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09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人教版必修5专题训练三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

专题训练(三) 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沉思录:

“哲学家帝王”的独白沉思

潘启雯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

”这是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会见中国驻新加坡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道出的可堪玩味的话。

这句话出自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撰写的《沉思录》。

读到《沉思录》,确属偶然。

但与两千年前的奥勒留进行一次思想接触和交流,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公元121年,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

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帝王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

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于心,不在于他的赫赫战功,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用希腊文写成了著名的《沉思录》。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而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

在奥勒留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的入侵、军事的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人们只知道奇迹不会出现而一切都已无可救药。

即使奥勒留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

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去的正是哲学。

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

因此,贯穿在《沉思录》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中的自己。

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

“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这不是经历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感的喟叹。

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这种反省、喟叹、独白和沉思的意义并不低于前瞻。

从《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奥勒留对其“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

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部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

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

其实,《沉思录》探讨和关注的核心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它主要考察了人与神的关系,理性与情欲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剖析了作者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

书中阐明的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处世智慧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难以言尽的影响。

通过这部传世之作,奥勒留给经由他继承下来的斯多葛主义注入了新的精神,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因而得以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而奥勒留在书中所流露出的平等、博爱主张在启蒙思想家们那里得到了回应,他的德行自足之说法在康德那里引起了共鸣,关于恶的见解则为黑格尔所发挥……此外,书中所蕴涵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以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燕赵都市报》2008.2.3)

1.对“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马可·奥勒留这位帝王为了宣扬自己赫赫战功及励精图治,而发出的满怀自得之情的感叹,是对“哲学家帝王”身份的认同。

B.它是“哲学帝王”马可·奥勒留与后人的一次精神交流,是一种强烈道德愧疚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一种引退愿望。

C.它是马可·奥勒留对自己虽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但仍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的绝望,蕴涵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理性。

D.它是马可·奥勒留在既感到自己的职责的沉重,又被极大的厌倦所苦恼时而发出的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的反省、喟叹、沉思、独白。

【答案】 D(A.故意曲解原文,原文说“读到《沉思录》,确属偶然。

但与两千年的奥勒留进行一次思想接触和交流”,而文章中没有“身份认同”;B.错误在于原文没有“一种强烈道德愧疚”,为无中生有;C.“蕴涵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理性”为《沉思录》全书所有,而非“独白”所具有的内涵。

2.文章对“哲学的沉思”作出了解释,选出对其诠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执政近20年,力图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

“哲学沉思”记载了他的功业及威名。

B.这种“哲学沉思”试图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其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是一种无奈的恬淡和达观。

C.“沉思”中,我们很难找到奥勒留对“帝王身份”的认同,他始终以一个“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将帝王身份变成类似“业余的兼职”。

D.这种“沉思”表达了他对自身与灵魂的割裂关系的苦恼,还表达了自己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

【答案】 A(《沉思录》传达的“沉思”,“不在于他的赫赫战功,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

3.本文是一则书评,作者为什么以温总理吟诵《沉思录》中的名句开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设置悬念,引发人们的兴趣及思索;二是温总理的思索与“沉思录”有契合之处,其“哲学沉思”的“内心独白”引起总理的感情共鸣;三是首尾呼应,文章开始与文章收束浑然一体。

4.联系全文,用简要语言概述“哲学沉思”的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沉思”表达了主人公一种隐忍无奈的恬淡和达观,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作者如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那样反思自己反思过去,以一个人的身份思考人生;摆脱负担,恬然引退;洞察了人与神的关系,理性与情欲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袒露或剖析了作者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处世智慧。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5~8题。

不仅为了面包,而且为了玫瑰

秦晓鹰

网上有消息说,2007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是《奋斗》。

我是把这部“青春”片的出现以及它可观的收视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解读的。

《奋斗》的主人公生于上世纪80年代。

80后有火辣辣的爱情,有个人的梦想,是独立自主,没把这个世界放在眼里的人物。

他们抬起脚,猛烈践踏平凡与平淡,他们对什么都没有标准,惟一的标准,就是不能雷同上一代人,他们全方位奋斗的参照物只是他们自己,他们的行为近乎一种彻底的全裸的自我。

尽管社会不能围绕着他们转,还要给他们考验、困扰甚至迎头一击。

但他们仍然自信,仍然不知天高地厚冲撞磕碰。

他们不全是为金钱活着,也不全是为名利奋斗,更多的是为自由、为爱情、为与自己十分憎恶的平庸而奋争。

他们对虚伪的价值观表示藐视,但藐视的方式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不理不睬。

陆涛与身为房地产巨商的生父的冲突和较劲,就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层面上。

这个年轻人并不拒绝财富(豪宅、豪车和丰厚的酬金),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生父的价值观的排斥。

陆涛曾表白道:

“我要好好想想,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我要想,如何度过我的一生,我还要想,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段话,虽然说明他和他所代表的那些80后年轻人在价值观上的不确定,还存在着某种彷徨和迷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行动以及对生活和感情的选择。

那么,这些“十分自我”的年轻人以及十分欣赏和喜欢这些人的年轻观众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如果我们不囿于偏见,就会明白,从根本上说,他们是中国近30年来从贫困走向富足,从动荡走向稳定的社会产物;是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的产物;是中国人在从政治理想主义到经济理性主义过渡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价值的产物;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着新的思想解放和继续改革的产物。

当然,我们也应该很务实地承认,这些城市青年大多是独生子女,虽非出身豪门但也不乏娇贵之气。

从气质和心理素养上看,他们又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特烙印。

在学校,他们享受着如花的青春,吸吮着知识的甘露。

在家庭,他们衣食无忧,备受呵护。

在社会,他们远离动荡,伴随繁荣,充分享受着和平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切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80后所追求的社会变革究竟是什么内容呢?

换句话说,被他们加以排斥加以讥笑加以痛恨的社会疴病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他们首先希望的是挣脱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享受更宽泛更彻底的自由,其标准就是年轻人能否受到足够的信任,能否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他们希望摆脱扭曲了人性的“虚假需求”,使人从中解放出来。

经济发展使中国人脱离了物质匮乏,但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广告又不断唤起新的购买欲望,制造出人们并不需要的“虚假需求”,最终使人匍匐在金钱拜物教的神龛之下。

《奋斗》中的人物多次暗示人们:

“奥拓”并不比“奥迪”卑贱,在精神与人格的天平上,它们是同等分量。

他们希望社会环境更加人本化、个性化,更加平等和民主。

这部“青春”片传递着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

人生的目的并不是沿着社会的等级阶梯和财富阶梯往上爬。

人生,仅仅是一系列目标的选择和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生的本质就是人的自我能力和价值的再发现。

同时,他们希望人的爱情成为永无羁绊的自由权利。

人的生命不仅需要面包,而且需要艳丽的玫瑰。

总之,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进步,使80后产生了对美好未来更大的憧憬,也使他们体会到当代市场文明的种种弊端,他们或迟或早,都会站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这些弊端进行激烈的批判。

40年前,当西欧和美国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时出现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青春浪潮”,反对侵越战争的美国青年在五角大楼前聚会,而影响最大至今仍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则是生态保护运动。

以环保主义和摇滚音乐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最终汇入欧美主流文化,40年前欧美青春浪潮所显示的价值观已经在今天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中国也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转型,《奋斗》所代表的青春潮虽然刚刚开始涌动,但的确是存在着并表现着,同时正渴望着未来的社会认同!

(《中国青年报》2008.2.24)

5.与“我是把这部‘青春’片的出现及可观的收视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解读的”不相符的一项是(  )

A.“80后”没有使社会围绕他们转,社会反而给他们考验、困扰甚至迎头一击,但他们仍然自信地冲撞磕碰,因为他们更多的为自由、爱情,为与自己十分憎恶的平庸而奋争,并不全是为金钱名利活着。

B.40年前,当西欧和美国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时出现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青春浪潮”,而那场欧美青春浪潮所显示的价值观在今天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80后”对虚伪的价值观表示藐视,但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不理不睬,但其价值观的不确定,彷徨甚至迷茫却不妨碍他们的行动及对生活与感情的选择。

D.“80后”独立自主,猛烈践踏平淡与平凡,惟一标准就是不能同上一代雷同,他们全方位奋斗的参照物是他们自己,其行为近乎一种彻底的自我。

【答案】 B(B项着眼于欧美40年前反叛社会的“青春浪潮”已得到社会认同,与“80后”无关。

答非所问。

6.对《奋斗》所代表的“80后”的陈述与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80后”在气质与心理素养方面,被多少打上了“计划生育政策”的烙印,他们享受青春,吮吸知识,衣食无忧,备受呵护,享受着和平与经济发展的一切好处,也铸就了他们对“自我”的渴求。

B.“80后”希望挣脱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享受更宽泛更彻底的自由,享受到足够的信任,在社会上有足够的“话语权”,更加纯粹地平等与自我发展。

C.“80后”希望摆脱扭曲人性的“虚假需求”,使人从中解放出来,而市场经济又不断唤起新的购买欲望,制造“虚假需求”,对人格平等的有着猛烈的追求,反对匍匐在金钱拜物教下。

D.“80后”对人生有着独特认识,信奉人生既要沿着社会的等级阶梯和财富阶梯“奋斗”,更是一系列目标选择与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再发现。

【答案】 D(属于偷换概念。

因原文说“并不是沿着社会的等级阶梯和财富阶梯往上爬”“而是自我能力和价值的再发现”。

7.联系全文,回答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奥拓”并不比“奥迪”卑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的生命不仅需要面包,而且需要艳丽的玫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形象地表明了“80后”对人格平等的追求,人不能匍匐在金钱拜物教下;②人生不仅需要物质的需求,更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爱情与自由的精神。

8.作者在文中列举美国40年前“青春浪潮”的目的与用意何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为了阐述以《奋斗》所代表的“80后”价值观念与40年前反叛色彩极强的欧美“青春浪潮”有相通之处;二是作者坚信社会将如认同欧美“青春浪潮”一样来认同“80后”的价值观;三是表达了作者对“80后”获社会认同的期盼与渴望。

(三)

阅读下面一则调查报告,回答9~12题。

当流行文化时尚走向浅薄和粗鄙

——透视网络“恶搞”

网络青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无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那时,“恶搞”还只是零星的现象。

2005年后,网络上却掀起了“恶搞”浪潮,直至红色经典和英雄人物也成为“恶搞”对象,使“恶搞”这样一种流行文化时尚逐渐走向浅薄和粗鄙。

“恶搞(KUSO)”本来是日文词汇,经台湾和香港传到内地,受到许多青年网民的追捧。

“恶搞”实质上是网络传播的一种亚文化,体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

“恶搞”作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富有个性,它以解构传统、突出个性、追求自由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是幽默风趣,它同肥皂剧一样,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

三是讥讽反叛,它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的风格反映现实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关注。

如《春运帝国》将春运困难、“黄牛党”猖獗等社会现象解析得淋漓尽致,一部荒诞可笑的“恶搞”作品却暗含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四是富有创意,它以标新立异、突破传统的方式呈现出来,具有很强的“眼球”吸引力。

“恶搞”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现代青年人的特征,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宠。

第一,现代青年人更强调个性。

他们比父辈更排斥顺从、更强调个性。

我国主流文化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容易引起审美疲劳。

“恶搞”颠覆经典、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亮点。

第二,现代青年人承受更大的压力。

教育高收费、“毕业即失业”……使现代青年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恶搞”以较强的娱乐功能,较好地释放人们生活中的紧张与疲惫。

第三,现代青年人面对更多的无奈。

在市场竞争和利益导向的作用下,人们的关系渐趋淡漠,人们既希望保持个性,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另外,很多青年人很清楚改革所带来的很多问题,但无力解决,抱负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反差。

当“恶搞”浪潮来临时,他们好像找到了“用武之地”——以“天之骄子”的济世热情、智慧和技术表现出强大的俗文化建构能力,实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实现自我”的需要。

电脑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硬件环境。

Photoshop、Premiere以及数码相机自带软件等使图像、音频、视频处理都变得非常简单、廉价,很容易重新编辑并赋予新的表达主题,这为“恶搞”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如果说《分家在十月》是出自电视台专业人员之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表现了“恶搞”的民间性和大众性。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具有更强的传播功能优势,为“恶搞”作品的流行提供了条件。

由于互动性,网民接到“恶搞”作品后很容易进行再“创造”,并以回帖的方式不断添加自己的新作,使“恶搞”作品越来越搞笑、越来越夸张、越来越反叛。

由于虚拟性,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说的话或做的事都可以在网络上“疯狂”地展现出来,也使“恶搞”越来越“恶”。

多元化的文化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软件环境。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精英文化的绝对地位,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文化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样板戏曾经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出现了“八亿人民八部戏”的局面。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对于非主流文化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赞成也不干预,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空间。

“恶搞”具有很强的娱乐功效,能很好地释放人们的压力、使体力和精力得到快速恢复,再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从这点来说,“恶搞”如同看电影、旅游一样,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性质。

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浩如烟海,稀缺的只是人的注意力。

1996年英特尔前总裁葛鲁夫指出:

“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

”“恶搞”具有吸引人们“眼球”的功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恶搞”的创作者也会伴随着“恶搞”作品的流行而走红,而名人效应本身包含有经济收益。

2006年9月芙蓉姐姐出席珠海圆明新园新闻发布会,获得了10万元的出场费。

但是,“恶搞”的创作者在没有征得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下任意截取片段,并进行颠覆、讥讽、戏弄以达到搞笑目的,扭曲、丑化了原作品,构成了侵权。

如果涉及真实人物,还涉及肖像权和名誉权的问题。

网络是虚拟的,但网络中的行为会伤害到有些人。

当然,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恶搞”创作者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同时,“恶搞”的娱乐功能是建立在解构和颠覆传统的基础上的,与协调社会、传承文明的功能背道而驰。

一旦“恶搞”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就会产生由单调的说教文化向单调的“恶搞”文化的转变——什么都拿来嘲弄、认真做事都被视为假正经。

而一味戏谑会导致我们的文化走向浅薄和粗鄙,这可能导致青年人使命感、责任感的淡漠,以及道德规范、民族信仰乃至对国家苦难历史的忘却。

这对青年人的成长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中国青年报》2007.9.23)

9.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恶搞”得以流行原因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搞”契合了青年人张扬个性、颠覆经典的内在要求。

因其还具有极强的娱乐功用,满足了对现实不满的青年人“实现自我”的目的。

B.电脑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硬件环境。

C.网络青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了“恶搞”的流行。

D.多元的文化环境为“恶搞”的流行创造了一定的空间。

【答案】 C(胡戈对《无极》的戏弄和颠覆只是一种现象,不是“恶搞”流行的原因。

10.请根据本文内容,给“恶搞”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恶搞”是一种以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为手段,具有强烈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的对现实富有强烈批判意识的网络亚文化。

11.从文本结构出发,简要回答调查报告的结构层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恶搞”的背景;“恶搞”的定义;“恶搞”流行的原因;“恶搞”的影响及后果。

12.请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恶搞”的影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面影响:

“恶搞”具有极强的娱乐功能、调节人们的心理压力、吸引眼球等功用;同时,“恶搞”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负面影响:

“恶搞”任意截取片段,并进行颠覆讥讽戏弄以达到搞笑目的,扭曲丑化了原作品,构成了侵权;“恶搞”娱乐功能建立在解构、颠覆传统的基础上,与协调社会、传承文明的功能背道而驰;“恶搞”流行将导致文化走向浅薄和粗鄙,导致青年人责任感、道德规范、民族信仰的淡漠,以及对国家苦难历史的忘却。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6题。

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全国“两会”将于3月初在北京召开。

每年的两会都将讨论和部署政府的重要工作,每年的两会也是老百姓声音的一次汇总。

今年作为政府换届之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民生课题正热,又逢奥运盛会,加上大部制改革,雪灾后重建,不论酝酿已久还是突如其来,比之往年,即将开启的“两会”注定是一场“议题盛宴”。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2月底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沈阳、哈尔滨、大连、郑州、成都、武汉等地的1000名公众进行了访问调查,以了解广大老百姓对“两会”关心的话题和他们的看法。

对于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在调查中86.5%的被访者表示“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7.6%的被访者表示“无所谓”;5.9%的被访者表示“不关注”。

绝大多数公众都对“两会”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和热情。

当问及“您觉得‘两会’代表的提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