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027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2011-3-29

一、什么是马克思?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函

(1)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

(2)列宁: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2、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最深刻,是详细的证明和应用,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科学,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规律科学。

(3)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和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和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经济根源:

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巨大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2、理论来源:

(1)德国的古典哲学:

黑格尔,费尔巴哈;

(2)英国的古典经济学:

威廉·配第,亚当斯密;

(3)英法两国的古典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1)细胞学说

(2)能量守恒转化定律(3)进化论

4、个人的主观条件

严谨的科学态度,渊博的知识

5、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1、根据新的实践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新的发展。

2、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其表现在:

(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发展了唯物论提出了人物到感觉到思维的思想路线,发展了认识论,发展了辩证论;

(2)创立了帝国主义的理论;

(3)推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表现在列宁在马克思提出的“多国胜利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国胜利说”;

(4)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5)充实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理论成果

含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发展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表现在:

(1)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丰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理论;(3)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4)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5)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大优良传统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4、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实践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论和五个统筹思想的总称。

它弘扬了一种和谐发展的论理精神,蕴涵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关注的是一种全面均衡的发展目标,倡导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体系是科学的体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逻辑结构的严密性;

2、体系内容的客观性;

3、革命理论的实践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理论和实践的统一;3、批判性与创造性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生活常识2、学习生存技能3、学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意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提高贯彻实行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自学性,推进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转化为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是建立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即正确认识客观和主观,理想与现实,生与死,苦与乐,荣与辱等方面;(3)学习马克思主义开拓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科学思维能力;(4)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研究;(5)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它是防止和反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的有得武器。

主要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由来与含义

古希腊称哲学为爱和智慧

1874年日本学者西周第一次把哲学译为汉语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和学说

世界观(宇宙观)是人民对整个世界根本看法,根本观点和总的观点。

根本看法是看世界最高最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整个世界表层现象。

2、哲学方法论

方法论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坚持的方法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主要是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事物和问题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世界观是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二者不相等但又是统一的。

在马克思主义中,世界是发展中的物质世界(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思路决定出路,思想支配行动)

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精神,主观)

1、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物质,客观)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这是由哲学研究对象决定的;

(2)这是由人自身存在和特点决定的;(3)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本质决定的;(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态度和斗争的焦点,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其它问题的解决。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间包含的关系)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于它们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思维怎样反应存在的问题。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含义:

凡是认为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

类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唯心主义:

含义:

凡是认为世界本质是精神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

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思想即感觉,经验看成世界的本质),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用连续、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关于联系性与科学发展的科学,认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法看问题,它否认事物自身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否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各种具体事物的共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二)列宁物质概念的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列宁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由三部分组成①自然界②人类社会③人的思维

(1)意识的起源

①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③从动物的感觉性到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上看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所以说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理解:

(1)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高度发展而完善的物质——人脑的意识,没有人脑便无意识;(3)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无反映。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性)它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能力。

表现在:

(1)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

(2)人类能自觉地发行客观世界。

对其理解:

(1)认识具有认识作用

(2)意识具有确定的目的、目标和任务的作用(3)意识具有制定行动计划、办法、方案的作用(4)具有指导、控制人们行动的作用。

3、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前提;

(2)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3)把思想付诸实践;(4)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4、方法论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

(1)什么叫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具体地说就是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发占,从客观事实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方案办法来。

(2)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客观要求

这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和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时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目的。

从实际出发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求。

(3)怎样从实际出发?

①要正视和尊重客观实际②要全面看待客观实际③要发展地看待客观实际;

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哲学范畴。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运动;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静止:

是指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牌稳定和平衡的不显著状态,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2)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3)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运动的基本形式及相关关系

形式:

机械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物理运动(微观粒子)、化学运动(原子)、生物运动(生命有机体)、社会运动(人)

关系:

(1)它们之间是互区别的(运动的主体、包含的矛盾不一样);

(2)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低级运动是高级运动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的形式;(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

(1)时间是标志运动物质的次序性和顺序性的哲学范畴。

特点:

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2)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

三维性。

(3)物质运动与时空的联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4)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主要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2、规律特点:

(1)相对稳定性;

(2)重复性,普遍性;(3)强制性。

3、规律的分类:

根据规律作用的范围不同把其分为:

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

特殊规律:

主要指对该领域某些事物及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发生作用的规律。

一般规律:

主要指对一定领域所有事物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都起作用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

理解:

(1)一切规律老师物质运动自身所固有的,不论自然规律,思维规律和社会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规律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3)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创造、消灭规律。

5、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

四、唯物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

(一)物质世界的联系

1、什么是联系:

联系又称关系,主要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周围其它事物联系着。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是唯物辩证法问题的基本要求,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要求;(3)必须抛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整个世界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的)

1、发展的涵义: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是运动变化的高级形式。

新事物:

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旧事物:

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和腐朽的事物。

2、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运动是一般变化包括量和质的变化,可以上升的前进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作用;发展是运动的高级形式,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变化是事物变动的性质和程度;三者是同等层次的概念,使用时各有侧重。

(三)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

1、矛盾及其属性

(1)矛盾的由来和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的两方面互相依赖,互相排斥的关系,又称为对立统一。

(2)矛盾的属性:

同一性:

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的性质和倾向;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斗争性:

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a、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b、统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统一性的作用:

统一性本身是事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条件;

矛盾统一性是对立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连接,表现为互相利用,互相促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统一性还提供了事物转化的内在依据和可能性。

(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当事物处于相对稳定时,矛盾的斗争性使事物经常牌量变之中,为事物质变准备好了条件;

当事物处于激烈变化时,斗争性使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3、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关系:

内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

二者的辩证关系: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4、矛盾的分类: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当中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

处于次要,从属,服从地位的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将要方面。

5、两点论和重点论:

a、两点论:

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b、重点论:

主要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征性

(1)、矛盾的普遍性:

指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并且贯串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从空间讲:

处处有矛盾;从时间讲:

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基特点。

表现在:

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各不相同;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个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各有其特点。

(3)、二者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殊性比性更加丰富。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又包含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一个具体矛盾都与同类矛盾具有某些共同的东西。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各国革命斗争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

这一原理也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的正确方法;

③这一原理不仅是科学认识的方法,也是我们科学工作的方法和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

7、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

指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开来的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规律性。

量: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程度、速度、水平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律性。

度:

一定事物保持自己值得数量界限,使事物的值主要能够容纳量的活动范围。

量变:

事物量的规律变化,也是事物数量的增点和场合的变更的一种连续逐渐的不显著变化。

质变:

事物质的规律性变化,也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种普遍的选择性变化。

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二者相互渗透。

8、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与否定

肯定:

唯指事物存在保持事物性质和现状的方面。

否定:

促使现生事物的灭亡和向其他事物转变的方面。

9、辩证否定(扬弃):

食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所进行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扬弃:

主要指新旧事物既克服有保留即便各有继承的关系。

10、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总由肯定到否定又到否定。

第三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什么是认识论?

来源于希腊文;原义:

知识的学说。

哲学概念:

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广义:

包括哲学的全部内容。

认识论

狭义:

这里所讲的关于认识的理论。

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对立

(一)反应论与先验论

反映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世界反应认识的理论。

先验论:

把人的人是形式、认识能力看成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头脑中固有东西的认识理论。

(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1、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此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2、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

是从思想到感觉到物的路线。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关系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现实认识活动的人。

社会性、实践性、意识性是人作为主体的三个基本特征。

认识主体的形式:

个人(是认识主体的基础与细胞),集团,社会。

客体:

进入主题活动范围并与主题发生相互联系的事物。

客体三种形式:

自然,社会,精神。

(二)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表现在:

①主体与客体相联系而存在并彼此相互规定

②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③二者存在双重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四、主体反映客体的辩证过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及其特征:

实践:

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客观发行世界的活动;

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1)指导

(2)预见(3)方法论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对各事物现象、各层面和外部联系的直接、具体反映。

特点:

直接性、具体性,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各个事物本质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2)二者辩证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理性认识较深刻;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反对走向唯物论和经验论。

(三)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1、认识的不断反复;2、认识的不断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真理:

①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辞的哲学范畴。

②客观性:

是真理当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2、真理的辩证性(指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②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65页

3、二者的辩证关系:

2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3真理的发展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过程。

4、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反对绝对主义真理观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真理观;

2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即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态度。

五、真理和谬误

1、谬误:

主要是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2、谬误不可避免性。

3、二者的辩证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①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②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③真理与谬误相斗争而发展④二者相互转化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的本性决定的2、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四讲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一、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主义历史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于社会历史总的看法和根本关系,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历史事变和各种社会意识并提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对象:

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

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

主要指人类社会赖于自下而上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

主要指社会的精神(意识)现象的总称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

2、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看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对于二者关系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