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012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docx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docx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及其文体特征

新闻评论写作是一种高级新闻写作,在诸多新闻文体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从事新闻评论写作者也多是新闻单位中的高级编辑或高级记者。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许多媒体的总编辑同时肩负主笔之职,“看完大样写社论”,这是很多报纸总编辑的工作模式,至今在海外的一些华文报纸中仍然保留着这一模式。

解放以后,国内媒体的新闻评论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社论开始向政论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其它新闻评论文体则被弱化甚至消失。

尤其是“文革”十年,新闻评论基本上沦为派系斗争的工具,只见“观点”而不见“新闻”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评论的各类文体开始渐趋繁荣,但从目前来看,许多媒体仍然普遍存在着评论人员短缺的问题,尤其视野广阔、学识渊博、具有很强思辩能力的新闻评论工作者更是匮乏,这已经成为当下很多新闻媒体的“软肋”。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一、新闻评论工作的重要性

1、从新闻史和新闻实践中看,担此新闻评论写作者多为高级新闻工作者。

休曼在《实用新闻学》中曾经说:

“论说记者,直接由总编辑长程督,地位报酬并皆最优,惟稍次于理事记者耳。

斯部人物,大率由访事室、读稿室来,惟学问识力,必较广耳。

大学毕业之博士、学士,欲入言论界者,独论说部最有机缘耳。

”松本君平在《新闻学》中亦言:

“社内组织之整齐者,特有论说记者与专任文学批评之记者。

然是等记者,于新闻事业中,其位置特占高级。

故当此任者,必须高才博学而阅历宏深者,始能负此重责。

遇国务大臣或政党首领之演说,及盛名之士所著之时论,皆有批难庇护之任。

至精通时事,固无论矣。

大新闻社,鞅掌此事者亦只数人。

各自依其所能,就特殊之问题,而为满足之考究。

故经济新闻者,必须置此等专任部。

且主笔记者,批评各种科学书籍,其专门学之知识,必须深奥。

不然,则不足以中綮,又安能为专门家之辅佐耶?

至通常之论说记者,则从主笔记者之命。

或急迫之间,可不问政治、技艺、文学及科学何等之题目,皆可独抒己见,持平以品论之。

故论说记者之笔,其敏捷自在,固不待言。

其于学识亦必无所不窥,而于文学界可为万人敌也。

”“夫此等论说记者之任,既如此之重,而俸给不可不多者。

再从现在的新闻媒体运作看,一些重要的社论和其它重要的评论,其评论的点子、调子等仍然是由总编、副总编、编辑部主任拟定。

一些评论的撰稿人多是媒体的“笔杆子”,是资深的记者或编辑,从知识、理论水平到文字表达能力都超出一般记者和编辑。

2、新闻评论是培养高层次新闻工作者的摇篮。

这是因为新闻评论的写作本身就对评论工作者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松本君平《新闻学》中称新闻评论工作者为“论说记者”:

“盖当此任者,无论内政外交,一切重要事件,必观察之、批判之,以导动社会之耳目,而如暮鼓晨钟也。

”新闻评论就是针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能给人们提供可以信赖的分析和指导,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倘使新闻评论不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可能拥有读者。

这就要求新闻评论工作者要有真才实学,要有洞悉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休曼在《实用新闻学》第七章《记者》中亦言:

“大凡操觚为文者,见解不可不明察也,学识不可不广博也,而于政治、社会二者之历史,尤不可不极深研几。

是故欲为美国报馆之论说记者,则美利坚之治制、自宪法原理以至最近各州之选举报告,不可不洞明也。

今夫政治之学,极繁极难,非有十年殚心竭力之探索究讨,殆不可以猝明,是故从事新闻事业者,欲求位望之高,则不可不有究心政治之偏嗜。

从新闻历史上看,中外许多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都是写新闻评论出身的,像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李大钊、邵飘萍、张季鸾、鲁迅、邹韬奋、邓拓、徐铸成、李普曼等都是著名的新闻评论家。

像李普曼既是记者、编辑,又是社论的主笔,专栏主笔,他从事新闻工作六十多年,撰写的社论和杂文一万多篇,大约一千万字。

新闻评论工作者是想大事、论大事的,因此许多新闻评论工作者往往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他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从而使他们的评论更加高屋建瓴,尖锐深刻;而他们的评论文章又反过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声誉,扩大了他们的影响。

3、学习写新闻评论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编辑的必修课。

邵华泽在《新闻评论写作漫谈》一书中便说:

“一家报社,有专职的评论员,有专门的评论部或评论处。

但是,要求每一个编辑都要能写评论,要求记者也要学会写评论,还要聘请社外的同志来写,包括我们的通讯员。

……如果作为报社的一个编辑,不会写评论,那么,他这个编辑就是不称职、不合格的。

二、新闻评论文体的重要性:

新闻评论这一文体与其它新闻文体相比占有极特殊的重要地位:

1、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的灵魂与旗帜。

美国新闻学家约斯特所说:

“新闻是报纸的身体,它表示出报纸的形式及外貌,而社论则是报纸的灵魂,要是没有灵魂,身体就等于木乃伊了。

”([美]约斯特:

《新闻学原理》第82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内部版本.)缺少言论的媒介就象一个人缺少灵魂、或者说缺少性格一样。

如果没有新闻评论,新闻报道就形同一盘散沙,新闻评论是对新闻报道的一种升华,因为任何一个媒介,都是有主张的,即使那些主张纯粹客观报道、反对任何倾向的媒介,它们这种客观报道的主张本身也是一种主张,也同样需要新闻评论来为其张目。

抗战时期创刊的《大刚报》在1944年11月9日创刊六周年时,以本报同仁的名义发表文章,明确提出“评论方面,我们一向认为是报纸的生命”。

邓拓1954年在《怎样改进报纸工作》一文中说:

“报纸的评论、特别是社论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

一篇社论是一期报纸的旗帜;其它形式的评论文章也都代表报纸的政治见解。

2、新闻评论的质量直接反映出办报的质量。

邵华泽说:

“一张报纸,它水平的高低,影响的大小,很重要的要看评论的水平。

要提高报纸的质量,首要的是提高报纸评论的质量。

”(《新闻评论写作漫谈》,长城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页。

)。

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报社人员素质的高低,反映出办报的水平、质量。

因为新闻评论直接反映出报社的理论水平、新闻视野、趣味、价值取向等等,向读者勾画着报社的整体形象。

3、新闻评论在引导舆论和组织舆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篇权威性的新闻评论虽是出于一社之手或几人之手,但传播出去之后,却代表着公众的意见,是一种高水准的意见。

每当有大事件出现,受众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期待着权威媒介或权威人物出来进行评价。

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可以说是给新闻评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新闻评论对舆论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大的。

舆论的产生首先是由客观事件引起的,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或很少联系的个人意见,这些“私见”有游移不定、莫衷一是、意见纷纭等特点,要想把这些个人意见整合成多数人的集合意识,形成一种社会意见,就要靠舆论领袖的组织。

这种舆论领袖可以是一些杰出人物,也可以是有影响的媒介和有影响的评论,他(它)们通过对事件的评价指导来引导舆论,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

新闻评论要想发挥战斗作用,必须站在舆论的潮头,用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权威性的言论来引导舆论。

什么是舆论?

舆论就是公众对一些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所形成的共同的信念、态度和意见指向。

舆论是一种“民意”,不理睬舆论、只顾自弹自唱甚至岂图遮蔽舆论的官样新闻评论是很难发挥什么战斗作用的。

希特勒曾经说过:

“报纸的任务是把统治者的意志传递给被统治者,使他们视地狱为天堂。

”蒋介石也说过:

“舆论,舆论,我拿三百万块钱开它十个报馆,我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

什么狗屁舆论,我全不信。

”象这种蔑视舆论、妄想凭空制造舆论来欺蒙公众视听愚弄公众的做法,既是愚蠢的行为,也是毫无意义的行为。

只有那些真正代表公众舆论的新闻评论才能够真正导动社会舆论,并把这种舆论转化为人的社会行为,甚至转化为洪洪烈烈的社会运动。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学习撰写新闻评论也有许多好处:

一、有助于提高评论工作者的政治和政策水平。

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政治性很强,尤其是其中的政论性论断,最能体现评论人员的政治水平。

一些阐释宣传党和政府政策的新闻评论,要求必须首先弄懂弄通所要评论的政策,并用最通俗的语言阐释出来,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一下政策中的语句,因此这项工作本身就考验着评论工作者的政策水平。

二、有助于训练理论思维深度。

由于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特点就是要找问题、发议论,要提出论点、主张,而且这种论点和主张必须是高于一般人的见解,而不是泛泛之见,否则它就不应该在大众媒介上发表出来,这就无疑给评论人员提出了高要求。

一般人(包括一些记者)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或者说他们喜欢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的阶段上,而评论人员则必须学会把这些现象上升到理性的、抽象的阶段上来认识,从形象的事实中概括出深刻的哲理,追根溯源,从本质上来思考事物。

这种思维尽管很艰苦,但获得新见解后的感觉就如同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一样,是非常愉快的。

新闻采访工作的特点就是每天要不断的接触大量新鲜的、形象的但同时也是浅表性的事物,记者如果不注意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时间长了其思维也很容易变得浅白直接,造成一种思维惰性,记者也变成了万金油式的记者。

上面这些好处也正好说明了新闻评论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也就是说,写好新闻评论需要的是一种综合素质,它需要很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等。

新闻评论这门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光从理论到理论是学不好的。

首先必须通过对媒体上已发表的新闻评论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来理解这些新闻评论与现实政策的关系,理解它们立论的角度;其次是通过对诸多新闻现象的分析来训练新闻评论的眼光,寻找评论的切入点;第三是必须多动笔练习,在写作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文笔,演练行文逻辑,创造风格。

评论是一种创作,它是有风格的,好的新闻评论工作者应该追求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更有助于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

一、新闻评论的特点

1、政治性强。

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家媒体都是持有政治观点的,这些政治观点最主要是靠它所刊发的新闻评论文章表现出来。

当然,媒介用来表现它的政治倾向的方法有很多,但新闻评论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表现方法。

一些新闻媒介所发表的新闻评论文章并非篇篇都具有政治倾向性,但从整体上看却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我们可以通过纵览一段时期内一家媒介所刊发的新闻评论来了解它的办报方针、它的政治倾向等等。

邓拓同志1954年在《改进报纸工作》一文中说:

“报纸的评论特别是社论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

一篇社论是一期报纸的旗帜;其它形式的评论文章也都代表报纸的政治见解。

”他要求全国性的报纸要逐步做到对于国内和国际每日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自己正确的、有高度政治思想水平的评论;地方报纸也要逐渐做到对于当地实际生活和地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能够经常发表评论。

从媒介所刊发的言论来看,政论性言论的政治倾向性最为明显,并且这一类言论在新闻评论中也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这一类言论主要围绕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它可能是关于重大的政治问题的,也可能是关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或者虽属于具体领域但却是关乎全局的问题等等。

新闻评论对这些事情的评论不是着眼于“事”而是着眼于它的政治意义。

杂谈性言论的政治倾向性一般不太明显,但也决不是不问政治,不过是它们多是就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评论,立足点不象政论性言论那么高而已,而不是与政治毫无关系。

2、说理性强。

新闻评论与其它论说文相比,面向的读者最广。

因此它要求一是立论必须坚实,一要遵重事实,二要遵重科学,违背新闻事实的评论自然是站不住脚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遵重了事实,但引发的议论却有可能是反科学的,这样的立论同样站不住脚(比如八九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迅速实行私有化,有人就说这种做法很可取,“长痛不如短痛”。

而后来的俄罗斯经济危急证明,这种“短痛”是很可怕的,倒是邓小平的“长痛”理论更具合理性。

二是说理必须严密。

新闻评论与它所附着的新闻纸都是卖给读者看的,以理服人,这可以说是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居高临下指手划脚式的评论或大言欺人一语定论式的评论,读者是不喜欢的。

三是必须明白晓畅。

传播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越是广泛的普及性的传播,所传播的内容就越需趋于直白明了。

新闻评论要想引起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从内容到形式就必须是普及性的,要把一些严肃的、深刻的论题用最通俗、最直白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不是搞“吊书袋”,更不能卖弄学问。

当然,现在由于受众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通俗”、“直白”这些要求与以前尤其是文革以前的要求也已有所不同,主要应以广大受众的接受程度为准。

另外还要照顾不同层面读者的需求,象知识分子层面,过于口语话的东西反倒引不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总之,要把说理性与普及性恰当地结合起来。

3、新闻性强。

任何一则新闻评论都是以一定的新闻事实为依托、为由头的。

这也是新闻区别于其它议论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首先,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评论所依托的事实也必须是真实的,这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所在。

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北京京报馆民国十二年出版)第一章《外交记者之地位》中就说过:

“报纸上所发表之评论,用依据新闻中之事实而加以批判者,新闻不真确则评论亦难期公平与适当。

”其次,新闻评论所依托的事实必须注意时效性和受众的普遍兴趣,这两点也是新闻的要义。

徐宝璜在《新闻学》里曾专门谈到评论要以新闻为材料这一问题:

“社论须以当日或昨日本报所登之新闻为材料而讨论之,此理甚明。

……访员与社论编辑职务上之分别,即在一则供给新闻,一则对于新闻加以批评耳。

新闻既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故详言之,社论第一须以事实为材料,第二须以多数阅者所注意之事实为材料,第三须以最近之事实为材料。

由此可见,彼于社论中因发牢骚而无端谩骂他人者,或以四书五经上之句子为题而发挥讲道德谈仁义之空论者,或以类似“西学原出中国考”“中国宜亟图富强论”之题,而做极浮泛油滑之策论者,均属不当,因其非以事实为材料也。

”新闻评论必须是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为广大受众所共同关心的事实或问题展开的评论,也就是说它必须紧紧把握住新闻价值中最重要的要素——─普遍兴趣来立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使一些无病呻吟的东西搅扰视听。

再次,新闻是最讲求时效性的,作为针对新闻而发的评论,它也同样要注重时效性,要针对所发生或报道的新闻事实及时进行评论,不及时的新闻评论如同冷饭一样同样不受人欢迎。

这里的时效性还包括一种时机性的问题。

一篇评论什么时间发表最能击中要害,或者说最能把话说到读者的心坎上,说到读者最需要媒体为他们出来释疑解惑的时候,这就有个时机的问题,抓准这一“时机”光靠快还不行,还要看准火候,要恰到好处。

战国时期墨子曾经说过:

“多言何益?

唯其言之时也。

”宋代哲学家杨时在《言默戒》中以鸡鸣比喻言应当其时说: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

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孰从而烹之乎?

……人之言默,何以异此。

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杨龟山集》)。

从新闻评论来说,言不当其时虽不至于“取祸”,但至少也是无用之言,不能很好地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

关于这一点,徐宝璜说:

“至谓应以最近之事实为材料,盖指社会应及时发表耳。

既不可延迟,亦不宜过早。

因迟则往往于事无济,例如政府有意与外国订立丧失权利之合同时,新闻纸即发表反对之议论,常足以唤起舆论,使政府不得不打消原意。

设发表在合同已签字之后,则挽救已不及矣。

况先入为主,仍为极普通之现象耶!

反之发表过早,主张今日所万不能行之事,即使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至多不过引起纷扰,否则等于赘言耳。

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与联系

1、新闻报道要求客观的叙述事实,新闻评论则以主观的议论说理为主。

美国的一专栏作家说:

“在我们美国报界看来,记者和社论作者的文章主要不是由体裁来区分的。

关键是记者的文章是客观的,社论作者的文章是主观的。

换句话说,记者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怎样的,社论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应当怎样。

这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所以,‘社论·言论’版和其它版是分开的,社论部也和编辑部其它部门分开。

”新闻评论也涉及新闻事实,但这些新闻事实只是作为评论的由头或论据来使用的。

2、评论以新闻报道或新闻事实为基础,但它是新闻报道的概括与升华。

新闻评论既不能发无病之呻,也绝不能简单的重复新闻报道,它应当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的剖析,挖掘出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深层内涵,提示给受众。

3、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联性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闻报道只能用事实说话,记者不能直陈已见,更多的要靠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领会,而读者由于领悟信息的能力以及各自的立场千差万别,就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落掉,因而有必要通过新闻评论来引导阅读。

二是新闻报道的一些重大事件并没有引起受众的注意,那么就这一事件所做的评论就具有强调的作用。

三是一则新闻报道已经引起了受众的注意与议论,但这种注意与议论还处于一种散在的、没有方向的状态,不能形成一种合力,那么这时新闻评论就具有一种组织舆论的作用。

三、新闻评论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首先,新闻评论是就具体的新闻事实发表的评论,如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新闻评论也就失去了魅力,而且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评论是具体的。

我们一些媒介的评论之所以没人愿意看,就是太空泛,镂空画水,不着边际,不是从具体的新闻事实出发,文章自然也无关社会的痛痒。

这里“具体的新闻事实”当然也不是机械的指特定时间、地点的“某一个”新闻事实,有时它也可以是概括出来的某一类现象,某一种思潮,也就是不管怎么说,新闻评论都要有针对性,要“有感而发”。

其次,新闻评论要从具体的事实出发,但它从来就不是就事论事的,就事论事的评论必然是立意不高的。

一则新闻事实有没有必要进行评论,这里首先有个选择问题,而选择的方法就是把这则新闻放在社会的大背景、大形势之下进行考察,看它有没有一般性的意义,是否代表了某种倾向,或对当前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等等,这也是一则新闻评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1986年,有人冒充知名作家王蒙,写信给《钟山》杂志社,推荐一篇署名“不一”的小说,1986年12月,一家报纸就此事发表一篇题为《真假王蒙》的文章,对此事大加挞伐,愤言“这是行骗,这是侮辱,这是耍弄,这是犯罪,王蒙要是起诉,谁也无权阻拦。

”12月13日,《新民晚报》在“未晚谈”上发表林放的评论文章,对此事也进行了一番评论:

王蒙同志是知名作家,如今又是主管文化的部长。

冒名者的动机是很清楚的,骂他一声“实在可恶”,当然没有骂错。

不过,假如我是王蒙部长,我以为对于这类不择手段,渴望脱颖而出的冒名者,也可以用另一种比较潇洒一点的态度来“处理”之。

……

那么,对于这个假王蒙应当怎样对待呢?

我以为不妨把那篇小说拿来读一读,如果确实写得好,就写一封真正的推荐信帮它发表。

如果是不够水平的,也可以指点他,劝他以后不必冒名。

我相信,王蒙部长的幽默感足以用这种洒脱的方式对待假王蒙,总不至于真的闹到法庭去的。

对比一下这两篇评论,可以说是优劣顿判,前者由于泥于事,因而立意不高,后者的立脚点显然要比前者高,评论角度找得比较好。

而且从文章的出发点来说,后者更体现了与人为善的气度,而不是疾言厉色口诛笔伐,这样的评论更容易令读者信服。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功能

一、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

新闻评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发挥宣传功能,即表明态度,阐述观点,深化内容。

新闻评论要经常就党和政府领导人的讲话以及新出台的一些政策进行评论,这类评论的目的一是对这些讲话和政策表明态度,营造宣传气氛,二是对这些讲话和政策进行解释,三是对讲话和政策的内容进行深化。

对这些讲话和政策进行表态和进行解释并非难事,但对其内容进行深化性评论难度就大得多,因为这类评论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重复一下原有的内容,评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也提不起受众的阅读兴趣。

但如果为了深化评论而超出了原来的内容,那自然更不允许。

这就需要评论人员深入领会文本的内容。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我国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指示。

《深圳特区报》从2月20日到3月6日,就小平同志的讲话连续以编辑部名义发表了8篇评论:

《扭住中心不放————猴年新春评论之一》

《要搞快一点————猴年新春评论之二》

《要敢闯————猴年新春评论三》

《多干实事————猴年新春评论之四》

《两只手都要硬————猴年新春评论之五》

《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猴年新春评论之六》

《稳定是个大前提————猴年新春评论之七》

《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猴年新春评论之八》

这些评论每一篇可以说都紧紧把握住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髓,对深化宣传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对推动全国进一步改革开放起了重要的作用。

2000年2月21日,针对两岸关系的紧张态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22日《人民日报》就此发表社论: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昨天,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是进一步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和政策的文告,也是中国人民决心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宣示。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以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经进入了新阶段。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深入进行反对李登辉“两国论”的斗争,国际社会普遍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两岸关系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个时候发表这份白皮书,对我们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主席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对于两岸同胞坚决反对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湾分裂势力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图谋将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的活动,对于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李登辉“两国论”的谬误和危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论证了一个中国的事实和法理基础,阐述了一个中国原则的产生和基本涵义,强调了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表达了中国政府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说明了对两岸关系中涉及一个中国原则和在国际社会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若干问题的主张。

整个文件贯穿着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的主题思想。

我国政府自1979年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以来,始终以极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在统一之前,在处理两岸关系事务中,特别是在两岸谈判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是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分割。

我们主张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与谈判,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包括可以谈台湾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等台湾方面关心的问题。

一个中国原则若遭到破坏,和平统一的前景势必受到威胁。

如果台湾出现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那么和平统一将成为不可能,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必要措施,粉碎“台独”等分裂图谋,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当前,两岸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受到海内外中国人的同声谴责,也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台湾当局被迫表示不会按“两国论”修改所谓“宪法”和有关“法律”。

但是,台湾分裂势力图谋从所谓“法律”意义上将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危险仍然存在。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某些至今不肯放弃“台独”主张的人,一面叫嚷“台独万岁”,一面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