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疾病.docx
《骨科常见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常见疾病.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科常见疾病
骨科常见疾病
疾病种类:
1.手外伤
2.断肢再植
3.肱骨髁上骨折
4.肱骨干骨折
5.尺桡骨骨折
6.股骨颈骨折
7.股骨干骨折
8.髌骨骨折
9.胫腓骨骨干骨折
10.胫骨平台骨折
11.踝部骨折
12.跟骨骨折
13.锁骨骨折
14.肩锁关节脱位
15.肩关节脱位
16.肘关节脱位
17.髋关节脱位
18.足拇外翻
19.腰椎间盘突出症
20.腰椎管狭窄症
21.皮瓣修复术
22.VSD负压吸引术
23.骨科病人的功能锻炼
手外伤
观察要点
1.创口的部位及性质,皮肤缺损范围、程度,肌腱、神经、血管及骨关节损伤的程度。
2.患手血运情况:
是否存在皮肤苍白、批温降低、指腹瘪陷、毛细血管回流缓慢或消失、皮肤青紫或肿胀等情况。
3.伤口疼痛情况,正确评估疼痛程度。
4.全身情况是否有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皮肤粘膜苍白、湿冷、尿量减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即使补充血容量。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意外致伤,顾虑手术效果,易产生焦虑心理。
应给予耐心地开导,介绍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给予悉心的护理,同时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
2.体位平卧位患手高于心脏,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
3.症状护理手部创伤常伴有明显疼痛,剧烈的疼痛会引起血管痉挛,还可引起情绪、凝血机制等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应及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4.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及患手局部情况,尤其应警惕失血性休克,正确使用止血带。
术后护理
5.体位平卧位患手高于心脏,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患手尽快消肿,可减少新生纤维组织生成,防止关节活动受限。
6.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粗纤维饮食。
7.局部保暖应用烤灯距离30-40cm照射局部,保持室温22-25°C,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末梢循环。
术后3-4日内持续照射。
以后可于清晨、夜间气温较低时照射,术后1周即可停用。
8.用药护理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正确使用解痉、抗凝药物,以降低红细胞之间的凝集作用和对血管壁的附着作用,并可增加血容量,减低血液粘稠度,利于血液流通及伤口愈合;用药过程中,需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9.功能锻炼一般可于术后3-4周开始主动练习法,主动屈曲伸直各关节,减少肌腱粘连。
被动活动开始的时间要以手术缝合方式、愈合是否牢骨而定。
术后5周内不做与肌腱活动方向相反的被动或牵拉肌腱活动。
断肢再植
一.肢体断离的性质:
切割性,辗轧性,挤压性,撕裂性,爆炸性高温滚筒引起的断离
二.手术指征
1.病人全身情况许可,能接受再植手术。
2.离断肢体要完整,血管床无严重破坏。
3.再植的时限于常温下(20℃)肢体缺血不超过6~7小时者,基本上可以恢复,超过10~20小时,大多数演变为不可逆的变性。
4.再植的断肢要能恢复一定的功能。
三.断肢保存:
断离下来的肢体其断面用消毒敷料覆盖包扎,以减少感染。
设法及时以干燥冷藏方法予以保存,先将断肢装入塑料袋,袋口扎紧后放入不透水的容器,如搪瓷杯,上盖后放入盛有冰块的保温瓶中
四.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断肢病人的病房应严格消毒隔离,并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22±2℃)、湿度与适当的通风。
为了保持局部温度可用60-100W烤灯照射,灯距为30-50CM,告知病人及家属不可自行调整距离以免引起灼伤,湿度60%-70%
2体位
术后需绝对卧床7-10天,因体位改变可导致体内血压的改变,而吻合的血管对血压瞬间变化极为敏感,极易发生痉挛,患肢应垫软枕略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局部应制动,保持功能位
3再植指血运观察
术后应严密观察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发现血液循环障碍, 要及时解决。
术后24-72小时内,是吻合血管出现循环危象的高发期,因此应每1-2小时观察一次,其中需要严密观察再植肢体血液循环的指标有:
皮肤的颜色、皮温、指腹张力、毛细血管返流、指端侧方切开出血等情况,以上指标应综合分析并进行正确的判断。
其中颜色和温度是反映皮下血运的可靠指针
4饮食指导
创伤及手术后需要大量的蛋白质促进伤口的愈合,鼓励多吃鸡、鱼、肉、蛋及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铁、钙、纠正贫血,增强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另外还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禁食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
5功能锻炼
10.术后第5天起,指导患者主动运动患手腕关节、健指的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每日3h。
11.术后第14天,患指在健指的配合下做提拿或挟持沙袋的练习,沙袋重量为50~100g,继续主动运动患手各个正常关节,每日3h。
肱骨髁上骨折
观察要点:
由于肱动脉受压或损伤,或严重的软组织肿胀可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密切观察5P症状:
1)剧烈疼痛:
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晚期严重缺血后神经麻痹转为无痛;2)患肢苍白或发绀;3)肌肉麻痹:
患肢进行性肿胀,肌腹处发硬,压痛明显;手指呈屈曲位,主动或被动牵拉手指时疼痛加剧;4)感觉异常:
患肢出现套装感觉减退或消失;5)无脉:
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术前护理及非手术治疗
1.心理护理关心患者,及时解决他们的痛苦与需要。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
3.体位患肢采用石膏托于肘关节屈曲位固定,于患肢下垫枕,使其高于心脏水平,减轻肿胀。
4.症状护理伴有正中神经损伤时,应注意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5.并发症警惕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
6.功能锻炼:
1)早中期:
复位或固定当日开始握拳、伸指练习。
第2日增加腕关节屈伸练习。
患肢三角巾或前臂吊带胸前悬挂位,做肩前后、左右摆动练习。
1周后增加肩部主动练习,包括肩屈、伸、内收、外展与耸肩,并逐渐增加其运动幅度。
2)晚期:
外固定去除后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练习,包括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和旋后。
恢复肘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伸展型骨折着重恢复屈曲活动度,屈曲型骨折着重增加伸展活动度。
术后护理
1.维持有效固定:
1)经常观察患者,查看固定位置是否变动,有无局部压迫症状,保持患肢功能位;如肘关节屈曲角度过大,影响桡动脉搏动时,应予调整后再固定。
2)固定时间为3-4周。
2.功能锻炼参见非手术治疗相关内容。
肱骨干骨折
观察要点
1.夹板或石膏固定者,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如有患肢青紫、肿胀、剧痛等,立即汇报医师。
2.是否存在桡动脉损伤,观察感觉及运动情况,表现为垂腕、伸拇伸掌关节功能丧失,前臂后旋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3.远端皮肤苍白,皮温低,且摸不到动脉搏动,排除夹板石膏固定过紧因素外,考虑肱动脉损伤的可能;前臂肿胀严重,皮肤发绀、湿冷,则可能有肱静脉损伤。
术前护理及非手术治疗
1.心理护理肱骨干骨折,特别伴有神经损伤时,患者心理压力大,易产生悲观情绪。
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
关注患者感觉和运动恢复的微小变化,以此激励患者,使其看到希望。
2.饮食护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
3.体位U型石膏托固定时可平卧,患肢易枕垫起,保护复位的石膏不移动。
悬垂石膏固定2周内只能取坐位或半卧位,以维持其下垂牵引作用。
但需避免过度。
4.皮肤护理桡神经损伤后,引起支配区域皮肤营养改变,使皮肤萎缩干燥,弹性下降,容易受伤,损伤后伤口易形成溃疡。
需注意预防:
1)每日温水擦洗患肢,保持清洁,促进血液循环;2)定时改变体位,避免皮肤受压引起压疮;3)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5.功能锻炼
1)早中期:
骨折固定后立即进行上臂肌肉的早期舒缩活动。
握拳、腕屈伸及主动耸肩等动作每日三次,并根据骨折的部位,选择相应的锻炼方法。
2)晚期:
去除固定后第1周可进行肩摆动练习,站立位上身向患侧侧屈并略倾斜,患肢做前后左右摆动,垂直轴做绕环运动;第2周进行肩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练习,并做手爬墙练习。
术后护理
1.体位内固定术后,使用外展架固定者,以半卧位为宜。
平卧位时,可于患肢下垫一软枕,使之与身体平行,并减轻肿胀。
2.疼痛护理
手术切口疼痛在术后3日内较剧烈,以后逐日递减,可用止痛剂。
组织缺血引起的疼痛,表现为剧烈疼痛且呈进行性,肢体远端有缺血体征,可及时解除压应及时迫。
3日后,如疼痛进行性加重或搏动性疼痛,伴有皮肤红肿热,伤口有脓液渗出或有臭味,则多为继发感染,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
3.预防血管痉挛
行神经修复和血管重建术后,可能出现血管痉挛。
1)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严格卧床休息,石膏固定患肢2周;患肢保暖,保持室温25°C左右;不在患肢测血压;镇痛;禁止吸烟。
2)1周内应用扩血管、抗凝药,保持血管的扩张状态。
3)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变化;检查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回流反应、肿胀或干瘪、伤口渗血等。
4.功能锻炼详见术前护理相关内容。
健康教育
1.体位桡神经损伤后行外固定者,应确保外固定的稳定,以保持神经断端于松弛状态利于恢复。
2.药物伴有神经损伤者,遵医嘱口服营养神经药物
3.继续进行功能锻炼骨折4周内,严禁做上臂旋活动。
4.复查指征及时间U型石膏固定者,肿胀消退后,石膏固定会松动,应复诊;悬吊石膏固定2周后,更换长臂石膏托,维持固定6周左右。
伴桡神经者,定期复查肌电图。
尺桡骨骨折
观察要点
1.局部肿胀、畸形、疼痛等情况,是否有早期骨筋膜室综合症前期症状。
2.患肢感觉及运动情况,是否合并神经损伤,伴有麻木等症状。
术前护理及非手术治疗
1.心理护理由于骨折后患肢手的协调性及灵活性丧失,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患者易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
应做好患者安抚工作,并协助生活料理。
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促进骨质愈合。
3.体位患肢维持在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
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4.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前臂高度肿胀或外固定包扎过紧或组织肿胀加剧以后造成相对过紧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症。
出现5P症状,应立即拆除一切外固定。
术后护理
1.保持有效固定钢板固定后,用长臂石膏托将患肢固定于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3-4周。
髓内钉固定者,则用管型石膏固定4-6周。
2.功能锻炼
a)早中期:
从复位固定后开始。
2周内进行前臂和上臂肌肉收缩活动。
第1日:
握拳、屈伸拇指、对掌、肩前后左右摆动、水平方向的绕圈运动。
第4日:
在健肢帮助下行患肢肩前上举、侧上举及后伸。
第7日:
肩部主动屈、伸、内收、外展,手指抗阻练习。
第15日:
肱二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3周内,禁做前臂旋转活动。
第30日:
增加肱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做手推墙动作。
b)晚期:
骨折基本愈合,外固定去除后开始。
第1日:
肩、肘、腕与指关节主动运动。
第4日:
增加肱二头肌抗阻力及等长、等张、等速收缩练习。
第8日:
增加前臂旋转的主动练习、助力练习、肱三头肌与腕屈伸肌群的抗阻力练习。
第12日:
增加前臂旋转的肌力练习。
还可增加作业练习,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健康教育
1.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含钙丰富且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水果蔬菜。
2.休息行长臂石膏托外固定后,卧床时患肢垫枕与躯干平行,头肩部抬高;离床活动时,三角巾前臂悬吊于胸前。
3.功能锻炼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
4周后可进行可关节的全面运动。
4.复诊指征及时间石膏固定后,如患肢出现5P症状,应立即就诊。
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髌骨骨折
无移位的骨折:
即刻加压包扎并给与冷敷治疗。
若关节内积血,抽出积血,加压包扎固位,膝关节伸直位夹板托固定4-6周,6周后主动屈伸膝关节进行功能练习。
移位在0.5cm之内按无移位骨折治疗,超过0.5cm可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修补四头肌扩张部分,术后伸膝位石膏固定。
手术患者按骨科术前、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2、局部制动,减轻疼痛
3、完善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按骨科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2、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3、患肢护理:
术后患肢抬高高于患者的心脏,以利于血液循环,防止患肢肿胀,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伤口有无渗血和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疼痛护理:
术后切口疼痛可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给药时必须足量早期,以保证疗效.如果是术后肿胀导致绷带包扎过紧的疼痛,必须立即松解绷带,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
5、石膏固定者按石膏固定护理常规。
6、术后并发症
(1)感染
(2)关节血肿
7、指导功能锻炼:
(1)张力带钢丝固定者,由于采用了坚强的内固定方法,加强膝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可以指导病人做各种膝关节的功能操练,如蹬车活动、搓滚舒筋等,以利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2)采用钢丝或丝线环扎固定者,如髌骨是粉碎性骨折者,必须推迟下地步行的时间。
可以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也可进行髌骨被动活动,以防止髌骨关节面的粘连
胫腓骨骨干骨折
护理措施
1、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体位: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保持外固定松紧适度,防止因伤后肢体肿胀使外固定过紧,造成压迫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2)石膏固定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肢的疼痛程度,有无麻木感,石膏固定24小时内要经常检查足趾的背伸和跖屈情况,以判断腓总神经是否受压。
只要怀疑神经受压,就应立即刨开石膏减压。
(3)小夹板固定的护理:
随时查看小夹板的松紧度及肢体有无麻木,疼痛等。
严防局部压疮,肢体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4)牵引的护理:
同牵引病人护理。
(5)同骨科常规术前护理。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常规术后护理。
(2)外固定器护理:
同骨外固定术护理
(3)肢体观察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感觉、运动、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警惕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及小腿骨筋膜间区综合征,发现肢体远端动脉搏动触及不清、肢端发凉,感觉迟钝、肿胀严重、皮肤颜色改变,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出紧急处理。
(4)病情观察骨筋膜室综合症切开术后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出入水量变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有无肾功能损害
(5)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水肿和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取髂骨植骨的病人,术后第二天半卧位,放松髂肌减轻压痛。
(6)功能锻炼患肢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防止膝、踝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
同时,在外固定坚强牢固的情况下,早期下床,适当给骨折端以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
3健康促进
(1)术后早期(0~3天):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保持肌肉的张力和减轻局部肿胀,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术后置患肢于舒适的位置,保持外展中立位,抬高患肢20°~30°以利于血液回流及肢体消肿,术后4~6h即可开始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锻炼,并轻轻按摩伤口以外的患肢肌肉,这样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机会,又能加速肿胀的消退。
术后第1天鼓励其深呼吸,有效咳嗽,同时上肢外展,扩胸增进体力,以维持上肢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心肺功能。
(2)术后中期(3~2周):
指导患者在床上患肢不负重活动,进行肢体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足的小关节主动伸屈锻炼,髋关节的内收外展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利用牵引床以进行上臂活动锻炼,训练臂力,以便下地时用拐。
对于术前牵引或石膏固定时间较长,关节有一定程度僵硬的患者,应采取CPM机辅助锻炼,再逐渐过渡到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
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活动范围,增加膝与踝的主动运动。
(3)术后晚期(术后2周~3个月):
继续加强原来的功能锻炼并鼓励患者从床边扶床,拄双拐患肢不负重活动向部分负重活动逐步过渡。
可用双拐开始扶助行走,从足趾着地开始负重,逐渐增加负重最后完全负重。
此过程应逐渐进行。
胫骨平台骨折
观察要点
12.膝关节肿胀程度,活动障碍,是否伴有膝关节功能障碍。
13.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术前护理及非手术治疗
1.心理护理顾虑手术效果,担心骨折预后,易于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应给予耐心的开导,介绍骨折的特殊性及治疗方法,并给与悉心的照顾,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
2.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且易消化。
3.体位抬高患肢,预防肢体外旋,以免损伤腓总神经。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警惕腘动脉损伤。
一旦出现肢体苍白、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摸不到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紧急探查。
术后护理
1.体位抬高患肢,严禁肢体外旋。
内侧平台骨折,尽量使膝关节轻度外翻;外侧平台骨折,尽量使膝关节轻度内翻。
腘动脉损伤血管吻合术后给予屈膝位,以防血管再破裂。
2.功能锻炼原则是早锻炼、晚负重,以免因重力压迫使骨折再移位。
术后2日开始做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屈伸锻炼,4-6周后逐步做膝关节屈伸锻炼,骨折愈合后才开始负重行走。
健康教育
1.活动6个月内进行扶拐下床不负重活动。
随着骨折愈合的程度,肢体逐步增加负重,并加做小腿带重物的伸膝抬举操练,加强股四头肌肌力,增加膝关节稳定度。
2.复诊非手术治疗患者若出现患肢血液循环障碍时,应立即就诊。
手术治疗者,根据愈合情况,确定取内固定时间,一般为6-8个月。
踝部骨折
观察要点
1.局部疼痛肿胀程度,皮下出血和功能障碍。
2.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情况。
术前护理及非手术治疗
1.心理护理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及时解决患者困难,给予精神安慰,减轻焦虑情绪。
2.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且易消化。
3.体位踝部骨折肿胀明显,应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的位置,以利于肿胀消退。
4.预防踝部压疮踝部软组织少,在石膏固定前应以棉垫保护骨隆突出;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是否有骨折处以外的疼痛,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5.功能锻炼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做小腿肌肉收缩活动及足趾屈伸活动;3-4周后可做踝关节屈伸活动;去除外固定后,加强踝关节功能锻炼并逐渐负重行走。
术后护理
1.体位抬高患肢,稍高于心脏水平。
2.功能锻炼麻醉消退后,对肿胀足背进行按摩,并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足趾、踝背伸和膝关节屈伸活动。
双踝骨折从第2周开始,加大踝关节自主活动范围,并辅以被动活动。
被动活动时,只能做背伸及跖屈活动,不能旋转及翻转,以防不利骨折愈合。
2周后可下地轻负重步行;三踝骨折可晚1周进行如上活动。
健康教育
1.饮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饮食
2.预防骨质疏松每日晒太阳1小时,补充鱼肝油或维生素D等,利于钙质吸收。
3.继续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去除固定后,可行踝关节旋转、斜坡练步、站立屈膝背伸和下蹲,再逐步练习行走。
跟骨骨折
1.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的跟骨骨折:
包括骨折线通向关节者,用小腿石膏托制动4~6周。
待临床愈合后即拆除石膏,用弹性绷带包扎,促进肿胀消退。
同时作功能锻炼。
但下地行走不宜过早,一般在伤后12周以后。
(2)有移位的骨折:
如跟骨纵行裂开,跟骨结节撕脱骨折和跟骨载距突骨折等。
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然后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
后结节骨折需固定于跖屈位。
固定方法:
无移位骨折一般不作固定。
载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仅用石膏托固定患足于中立位4~6周。
对于跟骨结节关节角有影响的骨折,可用夹板固定:
跟骨两侧各置一棒形纸垫,用小腿两侧弧形夹板作超踝关节固定,前面用一弓形夹板维持患足于跖屈位,小腿后侧弓形板夹板作超踝关节固定,前面用一弓形夹板维持患足于跖屈位,小腿后侧弓形板下端抵于跟骨结节之上缘,足底放一平足垫。
一般固定6~8周。
此种固定适用于跟骨结节横形骨折、接近跟距关节骨折及波及跟距关节而未用钢针固定者。
如用钢针固定,可采用长腿石膏靴屈膝、足跖屈,4周后去钢针,改用短腿石膏靴再固定4周
(3)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严重压缩粉碎性骨折:
采用功能疗法。
即休息3~5天后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再作功能锻炼,同时辅以理疗按摩等。
2.手术治疗
(1)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节并有移位者:
可在麻醉下用骨圆针撬拨复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于轻度跖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横形骨折、舌状骨折以及跟骨后结节骨折:
应行切开复位,加压螺丝钉内固定。
术后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6周。
(3)青壮年的跟骨压缩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
有人主张早期即行切开复位并植骨,以恢复跟骨的大体形态及足纵弓。
视情况用或不用内固定。
术后用小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
有人主张早期行关节融合术,包括跟距、跟骰关节。
但多数人主张先行功能疗法,以促进水肿消退,预防肌腱、关节粘连。
待后期出现并发症时,再行足三关节融合术。
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患者受伤后,惧怕手术,担心术后效果不好,通过讲解,使病人对此手术的方法、目的有所了解,解除其疑虑心理,举例以前成功的手术病例,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疼痛的护理疼痛的护理跟骨骨折常疼痛较剧烈,指导患者作深呼吸运动,听音乐,看电视分散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术后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减少周围环境对病人的刺激。
解除病人的紧张、焦虑和恐惧,以提高其痛阈,鼓励病人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患肢护理术后适当抬高患足20~30cm,注意肢体保暖,以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改善末梢循环,减轻局部肿胀。
坐位时避免伤足下垂,在病情允许时,尽早开始患肢活动,也可使用理疗,促进水肿的消退。
4伤口护理跟骨手术后渗血一般较多,术后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室内空气流通;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增强患者的体质,及时治疗贫血、营养不良及诱发伤口感染的疾病,提高患者的抗抗能力。
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
术后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对术后体温持续过高者,注意观察伤口情况,有无红肿、波动感,考虑伤口有感染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引流管一般留置48~72h,引流条24h,并观察引流量、色、质,防止因引流不畅而引起伤口内积血,导致伤口愈合不良。
密切观察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如渗液较多,应及时更换辅料,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因血液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
并应用脱水、活血、抗感染治疗,加强换药,必要时行清创植皮处理。
如颜色变浅是皮肤坏死早期表现,就要加强引流,强患肢活动,必要时拆除12针缝线,以减少张力。
5饮食的护理骨折病人必须加强营养支持,增加人体抵抗力,以促进伤口的愈合,以达到促进骨愈合的目的。
早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骨折中后期,指导其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粗纤维及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骨头汤、牛奶、虾米等。
6康复功能锻炼要鼓励患者战胜术后因疼痛而不敢活动的恐惧心理,使每例患者明确加强康复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又可促进骨折愈合,加速功能恢复。
一般术后24h即鼓励并指导患者做患肢足趾和踝关节的伸屈活动,特别是跖屈锻炼,对恢复和维持足的纵弓有重要意义。
第2天开始主动活动踝关节,加强踝关节的各项自主锻炼,腓长肌及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
术后1周,开始膝关节屈曲练习。
2~3周后扶拐下地不负重练习,术后2—3个月后根据X线摄片情况进行负重行走。
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要防止不正确的过度运动。
锻炼时间以感到疲劳为度,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经常适度鼓励、表扬患者,给其以心理支持。
7出院后护理出院后应及时开展患侧踝关节的主动身躯活动以锻炼踝关节,并开始进行足的内外翻的活动以锻炼距下关节。
练习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等长和等张收缩以防止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