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186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x

《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x

人教版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

专题18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加试)

考点一 列宁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两种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加试

——(b)

(1)背景

①内忧:

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②外患:

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内容

①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

实行实物配给制。

⑤劳动方面:

劳动制度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实质:

这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

①积极:

政策的实施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

挫伤农民积极性,违背经济规律,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加试

——(c)

(1)背景

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经济危机)。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③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引起工人、农民不满(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

③贸易政策: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④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3)意义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使苏俄找到了一条比较合适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4)特点:

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标志着苏维埃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

(3)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苏俄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伟大实践。

(5)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1.(加试题)列宁曾说: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

”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 A

解析 联系所学史实,列宁所说的这一政策是余粮收集制,他强调了因为处于战争环境,所以没有别的办法,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

2.(加试题)(2018·浙江名校联合体押题交流)电影《列宁在1918》中出现了运粮的红军战士途中晕倒的画面,再现了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严重缺粮的情况。

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

A.实行了余粮收集制

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

D.全面推广种植玉米

答案 A

解析 1918年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余粮收集制为其内容之一。

故选A。

3.(加试题)(2018·浙江名校联合体押题交流)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

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  )

A.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

C.与美国冷战

D.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允许资本家经营,并恢复商品流通。

故选B。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与戈尔巴乔夫改革

1.“斯大林模式”

加试

——(c)

(1)工业化

①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③问题:

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价过大。

(2)农业全盘集体化。

(3)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4)特点

①经济方面: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采取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②政治方面: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

③思想文化方面:

个人崇拜盛行,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5)评价

①经济:

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②政治:

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③思想文化: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④世界:

苏联发展为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建设模式的挫折

加试

——(c)

(1)措施

①经济: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②政治: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结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2)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

(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廉政建设。

(2)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3)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一定要从国情出发,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5)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6)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7)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同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相互借鉴。

(8)苏联改革失败和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9)努力发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警惕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10)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3.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1)单纯的公有制,人为的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2)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缺乏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3)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一,质量低劣。

(4)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5)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6)为追求集体化,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为了积累资金,对农民剥削过度,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

(8)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并造成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1.(加试题)(2018·湖州学考押题交流)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  )

A.权力高度集中B.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答案 D

解析 首先,A项是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故排除;B、C、D三项都属于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的表现,但无论是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还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都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表现。

2.(加试题)(2018·杭州选考押题交流)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急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主要原因是(  )

A.工商业基础落后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实施“中立法案”D.实施计划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走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政府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能够有效地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故D项正确。

3.(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 A

解析 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1.[时空观念·列宁新经济政策]

(加试题)(2018·镇海选考押题交流)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

苏联历史上该现象出现在(  )

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B项正确。

2.[史料理解——道路自信]

(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列宁认为:

“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的加强”。

新经济政策应该“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品和货币流通”。

这表明,列宁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要(  )

A.退之有度B.以退为攻

C.以攻为退D.彻底退却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的加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品和货币流通”可知,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新经济政策要退之有度,以退为攻、以攻为退、彻底退却不符合材料意思,选择A项符合题意。

3.[国际视野·苏联建设的世界因素]

(加试题)(2018·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外部原因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答案 D

解析 1929~1932年正是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期,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苏联通过“一五”计划经济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

4.[国际视野——国家治理模式创新]

(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大萧条”给美国等西方国家造成了重创,而同一时期的苏联,“却仿佛免疫似的,丝毫不为所累”。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苏联经济模式的先进性

B.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没落

C.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D.两种制度合作时机成熟

答案 C

解析 苏联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就是由于计划经济对经济的控制,避开了市场经济的弊端,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5.[历史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加试题)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俄(联)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的“理想”是指实现社会主义,“现实”是指苏俄(联)落后的经济状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

A项符合题意。

6.[唯物史观——苏联现代化模式评价]

(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为此,他加速推行(  )

A.凯恩斯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凯恩斯主义主张在市场经济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都是列宁对苏俄(联)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故B、C项错误。

7.[唯物史观·对苏联工业化认识]

(加试题)(2018·浙江名校联合体选考评估)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答案 C

解析 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8.[比较史研·社会治理模式多元性]

(2018·浙江课改联盟选考评估)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

①全面发展国有经济 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③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 ④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列式法和排除法。

将四个选项列成竖式后会发现每个选项都有④,故④不予考虑。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政府利用国家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依然发挥巨大作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③正确。

①说法错误,②不符合新经济政策。

9.[史料实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试题)(2018·湖州选考交流)尼克松说: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

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加速发展战略”B.“更新联盟”的政治构想

C.重视科技的作用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 D

解析 “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制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战略,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更新联盟”是为了防止联盟解体而提出的,不能体现题干中的观点,故B项错误;重视科技的作用,主要是利用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不能体现尼克松的观点,故C项错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致使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与“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相符,故D项正确。

10.[历史阐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加试题)(2018·杭州选考押题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列宁1921年

材料二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国家控制了‘制高点’——土地所有权。

(1)材料一中“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指什么?

有人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忽视了苏俄的实际情况,这里的“实际情况”又指什么?

(2)据材料二,苏联(俄)当时实施了哪项经济政策?

有何显著特点?

答案 

(1)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2)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允许一定范围内私有制经济存在,但公有制主体不变。

一、选择题

1.(加试题)(2018·浙江名校联合体选考评估)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自由贸易

答案 A

解析 从1919年这个时间,结合题干中“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可知,该法令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2.(加试题)(2018·杭州选考押题交流)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

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工业化建设时期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可得到的关键信息是“黄金就失去了意义”。

黄金的作用表现为作为一般等价物参与交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黄金的作用无法体现,故“失去了意义”,A项正确。

3.(加试题)(2018·杭州选考押题交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下列各项对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实行的

B.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恢复了自由贸易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是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A项正确。

4.(加试题)(2018·宁波选考押题交流)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

“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由此可见,当时的苏联(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 B

解析 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1923年”“小工厂租给私人”可判断当时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

5.(加试题)(2018·杭州选考押题交流)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

“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  )

A.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

C.允许商品买卖D.取消自由贸易

答案 C

解析 从题目材料“1921年3月”“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知这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表明苏俄将允许商品买卖。

6.(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

“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

”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  )

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

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

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答案 C

解析 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农业措施,但与材料发展资本主义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苏俄经济,不是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

7.(加试题)(2018·湖州选考检测)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

“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确切的是(  )

A.“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

B.“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

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D.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苏俄实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加试题)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列宁的“改良”是(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答案 B

解析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是列宁采用的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采用向社会主义缓进而非激进的措施,故B项正确。

9.(加试题)(2018·嘉兴选考押题交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

材料中的“新思路”主要是(  )

A.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

故D项正确。

10.(加试题)(2018·杭州选考押题交流)“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时间限制“1929年”,在此期间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

11.(加试题)(2018·浙江名校联合体押题交流)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管理,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12.(加试题)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

“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这表明苏联将(  )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分配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提到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形式是合作社,说明了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的内容是农业集体化。

13.(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答案 A

解析 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就,欧美正经历经济危机,而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采取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人们注重发展经济,则此时的“苏联热”,必然是关注其经济成就,故A项正确。

14.(加试题)(2018·浙江名校联合体选考评估)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A.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

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D.用资本主义经济战胜社会主义

答案 B

解析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突破高度集中体制的计划手段,开始用市场来调节经济。

15.(加试题)(2018·浙江名校联合体选考评估)苏联前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