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80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docx

《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docx

全国名校学科模式精选

语文

1、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中学李吉林的中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

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各学科中都可以设置情境,开展情境教学,下面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作文教学三个方面来谈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

(一)导入情境

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1、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

学习源自于疑问。

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

如: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

又如《挖荠菜》一课,抓住一个“挖”字,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2、故事导入

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

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

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

“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

“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

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

”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

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

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

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

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3、扮演“角色”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

结果学生想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

而后老师指出:

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

这些加在名词前一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

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4、实验导入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

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

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

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

老师给学生问题:

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

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

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5、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

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

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

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

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6、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

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

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我的老师》一课中,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的给老师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那里。

(二)课堂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1、生活情境的创设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

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

要有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

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会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

难以理解渴望内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

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

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

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要丰富多彩得多。

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

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

学生回答多种多样。

如:

“《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

又如:

,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

”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活。

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就会大大扩展。

2、表演情境的创设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

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

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研究。

初二《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

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的理解上偏差。

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

又如初三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

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会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音乐情境的创设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音乐与文学本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

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

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大胆引进音乐。

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可以给学生放瓦格尔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

学生通过音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上。

初二的《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可以给学生放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急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

在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

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

初二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初二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愁别绪,可以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4、竞赛情境的创设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

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

如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初一下的《挺进报》的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快!

学生的全部的主动性被激发后,就会紧张地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同样的也把陈然被捕的时间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寻找。

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问题。

(三)作文情境

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

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写作。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们写作欲望的情境。

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中的宝藏发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下,变得无话可说了。

所以,用轻松的写作情境来消除这种畏惧心理,是必须的。

比如在新闻写作中,可以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去收集新闻。

这个新闻并不要求是国家大事,把范围缩小,只要是身边的新闻,比如学校、班级生活中的新闻。

然后在作文课上,告诉学生今天进行一次“新闻联播”,每个小组的同学用十分钟的时间分别写出一则身边的新闻,然后请每个小组选出两为同学上台模仿电视的新闻连播给同学们播报新闻。

在这种写自己生活的作文情境下,每个人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愿意写。

又如在写信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做一个纸皮邮箱,先让每位学生想象一个地址。

有的时候,作文教学更可以大胆地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中去进行。

在初二的说明文写作中,有一个传统题材,要求学生运用空间顺序来介绍自己的校园。

这个时候,坐在课堂里口沫横飞给学生讲解如何写作,不如走出课堂,老师做一次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自然对空间顺序的理解是事半而功倍。

网络情境对学生的写作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网络大潮汹涌而来,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

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也就是相互交流。

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创设一种作文写作的成功情境。

让孩子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而让其他的孩子去阅读它。

阅读别的孩子的文章,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别人的写作,这比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讲评优秀学生的作文或者是作文园地的形式更进了一步。

因为这里面的主动性是在发表文章的学生手里,他不需要老师的点评或者是推荐。

同样,孩子的阅读也是自主而自由的。

当孩子给孩子的文章评论的时候,所带来的成就和交流感,是老师无法带来的。

当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是作文bbs来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也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

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部主动能力,理解课文,掌握各种语文能力。

2、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中学语文“六步”教学法

即: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1、定向:

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

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2、自学:

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

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3、讨论:

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4、答题:

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

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

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

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5、自测:

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6、自结:

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数学

1、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的数学“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

张思明老师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要分成五个环节:

引导创设问题环境,师生平等探索讨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我评价巩固成果,求异创新延伸问题链。

“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主张:

(1)课堂既是知识学习的主阵地又是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教师不应该把知识机械地“一瓢一瓢”的舀到学生的“桶”里;

(2)数学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一个学生只在课堂上“听”课,没有活动,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

(3)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口交流。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索来完成课堂教学。

(一)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要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高度活跃的思维,激烈的自主探索的欲望可通过创设新奇、有趣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得以解决。

譬如,在《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数学家高斯计算1+2+…100=?

的有趣故事引入。

然后设问:

“同学们,小高斯是怎样快速算出正确答案呢?

大家努力思考,也许你同样具有高斯的数学天分呢!

”“你从中还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这样一来,学生感到了“趣”和“挑战性”。

从而由“趣”生“疑”,由“疑”至“思”,由“思”得“学”。

教师只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一些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得”的教学境界,就能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使学生在“我要学习”的意识的强烈驱动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

(二)环节二:

师生平等探索

自主学习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将表达机会留给学生,将结论发现过程留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快乐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有一种手段值得推广,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故意地弄出一些错误,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教师假装“坚持错误”,展开激烈的争论,学生大胆争辩,据理力争,教师放下架子,终于“认输”,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

师生在平等的争论中,既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良好体现,其中的论证过程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激烈的讨论就此开始。

事实上,只有在充满生命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的果实。

(三)环节三: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的活动下,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

(四)环节四:

自我评价与成果巩固

教师在发现学生自主研究的成果基本形成以后,引导学生对探索发现的结论或成果进行评价和自我总结。

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发现是否充分合理,问题解决是否最优化,有何意义等等。

也可以对某一位学生或某一个研究组的成果让另一位学生或另一个研究组作评价。

学生在自我评价或交互评价中主体意识、综合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增强。

对于成果的巩固,同样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教师可以让学生代表根据探究体会编制一些数学练习题来巩固自主发现的学习成果,如公式、结论等。

当然,教师在环节三与环节四的实施过程中,不能把自己从学生中脱离出去,应该和学生共同的参与探究。

最重要的是,还要在学生自主创造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激励。

只有教师不断地给予激励,才能使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从因为创设情景得到调动到因为成功激励得到巩固。

(五)环节五:

求异思维培养与问题链的延伸

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课堂上,受时间的限制,它的效果虽不能发挥到最佳,但教师仍要重视。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设问、质疑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求异思维培养与问题链的延伸容易形成新创造所需的条件。

给新的自主创造注入鲜活的动力,这也是更高阶段新知学习的起点。

的确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同时,要提醒学生对旧知识加以延伸拓展,自主地再发现问题,为下阶段的“自主创造”埋下伏笔,从而尽量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的教”的至高教学境界。

2、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熊飞的中学数学“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是诱导、思考、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

这个教学法是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集基础教育27年的实践经验、潜心研究22年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客观教学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素质教育的现代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理论,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其内涵包括三个内容:

诱思教学思想论、诱思教学模式论、三维教学目标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以及落实这一思想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

河北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来源于“诱思探究教学法”。

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

自学辅导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过程。

它的优点在于能更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法的重大改革。

它以初中学生为对象。

从初一开始,就把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在教师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

每节课,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连续30~35分钟的自学时间。

在此时间,教师不打断学生的思考。

所用教材有三个本子:

课本,供学生阅读;练习本,印有习题,并留有做题的空白;答案本,供学生核对答案。

学生利用这三个本子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

自学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启、读、练、知、结”。

“启”是启发,“读”是阅读,“练”是练习,“知”是及时知道结果,“结”是小结。

“启”和“结”是由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将要下课时向班集体进行的,共占10至15分钟。

中间30至35分钟,让学生自己进行“读”、“练”、“知”的学习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读到指令做练习处时就做练习,并核对答案。

在这期间,教师巡视课堂,不打断学生的思维,只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发现共性的问题。

启发不是讲课,只是从旧知识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认真阅读课文,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启发时,教师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

小结时,必须有的放矢,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做题规范化,概括学过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主要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分粗读、细读、精读,粗读是浏览一遍教材,知其大意;细读是对教材逐字逐句地读,钻研教材的内容、概念、公式和法则,正确掌握例题的格式;精读是要概括内容,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记忆。

要求学生基本会阅读教材,能正确理解题义,概括段意。

大约需一至两周的时间。

第二阶段:

主要让学生适应自学辅导教学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形成自学习惯,本阶段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拟定启发自学提纲和小结检查提纲,让学生自学35分钟,然后按小结检查提纲提问,训练口语表达,小结巩固收获。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重点帮助一些差生,使他能适应自学,同时了解学生的一般学习情况,检查练习题。

启发自学提纲和小结检查提纲,要详细而浅显,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解答,使凡是认真读书的学生都能完满答出,以鼓励学生自学,强化自学兴趣。

教师定的学习步调要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定的步调结合。

每节课一开始,教师可用几分钟时间规定学习进度,出示阅读提纲或由学生自己概括段意,对疑难处略作启发性引导。

以后,就由学生自学阅读课本,做练习题,对答案。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习情况。

下课前10分钟,教师按提纲提问、集体纠错、做小结。

这一阶段大约是两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

在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独立性。

要求学生写章节或单元总结,归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具体做法是,教师不再给启发自学提纲,只指出应该注意之点,鼓励学生边自学边概括,注眉批或做笔记,全面因材施教,继续帮助差生转化到一般水平或先进水平,注意一般学生学习的提高,充分发挥优秀生的潜力。

这一阶段大约半年至一年。

第四阶段:

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

这一阶段延续到初中毕业。

教学实践证明,自学辅导法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方法,大多数实验班已经获得显著的效果,在学业成绩,能力的迁移,各学科全面发展等四项指标上都优于普通班。

4、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泠沅的中小学数学“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模式

1、诱导:

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2、尝试:

探究知识,阅读教材等、数式图形观察,试探试验探求新知识新方法。

3、归纳:

归纳结论,纳入已有知识系统。

4、变式:

编制好顺序排列的练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5、回授:

教师及时收集、评定学生的尝试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组织质疑和讲解。

6、调节:

学完每个单元后再回授调节,阶段过关。

 

英语

1、北京现代教学研究所所长马承的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

(一)“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的教学

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也称小三位一体教学法。

这种方法把字母、音素、音标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学会26个字母,在熟读字母的基础上引出音素,在学习拼读单词时引出音标,然后将音素与音标挂钩,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发音和记忆单词的问题。

1、第一“位”,字母名称音教学

字母是组成单词的最小单位。

每个字母都有一个名字,叫字母名称音。

字母名称音既有音又有形;音素是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音素是音的概念,是靠听觉器官判断的。

音素数目大大多于字母,有48个。

音标是音素的书面符号,有一个音素就有一个相对应的音标符号。

举个例子来说,blackboard一词中共有10个字母b,l,a,c,k,b,o,a,r,d,但只有b-l-a-ck-b-oar-d7个音素;用相应的7个音标表示它们。

在教学中,马承利用孩子们已熟知的常识引出26个字母名称音,只用一节课,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2、第二“位”,音素教学

音素教学是三位一体中的核心部分。

音素表现了语音中的本质特征,马承教学音素时是根据字母名称音来学习辅音字母的音素,体现字母与音素的二位一体。

他用以下几种方法学习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掐头法学读音,读辅音字母名称音,将其第一个音去掉,余下的音即为该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