拥有万吨级以上码头29个,5万吨级8个。
依托江海河贯通、水陆空配套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本区从长江出海可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通过沿海大通道和新长铁路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广袤的苏北大平原及欧亚大陆桥相连,溯江而上,可到达苏、皖、赣、鄂、湘、渝、川等省市,具备广阔的腹地基础。
较为充裕的资源容量。
本区在土地资源、江海岸线资源、环境容量等方面具有江苏其他沿江地区都不可比拟的优势。
除了淡水资源十分丰沛外,本区土地资源丰富且连年增加,局部地区海滩积向外淤涨25-30米,增加土地面积约5000亩。
本区是江苏唯一同时拥有沿江和沿海岸线资源的市,江岸线219公里(含洲堤),其中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有33.6公里,目前已利用17.7公里;海岸线203公里,其中具备建设5万吨级以上大型海港泊位条件的岸线40多公里。
此外,位于江尾海头的区位,水气环境容量优势明显,危险品和污染物进江危害较小。
这些都为临江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裕的资源保障和空间支撑。
适宜人居的优良环境。
本区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环境宜人;物产丰富,淡水鱼类127种,近海鱼类130多种;社会安定,适宜人居,因而也是江苏省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每平方公里1110人;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9.6年,被誉为“长寿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等。
良好的产业开发基础。
本区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基础较强。
基本形成了电力、现代纺织、船舶修造、精细化工和粮油加工五大产业基地。
全市12个市级以上开发区有7个沿江布局,吸引了1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沿江前沿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亿元,完成销售收入460亿元,分别占全市同口径工业的59%和58%。
全市159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企业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前沿区域。
同时,本区已建成大面积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园艺、特色养殖基地等。
先期开放的体制条件。
南通改革开放较早,为全国14个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是全国中小企业改革的先行地区,具有先期改革开放的体制基础。
同时,沿江开发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缺少统筹规划和引导,产业缺乏集群,城镇布局零散,特色不鲜明;岸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有限的优良岸线资源亟待优化整合,提高利用效率;过江通道建设滞后,阻隔了上海和苏南的要素流动与跨江辐射,制约了滨江临海区位优势的发挥,使这一区域在长江三角洲内综合竞争力偏弱。
二、发展机遇
新世纪初,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南通沿江开发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具备诸多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1.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江三角洲转移,使南通吸引资本更强劲。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制造业正在加速向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这有利于南通全面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超常规集聚发展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
2.全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南通加快发展的最佳新机遇。
省委、省政府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推动沿江两岸联动发展,将打造沿江经济新板块,构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平台,提升江苏对外开放水平。
占尽江海之利的南通,在新一轮沿江开发中必将大有作为。
3.加速接轨上海、融入苏南过程中,南通将获取更多发展机遇。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国际大都市圈的日益崛起,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上海和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等,都将使南通在接受上海辐射、融入苏南板块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发展商机、时机和一体化契机。
而且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等跨江通道的建设,将使南通接轨上海更便捷,融入苏南更通畅。
4.投资环境日趋改善,使南通沿江优势更为凸现。
随着通启、盐通高速公路、过江通道等建设,南通将逐步摆脱交通末梢的区位制约,成为沿海南北通道的中部枢纽区域;通过建设国家主枢纽港和长江三角洲集装箱运输的支线港,南通港将进一步发挥长江流域大宗内外贸物资集散的重要口岸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重要组合大港的功能,辐射更为广阔的内陆腹地;沿江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的加快开发,也将使沿江开发优势进一步凸显,极大地增强了南通向南接受辐射、向北拓展腹地的能力以及跨越发展的能量。
同时,南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出了“突破办事难,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的目标,这将进一步优化南通的投资软环境,形成吸引投资的强力磁场效应。
总体上看,南通沿江开发具备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周边地区的挑战和竞争。
为此,在沿江开发中,要扬长补短,变挑战为机遇,变竞争为动力,全面推进开发进程,促进快速崛起。
三、战略定位
沿江开发,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产业发展为核心,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城镇发展为依托,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沿江产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区,为全省实现“两个率先”多作贡献。
南通沿江在新时期的发展中,要依托长江入海口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促进江苏沿江沿海经济联动发展,实现从江河时代向江海时代跨越,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接轨上海和加速国际化的先导区域、苏中沿江开发开放的领头区域、辐射苏北的传导区域、南通“两个率先”的龙头区域。
根据南通的开发条件、开发基础和发展机遇,遵循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创新体制,开放开发;形成合力,联动开发;保护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原则,沿江开发的战略定位是:
——上海经济圈北翼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基地
依托本区资源环境容量优势明显、产业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及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基地的功能,主动承接外部资本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临港型基础产业及后道延伸的新型加工产业,基本形成强力支撑南通经济发展的沿江工业走廊,全面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国际资本新兴投资区、上海经济磁场的强辐射区、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密集区。
——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
通过优化产业和城乡布局,提高沿江经济、人口集聚度,依托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产业优势明显、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江海经济板块,构筑以百万人口都市区为核心的滨江城镇集聚区;积极提升南通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南通中心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和作用,支撑沪(上海)苏(苏州)通(南通)“金三角”的形成和发展,建成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成为长江入海口的“北上海”。
——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基地
随着高速公路和过江通道等建设,南通将逐步摆脱交通末梢的区位制约,成为沿海南北通道的中部枢纽区域;同时,通过建设国家主枢纽港和长江三角洲集装箱运输的支线港,成为长江流域大宗内外贸物资集散的重要口岸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重要组合大港,辐射更为广阔的内陆腹地;依托以港口运输为主体,公、铁、水、空多种运输形式相配套的立体综合交通网,形成以市域物流为基础、区域物流为重点、国际物流为主导的区域物流基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实现全市经济崛起的核心动力区
经济国际化和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将进一步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成长和要素高度集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
以此为阵地,以交通干线为导向,向市域腹地纵深传导辐射经济势能,带动腹地经济发展;通过江海联动,带动沿海开发,从而快速提升苏中板块,尽早融入苏南板块,发挥苏中沿江开发的领头作用。
——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
保护并合理利用沿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营造绿色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沿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
根据战略定位,沿江开发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沿江基础产业带、特色鲜明开发区、枢纽型现代物流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开发格局。
到2010年,沿江地区GDP预期年均增长14%左右,达到20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35000元左右,实现GDP和人均GDP在2002年基础上增长1.8倍,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6:
56:
38左右。
沿江前沿区域GDP预期年均增长17%左右,达到1500亿元,人均GDP达到48000元。
对外开放:
2003年至2010年,沿江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约60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80%以上,沿江前沿区域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5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70%以上;2010年前,沿江地区及其前沿区域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
产业集聚:
2003年到2010年,沿江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累计投入18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900亿元左右,销售收入3000亿元左右,年均分别增长20%左右。
沿江前沿区域规模以上工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700亿元左右,销售收入2400亿元左右,年均分别增长22%以上,产业集中度提高到70%,外向度提高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左右。
港口建设:
到2010年力争万吨级以上泊位总数达到50个,港口年吞吐量发展到1亿吨左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标箱。
现代物流:
到2010年使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4%以下;2020年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城镇集聚:
到2010年,沿江前沿区域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10万人,占市域城镇总人口的50%,城市化率达60%,用地规模扩大200平方公里以上。
生态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实行集约开发,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与经济相协调。
建设长江口北支湿地保护区以及城镇和工业区外围生态隔离带,到2010年,在沿江江堤内侧营造共约3300公顷的绿色防护林带;沿江地区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加快“三废”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第二章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与港区布局
一、岸线资源开发状况与利用原则
合理开发利用岸线资源是沿江开发的前提。
南通市域长江岸线上起如皋市四号港闸,下至启东圆陀角,主江岸线166公里(其中如皋市四号港闸至启东连兴港164公里),另有洲堤53公里。
岸线资源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岸线开发方向与资源条件相适应。
根据岸线的资源条件,统一规划,统筹开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将港口、工业码头集中分布在水深条件好、岸线稳定的区段,并留出足够的生活生态岸线。
2.集约开发港口和工业岸线资源。
集约开发港口、工业等生产性岸线,根据码头建设需求,引导企业尽可能向岸线陆域纵深发展;支持岸线使用和生产效率高的公用码头建设,鼓励企业使用公用码头;限制投资强度和产出率较低的以及对港口需求小的生产企业贴岸布局,并对已有的该类项目和企业有计划地逐步搬迁,提高岸线开发的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
3.注重近远期相结合和上下游协调。
岸线开发规模和时序要与城市发展和产业需求相适应,近期主要建设资源条件较好、临近开发区和城镇的岸段,并为远期发展预留岸线,保证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开发过程中,应统筹考虑上下游的河势稳定、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
4.开发、保护与整治相结合。
加强河势演变监控、洪水防治、航道疏浚等;保护和改善现有岸线,加强岸线整治,形成新的深水岸线。
二、岸线资源开发布局
(一)南通段长江岸线自如皋四号港闸至海门港闸共81公里,规划港口公共码头岸线15公里,工业仓储岸线28.5公里,过江通道岸线5.5公里,取水口岸线2.0公里,生活旅游及生产服务岸线9.5公里,生态保护岸线17.7公里。
(新通海沙围垦后,原弯曲岸线顺直后会减少2.8公里岸线)
1.港口公共码头岸线:
如皋港经济开发区中心河以下600米起1公里,通吕河口至龙爪岩取水口上游1公里中的5.6公里,裤子港至老洪港风景区上界中的1.9公里,老洪港风景区下界至东方红农场涵洞中的1.5公里,东方红农场涵洞至海门港闸中的5公里(新通海沙围垦后形成)。
主要用于公共码头的建设。
2.工业仓储岸线:
如皋四号港闸至如皋港闸的0.46公里,如皋港闸至长青沙北汊口上游1公里处之间扣除1公里公共泊位岸线后剩余的2.8公里,九圩港至通吕河口中的8.3公里,通吕河口至龙爪岩取水口上游1公里中的3.1公里,裤子港至老洪港风景区上界中的2.3公里,老洪港风景区下界至东方红农场涵洞中的5.1公里,主要用于近期临港工业以及内外贸易物资储运仓库、冷藏库、油库占用的岸线。
东方红农场涵洞至海门港闸中的6.44公里,将在通海沙围垦后,作为中远期工业仓储岸线统筹使用,近期作为规划预留岸线。
3.过江通道岸线:
长青沙北汊口至九圩港中的2公里(苏通二桥),九圩港至通吕河口中的0.5公里(通沙汽渡),老洪港风景区下界至东方红农场涵洞中的0.5公里(通常汽渡),东方红农场涵洞至海门港闸中的2.5公里(苏通大桥和海太汽渡)。
4.取水口岸线:
龙爪岩上游1公里至裤子港中的1.0公里,老洪港风景区中的1.0公里,主要用于城市取水口。
5.生活旅游及生产服务岸线:
龙爪岩上游1公里至裤子港中的4.5公里,老洪港风景区中的1.0公里为生活旅游岸线;东方红农场涵洞至海门港闸中的4公里,主要用于港航等生产服务。
6.生态保护岸线:
长青沙北汊口上游1公里至九圩港中的17.7公里。
东方红农场涵洞至海门港闸近期作为生态保护岸线加以控制预留。
(二)南通长江岸线海门港闸以下为长江口北支岸线,共85公里,水深较浅,近期作为生态控制岸线,作为生活公用、生产服务和生态岸线控制使用,其中启东港下游5公里处至入海口为长江口湿地保护区。
局部水深条件较好的,可根据不同岸段,在进一步充分论证和加强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可作为工业仓储岸线使用。
(三)洲堤开发使用,要本着保护生态的原则低强度进行。
近期主要在如皋长青沙布置南通市向北片区域引江供水工程取水口和皋张汽渡,解决南通西北片供水和交通等问题。
三、岸线整合整治开发
以长江深水泊位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岸线整合、整治、开发三路并进,优化配置有限的优良岸线资源,形成10.4公里深水岸线和30个左右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建设空间。
1.整合岸线
按照深水深用的原则,整合部分利用不尽合理的岸线,规划建设3个5万吨级深水泊位,同时适当调整部分岸线使用功能,提升岸线使用效益。
(1)天生港区岸线——2005年前,在满足港闸经济开发区需要的前提下,整合的码头和岸线为发展修造船舶及其配套业服务。
(2)南通港区约500米岸线——2005年前将客运码头和船舶基地搬迁至通吕河口上游,保留任港河口引排口门,建设南通港区四期工程1座5万吨级泊位;2020年前在确保任港河口引排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建设涵洞,使通吕河口至中远船厂上界间所有的码头及陆域相连,成片使用,再建设南通港区四期工程另一座5万吨级泊位。
(3)狼山港区约840米岸线——2005年前将华能煤码头搬迁至横港沙外侧,将华强码头、姚港油库码头整合至江海港区,腾出的岸线优先安排给中远川崎公司和中远船务公司,作为船舶修造基地;余下岸线用于建设深水泊位。
(4)狼山港区岸线——逐步搬迁区内占用岸线的工业企业,并将为长江中上游中转的矿石散杂货码头搬迁至如皋长青沙,腾出的码头主要改建为服务南通市经济发展、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公用泊位。
(5)狼山风景区岸线——2010年前,搬迁区内临时工业建筑,作为生活旅游岸线。
(6)江海港区岸线——2010年前,搬迁不宜在该港区布置的一般加工项目,腾出的码头岸线,为开发区布局大型重化工业项目服务。
2.近期整治的岸线
抓紧开展重要河段的治理工程,提高现有岸线使用价值。
(1)新开沙夹槽整治——针对新开沙沙尾向下游不断淤长,新开沙夹槽逐渐淤积萎缩,对江海港区5个万吨级码头和通常汽渡构成严重威胁等情况,要对新开沙区域河床演变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全面掌握其演变的水、沙动力条件,争取2005年前着手整治新开沙。
(2)如皋中汊下段整治——针对出现的浅段等情况,2005年前,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找出整治措施,同时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导流堤对天生港水道的影响,采取必要措施,以满足目前航行及今后利用泓北沙深水岸线的需要。
3.开发新的深水岸线
近期在重点开发狼山港区、如皋港区自然深水岸线的同时,深化对泓北沙、横港沙和新通海沙的研究,通过开发利用,争取形成新的深水岸线,规划建设深水泊位。
(1)实施如皋中汊出口左岸导流堤工程。
2010年前对泓北沙进行扩大围垦,统一规划已形成的3.38公里左右的深水岸线,建设8-10个深水泊位,用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宗物资的储存和中转服务基地建设。
(2)尽快进行横港沙外侧建设深水泊位的补充研究。
横港沙外侧有2公里深水岸线,近期可用于华能电厂三期扩建工程2个5万吨级卸煤专用码头等工程的建设;2010年前,可再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