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6231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x

《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docx

学年高中物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

第1节实验: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探究物体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

二、实验原理

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

[实验方案一] 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图1611

[实验步骤]

1.测质量:

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

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

3.实验:

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

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4.验证:

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滑块速度的测量:

v=,式中Δx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可直接测量),Δt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验证的表达式:

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二] 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

[实验步骤]

1.测质量:

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1、m2。

2.安装:

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

3.实验:

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

图1612

4.测速度:

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

5.改变条件:

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

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摆球速度的测量:

v=,式中h为小球释放时(或碰撞后摆起的)高度,h可用刻度尺测量(也可由量角器和摆长计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

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三] 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图1613

[实验步骤]

1.测质量:

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3.实验:

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

4.测速度:

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算出速度。

5.改变条件:

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

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小车速度的测量:

v=,式中Δx是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Δt为小车经过Δx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

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四] 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等。

图1614

[实验步骤]

1.测质量:

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2.安装:

按照图1614所示安装实验装置。

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铺纸:

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

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4.放球找点:

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

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

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5.碰撞找点:

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

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如图1615所示。

图1615

6.验证:

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

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

最后代入m1·OP=m1·OM+m2·ON,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

7.结束:

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数据处理] 验证的表达式:

m1·OP=m1·OM+m2·ON

三、注意事项

1.前提条件:

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

2.方案提醒

(1)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验证,调整气垫导轨时,应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导轨水平。

(2)若利用摆球进行验证,两摆球静止时球心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刚好接触,摆线竖直,将摆球拉起后,两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

(3)若利用两小车相碰进行验证,要注意平衡摩擦力。

(4)若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验证,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注意调整斜槽,使斜槽末端水平,且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四、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

主要来源于装置本身是否符合要求。

(1)碰撞是否为一维。

(2)实验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如气垫导轨是否水平,两球是否等大,用长木板实验时是否平衡掉摩擦力。

2.偶然误差:

主要来源于质量m和速度v的测量。

[例1] 利用如图1616所示的实验装置,可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由于小球的下落高度是定值,所以,小球落在地面上的水平位移就代表了平抛运动时水平初速度的大小,这样碰前速度和碰后速度就可以用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来表示。

图1616

(1)(多选)为了尽量准确找到碰撞中的不变量,以下要求正确的是________。

A.入射小球的半径应该大于被碰小球的半径

B.入射小球的半径应该等于被碰小球的半径

C.入射小球每次应该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末端必须是水平的

(2)(多选)关于小球的落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如果小球每次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重复几次的落点一定是完全重合的

B.由于偶然因素存在,重复操作时小球的落点不会完全重合,但是落点应当比较密集

C.测定落点P的位置时,如果几次落点的位置分别为P1、P2、…Pn,则落点的平均位置OP=

D.尽可能用最小的圆把各个落点圈住,这个圆的圆心位置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解析] 

(1)只有两个小球的半径相等,才能保证碰后小球做平抛运动,所以A错误,B正确;入射小球每次应该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才能使得小球平抛运动的落点在同一位置,所以C正确;斜槽末端必须水平也是保证小球碰后做平抛运动的必要条件,所以D正确。

(2)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需要重复多次,找到小球平抛落地的平均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小偶然误差,因此B、D选项正确。

[答案] 

(1)BCD 

(2)BD

[例2] 如图1617所示为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A、B相互作用后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10Hz。

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弹簧,滑块用绳子连接,绳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

已知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200g、300g,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A、B离开弹簧后,A滑块做________运动,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本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17

[思路点拨] 

[解析] 由题图可知,A、B离开弹簧后,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时vA=0,vB=0,A、B被弹开后,

vA′=0.09m/s,vB′=0.06m/s,

mAvA′=0.2×0.09kg·m/s=0.018kg·m/s

mBvB′=0.3×0.06kg·m/s=0.018kg·m/s

由此可得:

mAvA′=mBvB′,

即0=mBvB′-mAvA′

结论是:

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守恒。

[答案] 匀速直线 0.09 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守恒

[例3] 把两个大小相同、质量不等的金属球用细线连接起来,中间夹一被压缩的轻弹簧,置于摩擦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618所示。

现烧断细线,观察两球的运动情况,进行必要的测量,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

图1618

测量过程中:

(1)还必须添加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直接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需要验算的表达式如何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实验是在“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时,为了确定物体速度的方法进行的迁移。

两球弹开后,分别以不同的速度离开桌面做平抛运动,两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等,均为t=(h为桌面离地的高度)。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由两球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vt知,两球水平速度之比等于它们的射程之比,即v1∶v2=x1∶x2,所以本实验中只需测量x1、x2即可,测量x1、x2时需准确记下两球落地点的位置,故需要刻度尺、白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等。

若要探究m1x1=m2x2或者m1x=m2x或者=…是否成立,还需用天平测量两球的质量m1、m2。

[答案] 

(1)刻度尺、白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天平

(2)两球的质量m1、m2,两球碰后的水平射程x1、x2

(3)m1x1=m2x2

1.(多选)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下列哪些操作是正确的(  )

A.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

B.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

C.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

D.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解析:

选BC 车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没有必要一个用钉子而另一个用橡皮泥配重。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碰撞后两车粘在一起有共同速度,选项B正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原则是先接通电源,C项正确。

2.(多选)在利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可导致实验误差(  )

A.导轨安放不水平   B.小车上挡光板倾斜

C.两小车质量不相等D.两小车碰后连在一起

解析:

选AB 导轨不水平,小车速度将会受重力影响,A项可导致实验误差;挡光板倾斜会导致挡光板宽度不等于挡光阶段小车通过的位移,导致速度计算出现误差,B项可导致实验误差。

3.(多选)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  )

A.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

B.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半径

C.入射小球从静止释放时的起始高度

D.斜槽轨道的末端到地面的高度

E.不放被碰小球时,入射小球飞出的水平射程

F.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碰撞后飞出的水平射程

解析:

选AEF 从同一高度做平抛运动,飞行时间t相同,所以需要测出的量有:

未碰时入射小球的水平射程,碰后入射小球的水平射程,碰后被碰小球的水平射程,及两球质量的大小。

4.如图1619所示,某同学利用两个半径相同的小球及斜槽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主要步骤如下:

图1619

(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1=32.6g、m2=20.9g。

记下斜槽末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

(2)不放置被碰小球,让入射小球m1从某位置由静止释放,记下m1的落地点P。

(3)把被碰小球m2置于斜槽末端,如图所示,让小球m1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记下小球m1、m2的落地点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