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2776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docx

《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docx

改后广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

目录

 

广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

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故通过对广西部分农村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我们掌握和了解广西部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状况和需求,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其问题的一些相应对策,对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

广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问题对策

2005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意见》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

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积极作用,普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国家教育部决定组织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载体。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真理。

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依靠科技发展;而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广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综合概况

(一)总体概述

近年来,广西大部分农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坚持“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本地专家培训与外地专家培训相结合、基地培训与田间巡回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县乡联动,以乡为主,按照“办班进村、培训到户、科技带动、一村一品”的要求,充分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努力形成“农科教”、“产学研”之间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大联合、大协作”的培训格局,合力推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跨越赶超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广西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由科委牵头,科协、农科所、农广校与当地政府联合实施,乡镇配备科技乡镇长负责工作。

科委、科协主要是以实地考察和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农民农闲时间进行培训。

有的县委组织部还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农村致富实用技术远程教育电教培训,例如,广西区上林县巷贤镇建立了信息传播与服务体系,对对基层信息员进行培训,是各信息员利用网络收集、发布相关信息,每年发布供求信息400条以上,实现网上促销,成交额300万元以上。

另外,广西大部分农村各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实际,结合主导产业、农牧民的素质等状况,因地制宜地自行确定具体培训内容。

以下是我们调查的目标城市(广西上林县、柳城县、宜州市、来宾市)时总结的一些概况,这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地培训的对象会有不同,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相同的问题。

广西上林县立足本地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南宁“后花园”和绿色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地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桑蚕、甘蔗、八角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上林县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按照“优化粮经、提升林桑、主攻畜牧、扩大水产”的发展思路,上林县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度,让特色农产品唱主角。

他们采取政府指导、政策引导、科技推动等办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确立了优质稻、桑蚕、甘蔗、八角、瓜果蔬菜等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增强致富本领,上林县科技情报所在白圩镇繁荣社区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及砂糖橘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班,对社区100多名社员进行培训。

食用菌专家覃予就食用菌生长特点、原料筹备、栽培技术、生产管理及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农艺师李爱媛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砂糖橘树的整枝修剪、病虫害防治、保花保果、肥水管理等技术,并详细解答学员们提出的问题。

随后,技术人员还深入柑橘园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向学员们传授橘树剪枝、保花保果等技术。

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上林县有关部门正确处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突出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对优势农业,突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着力抓好优势产业向集中群发展。

上林县还把畜牧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畜牧水产业。

但是上林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设备条件较差,特别是水利设施薄弱,有好多水利设施都是50、60年代建造的,经过了40、50年的运行后,现已破旧不堪,很多水利渠道杂草丛生,倒塌、堵塞的现象严重,这些水利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这就导致了扩大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机械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效率不高。

上林县的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档次和水平还比较低,

(一)观念较为落后,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拓宽,

(二)投资规模偏小,建设达不到预期目的,(三)农民素质偏低,没能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部,隶属柳州,主要农产品为甘蔗,水稻,桑蚕,蜜橘,玉米,木薯等。

其中,甘蔗是柳城县的支柱农产品,其种植面积大约为35万亩。

柳城县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靠农业,政府相当注重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投入也很大。

因此,农业技术的培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全县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0.1亿元上升到2年的32.2亿元,预计2010年可达3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2930元提高到2年4870元,增加1940元,预计2010年可达到5450元,年均增长13%。

柳城县通过全面推进良种化、生态化、高效化、产业化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明显提升。

 目前,该县粮食良种覆盖率超过80%,甘蔗新良种率98%,水果良种率90%,桑蚕良种率保持100%。

养猪业已实现良种化,良种杂交配种率达100%。

甘蔗良种繁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柳城03/182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命名为“桂柳一号”。

柳城03/1137被列入农业部甘蔗高产创建活动重点示范品种,农业厅重点示范推广品种。

实施测土配方项目,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95万亩,使粮食总增产5610吨、甘蔗总增产10.29万吨、水果总增产1.04万吨、桑茧增产8250吨。

在培训的内容上也下了很多的功夫,包括:

我区桑树主导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桑蚕主导品种与饲养技术、广西主要蚕病及防治技术等实用生产技术,水稻种植机械化等,蜜橘生态化种植等等。

通过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好事实事,帮助广大农民党员提高素质,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宜州市是广西农业大县(市),现在已被列入广西西部开发区域县(市),全市辖7镇14乡,总耕地面积69.2万亩。

主要农产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沙田柚等。

  宜州已形成粮食、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并且又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市),是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全市按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划分为五个农业经济区,即东部四个乡镇以生产优质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西部五个乡镇以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主,林果为辅。

南部七个乡镇以蔗桑为主,林果为辅;北部三个乡镇以林(竹)果、药材为主,旅游为辅;中部两个乡镇以蔬菜生产为主。

宜州市的优质蚕茧成了市场的宠儿,养多少卖多少,价格比从前高出20%至30%!

11月14日,该市市委书记韦国文介绍说:

“今年全市种桑1.1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133顷,养蚕户达8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70%,今年蚕茧产量可达2.8万吨,产值5.48亿元,蚕农人均养蚕收入将达800多元以上。

宜州市种桑养蚕历史虽然悠久,但过去种的是“地界桑”,养的是木薯蚕,产量低,质量上不去。

近几年,宜州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以自留地、责任地种桑,连片种植33公顷以上的农户每亩由财政补贴50至100元,小额信贷种植,市财政补贴;蚕农建蚕房用地给予优先审批等。

优惠的决策得到了农民的热烈响应,今年全市连片种桑规模较大的村有150个,连片种133公顷以上的村有6个,养蚕农户迅速发展,达8万多户,桑园面积达1.1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2.53%。

该市还强化科技兴蚕,在各蚕区设置了260多个种代订发点,形成了市蚕办、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及村级桑蚕技术服务网络。

今年来,仅市蚕办就为蚕农举办培训班88期,培训人数1.9万多人,发放技术资料1.25万份,全市种植良种桑高达99%。

该市还在“养”字上下工夫。

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逐步实现小蚕专业化饲养,目前全市小蚕共育点达到了53个。

严禁使用蜕皮激素,积极推广优良簇具———方格簇,全市采用方格簇的饲养法达到了100%,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多收蚕茧150万公斤,给蚕农增加收入1400多万元。

科学种养,桑绿蚕肥,今年全市平均亩桑产茧量和单张蚕种产量达182公斤和42公斤,分别比上年增加42公斤和6公斤。

“卖茧不如卖丝。

”宜州市还积极发展蚕茧深加工,由出卖原料转向深加工增值。

已建成的宜州市染织丝绸总厂、茂源茧丝厂和嘉联丝绸有限公司年加工白厂丝300吨。

今年该市加大引资力度,又引进了荣发、宏联、佳凤3家缫丝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后,全市年可加工白厂丝3000吨,年销鲜茧1万吨,占全市鲜茧量近50%。

广西来宾市地处我区的中部,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发展优势,与广西工业城市柳州和广西的首府南宁都是邻居。

来宾市土地辽阔,气候温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盛产大米,蔗糖、花生、茶叶、水果、八角,还有闻名遐迩的金秀灵香草、绞股兰,武宣三华李、龙眼,象州的粉葛,忻城的乳鸽、金银花等名优土特产品。

全市仅高产高糖良种蔗就达120万亩,优质水果面积达50多万亩。

优质蔬菜40多万亩,养蚕基地近2万亩。

金秀的八角产量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八角之乡”,金秀县境内有国家级大瑶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最大的水资源林保护区,象州县被誉为“优质米之乡”。

来宾市是广西和全国重点产糖基地之一。

森林资源以松杉、桉为主。

来宾的农业种植养殖形式很多样性,其中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也有部分县镇是以养蚕为主。

南方的城市都是以种水稻粮食为主的,来宾也不例外。

在2011年以来,来宾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提出的“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把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技术作为实现“钱粮双增”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来抓,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推广“甘蔗+花生(大豆)”、“木薯+花生(大豆)”、“水果+蔬菜(大豆)”、“玉米+花生(大豆)”等种植模式。

统计到4月14日止,全市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技术面积达73.79万亩,比去年同期的58.79万亩增加了15万亩。

培训一直在深入民心,但是据有关科技人员介绍,得到的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程度,所以这也是这几年来农业科技部在想方设法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广西区政府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工作,效果也比较明显,农村中60%的农民都参加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涌现了一批靠科技致富的农民,比如上林县高贤社区的郭桂枝同志,她通过引进巨峰葡萄的种植技术,并请专家指导,不仅使个人家庭富裕起来,还带动本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使红阳庄从昔日“移民贫困庄”变成了巷贤镇首个“小康庄”。

比如在我们小组调查的柳城县中,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员甘文军专门传授种桑养蚕技术,贫困村群众对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十分满意,对发展种桑养蚕有充分认识,基本掌握了种植基本技术,为下一步种好桑养好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贫困村脱贫拓宽了渠道。

现在柳城县已经成为了种桑养蚕的一大基地,这使得很多贫困家庭都富裕起来了。

从近几年来的培训效果来看,大部份真正掌握技术的农民都能通过所学的技术致富,农民将所掌握的培训技术与农民致富是成正比的关系。

实用技术培训的工作开展的越好,范围越广,农民受教育的面就越大,掌握的技术越多,依靠科技致富的农民也越多。

通过培训,让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广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总体提升。

(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各市县政府结合当地优势、因地制宜,选出当地的优势农作物和特色牲畜作为当前业务培训工作的重点,并成立了由农业乡长、农技站站长、畜牧站站长、林业站站长、水利站站长、基教办站长等成员组成的领导培训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定期联系包村干部及村干部,组织群众定时按期参加培训。

结合工作进展情况,制定了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重点培训内容,做到了科技培训工作人员落实到位,为搞好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组织保证。

2、加强培训网络建设,提高培训能力。

广西大部分农村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例如,建立“三农”科技服务网、信息服务站,组建智能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上联区市信息网,下联农民群众,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全面提升农村科技信息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使农民及时、便捷、快速、准确地掌握科技信息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实现科技服务“三农”,促进农业生产、流通和农民增收。

3、采取多种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

广西大部分农村的领导干部根据实际需要,借鉴往年成功做法,扎实搞好年度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

一是集中培训。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各项目县(市)充分发挥县、乡、村的作用,尤其是乡(镇)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农广校、农村职业中学、农技推广培训中心等场地和设施,结合一大批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应用于农民技术培训,或以相邻的村集中定点培训,由技术部门牵头,村为单位组织群众参训。

组织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演示、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广大农民推介科学管护技术。

活动中,现场发放宣传材料,解答群众咨询的难题。

二是现场培训,集中宣讲。

组织专业技术骨干,深入各村,面向广大农户,加强农民相关技术和操作要领的指导,促进新技术、新管护模式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指导性服务工作,现场指导农户如何做好技术要求,帮助他们解决种植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三是按需培训、学用结合。

各地在实施农民技术培训项目过程中,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密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从农民群众的需要出发,设置相关岗位或协会,开展培训工作,加强经验的交流。

例如,广西区上林县巷贤镇成立养猪协会,本着“高起点规划,高保准建设,高技术管理、高质量开展、高效益运行”的原则,大力发展生猪产业,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另外,培训采取以乡镇集中办班为主,跟踪指导为辅的形式进行,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时进程,安排各培训班培训课程,先由培训单位派教师进行1—2天面授,再由教辅技术人员指导实践操作,使受训农民学以致用,既掌握技术内容,又能掌握操作技能。

有些新技术还通过投影、录像、电视或向农民赠送有关方面的书籍和光碟等形式进行培训。

二、广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机制、以及各种项目的有效实施,将极大地发挥了农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同时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政府统筹的组织领导体制、财政为主的资金投入体制、农科教结合的农村培训资源整合机制、多形式培训、管理体制、培训与产业结合的跟踪服务制度和“一户带多户”的技术帮扶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初步形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使广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了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为进一步农民培训构架了一个坚实的工作平台。

但是由于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结合广西农业发展、农民素质的实情,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各级政党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工作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

例如广西宜州市古龙村养蚕户覃雨红在采访说:

“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培训,如果上级有这个培训的话,我们肯定愿意参加,所以希望你们能把这些情况向上级反映。

”同时另一养蚕户卢景师说:

“06年那些培训员来了一次,后面就没有见再来过,我们有些中心农户发有一些培训的牌子,但是却没有技术人员来家里指导。

”当我们对其他村民进行采访的时候,确实还有很多村民根本就不知道有相关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当我们走进村委办公处时发现有很多受培训人员的名单,但是事实上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近年来上级都没有派来培训员过。

很多村民告诉我们组员,他们很乐意接受培训,但是就是没有人来指导。

又如广西上林县巷贤镇石寨村:

2008年,参加培训的农民人数为2300人;2009度,参加培训的农民为2160人;2010度,参加培训的农民人数为1026人。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每年的培训农民人数越来越少,这也反映了政府的重视力度不够,宣传也不够到位。

另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持续性的工作,不易出成绩,所以更需要政府的长期重视和大力宣传。

(二)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少,造成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的脱节。

培训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很难协调起来,从而很难将培训效果加以巩固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调查到来宾市蒙村乡的龙南村委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经过我们对村委书记的采访中了解到,该村委都是派有关代表和领导到市里去参加培训,然后再由这些代表回乡里给人们做相关的宣传,这样的培训模式根本起不到本质性的作用,根本不能得到手把手教的效果。

农民需要的是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去指导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仅仅由这些代表或领导传话式的技术指导,所以这就很难谈得上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

(三)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多样。

有的地方培训方式比较单一,直观形象的教学不够,故除一部分在田间、地头、院坝外,大多数都集中在农村固定的培训场所,因而只做些理论上的讲解,无法进行现场示范操作,培训效果欠佳。

比如柳州市柳城县正殿村莫柳强说道:

“在前几年,仅有一段时间,养蚕技术的培训很频繁,这些培训都是聚集村民到村子的大地坪里进行的,没有到每家每户或田间进行指导,就像主人撒米喂鸡式的传授培训内容,我们根本不懂他们要教我们什么具体的技术。

(四)培训的经费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的力度不够大。

无论何种形式的培训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但政府每年投入的培训经费不够充足,致使培训经费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例如,根据对广西宜州市农业科技部的相关人员的采访所知,由于经费的不足很多事计划都很难展开,培训也就不能面面具到。

因为很多乡村比较偏僻,去到那里也比较困难,所以很多地方就落实不到位;在采访中,广西上林县巷贤镇乡镇文化站站长温荣和说:

“县镇府每年只有极少的经费发放,我们为了发展新农村,为了农民致富,为了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只能自己筹钱来搞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

”由此可见,培训经费的不足是制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一大障碍。

(五)参加培训的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目前广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故参加培训的人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妇女,文化普遍偏低,甚至是文盲。

例如在采访来宾市金秀县金秀镇的长二村村委了解到,2010年参加当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大学文凭以上的人数约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5%,高中文凭的人数约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20%,初中文凭的人数约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35%,小学文凭以下的约占30%。

从数据中看出参加培训的人员文化上都不是很高,所以这些限定因素给培训带来一些困难。

大大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据村委书记陶永生同志介绍:

“这些参加培训的农民中年龄都是偏高的,因为大多数青年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

”在我们调查其他县市的情况时发现也是如此。

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劳力素质,才能把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仅以上林县这几年来的项目区建后为例,虽然农田的基础设施建好了,路渠通了,但由于农民素质偏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一些围绕项目区特色主导产业业和支柱产业没能带动起来,农民的耕作习惯没有改变,仅一年两造水稻很难为农民增收,特别是利用农田进行冬种经济作物积极性不高,增收之路走得很艰难。

三、对进一步搞好广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建议和对策

(一)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宣传工作。

可以通过政府宣传、当地的干部与党员干部的生活宣传熏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等宣传渠道也是非常好的实际方法。

这样不断丰富宣传的形式,同时,大力开展科技致富、树立典型的活动,可以事先做些试验田基地,让广大农民切实看到实用技术培训的实用性、实际性和实效性,提高农民学习和使用实用技术的热情。

当农民看到实际的试验培训效果,看到了丰收,自然会相信这些培训和技术是实用的,他们就会积极地去参加技术培训了。

(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跟实际相结合。

例如测土配方,就是帮助农民进行土地的测量、分析,从而建议当地农民根据测量出来的土地酸碱度来选择应该种植怎么的农作物能达到最理想的收成;引进推广新品种,不断的研发出新的适合当地土地种植的新品种作物,只有适合土地的产品能得到好收成,这样的新品种也才会被农民所接受。

最后就是要结合农民的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季度、年度培训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活动。

(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

我们应该要从以前的学堂教育走到现实的实践当中,走到我们农民的家里,走到田间地里。

理论是需要实践巩固,亲临实践最为关键。

所以我们的培训方式可以由课堂讲座加上田间操作相结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进行专项培训。

可以在村委里设立一个农村实用技术咨询点,当农民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到那里咨询,对农民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记下来即时向上级反映。

还可以在村里设立农民书屋(书籍是关于当地的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农民有需要时或空闲时可以在书屋借阅。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队伍,积极组织培训讲师团,增强基层技术力量;着力加强农村党员和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发挥他们的“领头人”作用。

带动广大农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首先,当地政府要挑选或派遣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熟练,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讲师团。

其次,率先完善健全乡镇农技推广师,因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仅靠县级的农技人员承担全县农技推广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乡镇农技人员这一主要力量,推动全县农技的推广。

最后,充分发挥远距离开放式教育的优势,自治区高校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以及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编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教材。

(五)每季度或每年度奖励一批优秀杰出、积极奋进、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致富能手和优秀党员及干部。

同时还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员考核制度,为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以便及时掌握培训情况,在交流培训的基础上,解决在培训当中未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

考核的方法可以选择培训回去后的学员次年的收成来评出优秀学员。

这样不仅在农民心中树立了科技致富的好榜样,也可以让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来。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的事物只是相对暂时的。

而广西部分农村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正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广西的农业由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逐步过渡到今天的现代农业,五十多年的农村经济发展证明,在农村政策稳定的大环境下,为壮大广西农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科技指导农业必然成为发展的有力杠杆,将支撑着广西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全面的发展。

以上我们通过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