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491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docx

《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docx

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doc

枸杞在美国竟然是奢侈品!

保健品是怎么全球洗脑的?

来源:

i黑马

枸杞不光在中国贵,在美国也很贵!

四瓶一升的枸杞汁,竟然要180多美元!

这个原产自中国的小果子,是怎么成功洗了美国人的脑的?

    健康、幸福与心灵感悟的代价

  在尼泊尔的北部、喜马拉雅山的山巅,在月亮和星辰之上,长着一种神奇的小浆果,名为枸杞,它的茎条直抵天沿。

   想在任何一种语言里找出“枸杞”这个词的意思不算容易,但我从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源得知,“枸杞”就是“幸福”的意思。

不管这是不是它真正的含义,枸杞,又叫西方雪果,这种长得像干瘪的红葡萄干的东西如今被压扁、碾碎、研磨,还被榨成像下水道污水一样的汁,在保健食品和有机食品市场里销售,32盎司一瓶,每瓶30美元到50美元不等。

  中医以枸杞入药的历史长达数百年,用于护肝明目,增强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如今有不少枸杞汁生产商—包括百事可乐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玉泉(Schweppes)、安海斯•布希公司、胡椒博士(DrPepper)、坎贝尔公司、自由人生国际集团[FreeLifeInternational,旗下有“喜马拉雅枸杞公司”(TheHimalayanGojiCompany),该集团跟26个国家有枸杞生意往来,占了全球枸杞业的九成,年营业额估计在2.5亿——5亿美元之间]—这些公司纷纷断言,每天喝一点枸杞汁可帮助治疗现存的各种小病小灾,不管是抑郁、焦虑、性功能障碍、腰酸背痛、血液循环问题、血糖不平衡、自体免疫缺陷、肝功能衰竭、黄斑变性,还是某些癌症(有些供应商狂吹枸杞汁的功效,甚至声称有个叫作李清远(音译)的人,每天都吃枸杞,最后活了252岁)。

但正如枸杞产品瓶子背面怯懦地承认:

“这些表述并没有得到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评估。

这个产品不能用于诊断、治疗或预防任何疾病。

” 

  那么,这种昂贵的小果子真的有任何经过证实的保健效果吗?

还是说这不过是一场大骗局?

一项已发表的研究以谨慎的口吻写道:

枸杞“的确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服用了枸杞汁的无毛小鼠晒伤的比例减少,这表明“饮用枸杞汁能为易过敏人群提供额外的光照防护”。

还有一项2004年的研究,这项听起来有些奇怪的研究是由中国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的。

研究人员在喂食了枸杞的糖尿病兔身上发现“高密度脂蛋白—或者说是‘益性’胆固醇”增加了,而血糖浓度则下降了”。

 

  好吧,这对糖尿病兔子和日光浴老鼠真是件天大的好事,可是对我们呢?

 

  尽管有很多关于枸杞的民间故事、传说及起源,而且都充满了堂·吉诃德式的传奇魅力,可是并没有多少确凿的科学证据可以证明它真的有什么用处—除了要价不菲。

然而我们还是会整瓶整瓶地买;在2009年,整个枸杞产业价值1.45亿美元,发展了包括果汁在内的9种产品类别,包括茶、麦片,还有糖果。

但如果枸杞子没有任何经过证实的真正疗效,那么问题就来了:

我们究竟是怎么被洗了脑才买这么多枸杞的?

   其实,枸杞真正的魔力跟我们的心脏和循环系统或者血糖的关系都不大,跟我们的大脑关系才大。

 

  正如我在上一本书《买》里写的,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形成心理快捷键,或者说书签,它们被称为躯体标记,将物理世界里的暗示与特定的情绪状态或属性连接起来。

通过在产品与某些积极情绪之间创造关联,精明的公司真的有能力把这些躯体标记植入我们内心,我在工作中看过太多这种例子了。

“枸杞现象”似乎正是这种情况。

现在,请先忍耐一小会儿。

枸杞产于中国和马来西亚,但是它最常和喜马拉雅山联系在一起。

说起这个地方,你会想到什么?

你想到的,会是佛教和佛教所象征的一切吗—纯净、简单、慈悲、智慧、无私,以及终极的开悟?

这些产品的营销者深谙此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非常聪明地促使我们的大脑把产品与这些精神属性联系在一起。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就是在他们的包装和广告里着重强调枸杞产于远东地区。

  举例说吧,看看自由生命的“厄尔•明德尔医生的纯正喜马拉雅枸杞汁”(在亚马逊的保健美容区和其他很多地方都买得到)。

在那时髦且卖相昂贵的瓶子上,画着积雪覆盖的珠穆朗玛峰直耸云霄的庄严模样,仿佛与人世喧嚣绝缘。

在最显著的位置上,一串血红的枸杞悬坠在稍稍弯曲着的、长满叶子的茎上,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自然奇迹。

四瓶一升的饮料打包卖的价格?

186.11美元。

或者来看看由健康活力实验室(DynamicHealthLaboratories)研制的“100%纯净有机枸杞汁”吧,它的包装很类似,也有遥远而模糊的喜马拉雅群山,看上去高耸入云,因而远离尘嚣。

Steaz公司是有机绿茶和运动饮料的生产商,它借由图像手段来暗示产品发源于远东地区,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如果你登录该公司网站,你就会看到另一幅喜马拉雅的景象—覆盖着白雪的黑色群山、清澈的潺潺流水、人迹罕至的小径、遥远的红色佛塔,甚至还有电脑制作出来的蜂鸟,钻进娇嫩的花朵中吸食花蜜—更不用说那行“智慧由内而生”的文字了。

   尽管这些品牌会让你认为,他们瓶子里装的东西是成熟之后由人工采摘、再从西藏或尼泊尔的原始山巅运送过来的,但这跟真相离得太远了;自由生命的产品都是在一间大型工厂里大规模生产和装瓶的,这间工厂就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而健康活力实验室就在佐治亚州,Steaz的总部就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纽敦。

  很久以来我都这么认为:

世界上那些最为强大的品牌—从苹果到哈雷公司,都和世界上的宗教有共同点,因为它们都让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有仪式感的,甚至是福音般的信仰。

但是在这一章中,我们要讨论的是另一种方式,一种信仰作为“隐形的说客”发挥作用的方式。

我们将会讨论营销者、广告商以及商品的承包商(从餐饮业到服饰美容业)等人探求信仰(也是探求高额利润)的方式:

借由在自己的品牌和商品里灌输某些晦涩又煽情的“精神”特征—比如健康、希望、幸福、信念、纯净、好运,甚至还有人类灵魂的提升,来刺激我们的购买欲望。

 

  杜克大学的行为经济学教授兼畅销书《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Irrational)的作者丹·艾瑞里(DanAriely)指出,我们买的东西通常不仅仅是物品,而且还有那个物品所承载的一种理念。

无论是健康、幸福、开悟,还是社会责任,正是这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倾向,让我们在这一章中要讨论的隐形的说客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果”真是好年 

  前几年去过保健食品店的人都知道,枸杞并不是唯一的“奇迹”之果。

 

  就说巴西莓吧,它是草药类产品里发展得最快的,2009年的销售额接近3亿美元(也是现今销售量最大的植物产品)。

巴西莓非常小,长得像葡萄,大量生长在巴西的雨林里,现在可以在很多产品里吃得到,包括各式药片、果汁、奶昔、酸奶和速溶饮品粉末(我甚至在某家保健食品店看到过一种枸杞混合巴西莓的饮品,简直就像是滚石乐队和U2举办的1+1演唱会)。

广告和包装又一次刻意地宣扬这种浆果那“充满异国情调”的原产地;美国好地球(GoodEarth)的雨林红茶(当然是含有巴西莓和热带水果)的盒子描绘的是热带草原风光,草原上有只母狮正在照料着它的幼崽;而雨林疗愈(RainforestTherapy)的巴西莓粉末(由巴西亚马孙地区的鲜果制成)展示的则是一些朴素的木桶,这长寿之果从桶里满溢出来。

  乍一看,这好像全然无害;我们无法想象我们居然这么好骗,只是因为盒子上有张雨林的照片,就以为一颗浆果拥有神奇功效。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这些惟妙惟肖、看起来无害的图片之所以隐含如此强大的说服力,是因为它们是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发生作用的。

尽管我们感觉不到,但在潜意识深处,当我们读到“雨林”或“巴西亚马孙地区”这种字眼时,我们脑中的躯体标记就活跃了起来,并开始把不同的元素—安详、宁静、自然、纯净连接起来。

我们的大脑很快就把所有这些精神的和药物的品质归为产品所有—当然,这正是营销者想要的。

  如果这听起来有点牵强,你要记住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再制造出一些有时根本就不存在的联系。

无数的研究都已表明,多亏人类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模式认知”能力,我们才会经常“看见”并不存在的联系。

还记得我之前讲过的《今日秀》实验吗?

在实验中,我骗倒了一大群纽约人,让他们误以为节目幕后制作人之一的克丽斯塔就是一个名人,还记得吧?

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简单地把各种元素放在一起:

深色墨镜、发型、随从、狗仔队、迷你犬。

看到这些自成一类的暗示,许多人就下结论说他们不仅以前就看过克丽斯塔,还听过她的演唱会、很喜欢她的歌之类的。

在某种意义上,巴西莓和其他所有产品正是这样,营销者就是想让我们相信这些产品拥有奇迹般的滋补能力,甚至还有精神上的特性。

外部暗示所促成的联结非常强大,以至于我们甚至都不会再去质疑和猜疑。

  然而,出售巴西莓产品的公司和零售商并没有止步于此。

还远远没有结束。

他们不愿意只是干坐着,指望着我们把身心健康与他们的产品联系起来;相反,他们站了出来,说出各种夸张的、荒谬的、毫无事实根据的话,宣称巴西莓果汁能够补充能量、帮助减重、促进消化、增强性功能、净化身体、缓解失眠、降低胆固醇、养颜美容,还能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等等。

但是基本上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巴西莓果汁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就跟绝大多数的浆果一样,巴西莓营养丰富,但是“根本没有什么研究”能够支持那些鼓吹巴西莓能防止肥胖和减少皱纹的营销口号,乔尼•鲍登(JonnyBowden)说道。

他是一位营养学专家,出版过几本健康图书。

“昂贵的巴西莓是营销战胜了科学的结果,这才是重点,”鲍登说,“(巴西莓)并非没有用处,但它绝对没有人们鼓吹的那些效果。

  我真的应该向那些推销巴西莓以及其他所有“超级水果”的人脱帽致意。

当然,巴西莓含有很多维生素和omega-3脂肪酸—其他(便宜得多的)水果都有这些东西,比如香蕉、葡萄和小红莓。

而且,没错,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巴西莓的萃取物可能的确可以阻止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更确切地说,是在一个培养皿里,而非人体内。

据巴西莓饮料的厂商说,每天喝四盎司的巴西莓汁等同于每天吃24个水果—这可能是真的(只是因为它是高度浓缩出来的),但是据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说,我们每天实际上只需要饮用两杯果汁即可满足身体所需。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巴西莓果汁不便宜。

每一周的量会让你花掉40美元左右,如果你算一算,那么一年就差不多要2000美元。

巴西莓甚至还被用到了护肤品上;花40美元左右,我们可以买到巴西莓保湿面霜和抗皱保湿霜,里面含有巴西莓、云杉、花梨木或柯拜巴脂(似乎名字越古怪,售价就越高)。

  一些巴西莓的网上卖家为了把这东西卖给我们,使用了一些更出格的手段。

网络营销就是其中一种策略,这一聪明的伎俩中也加入了一些正常剂量的“同侪压力”。

比如有一天,你“友好的邻居”莫琳会敲你家的门,声称她手上拿着的巴西莓果汁(“拿着”的意思就是“正出售的”)治好了她身上的所有毛病—从静脉曲张到宿醉。

更有甚者,他们让消费者免费尝试一次,这似乎没什么害处—更确切地说,等试用结束了,消费者就会发现,公司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她加入了收货单,每个月要付80美元;“为了从这个阴谋里解脱出来,有些人(已经)不得不把信用卡取消掉,”阿琳•温特劳布(ArleneWeintraub)在《销售青春之泉:

抗衰老行业利用“变老”制造疾病并挣得数十亿美元的方法》(SellingtheFountainofYouth:

HowtheAnti-AgingIndustryMadeaDiseaseOutofGettingOld—andMadeBillions)一书里写道。

这种做法相当普遍,温特劳布写道:

“消费者网站ComplaintsBoard()从愤怒的巴西莓买家那里收到了多达17000条帖子。

”更诡异的是,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很多巴西莓的网上供应商,包括佛罗里达州的两个机构,劳德代尔堡与好莱坞FWM实验室、迈阿密海滩高级健康研究中心,以及其他站点,都被指控利用虚假饮食博客把消费者引向宣传这些免费试用品的网站。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神奇”的水果,那么石榴呢?

石榴确确实实对健康有帮助,不是吗?

  对,和枸杞一样,传统医药使用石榴入药在全世界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用于治疗从口腔溃疡、干咳、腹泻、结膜炎到肺结核的所有疾病。

(我补充一点,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早期的艺术作品都表明,石榴象征了统一与永恒。

)最近,石榴还被证明能够减轻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并对降血脂有良好效果。

但是对于这些说法,有一点你需要铭记于心,那就是谁是这些研究的资助人—石榴红(POMWonderful)这种公司,那些把石榴汁装进花里胡哨的瓶子里的生产商。

(顺便提一下,也许你想知道为什么那些瓶子被做成那种形状—它们是被故意设计成这样的,不单单是要模仿堆叠起来的石榴,也是为了引人联想到“理想”的女性身姿—胸臀丰满、腰肢纤细。

同样,该公司把商标上的字母O变成了心形,也是有意让人想到心血管健康。

)总之,事情的结果就是,如果你资助了足够多的科学研究—石榴红公司的所有人不但资助了超过55项研究,还给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大学捐款超过3400万美元—你就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产品上找到些弥补。

当然,石榴对健康有很多好处,但是,水果、蔬菜、鱼类、燕麦、橄榄油、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以及体重控制也有同样的效果。

  我是不是忘了说石榴汁同样含有“珍贵的抗氧化剂”?

如果你不太清楚抗氧化剂是什么或有什么效果,那么你不是唯一的一个人—除了在超市和保健食品店的货架上对我们大吼大叫的人以外。

正式来说,抗氧化剂能消除自由基(一种游离而且易变的分子),对我们身体的细胞有害(我们的身体会自然形成自由基,污染、过多曝晒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

但就算你知道它是什么,你也不需要花两美元买一盎司奇怪的紫色果汁来消灭这些自由基(你同样不需要跑到尼泊尔或雨林去),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就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剂。

伦敦大学学院的戴维•格姆斯博士(Dr.DavidGems)说:

“你血液中有多少抗氧化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吃太多食物……多做些运动。

养一只狗然后拉出去遛遛。

  但是这并没有让石榴红公司停止(在其网站上)声称自己是“抗氧化剂大王”,还“拥有超强的抗氧化效果,即在体外清除自由基分子的能力”。

该公司同样继续销售一系列茶、巧克力棒、药丸和含有“超级抗氧化剂萃取物”的补品,叫作POMx—当然,字母x是想暗示该补品是某种药方,尽管其实这种产品从未在医疗和临床上使用过。

这个品牌的健康声明如此华而不实,以至于在2010年,石榴红公司收到了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警告信,信里写道:

“贵公司网站上宣称的疗效表明该产品是一种药,因为它可以用于疾病的治愈、缓解、治疗或预防”,而且石榴红公司使用这样的说法来进行营销也违反了联邦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案。

同样,在2009年,监管人员控告家乐氏欺骗消费者,声称他们的冷冻全麦麦片可以增强儿童的认知健康和专注力。

  家乐氏很快就同意作出处理,然而,直到我写到这里之时,石榴红公司还在反复宣称自己没有违法,而且,根据该公司网站上写的,他们“目前正在复审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所关切的问题”。

  营养标签的真正含义

  通过销售健康(或健康的错觉)而大赚一笔没什么奇怪的。

实际上,这钱太好赚了,以至于诞生出了“功能性食品”这一爆炸性的行业—单单在美国,2009年的产值就达到了373亿美元。

很自然,公司有很多手段可以从这个利润丰厚(倒不如说是虚伪)的市场分一杯羹;比如,看过叫作“100卡路里包”的摇钱树吧,生产商借着它能把更少的产品以两倍的价格卖出去。

用行话来说,这是一个著名的策略,叫作销售“认知的健康和良好状态”,关键词是“认知的”。

  因为不少人都不知道很多营销术语的真正含义,所以这份“健康”的错觉长期存在;而营销者当然努力不让我们知道。

谢尔顿集团(SheltonGroup)作的一项全美调查发现,如果有人让我们在标榜着“天然”和“有机”的产品里选一种,我们会选“天然”,因为“觉得‘有机’更像是一个未经管制的营销术语,意思是产品卖得更贵”,该调查的发起人苏珊•谢尔顿(SuzanneShelton)说道。

但是她解释说:

“实际情况却是相反的,‘天然’才是未经管制的字眼。

”而其他常见的术语—比如“有机生长”、“有机”、“不含农药”、“纯天然”以及“无人造成分”其实都没什么意义。

  看到公司如此随意地使用这些流行词,我们觉得困惑也是情有可原的。

举个例子,丝乐克(SilkSoymilk)最近上市了一系列由非有机大豆制成的豆奶,该公司很聪明地使用了“上钩调包诱售法”(bait-and-switch),即引诱顾客改变购买低廉品的态度而购买高价品的营销策略,把它的有机豆奶换成绿色包装盒,然后把新的、非有机的豆奶放在原本的红色包装里卖,而唯一能感觉到的变化就是:

“有机”换成了“天然”。

  公司竭尽全力想让我们相信“天然”等于“健康”,但是这和真相差距太远了。

信不信由你,因为这个字眼没有受到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监管,所以公司可以把任何产品都称作“天然”。

由真正的马铃薯而非马铃薯雪花粉做成的薯片原则上就是天然的,但它们还是加工过了的,脂肪和钠的含量都很高,而且也没什么营养价值。

  或者拿英式松饼来说吧。

作为一个常年把它当早餐主食的人,当我从架子上拿了一盒下来,得知它现在是用“无漂白的浓缩精白面粉”制成并含有“丰富的谷粒”时,你可以想象我有多么开心。

多么丰富的营养啊,我心想,在我往烤面包机里放进一块松饼时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得意。

但是,哎,这意思其实不过是说,松饼是用精白面粉做成的,而且含有小麦—任何面包或淀粉都会有这种成分。

至于“杂粮”,嗯,这种“谷粒越多越好”的说法听起来肯定更令人信服吧,但它的意思仅仅是说,不止含有一种谷粒(不见得就更健康)。

那么那些夸耀自己含有“分离纤维”的产品呢?

不好意思,这同样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真想获得什么健康上的益处,你需要的是“完整纤维”,比如燕麦或豆类。

正如《华盛顿邮报》指出的,“纤维一号燕麦巧克力棒自称能提供35%的日常所需纤维,但其纤维主要来源于菊苣根提取物,并不是健康的纤维。

  在所有这些文字游戏面前,也难怪我们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什么。

  声称某食物或饮料能够给你“能量”这一招深得我心。

好吧,我得告诉你,“能量”只不过是“卡路里”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这一招相当聪明地为原本是“死亡之吻”的产品赋予了“健康”的积极色彩—你能想象一家公司把自己的产品含有大量卡路里的事实抖出来吗?

  那些经常出现在水果零食、软饮料、麦片、曲奇以及各种卖给儿童(或者更准确地说,卖给孩子们那些有负罪感的父母们)的产品上,声称“由真正的水果制成”或“含有真正的果汁”的宣传呢?

还是一样,想想吧,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来监管食品或饮料里应该含有多少水果成分以符合这些宣传,所以,如果那些草莓味的水果卷可能只含有半滴果汁,但每一卷都掺入了8克糖(这个例子完美地展示了食品公司如何同时瞄准儿童以及为他们掏腰包的人),也再正常不过了。

说到果汁,那些宣传用营养素强化过的食品,比如钙强化橙汁,又是什么情况?

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

“强化一种垃圾食品并不能抵消该食品的负面性质。

例如水果圈(FruitLoops)说它‘含有纤维’,但是每3/4杯麦片里就含有9克糖,比起那增加的一点点纤维给健康带来的好处,这9克糖产生的负面效果要严重得多。

  营销者最爱的另一种花招是声称“低反式脂肪”。

想想几年前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作了声明,反式脂肪(食品加工过程中因氢化油产生的脂肪)会导致冠心病—美国人的最大“杀手”。

然后,每一种食品就立刻在其包装上骄傲地吹嘘说“不含反式脂肪”。

问题是,“不含反式脂肪”的食品(顺便说一句,多亏了标签指南,所有含有0.5克以下反式脂肪的产品也包含在内)一般都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一样对我们的心脏很不利。

这就像是在说“我没有带枪”,却不说你正拿着一颗手榴弹或一把弹簧刀。

  瓶中精灵

  这只是那些受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监管的产品耍的一些诡计;如果是不受监管的产品,比如说化妆品(它不被看作是药品,因此省掉了不少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要求的临床试验),营销者和广告商怎么吹都没有问题。

举个例子吧,面霜生产商开心地叫卖着各种精明的而同时又未经证实的说法。

比如说莱珀妮/蓓丽(LaPrairie,顺便说一句,产品瓶子的形状是精灵之瓶,暗指神奇的实现愿望的力量),承诺能够减轻压力—一位医生跟我保证,从医学角度上说,这是不可能的。

“药妆产业98%都靠营销。

”埃里克•芬齐(EricFinzi)说道,他是马里兰州的一名皮肤外科医师。

“你花1000美元买的面霜,不见得就比50美元买的要好,可能还更糟。

  莱珀妮的稀世活肤精华声称能“平衡肌肤电荷并阻挡污染物”。

纪梵希的黑钻奢华乳霜含有墨藻,据该公司的广告称,其能够“修护皮肤,消除衰老痕迹”。

如果你真的这么大胆跑去问这具体是怎么做到的,纪梵希的发言人就会信心满满地对你说,公司的临床测试“不证自明”。

还有露露柠檬(Lululemon)—它的瑜伽服特别贵,但很受欢迎。

他们在2007年遇到了麻烦。

据《纽约时报》报道,该公司一款名为“生命之海”的产品据称含有海藻纤维,具有减压和水下愈合的功效,实际上却不含海藻,不含海洋氨基酸和矿物质,什么维生素也没有,跟标签上写的不一样。

很显然,露露柠檬“同意立刻撤下这个宣传”,至少等到公司能用科学手段证明。

但到现在大家都还在等着呢。

  最后还有莱珀妮的鱼子晶钻紧致精华液,零售价卖到了每盎司375美元,含有(我可没有开玩笑)“从稀有的某瑞士苹果中提取的干细胞,这种苹果树现仅存3棵”,意味着某些神奇的再生或滋补功效。

这一疯狂的宣传问题就在于,正如芬齐解释的:

“第一,没有任何细胞能在面霜里存活,细胞是非常脆弱的生命体。

而且一旦把苹果摘了下来,除非保存在恰当的环境里,否则它很快就‘死’了。

第二,植物的干细胞对人类的皮肤没有任何效果。

  不幸的是,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声称能防止衰老的面霜(有不少都富含抗氧化剂,唯一的原因就是可以让营销者多喊一个口号)基本都没有效果。

用英国《每日邮报》中引述的一位卓越的英国研究人员的话来说:

“想要保有青春容貌的人们,与其把钱花在维生素药剂和药片上,还不如关注一下健康而适量的饮食,以及多运动。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华而不实的营销宣传这个话题,至于天价的保养品行业又是什么情况呢?

这个行业发展得很好,有了像健安喜(GNC)这样的连锁店,而且现在也浩浩荡荡地占据了绝大多数药店和保健食品店的货架。

鲨鱼软骨“有助于治疗关节炎和癌症”;蜂花粉“富含多种天然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氨基酸、激素以及酶类”;银杏“能让大脑更敏捷”;接着就是我的个人最爱,淫羊藿,他们只告诉我们说“中国和日本男人有着历史悠久的使用传统”(用来干什么,我不说你也知道)。

还有很多很多。

尽管“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没有审核过这些陈述”,而且这些产品也“没有计划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正如法律要求其必须写明的一样),我们还是会不停地购买;2009年,益普索公共事务机构(IpsosPublicAffairs)在华盛顿为美国诚信营养品协会(CouncilforResponsibleNutrition)作了一项调查,发现65%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保养品使用者”。

  据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制药系的伯恩哈特教席教授W•史蒂文•普雷博士说:

“全都多亏了1994年的《食补健康与教育法案》,这些疯狂的垃圾才得以出现。

这个行业完全没有受到监管……它的意思不过是说,你或我能在我们的后院里找到一种草,然后把它弄成膳食补充剂推销出去。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肾结石和肝损伤的报告—但没有人知道这玩意儿里有什么。

  没错—1994年的法规(或者说缺乏这些法规)使得任何一个人都能开一家公司然后推出一款打破纪录的保养品,根本不用什么医疗执照或必需的证书。

一般而言,保养品生产商也没有义务去找食品及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