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00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会计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财务会计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财务会计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财务会计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财务会计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会计重点.docx

《财务会计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会计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会计重点.docx

财务会计重点

第1章总论

•1.1财务会计的目的

•1.2企业会计准则

•1.3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

•1.4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

•1.5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1财务会计的目的

1.1.1会计目的

1.会计目的的定义

会计工作的目的(简称:

会计目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2.会计目的的重要性

在会计实践中,会计目的决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程序与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会计目的常常被当作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

因此,研究会计,首先要研究会计目的。

3.会计目的的内涵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会计的根本目的。

–要真正发挥企业会计的作用,还必须明确会计的具体目的或直接目的。

而通常所说的会计目的,也都是指企业的具体目的或直接目的。

•由于企业会计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分析企业会计的具体目或直接目的,主要是明确企业会计为谁提供和怎样提供信息的问题;也可以说,这里讲的会计目的主要是指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

4.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

(1)企业内部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而正确的企业决策必须以客观的、有用的数据和资料为依据,会计信息在企业决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企业外界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企业的会计信息不仅为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还为企业外部有关决策者所需要。

因为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进行信息交流。

具体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界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关系人:

1)企业的所有者

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需要的会计信息如下:

–是否应该对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

–是否应该转让在企业中的投资(如出售股份)。

–企业管理当局是否实现了企业的目标。

–企业的经营成果怎样。

–企业的盈利分配政策(如股利政策)如何。

•对于潜在的投资者来说,主要依赖会计信息,作出是否参加企业投资的决策,(如决定是否购买某家公司的股票。

2)企业的债权人

债权人需要的信息是:

–企业的财力是否充裕,是否足以偿还起债务。

–企业的获利情况怎样。

–是否应该贷给企业更多的资金。

–是否应该继续保持对企业的债权(如是否转让公司的债券)。

•对于潜在的债权人来说,需要依靠会计信息,作出是否贷给企业资金的决策。

3)政府部门

有关政府部门(如税务机关),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说承担的义务情况。

例如:

–企业缴纳所得税和企业税金的情况。

–企业是否遵守有关法律规定。

–企业向各级政府的法定机构提供的各种报告是否正确。

•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企业还有义务向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进行宏观调控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4)职工与工会

企业的职工与工会主要关心下列问题:

–企业是否按正确的方向从事经营,为其职工提供稳定而持久的工作职位

–企业福利待遇有何变动

–企业的获利情况怎样;利润增加时,企业能否支付较高的工资与奖金

5)企业的顾客

企业的顾客虽然不参与企业资源的配置,但在许多方面与企业存在着利益关系。

顾客主要关心下列问题:

–企业的财力是否充裕,是否足以保证长期供应顾客所需要的产品。

–是否应该从该企业增加产品购买量。

–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这个政策是否和顾客的目的相矛盾。

1.1.2财务会计的特点与目的

1.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异

内部

外部

内容

提供可以提供的所有信息

只提供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

形式

没有严格的格式要求

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定期向外提供信息

质量

没有严格的质量要求

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2.财务会计的特点

•与管理会计相比,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从直接的服务对象来看。

–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但它也同时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从提供信息的时态来看。

–财务会计主要是提供有关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

•从提供信息的跨度来看。

–财务会计主要是定期反映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情况。

•从工作的约束依据来看。

–财务会计要受外在统一的会计规范(如会计准则或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约束。

•从会计程序和方法来看。

–财务会计有一套比较科学的、统一的、定型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

•总结以上各项比较,财务会计相对于管理会计来讲,最根本的特点有两点:

•一是系统记账

•二是定期编表

•财务会计的目的

通过系统记账和定期编表等专门方法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服务。

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应等同于财务报告的目标。

4.财务报告的目标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条: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上述目标定位的特点

  ——同时强调“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1.2企业会计准则

1.3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

持续经营

会计期间

货币计量

权责发生制

会计主体

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

•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应包括哪些内容,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内容:

会计主体——明确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

持续经营——判断会计主体的状态

会计期间——划分会计期间

货币计量——确定记账本位币和报告本位币

权责发生制——采用恰当的会计基础

•会计主体(AccountingEntity)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要开展会计工作,首先应明确会计主体,也就是要明确会计人员的立足点,解决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的问题。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会计主体应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编制独立的财务报告的实体。

•持续经营(GoingConcern)

–持续经营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其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进行清算。

•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都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如果企业不具备持续经营的前提条件,会计处理要采用所谓的清算基础。

•本课程不涉及非持续经营的企业的会计问题。

•会计期间(AccountingPeriod)

–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为了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向有关各方提供信息,需要划分会计期间,即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

–从理论上讲,将会计年度的起讫点定在经营活动的淡季。

–其优点是:

•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较小,便于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会计人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办理年度结算业务。

•其局限性是:

•主要表现在淡季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年末财务状况往往缺乏代表性。

•货币计量(MonetaryMeasurement)

–会计提供信息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

–具体要解决本位币的确定和本位币计量单位的确定两个问题。

1.本位币的确定

–实际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需要具体确定记账本位币与报告本位币,即按何种统一的货币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如果企业有境外子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首先将该子公司按某种外币编报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以报告本位币反映的财务报表。

–本课程只涉及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和报告本位币的情形。

2.本位币计量单位的确定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确定记账本位币之后,还需要确定记账本位币的具体计量单位:

名义货币单位还是不变货币单位。

•本课程只涉及采用名义人民币计量的情形。

•权责发生制(AccrualBasis)

•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为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

•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按照权责发生制,要在交易和其他事项发生时(而不是在收到或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时)确认其影响,而且要将它们记入与其相联系的期间的会计记录并在该期间的财务报表中予以报告。

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报表,不仅告诉使用者过去发生的、关系到现金收付的交易,而且告诉他们未来支付现金的义务和代表未来将要收到现金的资源。

•凡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均应作为本期收入处理;

•凡符合费用确认标准的本期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付出,均应作为本期费用处理

•凡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款项,即使在本期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处理;

•凡不符合费用确认标准的款项,即使在本期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处理

1.4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

1.4.1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与内容

1.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

–对财务会计所要反映的经济内容的基本分类项目,称为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简称财务会计要素、或会计要素。

–如果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会计要素又可称为财务报表要素。

–FASB和IASB称为财务报表要素(theElementsofFinancialStatements)

2.财务报表要素的内容

(1)我国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资产负债表要素为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为收入、费用与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引入综合收益的概念,有必要考虑将综合收益作为第7项报表要素。

(2)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资产、负债、权益、收益与费用

•现金流量表要素作为资产负债表要素与利润表要素的派生或转化形态,没有纳入其中。

1.4.2财务会计的基本环节

•开展财务会计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四个基本环节或过程:

•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

1.会计确认

(1)定义

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与判断,明确它们是否对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以及影响什么因素,从而确定能否进入账簿系统或报表系统的过程。

(2)分类

可以分为进入确认与终止确认。

1)进入确认

是进入会计系统时的确认,可以进一步分为:

入账确认——也称初始确认,是指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的确认,是服务于会计记录的确认,也就是确定能否进入账簿系统。

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是典型的入账确认。

入表确认——也称报表确认,确定能否进入报表系统。

•报表确认也称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RecognitionoftheElementsofFinancialStatements)——IASB的下述定义:

•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和规定的确认标准的项目纳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过程。

它涉及以文字和金额表述一个项目并将该金额包括在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总额中。

2)终止确认

是退出会计系统时的确认。

2.会计计量

(1)会计计量的定义

是为了在会计账簿中正式记录或在财务报表内确认和列示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确定入账金额或入表金额的过程。

(2)会计计量的分类

可以分为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报表计量)。

1)初始计量——可以称为入账计量,即确定入账金额的过程。

2)后续计量——可以称为报表计量或入表计量,即确定入表金额的过程。

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下述定义是针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MeasurementoftheElementsofFinancialStatements)——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内确认和列示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3)会计计量尺度

会计计量尺度是会计计量所用的货币单位,包括两个层次:

1)会计计量所用的本位币:

是人民币,还是美元、或欧元等。

记账本位币或报告本位币的确定。

本课程只涉及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或报告本位币的情形。

2)会计计量所用本位币的具体单位。

例如,是按名义人民币单位计量,还是按不变人民币单位计量。

(4)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对象(财务报表要素)某方面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

•现值

•公允价值

3.会计记录

是将企业经济活动对有关会计要素的影响性质

与数量在会计账簿中正式记录的过程。

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会计记录的重要内容。

企业

设置哪些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需要根据企业自

身的情况而定,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

(2)有助于编制财务报告。

4.会计报告

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报告文件通常称为财务

报告。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

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主要包括财务报表、

附注及其他应该披露的信息。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1.4.3资产(Assets)

1.资产的确认

–定义:

资产(Assets)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内涵是资源。

•资产应为特定的企业现在所拥有或控制。

•资产必须具有能为特定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服务潜力,即具有有用性的特点。

•资产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可靠的计量。

2.资产的分类

通常将企业的全部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流动资产:

可以合理地预期将在一年内转换为现金或被销售、耗用的资产。

•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

–非流动资产:

除流动资产以外的所有其他资产统称为非流动资产。

•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3.资产的计量

•资产计量的内容:

–资产增加时,确定资产的入账金额。

–资产减少时,确定按什么金额从账面上减记资产。

–会计期末编制财务报告时,确定结存资产的金额,即要确定在资产负债表上,按怎样的金额列示各项资产。

•资产计量的一般原则:

–资产的入账价格

•长期以来,会计上奉行资产入账按实际(历史)成本计量的原则。

但现行会计准则已经突破了这一原则,要求个别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

–资产的减记金额

•资产减少时的计量或终止确认时的计量,通常要以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依据。

–资产的期末计量

•按历史成本计量

•按现值计量

•按公允价值计量

•按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计量

1.4.4负债(Liabilities)

1.负债的确认

–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的基本特征:

•负债是现时存在的、由过去的经济业务所产生的经济责任。

•负债是能够用货币确切计量或合理估计的经济责任。

•负债有确切的受款人和偿付日期,或者受款人和偿付日期可以合理地估计确定。

–负债的了结方式

•支付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

•提供劳务;

•以其他业务替换该业务,即以新的负债替换原有的负债;

•将该业务转换为所有者权益,如将公司的应付债券转换为本公司的股票。

•此外,企业的负债也可能由于债权人放弃债权等原因而了结。

2.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CurrentLiabilities)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长于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内的债务。

–非流动负债(NoncurrentLiabilities)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长于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3.负债的计量

–两种可供选择的标准:

•未来应予偿付的金额(到期值)

•未来偿付金额的贴现价值(现值)

–从理论上来说,所有负债的计价都应采用第二种标准。

然而,在会计实务中,根据重要性原则,对负债的计价往往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用的标准。

–流动负债通常按它们的到期值(第一种标准)进行计价;而非流动负债则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1.4.5所有者权益(Owner’sEquity)

1.基础概念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Owner’sEquity)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RetainedEarnings)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定义

•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利得的定义

•利得(Gains)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的定义

•损失(Losses)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分为四个部分:

–实收资本或股本

–资本公积

•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指按国家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得盈余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可以合称为留存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

–所有者权益与企业特定的、具体的资产并无直接关系,它并不与企业任何具体的资产项目发生对应关系。

–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金额并不代表、一般也不等于企业净资产的市场价值。

1.4.6收入(Revenues)

1.收入的定义与范围

收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

准则》采用的是狭义的收入概念。

(1)广义的收入

•广义的收入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

(2)狭义的收入

•狭义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狭义的收入主要包括:

营业收入、投资收益等。

2.收入的确认

–收入确认的一般标准:

•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用货币加以计量

–这就意味着:

在确认收入的同时,要确认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收入确认的具体标准将在第十一章讲述。

1.4.7费用(Expenses)

1.费用的定义与范围

费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

准则》采用的是狭义的费用概念。

–广义的费用

•广义的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

•狭义的费用

–定义:

•狭义的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内容:

•狭义的费用主要包括:

经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费用的确认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用货币加以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这就意味着,在确认费用的同时,要确认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预提产品保修费用)。

–费用确认的具体标准将在第十一章讲述。

1.4.8利润(Profit)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企业已获取利润为基本目的的,但对利润却有着不同的认识。

–会计上,将利润定义为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之间的差额。

•由于这一定义,利润的确认与计量,也就转换为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1.4.9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期初:

期中:

期末:

在会计期间内,企业一方面取得收入(广义),一方面发生费用(广义)。

因此,企业在会计期中,原来的会计等式就转换为下面的形式

到会计期末,企业将收入与费用相抵消,计算出本期利润,并将利润按规定程序进行分配后,会计等式恢复为期初的形式。

1.5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5.1定义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信息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FASB和IASB称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QualitativeCharacteristicsofAccountingInformation)

1.5.2内容

–对于其包括的内容,人们在认识上还不统一。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8项:

客观性(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指企业特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

–客观性主要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含义。

2.相关性(Relevance)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即人们可以利用会计信息作出有关的经济决策。

–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

3.明晰性(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

–明晰性(也称为可理解性)是指会计记录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要在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相关性的前提下,力求使会计信息简明易懂。

4.可比性(Comparability)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可比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OverForm)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Materiality)

–重要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凡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交易或事项,应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重点;

•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则可以采用简化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必在会计报表上详细列示。

–重要性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会计信息的效用与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这两方面的考虑。

7.谨慎性(Conservatism)

–谨慎性(也称为稳健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导致高估资产或收入的做法。

8.及时性(Timeliness)

–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

–及时性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及时记录

•及时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