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6284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docx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docx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技术总结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

测量项目

测量技术总结书

 

湖南省城乡建设勘测院

二0一三年五月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

测量项目

 

编写单位:

湖南省城乡建设勘测院

单位负责人:

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

田力

技术负责人:

方案编写人:

田力

编写时间:

2013年5月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田力吴冬朱质麟

潘志文张靖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量项目

测量技术总结书

一、项目的概况

为了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提高醴陵市水利工程的防洪和抗旱的能力,完成沿河道新修河堤、河道护坡等任务。

该项目为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阳河段治理工程测绘区域内带状地形图.测区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地区西北部,横跨线道XB05属渌江水系,其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

测区范围包括醴陵市仙霞镇、新阳乡2个乡镇范围,全长约8.8公里,平均坡降74.5‰。

磨子河上游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根据本项目投标书及本项目技术设计的要求,接受任务后我单位积极组织人员力量进行测区踏勘、选点埋石、控制;河堤及水下地形测量和横断面测量,于2013年3月19日进驻场地,2013年5月9日完成野外测量工作,2012年5月20日完成野外验收工作。

 

二、作业的依据

本项目测绘工作执行的是国家新的规程规范是:

(1)《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197-97;

(2)《城市测量规范》(CJJ8-2007);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5)《地籍图图式》及说明(CH5003-2007)(以下简称《图式》);

(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09);

(7)《测绘成果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8)《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

(9)《1:

500、1:

1000、1:

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

三、基本技术要求

(1)平面坐标系:

1980年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

114°。

(2)高程系统:

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

1米。

(3)比例尺:

1:

1000。

(4)水文断面比例尺:

1:

500

(5)河堤断面比例尺:

1:

200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测绘完成工作量

1、主要仪器设备

为了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工作,我队共组织了1名项目负责、1名技术负责、1名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2名测工、1名司机共7人的测量队伍,分成2个作业小组,组织了如下主要仪器设备

(1)、华测X20静态GPS4台

(2)、徕卡TCR802全站仪1台

(3)、南方灵锐S86T型动态GPS(RTK)1+1台

(4)、电脑及手提电脑2台

(5)、工具车1台

及其它相应附属设备

 

2、完成工作量

序号

名称

工作量

备注

1

起算点

3个

三等点2个,E级点1个

2

河道E控制点观测埋石

5个

混凝土现场浇灌及做点之记

3

河道图根控制点

21个

刻石

4

1:

1000河堤地形图

8.8km

平均测量宽度250米左右

5

河道横断面

178条

每50米一条

6

水文横断面

18条

每500米一条

7

检查验收

5工作日

一个作业小组

五、控制测量

(1)测区已有控制情况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找到的三等GPS控制点U333和U335和一个E级控制点E018作为测区平面及高程的起算点。

(2)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按逐级布设的原则发展控制测量。

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成E级GPS独立网,独立网布设成平均边长为5公里的对点边连式GPS控制网。

对点的基线长度一般控制在500~1000m之间,并相互通视,以利于发展下一层次控制测量。

E级GPS网应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数据,进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在WGS-84的三维坐标精度符合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的有关规定下,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基础上,再输入已知控制点成果进行约束网平差计算,GPS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及及基本技术要求详见下表。

(3)高程控制测量直接采用GPS拟合高程,联测已知国家级3个以上水准点,采用湖南省大地水准精化模型软件计算出GPS网各E级点位高程。

起闭点为D等以上高程点,施测时先对采用的已知点进行检查,确定已知点成果是否可用,联测的GPS点分布在测区的四周及中央,带状地形,则联测的GPS点应分布于测区两端及中部,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的点数;地形趋势变化明显的大面积测区,采取分区拟合的方法。

(4)在完成测区的首级控制E级GPS网测量后,在首级GPS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基本控制测量即一级导线,一级导线测量采用静态GPS进行;高程采用GPS拟合高程,观测同计算方法同E级GPS一样。

在此基础上进行图根点的加密,以满足测图的需要,图根加密控制测量采用GPSRTK作业方式进行。

(5)图根控制测量采用GPSRTK作业方式,在施测时进行测前和测后重点检查,重点检查的方式可以采取不同基准站检查同一点或基准站检查基准站,应以等级点为基准点,最大作业半径应控制在5公里内,基准站应满足下列要求:

A、作业前需初始化观测两次,观测时流动站的架设应稳固,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不得存在大功率的信号干扰区。

B、RTK观测的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

C、RTK观测的平面坐标成果应取各次观测成果的平均值。

必须联测至少5个以上分布均匀的高程控制点,能控制整个测区。

RTK高程观测的各项限差应符合单次观测的高程收敛精度应≤3cm,两次互差应≤4cm;必须检测周边已有同等级以上的高程控制点,检测高等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应≤4cm;检测同等级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应≤5cm,控制测量的布设层次及其精度要求详见下表。

D、GPS点应埋标,1公里河道至少有2个以上埋石图根点。

有关选点埋石的具体要求均按规范执行;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有利于安全作业;埋石应该按15cm×15cm的方框标志,标心规格采用直径大于12mm,长于70mm的螺纹螺钉,螺钉打孔表示中心位置旁边刻写点号,并用红油漆涂描。

表1-1GPS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固定误差a(mm)

比例误差系数B(mm/Km)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

约束平差后

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

E级

≤10

≤10

≤1/1000000

≤1/40000

一级

≤10

≤20

≤1/40000

≤1/20000

二级

≤10

≤40

≤1/20000

≤1/10000

表1-2GPS测量控制网的基本技术要求

等级

E级

一级

二级

接收机类型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仪器标称精度

10mm+5ppm

10mm+5ppm

10mm+5ppm

观测量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卫星高度

角(°)

静态

≥15

≥15

≥15

快速静态

≥15

≥15

有效观测

卫星数

静态

≥4

≥4

≥4

快速静态

≥5

≥5

观测时间

长度(min)

静态

15-45

10-30

10-30

快速静态

10-15

10-15

数据采样

间隔(S)

静态

10-30

10-30

10-30

快速静态

5-15

5-15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6

≤8

≤8

 

表1-3平面控制布设层次和精度

平面控制层次

等级

精度要求(图上mm)

基本平面控制

E级GPS网、Ⅴ等电磁波测距导线

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05

图根平面控制

解析图根

最后一次图根点对于邻近基本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1

测站点平面控制

解析测站

测站点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2

表1-4高程控制布设层次和精度

高程控制层次

等级

精度要求

基本高程控制

Ⅳ等水准、Ⅴ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

加密的高程控制点对邻近基本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h/20。

当h=0.5m时不得大于±h/16。

图根高程控制

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

最后一次加密的高程控制点对邻近基本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h/10,且最大不得大于±0.5m。

测站点高程控制

测站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

测站点对邻近基本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h/6。

注:

h为地形图基本等高距

表3.2.3.1-1GPS网点精度要求

平面控制层次

等级

精度要求(图上mm)

基本平面控制

E级GPS网

最弱相邻点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05

(1)选点要求

GPS测量的选点符合以下规定:

A、点位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的地方或三角点上,点位便于保存和使用,点位宜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B、点位不选在大功率发射台或高压线的附近,离高压线距离大于100m,离大功率发射台距离大于400m。

避免选在由于地面或其他目标反射所引起的多路径干扰的位置(如大范围水面、建筑物和金属塔等)。

C、在高度角为15°的范围以内,没有妨碍通视的障碍物。

(2)埋标要求:

E级GPS点的规格为:

上标面20cm×20cm,下标面40cm×40cm,标高60cm。

(3)E级GPS埋石点均绘制点之记。

点之记绘制齐全,其交通图、点位略图等绘制详细、准确,各项注记填写齐全。

(4)E级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符合以下有关规定。

A、GPS测量应利用卫星预报,在一个观测段内从每个测站同时观测到的卫星数目中,选择适宜的星座,E级网其PDOP值不大于6。

确定同步观测卫星的持续时间,根据测量精度及交通情况或其他一些要求来确定每日同步观测时间段数并安排作业进程。

同时还考虑到电离层和对流层折射对测量成果的影响。

B、GPS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3.1-2的规定。

表3.2.3.1-2GPS测量的技术要求

项目

等级

图形设计总体可靠性(即多余观测值数与总观测值数之比)

≥0.2

重复测量的基线占独立确定的(不相关)基线总数的百分数

≥10%

每条基线边所在的异步环数

≥1

环线边数(条)

4--5

是否要求双频观测

随意

同步观测的接收机数量不少于

3

观测时段数

1

观测段的时间(min)

90

接收机连续、同步跟踪卫星数(个)

≥4

两次观测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s)

30

卫星在空间分布的最少象限数

3或2

为克服障碍物的最大高度角(°)

15

天线安置:

a)每次观测时天线相位中心高度矢量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值较差应不大于(mm)

3

b)天线对中(或测站对中)每个测站两次或以上两次

c)天线盘水准器严格居中

d)天线定向标志线指向正北

气象观测数据:

a)每个观测段测量次数不少于

不观测气象元素,记录天气状况

b)测量间隔不多于(min)

60

C、GPS测量相对定位成果符合以下要求: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