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076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docx

《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docx

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

序言:

没有围墙的世界

——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

 

   去年年初,一门名叫“Justice(公正)”的哈佛大学政治哲学公开课视频开始在网上流行。

虽然早就对美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有所熟悉,也非常憧憬,但刚看到第一节课的视频时,我的心中还是非常震撼,对美国教育的精髓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得益于今日学堂刘明慧老师的分享,我下载了全部视频。

由于种种原因,只看了几集。

最近,今日学堂将这门公开课列入教学课程,看了张校长精彩的讲课记录,遂决定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认真学习这门课程。

   美国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

我想以哈佛的校训为例,说说我的一点理解。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重要的,与真理为友。

(AmicusPlato,AmicusAristotle,sedMagisAmicaVERITAS.)显然,哈佛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四个字——追求真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哲,代表着西方文明的渊源和传统。

在哈佛校训里,他们是真理和智慧的化身,但是,他们并不等同于真理,对哈佛人而言,大师固然值得尊敬和学习,传统文化固然值得继承,但真理更重要。

而且,这样强调还不够,哈佛人干脆把“真理(VERITAS)”一词直接搬上了校徽,显示出哈佛人仰望星空、独步天下的不凡气概。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既然要追求真理,就必然要允许独立思考和自主人格的存在。

因此,哈佛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这也正是美国教育的精髓所在。

   美国教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人性的尊重和个体价值的重视。

在这种教育里,人的天性得到尊重,每个人被鼓励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现真实的自我,按照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无论选择是什么,选择的结果如何,个体的意志都会得到尊重。

这种教育价值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独立人格的高素质公民,让美国社会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反观中国教育,实在令人忧心。

中国教育问题之多,积弊之深,祸害之烈,流毒之广,一言难尽。

这里,我只想结合个人经历,就通识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通才还是专才?

   前几天元旦,去北京玩了几天,和同学故人叙旧畅谈,收获良多。

乘火车回来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社会阅历丰富的年轻人。

旅途漫长单调,于是聊起天来。

谈到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教育是通才教育,而美国教育是专才教育。

理由是,中国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要学很多课程,比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门门都要学,而美国学生很早就定了型,特别是进入大学之后,就只专攻一门了。

这种观点很具有代表性,但实际上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

   记得去年周立波在电视节目中谈到教育问题时,认为西方教育是专才教育,小学让你快乐,初中让你发现兴趣,高中发现兴趣和培养兴趣,而大学宽进严出,走专才道路。

中国教育是全才教育,学什么都要学到底,直到把人学傻掉,而且学的知识无用,对人才、对教育资源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周立波的观点,虽然还有待商榷,但基本上点中了中国教育的死穴。

   我认为,美国教育是通才教育,在此基础上,也培养了一大批专才。

而中国教育既不是通才教育,也不是专才教育,它只是一个无根无心、什么也不是的怪胎。

看看当今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现状,就可略知一二。

   如果说中国教育是通才教育,那么学理工科的,对人文、社科和艺术有多少了解?

对这个社会有多少了解?

对人性、人心和自己的内心有多少了解?

学文科的,对真正的科学精神有多少了解?

对科技文明和工业社会的本质有多少了解?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多少了解?

   如果说中国教育是专才教育,那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

有多少人理解自己的专业对于社会的意义?

有多少人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人生定位?

有多少人真正精通自己的专业?

又有多少人能在专业领域里有所创造发明?

   其实,所谓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只是问题的表面。

问题的根源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

举个例子,80后的韩寒,高中时七门课考试成绩全挂,刚出道时,很多人说他是一个专才、偏才,但他不仅小说、杂文写得好,还成功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赛车手,而且还会唱歌,打台球,踢足球,长跑,修电器。

你说,他是专才还是通才?

   再看看很多大学生,在接受了长达16年甚至更长的“素质教育”、“全面教育”后,不仅专业素质欠缺,而且视野狭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水平低下,不会做事,也不会做人,甚至不会生活。

毕业之后,就业面狭窄,找不到本专业的工作,就只能失业,沦为社会变革和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牺牲品。

全面教育,最后变成了全面平庸。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在于,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用分数这把标准的尺子来衡量、塑造和修理学生,压抑他们的个性,扼杀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典型的教育法西斯主义。

其实,有没有标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标准由谁来制定?

是否合乎孩子的天性?

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在中国,教育基本上被专制权力垄断了。

政府教育部门,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

教育测评的标准,掌握在一小批思想陈腐、自以为是、不甘寂寞、喜欢折腾的“专家”手里。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顽固地维护着这个落后的教育体制,不惜牺牲整个民族的未来。

   我相信很多人也意识到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们往往会一脸无奈地说:

“啊哟,整个体制如此,我有什么办法呢?

大家都这样,我也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我想问的是:

   1、体制是什么?

体制难道不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所组成的吗?

没有我们的参与,中国应试教育这个庞然大怪能运转得起来吗?

   2、即使要参与,那么,游戏规则应当由谁来制定?

是由不懂教育的领导和寄生于权力的专家来制定,还是应当由民众来制定?

就算我们没有主导权,难道我们就没有任何发言权和改变的空间了吗?

   3、如果不参与这个体制,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来改变现状了吗?

   “大家都这样,我也改变不了什么!

”是的,那些贪婪、专制而且愚蠢的教育官员和专家就等你这句话,就希望你不管、不闻、不问、不关心、不思考、不行动,就希望你不去触动这个让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让你的利益受损的体制,就希望你做体制的奴隶、看客和帮凶,直到有一天你和你的孩子也成为受害者。

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要培养不会独立思考,即使思考了也没有勇气行动,只知道忍耐与服从的奴隶和看客。

奴隶们无怨无悔地等着被宰割,帮凶们在背后举起鞭子和屠刀,看客们则在一旁麻木地围观和嘲笑。

   你,真的要这样吗?

 

恰同学少年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说,你很愤青哟!

是的,我很愤青,有的人只想当奴隶和看客,我尊重并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不论对个体、社会,还是国家,过去的一切,无不在当下打下烙印。

就我个人而言,我今日所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未来所做的人生选择,无不与我个人过去的历史息息相关。

过去的一切,不论是欢乐或是痛苦,迷茫或是清醒,彷徨或是奋进,成功或是失败,都熔铸成今日完整之我。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我希望,通过内心不断的回顾与反思,我能对现在的我和我生活的世界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不断发现自我和创造自我,有力地面对未来的世界。

   我出身于湖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很早的时候就在外经商。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为了我和哥哥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全家搬到了当地的镇上。

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亲近感和好奇心。

小学和初中阶段,我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也很喜欢看各种课外书。

学习之余,我经常做各种小实验,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神奇现象。

此外,我还很喜欢钻研数学问题,甚至去办数学报纸。

那段时期,光是研究各种数学问题的笔记,我就记了好几本。

当时的我,梦想就是长大后能做一名数学家。

由于对读书有兴趣,所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课余时光也很快乐。

   初中毕业之后,我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在高中阶段,我仍然保持着对读书的爱好,只不过兴趣渐渐从自然科学转移到了文学。

我开始大量阅读中国古典名著。

高一的时候,我定下宏愿:

以后如有机会,要读完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二十四史和明清小说等中国文史哲经典。

但是,我发现,高中前的那种自由学习的机会已经渐渐离我而去。

我的生活,充斥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听课、做题、考试、听课、做题、考试……班上的气氛很沉闷、很冷漠,同学之间除了学习之外,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好交流的。

一切生活,只剩下考试。

对这种压力巨大、单调刻板的生活,我渐渐无法适应。

由于我自小体质就不太好,在学校里又没有注意锻炼,我开始经常生病,这对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我的成绩开始大幅度下滑。

进入高三,我对学习和考试越来越厌恶,心理上感到非常压抑、迷茫和痛苦,最后高考失利。

后来经过复读,我才考上了大学。

   “焦首朝朝又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高中阶段那种牢狱般的生活,是我人生至今最为苦闷的一段日子。

那种生活,容不下梦想,容不下个性,容不下人性中所有美好的东西。

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没有丝毫的喜悦,只有解脱后的空虚和麻木。

如果能够的话,我愿意将高中三年的时光从我的人生中砍掉。

   刚进大学,我还无意识地延续着高中时代的惯性,努力去做一个标准的“好学生”,同时,我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由于体质不太好,进入大学之后,我开始注意加强锻炼。

我感觉自己很幸运:

我所在的班级,体育活动的氛围非常浓厚,篮球、足球和自行车远征,在班上都很流行。

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我开始变得热爱运动,身体渐渐好起来,心里的阴影也逐渐散去。

   但是,对于大学,对于人生,我依然存在着许多困惑。

同很多人一样,我对大学抱有过憧憬,对未来抱有过种种美好的想象。

但是我发现,大学生活和高中相比,并没有多大区别,很多人依然按部就班,重复着上课、做题和考试的单调生活。

“成绩好”,依然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

而学习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拿奖学金,评优评干,保研出国,或是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已。

很多人还将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考证、考级上。

为了争夺各种奖学金和荣誉,同学之间明争暗斗,甚至不惜挥刀相向,血溅当场。

本应纯净的大学校园,俨然一个丛林法则盛行的角斗场。

而与此相对的,是另外一幅图景:

在课堂上,老师重复着单调无趣的讲课,学生们则整排整排地睡大觉;在课后,很多学生宅在宿舍里,整天足不出户,上网、玩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消磨自己的青春;要交作业了,就抄袭别人的了事,有的“好学生”还以提供抄袭的“版本”为荣;要考试了,就准备好小纸条和电子设备,集体作弊,还美其名曰“teamwork”。

忙盲茫,实用主义,急功近利,颓废堕落,寂寞空虚,价值观的混乱与虚无,自杀,……种种乱象,充斥着中国的大学校园。

   一个个前所未见的问题纠缠着我,噬咬着我,逼迫我去思考,去行动。

慢慢地,我不再为名利所缚,为教条所缚,为专业所缚,将宝贵的青春消耗在考证考级上,消耗在争夺毫无意义的名次、奖学金和荣誉上。

我开始追随自己的内心,大量阅读,听讲座,参加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突破应试教育带给自己的思维局限,用心来感受这个多彩的世界。

   大三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人文学社,这是我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一段经历。

在学社里,我们办起了自己的报纸。

一群专业背景迥异、胸怀大志、充满活力和干劲的青年,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这个时代发声,传达出我们这一代的思考和主张。

借助学社这个平台,我不仅担任了社刊的编辑,还参与到学校人文讲座的海报宣传和现场主持工作,这使得我有机会接近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名流,聆听他们的声音,和他们进行交流。

余秋雨、梁文道、贺卫方、于建嵘、彭林、于丹、朱学勤、易中天、赵林、韩德强、李开复、邓晓芒、范忠信……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动人心的对话,激发着内心追求真知的渴望,打开了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心门。

   在学社,我还结识了很多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

我们一起举办读书讨论会、学者座谈会,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就各种话题展开探讨、辩论。

这些活动,大大地扩展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很多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

每当回首这段大学生活,我都会联想起冯友兰在抗战期间关于西南联大的一段话:

   我们在衡山只住了大约四个月,一九三八年春迁往昆明,最西南的边陲。

在衡山只有短短的几月,精神上却深受激励。

其时,正处于我们历史上最大的民族灾难时期;其地,则是怀让磨砖作镜,朱熹会友论学之处。

我们正遭受着与晋人南渡、宋人南渡相似的命运。

可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环境:

这么多的哲学家、著作家和学者都住在一栋楼里。

遭逢世变,投止名山,荟萃斯文:

如此天地人三合,使这一段生活格外地激动人心,令人神往。

(《中国哲学简史》)

   晚清重臣李鸿章曾言,近代中国,处于“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如今的中国,还是如此。

在这个时代,我有幸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聚在一起,讨论关于国家、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

这段“天地人三合”的充满梦想与激情的时光,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的时代

   当今的中国,正在由传统的农业专制社会向现代化文明国家艰难转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同时,国民的信仰和精神世界却出现了种种危机,最明显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消亡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比如,很多人喜欢谈“成功”,而且也很努力地去追求“成功”。

但是,这个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其形式可能有很多样,但从本质上来讲,可以归结为两样东西:

金钱和权力。

而中国的教育,向来都是鼓励学生对外在世界的索取,而很少引导他们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

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举行了一个中美高中学生的理想和追求的比较,提出了五个“人生理想”让学生们选择,分别是:

真理,智慧,美丽,财富,权力。

结果是中国学生除一个人选择了“美丽”外,其他人无一例外选择了“财富”和“权力”。

而美国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这些中国学生迷恋的东西,他们全部选择了“真理”和“智慧”!

(转引自张健柏《缺乏常识的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常识缺乏的优秀人才》)

   追求财富和权力,显然是缺乏常识的体现,因为基本的常识是:

财富和权力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自然结果,而且,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能让人生变得更幸福、更快乐。

如果舍本逐末,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

当今的社会,正承受着常识缺乏和价值观扭曲带来的种种病痛。

缺乏真理和智慧的权力,让政府的行为变得功利化、暴力化,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腐败蔓延、贫富分化、暴力拆迁、群体性事件频发等等。

缺乏智慧地去追求财富,不法分子才会在牛奶里掺毒,才会滥用激素、抗生素和农药,才会使用地沟油,才会生产假药、假疫苗,才会为了一点短期效益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不断透支后代人的生存空间。

缺乏智慧地去追求成功,很多人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北,盲目地去追求并不能真正为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东西,在忙盲茫的状态中虚耗自己的人生。

   据去年公布的一项调查,2009年,中国人平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

从读书量来看,中国人年均读书4.5册,韩国人为11册,日本人为40册,而以色列人为64册。

此外,中国人读书更偏重功利性和实用性,在各大书店,销量最高的,往往是那些实用型图书。

浅阅读和各种垃圾文化,充斥着国人的精神世界。

   我们的国民,不仅在精神生活上贫乏空虚,在身体健康状况上,也不容乐观。

据近期《南方周末》报道:

“中国虽然在亚运会199金遥遥领先,但我国国民体质10年来却不断下降,有1.6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75%的国民处在亚健康状态。

国民肥胖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国民亚健康比率在世界上均高居前列。

   不注重健康和养生,娇喘微微,气若游丝,常跑医院,是很多国人的生活常态。

我所在的集团公司,是一家大型央企。

公司项目部的领导,刚到中年,正处在人生和事业的巅峰期。

整个人红光满面,声如洪钟,看上去非常健康,可在几个月前的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有脂肪肝、高血压和肾结石三种慢性病。

当时知道这个情况后,我的心里不禁为之一冷:

如果说辛辛苦苦奋斗一二十年,好不容易才换来一个中层领导的地位,却付出了宝贵的健康,那我宁愿不做领导,不要这种“成功”!

而看看部门的其他同事,年纪轻轻就患有慢性病的,不乏其人。

他们的身体状况,实在堪忧。

   前些天的一次周末,项目部的同事一起去滑雪。

到了滑雪场,大多数人只滑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回到屋里,抽烟,斗地主,打麻将,看电视,整个房间烟雾缭绕、乌烟瘴气。

我滑了一上午,回到房间,看着玩得乐不可支的同事,实在是想笑:

要斗地主,打麻将,看电视,到哪儿不可以?

何必要坐来回三个小时的车程,花一大笔钱跑到滑雪度假区来玩?

这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愚蠢行为,值得吗?

不过感慨归感慨,他们不玩,我去玩。

到了下午,我又去滑了一个多小时。

偌大的滑雪场,就我一个人,独自享受着开阔的空间和运动的乐趣,玩得不亦乐乎。

   身体上懒惰放纵,精神上贫乏空虚,生活上单调无趣,就是这个社会中很多人的生存状态。

   我认为,教育和文化的畸形,是导致当今社会诸多问题的最重要原因。

在这个时代,充满了太多太多的迷茫、浮躁、焦虑和痛苦。

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走出人生的陷阱和迷局,必须靠教育,靠精神世界的提升。

 

为中国进步求答案

   既然问题在教育和文化,那么,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扭曲变态?

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状如何?

什么是现代化?

中国要和平崛起,应当如何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资源?

   这些问题都太大,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

我想就教育问题来简单分析一下,毕竟一切问题都可归结为人的问题,而人又是由教育塑造的。

   现行的中国应试教育,与古代的思想专制主义和科举制度渊源颇深。

从本质上讲,应试教育是与中国传统农业专制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相适应的,即培养人的奴性、依赖性和被动性。

因此,这种教育强调死记硬背,不提倡理性思考;强调规驯服从,不提倡独立人格;强调标准划一,不提倡个性发展。

所有这些,符合专制统治者的利益需要,但与受教育者的天性,却是背道而驰的。

   自近代国门大开、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化历程。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种种原因,中国人不仅没有真正吸收并推广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还将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丢得一干二净。

而传统文化中的毒素,还在持续地发挥其负面作用,引发一系列教育问题。

这些毒素主要表现为:

个体对群体过于依赖,缺乏独立性,做事习惯随大流,出现问题之后又不愿承担责任;个体陷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不讲原则,不讲理性,人与人之间以“情感”和“爱”的名义进行情感控制;追求形式主义,爱面子,好攀比,讲排场,慕虚荣。

这些在传统农业专制社会里形成的文化行为模式,极大地干扰了中国教育的良性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群体主义人格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将个人从对群体的非理性依赖中剥离出来,去参与各种市场竞争,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尽一切可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这就要求每个个体必须具备理性思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做到差异化,做到与众不同,差异化程度越高,竞争能力也就越强,这就必然要强调个性和个人特色。

千人一面,千人同技,参与同质化的竞争,不仅会很累,而且也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

西方教育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和独立性,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分不开的。

   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何改变个人的处境和社会的现状,也就非常清楚了。

对个人来讲,是跳出应试教育带给自己的思维局限,追随内心,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灵,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和独立自主人格的现代公民。

在此基础上,支持或成为上层社会有理想的精英,推动教育和政治改革,上下合力,实现中国社会的进步。

 

如何学习公开课

   有句话讲,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出现了。

对于真正想学习的人,在哪儿都可以学到东西,并不一定需要大师来亲自教诲。

没有大师,就读大师的著作,与古圣时贤神交;没有学友,就上网去结识,主动和别人交流;不能上名校,就看名校的公开课视频,与一流的教授和学生对话。

   创立“心学”,与程朱理学对抗的王阳明,是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贵州龙场悟道,探得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是在极为艰苦的外部条件下进行的。

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没有公共图书馆,没有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和他相比,天之于我辈,可谓厚矣!

   那么,如何学习哈佛大学的公开课视频呢?

这就要首先领会美国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教育思想已经在前面谈过了,这里主要说一下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提倡“苏格拉底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不断地提问、应答、反驳和追问,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思维水平。

而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哈佛大学商学院、法学院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就是以现实生活的实例为题材,通过讨论和交流,逐步抽象出一般性的原则和方法,而非从书本到书本,玩一些虚浮空泛的概念。

即使是像哲学课这样高度抽象的课程,也很注重与实际结合,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课,即是如此。

   对学生而言,要学好课程,就要带着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做读书笔记,得出自己的思考,然后参与课堂讨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对话交流中,理清自己的思路,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理性思考能力和思维水平。

我们在学习哈佛大学公开课时,可以借鉴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对长期接受应试教育,信奉标准答案,不会独立思考的人来说,要接受西方式的学习方法,会有一个很艰难的适应过程。

很多人看公开课视频,只是出于对名校课堂的好奇,看看热闹罢了,并没有弄懂别人真正在讲什么,是否可以为我所用。

还有的人虽然看的比较认真,但采用的还是被动接受的方式,事前也不进行必要的准备,傻乎乎地看,然后记下一大堆别人的名言、名句和结论,在大脑里塞入很多似是而非、自己也说不清所以然的“知识”。

划重点,记结论,不注重思考过程的应试学习方式,已经将他们的思维彻底固化了,使他们再也无法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更有效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与中国大学的高墙大院不同,美国大学很多都是没有围墙的。

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又将各种无形的围墙一一拆除。

在这个资讯发达、信息通畅的时代,让我们与外界隔绝的,不再是各种有形的墙,而是应试教育强加给我们的落后低效的思维方式。

王阳明说: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同样,在网络时代,翻墙易,翻心中墙难。

但是,如果想不断提升自我,除了去翻,别无他法。

别人可以指路,但却无法代替你去走。

因此,问题就变成了:

   在这个没有围墙的世界,你还要画地为牢、自我设限吗?

上接:

序言:

没有围墙的世界——哈佛大学哲学课《公正》笔记 

   按:

阅读思考:

   1、知识和思维的关系是什么?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哪一个更重要?

   2、中美教育有哪些关键性区别?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大学?

   3、为什么中国很多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做事?

如何把专业与专业之间,读书与做事之间打通?

   4、据去年公布的一项调查,2009年,中国人平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

从读书量来看,中国人年均读书4.5册,韩国人为11册,日本人为40册,而以色列人为64册。

为什么中国人讨厌读书,讨厌学习,精神世界贫乏空虚?

 

   按:

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看视频时假想身处现场对问题的回答。

   讲课一开始,教授虚拟了一个电车司机和工人的故事。

   教授:

假设你是一个电车司机,你的电车在轨道上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驰前行,在轨道的尽头,你发现五个工人在轨道上工作。

你尝试刹车,但力不从心,刹车失灵了。

你感到绝望,因为你知道:

如果你冲向这五个工人,他们必死无疑。

假设你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你感到很无助,直到你看到,在轨道的右侧,另一条铁轨的尽头,只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