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31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968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31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自然辩证法31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自然辩证法31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自然辩证法31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自然辩证法31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31题.docx

《自然辩证法31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31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31题.docx

自然辩证法31题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即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辨证发展)?

2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3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3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4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5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6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6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7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9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1

13、简述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13

14、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什么关系?

14

15、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学习,成长有什么意义?

(此题为开放题,大家可以下面为纲自己扩展内容)15

16、如何理解自然界辩证运动,理解该运动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确立有何重要意义?

(此题很有难度,大家给点力,帮忙一起找一下哈~~~)15

17、什么是天然自然?

什么是人化自然?

天然自然何从宏观上转化为人化自然?

15

18、什么是人工自然?

天然自然何从转化为人工自然?

16

19、什么是社会自然?

人工自然如何从宏观转化为社会自然?

17

20、什么是自然观?

为什么说它与自然界的发展水平有关?

17

21、古代朴素自然观上有些什么特点?

18

2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局限性?

18

2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18

24、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9

25、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9

26、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0

27、试述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实质?

20

28、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有哪些?

21

29、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1

30、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内容?

22

31、谈谈你对胡锦涛提出的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的理解?

22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

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四部分。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以下是不同书籍和学者对于自然辩证法的描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

学习自然辩证法意义:

(对于研究生)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辨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

有助于掌握科学、技术、工程研究的辨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关心,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即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辨证发展)?

依据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不同深度,还可以把人工自然区分为三种形态:

人化自然、狭义人工自然(简称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

在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天然自然”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

天然自然是科学认识的潜在对象和人化自然拓展的潜在领域。

天然自然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在不同的演化态下有自然物的不同生成形式。

“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

“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

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

“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

“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

人工自然的形成是与自然生产的方向是反方向推进的。

这就决定了人类人工自然引入方式演进的基本历程必然是:

生物人工自然引入——化学人工自然引入——物理人工自然引入等。

每一个大阶段还可划分为两个小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在初级阶段,人类主要是采集和利用天然存在的某类物质;在高级阶段,人类则可以人工生产和创造这类物质。

在上述过程中,要满足由合规律性到合目的性的转变。

“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

“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

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有多种表现形态。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之中。

不能把运动运动仅仅看作是空间位置的移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方式,是相对的,是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阶段中或在一定层次上的特殊表现:

物质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是静止的,而对于另一参考系则是运动的;物质系统处于量变阶段,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静止的,然而量变也是一种变化,量变的积累也会引起质变;物质系统在某一层次上不具有某种运动形式,而在另一种层次上则具有另一种运动形式。

总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永恒绝对的运动中,自然界的一切物质也在不停的运动中,且在运动中发生各种变化,所谓静止是指相互比较而言,运动慢的的物质相对运动快的物质谓之“静止”状态,其实都在相互运动之中。

自然界的一切皆因为运动而发生变化,静止的东西是没有的,运动即是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源泉,是它固有的特性,客观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处于运动中。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方式,是相对的。

事物因比较而存在、因斗争而发展,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外因的作用。

这些都离不开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着的物质。

世界将永恒不变,物质间失去联系,世界将凝固,万物不分、那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自然界才会变得多姿多彩、生气勃勃。

充满活力。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即唯物主义,是将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第一性),将精神和意识视为人对物质的反应的(第二性)的、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客观物质世界。

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无限多样的形态和结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物质的运动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并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但不应将高级运动形式归结、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自然界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改变,还有质的改变;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永恒的。

意义

(1)它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它的产生经历了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到近代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再复归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扬弃,它既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模糊性等局限,又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观点,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承、发扬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它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新成就为依据,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在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础上,从而更客观、更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

它的这些特点使它能比古代自然观和近代前期的自然观更好地适应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也必然随着自然科学、人类思维及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现代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新的表现形式。

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即认为: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它的方法是辩证的,即认为:

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

它的基本原理是: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一)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系统自然观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其具体表现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物质在普遍联系中存在和运动。

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系统,自然界以系统形式存在,并呈现复杂的层次结构。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就是系统。

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具有层次结构,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系统与环境中的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较高一级的系统,而本身则成为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

系统中的要素也是有组成部分和结构的,从而成为较低一级的系统。

按质量和尺度的相对大小,把自然界分成若干等级的层次。

自然界的层次还可以由系统的组织性和复杂性来界定,系统的组织程度预愈高,结构愈复杂,它所居的层次就愈高。

自然界物质的微观层次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以及相应的场。

宏观层次通常是指地球上所有物体系统,又可分为许多层次,如晶体、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等等,生命世界是宏观层次中非常复杂的特殊层次。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

系统间或系统内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竞争是永存的,事物之间只要存在着差异,就存在相互竞争、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竞争。

自己举例,简单说说

(5—7答案说明:

小五号字体是解释部分,方便大家理解,如果考试题目较少时可以用来扩展。

第7题第二小问是根据别的书总结出来的,大家可以进行扩展)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根据生态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1)生态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2)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

“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

“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现代科学的本质是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人类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从而最终形成了科学知识。

与此同时,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就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

(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3)科学是生产力。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和生产它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由此形成的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同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因此科学本身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组织和国家的致富手段。

现代科学的特征是

(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因此,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

(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

(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

(1)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科学研究的实质就是科学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选择科学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2)在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获取和归纳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做出的真实描述,作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

科学事实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这两个途径来获取。

对科学事实的归纳可以帮助提出科学假说。

(3)提出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说明和推测,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可以通过类比和模型形成,也可以通过溯因推理形成。

(4)逻辑检验和实验检验。

科学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的基本条件是其能够经受住科学实践的检验。

逻辑检验主要是对假说进行逻辑合理性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假说额逻辑简单性;假说的解释能力。

实践检验是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直接对假说的内容及的真伪进行判定。

一般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类型。

(5)建立科学体系。

科学理论的体系结构由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结论构成。

科学理论公理化应遵循无矛盾性、完备性、独立性等原则。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

(1)科学研究必须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

正确的研究方法为科学研究确定了正确的研究路线,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方法依据,避免走上弯路。

(2)提高了我们科学研究的素质。

科学研究方法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运用方法有效地达到对事物客观规律的全面认识,进而提高我们科学研究的素质。

(3)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完善的知识结构应包括雄厚的知识储备和系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充分、恰当运用所掌握知识的有力保证,是从中产生新知识的催化剂。

因此,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有利于优化我们的知识结构。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一、技术的本质

在技术本质上的多种观点:

“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

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技术的本质。

天然自然是各种“非常态”的集合体,需要把它们引入到‘常态’环境,这就必须创建人工自然。

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这就是技术的本质。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二、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主要有:

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人工自然的形成过程,必然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二重性的特点。

2、“装”“备”的配合性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常态”与“非常态”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装”实现对“非常态”的引入,通过“备”实现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从实施结果看,“装”的结果是新产品的生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备”的结果是对人的安全的保护以及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

3、工具性与价值性

由于人工自然的规律属性,决定技术具有工具性。

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

由于人工自然的人工属性,决定技术具有价值性。

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它是负载价值的。

4、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由于人工自然的规律属性,决定技术具有自主性。

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

5、外延性

技术制品是人的体外器官,它们是人的自然器官的模仿与延伸。

的确,人类的文明就是能够在体外完成一些仅凭他的自身器官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6、双刃剑效应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非常态”向“常态”间接引入过程,但由“非常态”向“常态”的引入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稍有不慎,这种间接引入就可能变为直接引入过程,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

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三、技术发展的动力

1、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需要”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社会自然的矛盾。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

目的与手段是人工自然内部矛盾。

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西方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从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至今,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工程—生产—产业—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双向交叉过程,其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已成为核心。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矛盾。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工程的本质:

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这一特点出发,可以将工程定义为:

工程是为了创建人工自然,在科技及经验集成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活动。

工程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工程活动的特征:

1、工程活动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工程活动中包含众多的要素,需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除了其内部的系统协调,还必须与其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协调,工程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协调。

2、工程活动的空间场域性与情境性

工程活动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进行,具有明显的场域性与情境性。

工程行动欲建造的人工物系统总是嵌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的,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