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499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docx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docx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2~64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和分数的关系,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会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

2.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小数和分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3.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能在已有的知识背景下自主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重难点:

熟练进行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一把米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师:

同学们,你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把尺子。

仔细观察一下,这把尺子的长度是多少?

(1米)

师:

谁知道1米等于多少分米?

多少厘米?

多少毫米?

(1米等于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师:

大家对米与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都应该很熟悉。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

把1米分别平均分成10、100、1000份,每份是多少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利用长度单位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关系。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师: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呢?

为什么?

(每份是1分米,因为1米等于10分米,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分米)

师:

那么,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分米是

米,写成小数是0.1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l米的

,也就是

米)(师可板书:

1分米=

米=0.1米)

(2)提出“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写成小数是多少?

7分米呢?

(3)鼓励学生自己说出分米数,并用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如果学生说到5分米=

米,教师首先给予肯定,再接着指出: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就不约分了)

(4)提出“观察写出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小组讨论)

(1)提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

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小数各是多少”的问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写成分数是

米,写成小数是0.01米;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米的

,也就是

米;因为l米=100厘米,100后面2个0,1厘米只有1个数字,所以写成0.01米)(板书:

1厘米=

米=0.01米)

(2)提出“自己举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并用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表示”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尝试

师:

我们知道了l厘米是

米,可以用0.01米表示。

你能举出一个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并用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吗?

试一试!

学生自己写数,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学生举的数和改写的结果。

在指名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并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具体的长度。

师:

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举的是多少厘米,改写的结果是什么?

(指名说,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然后让学生拿出直尺,在直尺找到自己举的厘米数。

然后请同桌互相交流。

如:

l厘米=

米=0.01米9厘米=

米=0.09米23厘米=

米=0.23米

(4)提出“观察写出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了解分母是100的小数的特征。

师:

观察写出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分母是100的分数,改写的都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改写成的都是一位小数;分子是一个数字的,改写成小数,都是零点零几或小数点右边都有1个0)

第二名学生的意见如果出不来,教师可启发学生再看一看前面的数。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

(1)提出“把l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

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小数各是多少”的问题。

学生自己拿尺子,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

如果把l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呢?

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就是1毫米,也就是

米,可以写成0.001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1米中有1000个1毫米,所以1毫米是

米;因为1米=1000毫米,1000毫米后面有3个0,改写成的小数应该是三位小数,所以,1毫米=0.001米)

(2)提出“8毫米、45毫米、547毫米用分数怎样表示?

用小数怎样表示”的问题,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并在米尺上找到这几个数。

师:

那8毫米、45毫米、547毫米,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呢?

自己试着表示出来。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同桌商量。

学生试着改写,教师个别指导。

师:

谁把你改写的结果给大家交流一下?

(8毫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008米;45毫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045米;547毫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547米)教师板书:

1毫米=

米=0.001米8毫米=

米=0.008米45毫米=

米=0.045米547毫米=

米=0.547米

师:

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出这几个长度。

同桌互相看一看。

指名一人全班展示。

(3)让学生观察写出的分数和小数,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

再来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分母是1000的分数,改写的数都是三位小数;分数的分母有几个0,改写的小数就是几位)

(二)看图认识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1.观察正方形图,鼓励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

然后教师问,学生答,完成1/10,

1/100改写小数和怎样读的问题。

师:

刚才借助米尺我们写出了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初步了解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图。

师:

仔细观察,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一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10份,另一个被平均分成了100份;我知道涂色部分各占了1份;我知道了可以分别用分数101、1001来表示。

师:

1/10、1/100如果用小数来表示是多少?

怎么读这个小数呢?

(1/10可以写成0.1,读作:

零点一;1/100可以写成0.01,读作;零点零一)

2.鼓励学生提出分母是10、100,分子不是的分数,并改写成小数。

师:

谁能举出分母是10或100的分子不是1的分数,并改写成小数?

3.分别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

如果把遣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多少?

用分数怎样表示?

用小数怎样表示?

怎样读?

那么8份、32份呢?

(如果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1份就是1/1000五1拓,也可以用0.001来表示,读作:

零点零零一;8份就是8/1000,也可以用0.008来表示;32份就是32/1000,也可以用0.032来表示。

4.在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概括,对本节的知识作简要小结。

师: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5.质疑问难。

通过刚才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基础题

1.练一练第1题。

教师口述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

重点了解学生测量的数据、小数、分数写的是否正确。

师:

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

先自己测量课本的长和宽,再分别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

学生自己独立测量、改写数,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练第2题。

认真看懂图意,然后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师:

仔细看看图,图中的阴影部分用分数和小数怎么表示自己试着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冲弛蠕疫史流。

拓展练习

3.练一练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

师:

自己试着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

师:

谁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怎么想的?

学生说想法,重点关注0.386千克=386/1000千克和85/1000米=0.085米是否正确。

4.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在书上连一连。

师:

第4题,怎样判断谁和谁是一副呢?

(看手套上的分数和哪只手套上的小数相等)

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5.练一练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                小数的意义

                          可以写成    计数单位

   分母是10的分数      一位小数     十分之一   写作0、1

   分母是100的分数     两位小数     百分之一   写作0、01

   分母是1000的分数     三位小数    千分之一   写作0、001

   供参考:

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小数时主要是将它和分数之间进行意义上的关联,即: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按照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原则,上述内容大多分解在三、四年级分两次学完,三年级先认识一位小数。

如何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一位小数时就体现出“建模”的思想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教学:

1.课始,教师出示到超市购买的一些物品和相应的价钱:

水彩笔12元、美工刀3元5角、铅笔0.4元。

当“0.4元”出现后,教师提问:

师:

知道“0.4元”到底是多少钱吗?

生:

0.4元就是4角钱。

(板书4角=0.4元)

师:

4角钱有没有1元多?

生:

没有。

师:

看来,和1元相比,0.4元只能算是一个“零头”了。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出示图1),你能把它分一分、涂一涂,将0.4元表示出来吗?

图1:

(学生拿出练习纸画画涂涂,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交流时,寻找共性特点:

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4份)

师:

为什么这样就将“0.4元”表示出来了呢?

生:

因为1元等于10角,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角,4份就是4角。

师:

看着大家画出的图示,让我想起以前咱们学什么时,也是这样子平均分一分、涂一涂?

生:

分数!

师:

那0.4元如果用分数表示,如何表示呢?

生:

十分之四元。

师:

数学真是有趣,原来0.4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十分之四元。

2.师:

老师购买了一块橡皮,它的价钱是多少呢?

(出示:

0.8元)0.8元是多少钱?

生:

0.8元就是8角

师:

又是一个不足1元的零头,如果我们还是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那0.8元又该怎么表示呢?

图2

学生模仿者刚才的方式表示出“0.8元也就是十分之八元”。

接着,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空白的平均分成10份的长方形,任意涂出其中一部分,表示出一个小数和相应的分数。

几个学生自由展示后,组织梳理,从0.1就是十分之一,0.2就是十分之二……

3.师: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笔记本的价格,我给你一个图示,你知道它的价钱了吗?

生:

笔记本的价格是1.2元。

师:

刚才的小数都是“零点几”,现在怎么变成“一点几”了?

生:

现在有两个长方形了,第一个涂满了颜色,表示整1元。

第二个平均分成了10份,涂了其中的2份,也就是2角钱,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了。

师:

我买的钢笔的价钱是8.6元,如果让你画一幅图来表示它的价钱,你准备怎样画呢?

生:

我准备先画9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然后把前面8个涂满颜色,第9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6份。

……

上述教学过程抓住了知识间的联系(小数和十进分数的关系)而展开,但又不是停留在教师直接的讲解和“告诉”,而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借助于直观图示的形象(几何直观,数形结合)支撑,建立起了一位小数的“直观模型”(长方形等分、涂色)。

这种形象的“直观模型”既搭起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桥梁,也具有强大的“扩展”功能,对后面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同样的长方形,只是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以及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具有统摄作用。

二、

以《认识小数》的教学片断为例,阐述教学过程中的归纳和演绎。

【设计一】归纳的方式

师: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整的数”,图示铅笔一支0.6元,橡皮每块0.3元,见过吗?

谁能读懂这两个“不整的数”?

(0.6元和0.3元是学生常见、熟悉的小数实例。

生:

0.6元就是6角钱,0.3元就是3角钱。

师:

6角钱的6,3角钱的3都是整的数,怎么写成0.6、0.3这种“不整的数”了呢?

生:

6角用“角”作单位,是6个1角,用“元”作单位,10个1角才够1整元,6角当然“不整”了,就记成小数0.6元。

3角也一样。

师:

你都知道它叫小数了,连整1都不到,确实小,看来“小数”名称与此有关。

除了0.6、0.3,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小数吗?

(需要更多的例子来支撑“不整”的记法。

生:

1角是0.1元,2角是0.2元,3角是0.3元……8角是0.8元,9角是0.9元。

(举出了“角和元”的所有例证。

师:

一口气说完了。

能举出不是钱的例子吗?

(意在引出新的例证,分析不同类别的素材,归纳出的结论更可信。

生:

5分米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是0.5米。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书上这样说的。

师:

那肯定有道理!

照这么说,1分米、7分米、8分米呢?

生:

0.1米、0.7米、0.8米。

师:

我们举了角和元、分米和米两种类型的小数,总结一下,有没有什么发现?

(在对两类素材若干例证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适时抽象概括。

生1:

我发现几角能写成零点几元,反过来说,零点几元就表示几角。

生2:

同样,几分米能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几分米。

师:

几角和几分米为什么都能写成不整的零点几元和零点几米呢?

换句话说,两种情况下都出现零点几,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原因?

(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进行归纳。

生1:

10角是1元,10分米是1米,几角、几分米都不够10时,写成零点几。

生2:

不够1元或者1米时,其实还能用前面学过的分数表示。

比如6角是6/10元,5分米是5/10米,像、6/10、5/10可以写成0.6、0.5。

师:

思路开阔,掌声!

生:

顺着分数的思路想,10角=1元,不足10角时,是几角,相当于1元10等份中的几份,也就是十分之几元,零点几元等同于十分之几元。

分米和米也一样。

师:

听懂了吗?

谁能具体说说“分米和米”怎么个一样法?

生1:

10分米=1米,不足10分米时,是几分米,相当于将1米平均分成10份中的几份,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十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零点几米。

生2:

我想说,零点几不是随便写的,十分之几才能写成零点几。

【设计二】演绎的方式

1.回顾整数计数规则。

师:

(拿出计数器)我拨出一个数,你们说是多少,好吗?

拨1、2、9。

(学生一一作答。

师:

我报一个数,请同学来拨,谁来?

师:

10个一。

生:

先在个位上拨10颗珠,迟疑后,迅速拨回10颗珠,改在十位上拨1颗珠。

师:

我报的是10个一,你先拨的也是10颗珠,后来怎么就只拨1颗呢?

生:

满十就要进一了。

师:

说具体点,哪个位上满十,向哪个位进一?

生:

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

十位上拨1颗珠,表示1个十,也就能表示个位上的10个一了。

依次报10个十、10个百、10个千。

(学生依次在百位、千位、万位上拨一颗珠,体验十位满10向百位进一、百位满10向千位进一、千位满10向万位进一。

师:

大千世界里的数是无限的,但只用0、1、2……9十个数字就能清楚地表达,原因就在于人们发明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和“满十进一”的表达数的方法,“满十进一”厉害吧!

在万位上拨一颗珠,这颗珠用什么作单位,表示多少?

生:

用“万”作单位,表示10000。

师:

如果改用“千”作单位,谁会拨?

生:

在千位上拨10颗珠。

师:

怎么讲?

生:

1个万能换10个千。

师:

也就是退1个万当……

生:

10个千。

师:

依次拨1个千、1个百、1个十,分别换作用“百”“十”“一”作单位,各是多少?

(学生依次在百位、十位、个位上拨10颗珠,体验千位退一当10个百、百位退一当10个十、十位退一当10个一。

(用计数器梳理“整数部分”的计数规则,为用演绎方式推理“不整部分”的计数规则充分孕伏。

2.个位上的1能不能退?

师:

(手持计数器,个位上拨一颗珠)个位上的1能不能退呢?

往哪里退呢?

退后当多少呢?

独立思考后自由讨论,再汇报。

(顺着万位一路退下来,学生不由得不思考、不浮想联翩。

生1:

不能退,没位置退了。

生2:

如果在个位右边再造一个位置的话,就能退。

生3:

我有个主意,把两个计数器接在一起,个位右边不就有位置了吗?

这样个位上的1就好退了。

师:

也就是说,个位的右边可以有位置,你见过个位右边有数字的数吗?

生3:

见过,超市里卖东西的价格就是的。

师:

那你能上来写两个吗?

生3:

板书0.8,我绘画用的铅笔0.8元;27.9,我的卷笔刀27.9元。

师:

确实有这样的数。

你真是个有心人!

现在我们知道个位上的1能退,退到个位右边紧挨着的一个位置上,那退的这个1到新位置上当多少呢?

生:

当10。

师:

为什么不是3、4、7,或是其他的数,而是10呢?

大家商量一下。

生:

10是必须的。

你看,从万位退1到千位、从千位退1到百位、从百位退1到十位、从十位退1到个位,都是退1当10,那从个位到我们新造的这个位置也应该退1当10。

数学家当初肯定也是这样想的。

3.用小数记录不整的数。

师:

我们创造了一个比“个位”还低的新的位置,那就能用来表示连1个都不到的“不整的数”,比如一支铅笔6角钱,改用“元”作单位,够1元吗?

(不够)那是多少元呢?

该怎样写这个数呢?

大家研究研究,写在草稿纸上。

学生出现了三种写法:

6;06;0.6,交流各自写的理由。

师:

这样,我们再写一个3元5角。

3元5角够几个整元?

(3个)不足整元的零头是多少?

(5角)那用“元”作单位,该怎样记呢?

写写看。

学生出现了四种写法:

3.5;35;3∣5;3┆5。

师:

阅读上面四种写法,争取看懂别人的想法,四种写法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

都能看出“3”在个位上,“5”在新造的位置上。

师:

大家同意吗?

3个一元,所以“3”记在个位上,可为什么“5”能放在新造的位置上呢?

生:

我们“造”的时候知道,个位上的“1”退到新造的位上当10,刚好1元等于10角,现在“元”记在个位上,那“角”不就应该记在新造的位置上了。

师:

1元是1角的10倍,反过来,1角是1元10等份中的1份,因为10倍的关系,“元”记在个位上时,“角”记在新造的位置上。

同样,前面“6角”的“6”也是记在新造的位置上的。

(运用“演绎”出的“新数位”和“十进原则”,记录“不整”的新数,把“不整部分计数规则”具体化,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演绎推理。

师:

“3∣5”和“3┆5”中的“∣”和“┆”怎么讲?

生:

隔开“个位”和“新造的位置”,不然成“35”,“3”在十位,“5”在个位,就不对了。

师:

看来,今天新造的位置是用来记录连“1个”都不到的“不整部分”。

后来,数学家们达成共识,用“.”来区分,小数点左边的数位是我们熟悉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位置专门记录“不整的”部分,叫小数部分。

结合上面两种风格的教学设计,可感觉到教学层面的归纳和演绎有以下特点:

1.教学中的归纳和演绎不同于数学逻辑上严格规范的归纳和演绎,更多的是蕴涵了归纳或演绎的思想。

如“设计一”中,仅是基于对部分不足10的整角数、整分米数,能写成零点几的表面现象,总结性地描述一位小数是怎么回事,并没深入到数位和计数规则的理性分析层面。

换句话说,只要学生感受即可,没必要深究。

“设计二”中,仅将整数部分的计数规则演绎到十分位。

归纳也好,演绎也罢,不需要也不可能把三年级的小数意义揭示得那么深刻。

2.归纳、演绎思想是浸润在归纳、演绎的思考过程之中的,通常要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联想、直觉,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引领学生逐步完成对学习材料的归纳或演绎,从中真切地感受归纳或演绎的数学思想。

“设计一”中“零点几不是随便写的,十分之几才能写成零点几”的凝练总结,“设计二”中“整数部分的计数规则适用于‘不整部分’”这一认识,都是学生情绪卷入、经验卷入、思维卷入的结果。

可以说,没有适合归纳、演绎的背景,学生是无法自然而然地进行归纳和演绎的,也就无法感悟数学推理的思想,这个背景恰恰是教师作用的体现。

3.不同的思想方法,互相间并不排斥,而是彼此包容共生的,教学中常见的是以某种思想方法的渗透为主线,同时还融合了其他思想方法。

“设计一”中也有抽象(抽取两类出现小数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类比(元和角是十进关系,米和分米也是十进关系,由几角可以写成零点几元,推想几分米能写成零点几米)、演绎(由熟悉的“6角是0.6元,3角是0.3元”,推想、理解同样存在十进关系的分米和米间的改写)的成分;“设计二”中,演绎推想的过程,伴有数与形的结合(结合计数器梳理、推想满十进一、退一当十)、归纳(总结“3.5”、“35”、“3∣5”、“3┆5”四种写法的共同特点)、模型(记数模型)等思想。

并且,由于归纳和演绎的思维途径互逆,两者通常是互补的,即归纳中有演绎,演绎中有归纳。

4.渗透什么样的思想方法,除了与教学内容有关,也和教学定位及价值取向有关。

像“认识小数”,通常认为适合渗透归纳思想,如“设计一”般,分类观察分析,逐步抽象概括,描述发现,获得结论。

不过,新数位(即十分位)是怎么回事?

小数点是怎么回事?

“0.6”的写法是怎么来的?

都没有涉及。

“设计二”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尝试去“交代”,让学生明白“数学是讲道理的”。

较之“归纳”,“演绎”让教学更富思辨性,更有数学的味道,更加深刻。

个位上的1能不能退?

往哪里退?

退后当多少?

这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创造性的思考。

学生竭尽所能,想出“招”来解决新问题,参与新知识的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