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9823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x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docx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

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必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

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3.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内容

一、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二)日地关系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太阳是地球表层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2.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四)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

1.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2.宇宙探测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

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等。

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了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

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操作演示: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3.绘图说明:

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综合分析:

根据日地关系、地球运动等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方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大气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1.大气的热状况

2.大气的运动

(三)天气、气候与人类

1.常见天气系统的特性及活动特点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大气环境保护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理解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

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特点。

2.分析类比:

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综合分析:

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4.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陆地和海洋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地壳和组成和变动

1.岩石

2.板块构造学说

3.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陆地水

(三)海洋

1.海水温度和盐度

2.海水运动

3.海洋环境保护

(四)水循环

(五)生物和土壤

1.生物

2.土壤

了解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了解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实际观察:

在野外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到作实际观察,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绘图说明:

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过程。

3.读图分析:

运用有关图表说明海洋表层平均盐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4.综合分析:

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5.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四、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二)自然灾害有其防治

1.主要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2.灾害防治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了解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了解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了解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

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

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一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2.树立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观点。

3.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综合分析: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六、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农业

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二)工业

1.响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了解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理解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并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

运用有关图表,分析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

2.比较分析:

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给予评价。

3.社会调查:

选择当地某农村或工厂,进行一次生产过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

4.认识人类通过发展生产加深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2.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化及其过程中的问题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城镇(或农村)发展的情况(如人口、建筑、产业规模等)。

2.综合分析:

结合区位因素分析当地某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3.认识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八、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二)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网

2.城市交通

(三)电子通讯

(四)商业贸易

1.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2.国际金融和贸易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并结合实例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

结合实例,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理解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

根据有关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站)及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2.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

3.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九、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环境问题的后果

(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了解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理解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

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2.联系实际:

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3.综合分析:

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受、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选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其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2.初步掌握学习人文地理的调查、访问、分析资料等基本方法,学习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和分析问题。

3.了解中国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

了解中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能够联系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本地国土整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5.结合人文地理和中国国土整治方面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一、人口与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发展与环境

2.人口发展基本模式及分布

3.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

(二)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2.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中国人口迁移

了解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分布。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

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结合实便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

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

阅读人口发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人口发展基本模式的特点。

2.绘图分析:

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

3.联系实际:

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对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二、城市的地域结构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城市的地域形态

(二)城市功能分区与地域结构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2.城市地域结构

(三)城市规划

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结合实例,了解各种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

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结合实例,了解合理规划城市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

从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区城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2.社会调查:

调查学校所在地城镇的地域功能分区情况。

3.读图分析:

读学校所在地城镇规划图,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认识城市的分布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具有内在的规律性。

三.文化景观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构成

2.文化景观的类型

3.文化景观与环境

(二)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1.文化源地

2.文化传播

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结合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方面,了解不同文化景观的类型。

了解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景观对环境的反映及对环境的再塑造等),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景观的特点。

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源地,并结合实例,了解文化源地与环境的关系。

了解文化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

运用文化的传播、扩散图,分析文化传播和扩散的路径,认识其特点。

2.综合分析:

运用有关资料、图像和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3.通过身边文化现象,认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4.懂得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化并各有特点,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旅游活动与环境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二)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特性

2.自然旅游资源

3.人文旅游资源

4.旅游景观的欣赏

(三)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2.实现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满足人类需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理解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了解各种自然景观的旅游价值。

了解各种人文景观的旅游价值。

了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

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综合分析:

举例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提高对旅游资源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尚,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项法规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五、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2.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发展

3.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三)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结合案例和热点,理解国际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结合案例,理解区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结合案例,理解国际经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了解影响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结合案例,了解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

收集新闻媒体中的资料,举例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综合分析:

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3.案例探讨:

讨论国际合作或冲突、竞争的案例,探讨其背景和前景。

4.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合作与竞争观念、法制观念、和平观念与发展观念。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的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中国的自然区域差异

(二)中国的经济区域差异

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理解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说明:

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说明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间的差异。

2.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

二、中国的国土整治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举例说明:

举一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2.认识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三、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

教学内容要点

知识要求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二)荒漠化的防治

(三)河流的综合治理

(四)山区开发

(五)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六)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七)交通建设

(八)海岛、海域开发和海洋环境保

(九)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十)城市新区的发展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理解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了解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结合西北等区域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结合长江三峡工程等实例,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及对策。

结合南方低山丘陵等实例,理解山区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了解山区综合开发的途径。

结合黄淮海平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

了解综合治理农业低产区的主要方法和成就。

结合东北等区域的实例,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发展商品农业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结合西南等地区的实例,了解交通建设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了解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结合海南岛等实例,了解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

了解海岛海域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途径。

结合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实例,理解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原因,了解调配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上海浦东新区等实例,理解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城市新区发展的可能模式。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比较分析:

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整治、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效。

2.社会调查:

对当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本地区域整治和发展的设想。

3.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但是改造的措施和结果应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发展。

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

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

下列课题供参考,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或设计其他课题。

1.连续观测一个月底(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

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

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3.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4.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

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5.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

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

为什么?

6.针对"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一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你支持哪一方意见?

用搜集的资料论证你的观点。

7.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8.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

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

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

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9.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10.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1.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

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和现状怎样?

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12.近几年来,你家乡农村的种植业结构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13.当地有没有人外出谋生?

到什么地方去谋生?

有没有外地人来本地工作?

他们主要从事哪些行业?

这种人口流动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14.观察商店里的某种商品,了解它是哪个公司的品牌;这个公司的总部设在哪个国家或国内的哪座城市;这种商品是在什么地方生产的,该地区生产这种商品有何优势条件;这种商品在当地的销售情况如何。

对此,你有何更深入的思考。

15.统计自己衣食住行所使用的各类商品,哪些是本地、本国生产的,哪些是外国生产的。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16.你的家乡附近有河流、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