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2672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8分)

1、“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多数美国人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

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

”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

2、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3、在朝鲜战争的初期,苏联空中秘密支援中国时,要求参战的苏联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飞机不准在海上作战。

这表明()

A.苏联响应中朝两国的战略请求            B.苏联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

C.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出现裂痕            D.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

4、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

“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

”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A.是小国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                B.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彻底打破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D.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5、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

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政治大国外交”。

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外交侧重点由经济变为政治        B.日本外交性质由追随变为自主

C.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重点            D.战后日本的外交姿态由高变低

6、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7、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

这表明截高乐时期的外交()

A.重在突出法国在西欧的地位                B.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

C.企图把美国势力排挤出欧洲                D.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

8、“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9、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超国家机构”可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它“没有政治上的权力和效能”,“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

这反映出欧洲一体化()

A.遭到重要国家的反对                            B.面临主权让渡难题

C.缺少政治方面的约束                            D.阻碍国家权力实施

10、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

“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

”其依据主要是()

A.美国的冷战战略遭遇重大挫折B.西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C.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解体D.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11、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

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12、2011年10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

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再次结为同盟B.中俄在世界事务中拥有决定权

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美国再也无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13、据《商君书》所载: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C.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

14、某古籍记载:

“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B.唐代C.宋代D.明清

15、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

“(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16、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

这说明唐朝时期()

A.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C.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                        D.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

17、我国古代农业发达。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

这些措施体现出()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18、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D.集约经营

19、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一品种是()

A.白瓷B.青瓷C.秘色瓷D.青花瓷

20、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

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2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22、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3、《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4、《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的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图12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位置图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今天从事很多目的在于在各国间创造持久的和平关系的国际活动。

我们一直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大量援助,帮助这些国家维护国家完整,反对外来压力。

但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最重要的努力是支持重建世界经济,我们正在设法恢复受战争毁坏的世界贸易体制和医治许多国家发生的经济瘫痪。

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国会应核准于1948年4月l日至1952年6月30日期间对欧洲复兴计划的支持。

——据杜鲁门《国情咨文》(1948年1月7日)整理

材料二1958年当选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毅然抛弃法德宿怨,1963年1月22日,双方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

1964年1月,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

1966年3月,戴高乐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10月北约理事会被赶出法国。

翌年3月,一切外国驻法部队均被赶出法国。

——摘编自余伟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欧洲复兴计划”。

(6分)

(2)概述材料二法国在外交上挑战美国的措施(6分),并分析其产生的国际影响。

(3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D

B

D

D

B

C

B

D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D

B

D

A

A

B

C

B

C

B

25、

(1)原因: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26【答案】示例一:

论题:

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

(3分)

阐述: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4分)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

(4分)

小结:

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1分)

示例二:

论题:

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

(3分)

阐述:

基本经济区对历代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4分)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

(4分)

小结:

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

(1分)

示例三:

论题:

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3分)

阐述:

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始终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具有必然性;(4分)历代王朝都重视基本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历代治理黄河,开凿和改建大运河等举措,都进一步巩固了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地位。

(4分)

小结:

可见,对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国家基本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考量的因素。

(1分)

27、

(1)评价:

对西欧:

有利于西欧经济复苏,客观上加强了西欧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统一市场形成(2分),;对美国:

有利于美国输出商品和资本,也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2分);对苏联:

一定程度上起到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作用;(2分)

(2)措施:

促成法德和解;冲破美国构建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退出北约;逐出外国军队。

(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影响:

为以后欧洲联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抗衡了美国的政治控制,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或答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