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2043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docx

《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docx

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

院感应知应会应做知识

1、院内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什么是医源性感染?

答: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交叉感染)

3、什么是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答: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4、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答: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5、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答: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6、医院发现什么情形时,应当向县卫生行政部门及县疾控中心报告,报告时限是多少?

答:

以下情形: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时限:

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7、医院发生什么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报告时限是多少?

答:

以下情形: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报告时限:

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8、我院规定临床科室出现几例医院感染疑似病例按医院感染暴发趋势上报?

报告程序是什么?

报告时限是多少?

答:

3例。

12小时。

报告程序:

医生或护士发现后立即报告→科室感控小组(3例疑似)→感控科、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确认暴发后)→主管院长→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或院感管理委员会→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

9、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的报告责任人?

报告时限是多少?

报告程序?

报告方式?

答:

报告责任人:

医生、护士。

报告时限:

24小时。

报告程序:

医生或护士发现后报告→科室感控小组→感控科。

报告方式:

内网电子报告,必要时进行电话报告并每月进行电子登记统计。

10、多重耐药菌的概念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我院2014年上半年常见多重耐药菌前五位有:

(1)铜绿假单胞菌

(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型

(3)大肠埃希菌

(4)阴沟肠杆菌

(5)鲍曼不动杆菌

11、2014年上半年全院医院感染病原体前五位?

(1)铜绿假单胞菌

(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型

(3)大肠埃希菌

(4)阴沟肠杆菌

(5)白色念珠菌

12、标准预防的概念

标准预防的概念: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医务人员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液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液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

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处理污染的医疗物品与环境及安全注射等。

13、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防控通知单)

(一)管理

1、传达——科室传达:

向全科人员(包括卫生员、护理员)告知多耐药患者。

医嘱注明多重耐药。

(医嘱:

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

2、转诊——转诊(传达)通知:

转诊患者之前通知接收科室。

3、安置——病人隔离:

要求病人住单间,或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收治一室,实施床旁隔离。

4、标识——隔离标识:

蓝三角黏贴于病历夹、一览表和床头卡右下角。

5、限制人员——人员限制:

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减少限制人员出入。

(二)防控措施

1、手卫生:

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和物品前后、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后,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2、手消毒:

病人床旁备快速手消毒剂。

3、个人防护: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护目镜、口罩;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4、诊疗护理:

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最后进行;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仪器设备: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专用。

6、诊疗器具专用: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诊疗器具专人专用,每天消毒。

7、物体表面:

该病人周围物品表面、环境保持清洁,每天至少消毒两次。

拖布、抹布专用,用后消毒。

(三)物品外送

1、标本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2、医疗废物:

病人床边备黄色医疗废物袋和桶、锐气盒。

密闭运送。

3、生活物品:

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其它多重耐药菌无需特殊处理。

(四)其他

1、健康教育:

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和干预。

2、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或者解除隔离后做好终末消毒。

3、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间隔24小时)培养阴性。

4、主任、护士长做好以上措施的指导培训工作,并相互监督执行情况。

5、做好消毒隔离记录。

14、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控制措施

(1)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2)如无禁忌证,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

(3)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利于痰液引流。

(5)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10mmol/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医院内肺炎。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除执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外,还包括: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

(3)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²O,无明显漏气。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

(6)每日评估是否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7)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理员、卫生员),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控制措施的教育培训。

1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二)插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导尿管润滑液应是无菌的。

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的皮肤,防止污染。

使用0.05%-0.1%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程序如下:

A、男性:

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B、女性:

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妥善固定,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三)插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5)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6)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9)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0)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四、其他预防措施

1、教育工作人员在导尿操作或接触导尿管前仔细洗手,进行尿管护理应戴一次性手套。

2、使用留置导尿后发生感染的病人与非感染的病人隔离(不应共居一室或相邻床位)。

3、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16、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插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

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入血、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

连续输血5小时应当及时更换输血器。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10)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11)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7、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3)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感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5)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6)如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min至2h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胃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7)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参加手术。

(8)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9)提高患者术前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一)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人员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h,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手术中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接触组织要尽量轻柔,有效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除外。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需要引流的手术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18、洗手指征(在哪些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两前三后)”是指:

(1)接触患者前

(2)清洁(无菌)操作前;

(3)接触血液体液后

(4)接触患者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19、什么是手卫生?

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

医务人员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20、洗手七步法?

内外夹弓大力(立)丸(腕)

内——手心

外——手背

夹——指缝

攻——指关节

大——拇指

立——指尖

丸——手腕

21、职业暴露及其紧急局部处理方法

(一)问?

什么是职业暴露?

答:

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情况。

(二)问?

职业暴露的途径有哪些?

答:

经皮肤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体液接触≥5分钟)。

其中针刺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

(三)问?

紧急局部处理?

1、完整的皮肤黏膜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锐器伤发生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并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以免使损伤进一步加重。

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

向伤口部位方向推挤,挤出伤口部位的污血,注意不要一挤一松,避免将污血倒吸入血循环。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无菌纱布擦干后,用消毒液如用0.5%碘伏或2%碘酊、75%酒精或2%洗必泰进行消毒后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暴露后的报告及处理程序

发生职业暴露后,当事人要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护士长(注意给暴露者保密),并填写《宁城县医院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一式二份,一份科室存档,另一份报感控科。

科主任或护士长证明情况是否属实,签字后报感控科。

22、科室院感小组长和副组长的职责、科室感控小组、院感医生护士、医务人员职责(见《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第1章)。

第八节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一、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在感控科指导下开展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工作,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制定本科室专业特色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抓好科室一级质控,落实三级医院标准。

每月召开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解决医院感染管理一级质控存在问题,院感质控考核反馈中提出的本科室存在的问题及共性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组织落实,持续改进院感工作质量。

指定专人现场做会议记录。

建立院感管理档案。

三、监督、检查、指导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对医院感染病例及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四、按照感控科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对医院感染病例按要求登记、报告,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和医院感染暴发时,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并积极协助调查。

五、执行医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有关规章制度和办法,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对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组织本科室常见病原菌耐药情况的监测分析。

严格监督医务人员执行职业安全、手卫生、清洗、消毒、隔离、灭菌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切实做好护理员、卫生员、陪护、探视人员的卫生学管理。

六、定期对本科室重点区域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微生物监测。

七、管理本科室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临时存放、包装、登记和交接签字工作。

八、开展本科室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组织本科室医务人员参加感控科、科教科、医务科、护理部组织的院感培训。

九、带领本科室医务人员完成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其它工作任务。

第九节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及副组长职责

一、负责本科室院感一级质控、三级医院晋升、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工作,制定本科室专业特色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每季度组织召开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研究本科室院感管理工作中相关问题,指定专人做好会议记录。

三、负责对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测、诊断、治疗、登记、报告、防控管理工作。

四、督促医生对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组织本科室常见病原菌耐药情况的监测分析。

五、定期对本科室重点区域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等进行微生物监测。

六、管理本科室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临时存放、登记和交接签字。

七、严格监督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清洗、消毒、隔离、灭菌、职业安全及无菌操作技术。

八、负责本科室全体人员有关院感知识、技能培训,特别是职业暴露、个人防护及医疗废物的培训和指导。

组织本科室人员参加医院举办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九、切实做好护理员、卫生员、陪护、探视者的卫生宣教管理和病房管理。

十、带领本科室医务人员完成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其它工作任务。

十一、组长为科室院感质量第一责任人,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

第十节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兼职监控医生职责

一、在组长、副组长领导下,在感控科指导下,做好本科室院感监测工作,发挥院感监测哨兵作用,成为科室与感控科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完成感控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完成每年一次的现患率调查工作。

三、经常了解本科室病人病情变化,做好目标监测,督促主管医生及时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和院感病例报告,确诊后通过OA系统邮箱报告感控科,实现信息管理时直接上传。

四、发现本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趋势时,必须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积极协助院感专职监控人员调查感染发病原因,并采取防控措施。

五、监控医生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诊断核实,检查是否做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

六、完成本科室院感目标监测及手卫生监管工作。

七、协助主任、护士长落实感控科院感质控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与措施,持续改进院感质量,协助感控科为临床科室服务。

八、积极参加感控科、科教科、医务科院感培训及院感网上学习(如大讲堂学习),成为科室院感培训与工作指导的骨干力量。

九、协助主任、护士长做好本科室院感一级质控、三级医院晋升及医院感染管理其他工作。

十、积极撰写论文,总结工作经验,参加院内外组织的有关学术交流活动。

第十一节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兼职监控护士职责

一、在组长、副组长领导下,在感控科指导下,做好本科室院感监测工作,发挥院感监测哨兵作用,成为科室与感控科之间的纽带与桥梁。

二、协助主任、护士长抓好本科室院感一级质控、三级医院晋升工作。

三、完成每年一次的现患率调查工作。

四、做好每月一次环境卫生学监测,如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灭菌物品,填写检验单,采样,送标本。

记录检验结果,规范粘贴检验单,存档备查。

对不合格情况要及时查找原因,改进工作。

五、发现本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趋势时,必须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积极协助专职监控人员调查感染发生原因,并采取防控措施。

六、负责对本科室病人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健康教育、环境保洁、医疗废物、手卫生管理等宣教管理工作。

七、协助主任、护士长落实院感质控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建议与措施,持续改进院感质量,协助感控科为临床科室服务。

八、完成本科室院感目标监测及手卫生监管工作。

九、积极参加感控科、科教科、护理部院感培训及院感网上学习,成为科室院感培训与工作指导的骨干力量。

十、积极撰写论文,总结工作经验,参加院内外组织的有关学术交流活动。

23、医疗废物分几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损伤性废物。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类别

特  征

常见组分或者废物名称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废弃的被服;

——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