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738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 第三课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三课待贾而沽Word版含答案

第三课

待贾而沽

 

“蚁族”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个都市草根群体,他们受过一定的教育,有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却不得不在高速发展的大都市里,像蚂蚁一样艰苦地奋斗,做着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的工作,只是为了实现梦想而坚定地忍耐着。

近日在网络上备受关注的《蚁族的奋斗》,是继《奋斗》《北京爱情故事》之后,又一部反映80后奋斗、生活、爱情的电视剧。

它和之前的80后影视剧相比,这个影视剧更落地,没有富二代,没有都市时尚,没有小资品位的家,没有酒吧、卡拉OK和大酒店,只有最草根的高校毕业生在大都市里卑微地奋斗。

很多观众表示看完该剧忍不住痛哭一场,因为这个戏就是由这些痛苦并奋斗着的生活现实串起来的。

透过剧中的种种细节,他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的人,看到了那些痛苦、辛酸、彷徨的都市草根族。

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心中的理想或使命而奋斗不息。

这种精神状态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那位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虽四处碰壁,却百折不回。

今天,就让我们了解孔子“待贾而沽”的政治理想,探究这种政治理想影响至今的魅力。

 

周文王 姬姓,名昌。

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

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

亦称西伯昌。

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

周人谥西伯为文王。

其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周文王是很有作为的创业君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在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关于他的颂诗。

子贡觉得老师孔子有道不仕,甚为奇怪。

于是,借美玉试问孔子。

孔子便以“待贾而沽”来回答。

孔子不仅由此表明了自己的处世原则,同时也为士阶层指明了一条抬高身价的求仕之道。

孔子认为,“为国以礼”,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是不知道谦让的,也不可能用礼、义治国。

这位胸怀兼济之志的盛德君子,却四处碰壁,常常遭遇失意落魄的人生尴尬。

这是因为当时的当政者大都急功近利,认为孔子那一套太费时、见效慢,这样,就形成了儒学的仁政思想与传统社会的专制制度背离的状况。

因此,孔子欲入世而不得,但他仍然满怀入世、救世的热忱,以“内圣”之学为本,随时准备为朝廷和百姓服务,以匡救无道的社会现实,实现圣王德治的大同理想。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畏于匡,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5)

子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7.23)

仪封人请见,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4)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子畏于匡       畏: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不在兹乎兹:

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与:

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患: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拘囚 

(2)指示代词,(我)这里 (3)参与,介入

(4)忧虑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将能把我怎么样呢?

(2)凡是来到此地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得谒见的。

[要义探究]

3.从孔子“其如予何”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胸怀和状态?

点拨:

“其如予何”是说“他能把我怎么样呢”,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具有相当高的自信力,尽管身处困厄之中,也淡定从容,毫无畏惧与悲观;而且凭借着对周代道德文化的掌握,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我们如何理解此处仪封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一句话?

点拨:

仪封人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

孔子在那个时代,十分有威望,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渴望安定清明的理想社会出现,别人也认为孔子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种上天赋予的责任。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子曰: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3.10)

子曰: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5.20)

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9.13)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

“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7.5)

[突破词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苟有用我者      苟:

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称:

____________________

(3)沽之哉沽:

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山弗扰以费畔畔:

____________________

(5)末之也已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徒: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 

(2)传扬 (3)卖掉 (4)通“叛”,反叛 (5)动词,往、到 (6)徒然,空无所据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状语后置)

(2)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

(宾语前置)

[要义探究]

7.如何评价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这句话?

点拨:

孔子心系天下苍生,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使天下呈现安定的局面。

8.针对子贡的疑问,孔子以“待贾而沽”来回答。

怎样理解孔子的“待贾而沽”?

点拨:

子贡把人的政治才能比作美玉,孔子的“待贾而沽”是说等待圣明君主来接受和推行自己的施政方案。

孔子抱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致力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待贾而沽”来回答子贡,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

“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

“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

”(17.7)

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

子曰: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1)

[突破词句]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曰坚乎,磨而不磷磷:

__________________

(2)涅而不缁涅:

__________________

(3)宁武子,邦有道,则知知:

__________________

(4)焉能系而不食系: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薄 

(2)染黑 (3)通“智”,聪明 (4)挂,结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亲自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

(2)不是说坚硬吗,真正坚硬的东西,磨是磨不薄的;不是说洁白吗,真正洁白的东西,染是染不黑的。

(3)对正道笃信不疑,勤奋好学,至死坚守,努力护持。

[要义探究]

11.孔子以葫芦作比,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和志向?

点拨:

孔子用自己不想做悬而不食的葫芦来表明自己毫无归隐避世的想法,而是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去推行自己的主张。

12.孔子评价宁武子所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有什么言外之意?

点拨:

对宁武子的评价,孔子肯定了宁武子洞察现实的政治才华,又认为他的韬晦本领难以效法。

孔子积极入世,无论邦有道还是无道,都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能“无道则隐”。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0)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

“来!

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17.1)

[突破词句]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归孔子豚    归:

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时其亡也时:

__________________

(3)遇诸涂涂:

__________________

(4)好从事而亟失时亟:

__________________

(5)诺,吾将仕矣仕: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馈”,赠 

(2)通“伺”,伺察 (3)通“途”,道路 (4)屡次 (5)做官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诸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路上遇见了阳货。

(2)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任凭自己的国家混乱不已,能够说是仁吗?

(3)日月流逝,年岁不等我们啊。

[要义探究]

15.“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指什么?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点拨:

这里的“道”指思想主张,着重指为政的思想主张。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坚持自己的施政原则,既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能明辨现实,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

16.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

他见到孔子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

阳货想通过送孔子小猪的方法迫使孔子来见他。

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和自己联合,出来为自己办事。

17.面对阳货的诘问,孔子为什么说“我要做官了”?

点拨:

因为阳货把持季氏权力,操纵鲁国朝政,企图消除三桓。

孔子既反对“政在大夫”,更反对“陪臣执国命”,所以当阳货请孔子帮助自己时,孔子只好随口敷衍,明为答应实为拒绝阳货。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未丧斯文也  斯:

指示代词,这

B.韫椟而藏诸韫:

C.涅而不缁缁:

染黑

D.其知可及也及:

赶得上

解析:

选C C项,“缁”指黑色。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选D A项,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可不译;B项,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语气助词,表判断,相当于“的”;C项,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语气词,不译;D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

(1)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与:

__________________

(2)来!

予与尔言与:

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与:

__________________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

__________________

(5)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

__________________

(6)无乃尔是过与与:

__________________

(7)今由与求也与: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词,参与,介入 

(2)介词,跟,同 (3)动词,等待 (4)动词,结交 (5)语气词,与句首的“其”表推测语气 (6)语气词,表疑问 (7)连词,和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答案: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下政治昏乱已经持续得很久了,上天将要用老先生做木铎(让他巡行四方,宣扬政教)。

(2)自己喜欢从政却又屡次错失时机,能够说是智吗?

二、《论语》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

“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7.5)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

“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

“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

”(17.7)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不说      说:

高兴

B.末之也已已:

止,罢休

C.然,有是言也然:

这样

D.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涅:

染黑

解析:

选C C项“然”应解释为“是”。

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选B A项,均为介词,凭借;B项,语气词,表反问语气/人称代词,他;C项,均为动词,往;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却。

8.孔子想去公山弗扰那里的意图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有志于恢复文王、武王、周公之道,希望有机会能够实施他的政治主张。

既然公山弗扰征召,孔子就想去公山弗扰那里争取机会,趁机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二)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9~10题。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0)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

“来!

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17.11)

9.阳货劝孔子做官,是赞同孔子的政治主张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

阳货与孔子“道不同”,只是想让孔子帮他办事,利用孔子。

10.孔子为什么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不想见他。

阳货掌权时,很想拉拢孔子,赠送给孔子一只小猪,这样孔子按照礼节不得不去拜谢他。

如果孔子不去答谢,就是失礼;如果去答谢,阳货就可趁机劝孔子做官帮助他。

君子不能失礼于人,所以,孔子估计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既不失礼,也不想做阳货手下的官。

三、文言文阅读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

“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

“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

“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

“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

“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

“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

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

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 ①滕侯:

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

这段文字中“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标明了层次。

另外,再通过诵读,力求从语感和语意上来断句。

如“不苟一时之誉”与“思为利于无穷”在语境上比较好判断。

同时要注重虚词在断句中的作用。

如“而告来者不以废”中的“而”,“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中的“者”都是重要的提示。

答案: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有所记      愿:

希望

B.覆溺之虞虞:

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

假如

D.常显用之常:

曾经

解析:

选B “虞”应该翻译为“忧虑”“担忧”。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解析:

选C C项,应该理解为“(各级官员)都不能改变滕侯的主张”,“易”是“改变”的意思,不是“轻视”。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