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6264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docx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docx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TTAstandardizationoffice【TTA5AB-TTAK08-TTA2C】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计算机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的六次信息革命及各阶段特征

(2)用丰富图片感受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的作用(3)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个方面((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发展与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难点:

无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以提问方式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概念:

信息是什么?

二、新课1..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学生回答作出评价,补充信息的正确定义:

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书本内容、文字、图片2.六次信息革命六(表格见后)重点强调第五次及第六次信息革命:

计算机的产生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它使信息记载、存贮及传播数字化,它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又使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消除了距离上的限制,加快了信息的交流。

计算机从只能处理数值到能各处理各种声音及影像信息,从孤立的到相互之间的网络联系,指明计算机向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及应用。

信息技术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一门新技术。

3.现代信息技术IT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

产生及发展: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美国,ENIAC,5000次每秒,理论原理的提出者:

数学家冯诺依曼,重量30T,170平方米个人计算机(PC)的产生:

1981年,美国IBM公司,PC和计算机不是同一个概念从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

发发展速度快从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速度快:

摩尔定律:

每18个月计算机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体积、能耗降低一半:

摩尔定律:

每18个月计算机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体积、能耗降低一半。

5.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在信息革命处已提及,此处重提,强调一下)网络及多媒体化:

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音、图像、影像等。

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印度及美国),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1、课堂练习书面练习:

课后作业,可以留时间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后完成,下一次课可抽查完成情况。

2.鼓励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

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信息学科等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教学课题: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教学目的

1.认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

2.认识计算机系统的软件部分。

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4.了解信息编码。

5.了解病毒的一般知识及防病毒的方法。

6.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中央处理器的认识。

2.对内存储器的认识。

3.信息编码。

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他们共同决定计算机的工作能力

㈠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的硬件: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主机:

运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

外设:

主机以外的部件。

1.主机

⑴中央处理器(CPU)

CPU:

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是计算机的核心,通常CPU的型号决定了整机的型号和基本性能。

计算机的主频率:

中央处理器时钟的频率。

主频通常以兆赫兹(MHZ)为单位,是衡量计算机运算速度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CPU的型号有Pentium(奔腾)、PentiumII、PentiumIII等等。

⑵内存储器

内存储器:

简称内存,主要用于存储计算机当前工作中正在运行的程序、数据等,相当于计算机内部的存储中心。

分类:

按功能分,可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随机存储器(RAM):

主要用来随时存储计算机中正在进行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允许被读取,还允许被修改。

重新启动计算机后,RAM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存容量,指的就是RAM的容量。

只读存储器(ROM):

它存储的信息一般由计算机厂家确定,通常是计算机启动时的引导程序、系统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只能读取,不能修改。

重新启动计算机后,RO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

存储器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

字节(Byte,简称B)

常用的单位:

千字节(KB)、兆字节(MB)、千兆字节(GB)。

换算关系:

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2.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

将各种信息(如文字、数字、声音、图象等)传送到计算机中。

输出设备:

显示向计算机输入的内容和计算机处理的结果。

常用的输入设备:

键盘、鼠标、扫描仪、光笔、语音输入设备。

常用的输出设备:

显示器、打印机。

3.外存储器

功能:

主要用来存放需要保存的信息。

常用的外存储器有:

软磁盘、硬磁盘、光盘

软磁盘:

常用的容量为

硬磁盘:

简称硬盘,存储容量较大,一般为几百兆到及千兆,存储速度比软盘快。

光盘:

分为只读光盘和可读写光盘,常见的是只读光盘。

光盘的容量很大,一般在600MB左右。

㈡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

是计算机使用的程序、供程序用的数据以及相关文挡资料的集合。

分类: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

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运作。

常用的有DOS、WINDOWS。

应用软件:

直接用于完成某种具体应用而无须用户编程的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软件设计者脑力劳动的创造性产品,有版权,受法律的保护。

计算机系统机构图。

二、信息编码

冯。

诺依曼结构的要点:

1.计算机有输入、存储、控制、运算和输出五大功能部件组成。

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

3.将程序存储在计算机内,简称“程序存储”。

三、二进制

计算机中所有信息都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表示,二进制的运算法则是逢二进一。

目前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字符编码是ASCII码。

它由八位二进制组成。

十进制数

二进制数

00000

10001

20010

30011

40100

50101

60110

70111

81000

91001

101010

四、计算机的安全使用

1.计算机病毒

定义:

是指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中起破坏作用的程序。

2.计算机病毒防治

⑴增强软件保护意识,不使用非法复制或来历不明的软件。

⑵对存有重要信息的文件作好备份。

⑶经常使用杀毒软件。

五、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

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等操作,熟练网络信息的查找与图片的保存、文件夹的共享操作并巩固路径的概念。

2、能力目标

以具体的任务为外驱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和相互间的协作学习来提高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情;

加深学生对广州风景的了解,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培养他们爱我广州、爱我中华的民族情感。

重点:

文件或文件夹移动和复制。

难点:

把网站中图片保存在指定文件夹中。

教学资源:

硬件:

一个能上网的网络教室及相应的网络教室控制软件。

学习方法:

协作式学习。

根据学生上机的座位及计算机操作能力,以附近4至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异质分组),确定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小组组长。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然后经过小组内集体讨论制定出学习步骤,明确分工并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通过总结提高来弥补各自的不足,进而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网络支持教学。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知大部分知识点集中在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之中,所以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上对高一新生而言由于初中时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程度参差不齐,很难按照教材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灌输”给学生。

因而利用学生喜好上网浏览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嵌入到网页中,以它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通过“认识广州风景”这一具体任务来达到教学目的。

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意图: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材内容做了一些处理,把文件的共享及网页浏览、图片保存的方法整合到这节课。

2、合理使用导学方法,把任务细分,做到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3、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对较难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它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另一方面又能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个体的特长。

4、利用家庭作业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师:

完成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如资源的复制、学生的组织等基础工作。

生:

按学习小组就座,开机登录教室局域网,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情境创设:

师:

以录像为切入点,通过提问(你所看到的场景是什么地方),进而来介绍广州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

生:

了解的自己家乡。

确定课题:

师:

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源介绍引出主题:

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

生:

明确学习内容。

知识点讲解:

师:

Windows系统中资源管理器的作用。

介绍资源管理器窗口。

文件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

教师只讲一种方法其余的(包括文件夹)供学生自主探究。

用类比的方法,告诉学生文件夹和学校、大楼、教室的共同点。

生:

注意观察教师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各知识点的要素,为进一步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引导主体:

师:

发布第一个任务(个人任务):

浏览广州风景简介网页。

通过大屏幕投影指导学生补全网页内容(复制或移动)。

发布第二个任务(个人任务):

找到“莲花山”文件,并重命名为“莲花山.gif。

理解任务内容,定位处理问题知识对象。

构思任务处理的初步设想。

生:

根据页面的提示,将相关图片复制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自主学习:

师:

发布第三个任务(小组任务):

建立“莲花山”、“白云山”、“陈家祠”三个文件夹,然后打开《广州》网站,将“行行摄摄”栏目中的精彩图片保存在相应的文件夹中,每个文件夹的图片不少于3个。

1、教师演示如何在网页上保存图片;

2、将学生按预设的小组座好,宣布该任务为小组任务,小组长负责带领组员完成;

3、教师宣布任务开始后就巡视全体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生:

在前一步成功经验的激励下,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归纳总结来突破这个难点。

完善提高:

师:

问:

现在“陈家祠”景区已经合并在“莲花山”景区中了,同学们的文件夹应该做怎样的修改(

加深对“移动”这一操作的印象)

发布第四个任务(小组任务):

创建一个文件夹以小组组长的姓名来命名,在这个文件夹内再创建一个文档文件取名为“广州风景”,然后再把自己做好的“莲花山”、“白云山”两个文件夹。

共享(设置为只读)新创建的文件夹,供其他同学浏览。

教师根据各小组完成的情况选择有代表性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问题所在。

生:

依据任务的要求,在小组内共同协商确定思路。

小组长在目标任务的指导下和组员,收集相关资料、创建文件、文件夹,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吸取同学的优点,发扬自己的特长,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成果。

师:

发布第五个任务(个人任务):

在“莲花山”、“白云山”建立以景点命名的文件夹、继续在《广州风光》网站搜索关于这些景点的图片并保存在这几个文件夹中。

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