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梳理二.docx
《文言文知识梳理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知识梳理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知识梳理二
文言文知识梳理
(二)
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2.重点词语。
(1)从流飘荡 顺、随
(2)鸢飞戾天者 至(3)窥谷忘反 看
3.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_)
4.一词多义。
绝
5.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生长)(4)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平息)(6)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6.古今异义。
经纶世务者(古义:
筹划 今义:
规划、治理国家的才能)
7.翻译句子。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异的山,灵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奔涌的波浪势如奔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8.重难点分析。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明确:
①整体形象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俨然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五柳先生传
1.文学常识。
本文中的“五柳先生”是指东晋(朝代)诗人陶渊明。
2.重点词语。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2)每有会意 体会、领会
(3)性嗜酒 喜好(4)或置酒而招之 有时
(5)造饮辄尽 往、到 就(6)期在必醉 期望
(7)环堵萧然 空寂(8)不蔽风日 遮挡
(9)晏如也 安然自若的样子(10)不汲汲于富贵 心情急切的样子
(1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辈、同类(12)衔觞赋诗 酒杯
3.一词多义。
(1)以
(2)之
(3)其
4.翻译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
(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风吹日晒。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常常贫困到难以吃饱的地步,(他)却安然自若。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5)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5.重难点分析。
文中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
由此可见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读书(好读书),喝酒(性嗜酒),写文章(著文章)。
由此可见五柳先生是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率真自然、淡泊名利的人。
马 说
1.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2.重点词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2)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3)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4)才美不外见 才能,美好的素质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同,一样(6)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7)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8)执策而临之 面对
3.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_)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一词多义。
(1)以
(2)策
(3)食
(4)其
5.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光,吃尽)
(2)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翻译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就要吃尽一石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7.重难点分析。
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寓指什么?
明确: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发现并任用人才的人或圣明的君主,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统治者。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朝代)文学家。
2.重点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3)弗之怠 不(4)录毕,走送之 完
(5)不敢稍逾约 超过(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心
(7)尝趋百里外 到(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请教
(9)援疑质理 引、提出 询问(10)色愈恭 恭敬
(11)礼愈至 更加(12)俟其欣悦 等待
(13)卒获有所闻 最后(14)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背
(1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破
3.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4.一词多义。
(1)至
(2)之
(3)以
5.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笔)
(2)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3)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6.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
热水 今义:
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主人日再食(古义:
两次 今义:
又一次)
7.翻译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后,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7.翻译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后,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8.重难点分析。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明确:
得书之难;求师之诚;求学之苦。
(2)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
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学习要以读书为乐。
小石潭记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重点词语。
(1)水尤清冽 凉
(2)为坻,与屿 成为
(3)潭中鱼可百许头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4)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附,依靠
(5)佁然不动 呆呆的样子(6)俶尔远逝 忽然
(7)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8)其岸势犬牙差互 参差不齐
(9)悄怆幽邃 忧伤的样子(10)以其境过清 过于
(11)不可久居 停留
3.一词多义。
(1)以
(2)而
4.词类活用。
(1)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2)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3)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5.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古义:
即“以之为”,把它作为 今义:
认为)
(2)崔氏二小生(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6.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7.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
作者描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时心情是快乐的,而最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岳阳楼记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朝代)文学家范仲淹。
2.重点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景,好景色
(3)朝晖夕阴 日光(4)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齐备
(5)然则北通巫峡 虽然如此,那么(6)得无异乎 不同
(7)薄暮冥冥 迫近(8)则有去国怀乡 离开
(9)忧谗畏讥 惧怕(10)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11)而或长烟一空 全(12)把酒临风 面对,当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14)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3.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4.一词多义。
(1)观
(2)或
(3)极
(4)以
5.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6.古今异义。
(1)越明年(古义:
及,到 今义:
越过)
(2)增其旧制(古义:
规模 今义:
制度)
(3)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
写文章 今义:
写作练习)
(4)则有去国怀乡(古义:
国都 今义:
国家)
7.翻译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那么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满眼萧条凄凉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心他的君王。
(5)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6)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8.重难点分析。
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
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
忧国忧民)。
目的——通过两种感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醉翁亭记
1.文学常识。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2.重点词语。
(1)环滁皆山也 都是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和
(5)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6)在乎山水之间也 于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8)云归而岩穴暝 暗
(9)野芳发而幽香 开(10)杂然而前陈者 摆开
(11)醒能述以文者 记述(12)太守之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3.一词多义。
(1)谓
(2)于
(3)而
4.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4)至于负者歌于途(名词作动词,唱歌)
(5)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古今异义。
(1)野芳发而幽香(古义:
香花 今义:
芳香)
(2)非丝非竹(古义:
弦乐器;管乐器 今义:
丝线;竹子)
6.翻译句子。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7.重难点分析。
(1)本文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明确:
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亭的位置和环境。
(2)作者在文中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句话流露出他怎样的精神追求?
明确:
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满井游记
1.文学常识。
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2.重点词语。
(1)冻风时作 起
(2)娟然如拭 美好的样子
(3)风力虽尚劲 猛,强有力(4)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湿透
(5)夫不能以游堕事 坏、耽误(6)而此地适与余近 正好
(7)恶能无纪 怎么
3.一词多义。
(1)得
(2)于
(3)始
(4)然
4.词类活用。
(1)泉而茗者(名词作动词,汲泉水;煮茶)
(2)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举杯)
(3)红装而蹇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骑驴)
5.翻译句子。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高高的柳树长在河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古诗词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诗人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诗人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人广为传诵,你从诗句中领悟到了什么?
示例一:
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对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__示例二:
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__示例三: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赤 壁杜 牧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
2.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过零丁洋文天祥
1.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
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
(意思相近即可)
2.诗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
水调歌头苏 轼
1.这首词中“无眠”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
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人生。
2.请就词中画线句子提一个问题,不作答。
示例一:
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__示例二:
“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__示例三:
“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3.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两个词用得好?
请说出理由。
示例:
“聚”“怒”两字用得好。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2.该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你是如何理解该句意思的?
主旨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意思:
“兴”的意思是大兴土木,百姓必受其害;“亡”则指战争频繁,百姓遭殃。
该句道出了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
饮酒(其五)陶渊明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
为什么?
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行路难(其一)李 白
1.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苦闷、压抑的心情。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1.第一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读了这首诗,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请任意举出一例。
(古今例子均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
整句有什么妙处?
“忽”字不仅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__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2.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己亥杂诗龚自珍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浩荡离愁(离愁)”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
抒发了诗人虽然远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
对理想和信念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上册
陈涉世家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史记》,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人名)。
2.重点词语。
(1)辍耕之垄上 停止
(2)怅恨久之 失望
(3)苟富贵,无相忘 如果(4)若为佣耕 你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6)九百人屯大泽乡 停驻
(7)上使外将兵 派(8)楚人怜之 爱戴
(9)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如果(10)固以怪之矣 本来
(11)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12)旦日,卒中往往语 第二天
(1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私自,偷着(14)比至陈 等到
3.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4.一词多义。
(1)道
(2)会
(3)将
(4)故
(5)数
(6)王
(7)然
(8)乃
(9)之
5.词类活用。
(1)失期,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2)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3)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动词,用网捕)(4)狐鸣呼曰(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5)固以怪之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6)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7)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皆刑其长吏(名词作动词,惩罚)(9)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作名词,铁甲;武器)
6.翻译句子。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守边塞死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7.重难点分析。
你认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①有远大抱负;②有敢于反抗的精神;③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该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2.重点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2)安陵君其许寡人 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3)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4)以大易小 交换
(5)岂直五百里哉 只,仅仅(6)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7)而君逆寡人者 违抗(8)以头抢地耳 撞
(9)秦王色挠 屈服(10)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11)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3.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4.一词多义。
(1)使
(2)徒
(3)以
5.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2)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使……亡)
(3)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扩充)(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6.古今异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
虽然如此 今义:
连词,表转折,与“但是”合用)
7.翻译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隆中对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
2.重点词语。
(1)隆中对 回答、应对
(2)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3)谓为信然 确实这样(4)先主器之 器重,重视
(5)君与俱来 一起(6)不可屈致也 招致、引来
(7)将军宜枉驾顾之 拜访(8)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9)由是先主遂诣亮 拜访(10)凡三往 总共
(11)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12)遂用猖蹶 因此
(13)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持、控制(1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资助、给予
3.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4.一词多义。
(1)比
(2)谓
5.词类活用。
箪食壶浆(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6.古今异义。
(1)遂用猖蹶(古义:
失败 今义:
凶猛而放肆)
(2)此可以为援(古义:
即“可以(之)”,可以把(他)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
7.翻译句子。
(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此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图吗?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
出师表
1.文学常识。
本文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皇帝刘禅的一篇表,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重点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古时指皇帝死亡
(2)引喻失义 适宜、恰当
(3)陟罚臧否(pǐ) 善恶(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治
(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选拔(6)苟全性命于乱世 姑且,暂且
(7)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8)庶竭驽钝 劣马,走不快的马
(9)攘除奸凶 排除,铲除(10)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
(11)以咨诹善道 询问
3.一词多义。
(1)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