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十二五.docx
《十一五十二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十二五.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十二五
“十一五”民生建设回眸:
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在一天天殷实起来的日子里,亿万百姓满怀希望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中国书写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国盛在于民生。
“十一五”规划发布时,最吸引人目光的当数其中多项“民生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让1亿农民喝上干净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列入5年规划,见证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高度重视。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在随后的5年中也成为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
中央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一笔笔“真金白银”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社会保障的支出从2006年的2010.02亿元提高到2010年预算安排3185.08亿元,连年递增;医疗卫生支出从2006年的138亿元增加到2010年预算安排1389.18亿元,高达10倍;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和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已超过1.6万亿元。
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
2008年末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
经济企稳回升的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5%以内的控制目标。
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回眸5年,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
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10.6个百分点。
吃穿住行,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
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在2006年末为4.6106亿户,今年上半年则突破了8亿户;旅游消费大大增加,不仅国内黄金周假日消费红红火火,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
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不仅是百姓的殷切期盼,也成为“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2006年到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1100万人以上,2010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638万人,我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5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
过去5年,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突破不断、惊喜连连。
1200元——“十一五”期间,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年年上调,目前平均达到1200元以上,全国4000多万退休老人受益。
55元——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
目前,试点地区年满60岁的老人均已领到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
12亿人——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到今年6月底,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人数达4.1亿,加上新农合8.3亿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超过12亿人口,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安居是民生之愿。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经通过廉租房制度,实现了对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
公共租赁房大规模起步,圆了不少“夹心层”家庭的安居梦。
今年底,全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5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力度为历年之最。
数字连着百姓生活。
一张更加结实细致的安全网,提升着幸福指数,让亿万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疾苦
民间疾苦,枝叶关情。
党和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
“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也拉开了之后5年为数亿农民减负增收的大幕。
“多予、少取、放活”,好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
从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2009年的41.0%。
还是同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这份9000多字的文件,涉及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通篇贯穿着一条原则:
“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到“进得去,读得起,学得好”,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
到今年6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2950万人、4475万人、1811万人、5876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两免一补”,让至少1.5亿农村家庭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500多元,还使大量辍学学生重返课堂。
“十一五”期间,我国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等措施,更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国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十一五”规划中的这段阐述分量十足、字字千钧。
走过5年,“民生答卷”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切实改善,体味到党和政府对群众利益的深情牵挂。
下一个5年,我们必将描绘出更加精彩的“民生蓝图”。
范例:
“十一五”保障性住房
“十一五”只剩下一年多时间,但我市“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提出的14万套保障性住房目前只推出了不到1万套,770万平方米的计划建筑面积只完工了不足10%。
昨日下午,市政协组织经济界委员视察时,市住房和建设局坦言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存在五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五项突出矛盾,形势“非常严峻”,任务“非常繁重”。
市政协副主席廖军文、黄中伟参加视察活动。
大部分项目尚未动工((百姓点评:
政府的计划,只是头脑发热说说而已,多数都是虎头蛇尾))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提出,我市“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约77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2.6万套,公共租赁房(含廉租房)11.4万套,力争“十一五”末期基本解决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2007年、2008年,我市分别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了6006套、2726套保障性住房,目前登记在册、符合条件的约2500户低保户均已享受了廉租住房保障。
但是,对比“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14万套、770万平方米”的建设目标,差距甚远。
在安排建设的71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截至今年10月,只竣工10个,建筑面积63.54万平方米;已开工项目14个,239.6万平方米;还有41个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6个项目存在困难。
完工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尚未动工((百姓点评:
没完成是正常的,完成了就不正常了)
“与计划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
”市住建局负责人坦言,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形势非常严峻、任务非常繁重,需加大力度予以推进。
建设进度缓慢存在五大问题 为什么建设进度如此缓慢?
市住建局指出,主要有五大问题。
一、是部分项目用地存在收地、征地、拆迁等困难。
部分项目用地存在违法建筑、临时建筑以及权属争议,征地拆迁问题突出。
一些项目用地需进行规划调整,须报国土资源部审批,程序较复杂,时间较长,影响了项目开工建设进度。
目前,仅有约60%的项目落实了地块红线,签订了土地使用合同。
((百姓点评:
和百姓讲这个,百姓又要和谁去讲呢?
唉,你真可爱))
二、是部分项目资金落实困难。
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渠道既有政府又有企业,政府层面又分市、区两级。
总的来看,虽市本级投资落实情况较好,区级政府的投资存在热情不高、审批落实较慢的情况;受金融危机影响,社会投资业呈现一定的疲软。
((百姓点评:
区级政府投资热情不高,是谁的责任?
))
三、是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周期较长。
保障性住房前期报建涉及24项审批事项,虽然一些项目列入了市重点工程,给予了审批绿色通道,但大部分中小项目均面临审批程序复杂,周期较长的困扰。
((百姓点评:
这么复杂的审批程序,难道是老百姓发明出来的?
))
四、是住房保障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我市特殊的土地资源现状和人口结构导致的住房保障供需总量矛盾,这将长期存在;二是住房供应“以租为主”与需求“以购为主”的矛盾,据市住建局在低收入家庭中所做调查,大部分家庭还是希望购买经济适用房而不是租房;三是规定房型面积较小与申购家庭面积需求较大的矛盾;四是规划布局以特区外为主与需求以特区内为主的矛盾;五是租售的优惠价格与低收入群体的支付意愿等结构上的矛盾。
另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相关法规仍待完善。
特别是对于除建设面积之外的其他建设指标和装修标准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装修标准不一,在交房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现象。
拟引入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 就如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市住建局认为应强化全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区级住房保障机构,确保住房保障政策顺利实施,并加强责任考核。
同时,应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给我市带来人口、产业在数量、结构和布局上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住房需求变化,合理调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与计划。
((百姓点评:
你拿着老百姓的血汗钱,这些是你本职工作而已,老百姓不喜欢听大道理,不喜欢听专业术语))
“当前对社会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实行3%的利润率限制,使社会资金的投入兴趣受到大大限制。
”该局认为,应创新保障性住房资金筹集方式,积极探索研究出台有关政策,引入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此外,应将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全部纳入绿色通道。
完善经济适用房销售定价机制
关于此前推出公共租赁住房受到“冷遇”,部分经济适用房也没有卖完的问题,市住建局表示,根据我市2007年、2008年度保障性住房的租售工作情况,需进一步优化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和租金标准,科学合理调整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申请条件和租金标准,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轮候制度,确保住房保障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百姓点评:
工作没做好,借口还是挺多的;如果我们在企业上班只完成10%的工作量,老板还给不给发工资))
“十二五”关键词解读改善民生成重点
1关键词:
住房调控
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建议】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陈国强:
《建议》中有关房产政策的表述,与今年房产调控的方向和基调一致。
预计“十二五”将对现有政策进行深化和延续。
《建议》中提出“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发出新的信号,过去的政策专门强调保障房力度,现在专门提出住房供给问题,更多地关注了不符合保障房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
此外,可以预见的是,多数城市可能会将廉租房、公租房成为保障房的主体,经适房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根据《建议》分析,未来五年将通过供应的角度来调节房地产市场:
可加大住房用地供给,对存量资源进行盘活,整治开发企业囤地现象。
房产税在“十二五”期间毫无疑问将会成为现实。
虽然不一定是全国范围征收,但会是在部分城市试点。
2关键词:
城镇化
中小城市放宽落户条件
【建议】加强城镇化管理。
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非常必要,也需要有更详细的配套政策。
农村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不光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事情,大城市也要解决这个问题。
对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应解决他们安家落户的问题,也应解决户籍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否则就不是完整的城市化。
当然,对个别人口已经太多的超大城市,落户条件可以从严掌握。
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把户籍管理制度废除掉,仍需要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来城市化的一个作用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节约土地资源。
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下降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有过多的不合理占地,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
因此,城市化需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城市面积,保证必要的人口密度。
点评: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
但是,也要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增加财政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社会建设单列一部分,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
贯彻落实好这些部署,做好各方面相关工作,就能不断增进全体人民福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办好惠及民生的大事。
在今年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这样阐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而2009年中国经济的深刻变化,让我们认识到,民力就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将保民生和保增长统筹考虑,就是把握住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居民消费比例低、内需不足,这些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说都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只有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教育体制,中国经济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改善民生不是锦上添花,但也不仅仅是雪中送炭,将发展与民生全面对接,我想如果很多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2009年,这个转变可能是中国经济在这一年里最宝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