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9379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docx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docx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

如果有人问起北京老字号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哪儿?

恐怕莫过于北京前门大街大栅栏周边一带了。

曾经听一个老北京的朋友得意地说:

“不是八辈儿的北京人,那算不上真正的老北京

北京前门的北平火车站旧址

你要想体会一下老北京尚存的一些商业文化气息,那徜徉前门大栅栏,去看看那些历经了几十年甚至数百年风雨的北京老字号商店、饭店、戏院、电影院等一些场所,那种感受绝对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大栅栏街鳞次栉比的老字号商店招牌

曾有资料说:

“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使“全聚德”成为北京的象征。

而京城民间“歇后语”,如“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等,生动地表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品牌”特色。

 

北京大栅栏西口进口处

正是这些不同特色的“老字号”,汇聚成了京城“老字号”大商业文化的魅力。

“老字号”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创出了独特的经营之道,成为一种知名“品牌”。

这种“老字号”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它的含金量是难以估算的。

过去,北京人有“头戴马聚源,脚蹬内联升,身穿八大祥”之说。

可见这就是老字号品牌的独特魅力。

北京大栅栏东口入口处

今天的大栅栏商业街仍然很热闹

大栅栏儿”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别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

该街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两侧店铺、商号麟次栉比,终日人流于此,热闹非凡。

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

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后,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在正阳门外设市场,修建“廊房”,作为商业铺房,招商开市。

至明中叶嘉靖时,这一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有名的繁华闹市。

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

路南就是建于1905年的大观楼电影院。

别看现在的这座电影院不起眼,想当年在此放映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时有着万人空巷之势。

建国后它还是北京唯一的一家立体电影院。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大观楼电影院可谓名副其实地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大栅栏的老字号大观楼电影院

大观楼电影院对面就是当年北京曲艺团旧址的前门小剧场。

如今已被还原为历史的“广德楼”。

资料记载:

建于清光绪初年的广德楼,为北京最古老的戏院之一,喜连成和双庆社等京剧班社曾长期在此演唱

现在的广德楼是原前门小剧场的旧址

继续往前行,路南是著名的京城老字号内联升鞋店。

老北京人讲究“脚踩内联升”—穿内联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布鞋。

这家老字号,至今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了。

其实内联升鞋店最早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的东江米巷(今台基厂附近)。

店主名叫赵廷,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当徒工,学得一手好技术,又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

后来,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数千两白银入股,帮助赵廷开办了鞋店。

大栅栏街的老字号内联升鞋店

赵廷分析北京当时制鞋业现状,认为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很少,于是决定办个朝靴店。

经过一番苦心思索推敲,取店名为“内联升”。

内联升的名儿就表明它的服务对象:

皇宫贵戚和天天盼着“连升三级”、“平步青云”的官场。

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官运亨通。

内联升既要赚帝王将相的钱,又不冷落普通顾客。

店主懂得:

要伺候好坐轿子的,就得想到抬轿子的。

所以它制作的“轿夫鞋”很实惠。

既跟脚又不易绽裂,柔软吸汗,走路无声。

习武的人也喜爱穿它,称得上是中国式运动鞋。

如今,内联升在店内设摊制作传统布鞋。

顾客光临此店,不仅可以欣赏一下那些布鞋,还可以参观一下传统制鞋的工艺———纳底、绱帮的过程……恕不知,这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欣赏与享受。

大栅栏西口的老字号瑞蚨祥鸿记绸布店

   内联升斜对面即是北京的又一著名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店西号--瑞蚨祥鸿记。

北京有“前门八大祥”之说。

这是因为在前门和大栅栏一带,有八家带“祥”字的绸布店,称为“八大祥”。

它们始建于同治年间,均由山东省济南府章邱县旧军镇孟姓家族经营。

最初有两家,一为前门西月墙瑞林祥,二是东月墙谦祥益,经营丝绸锦缎和粗细洋土布,生意兴隆。

继而在打磨厂路南,开设瑞生祥。

至光绪初年(约1875)先后续开三支分店

大栅栏的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店

光绪末年(约1911)后,瑞蚨祥生意兴隆,在大栅栏大街连开五个分店,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绸布店。

“八大祥”之一的老字号谦祥益丝绸店

  如今,“八大祥” 只剩下了瑞蚨祥和珠宝市的谦祥益门市两家。

谦祥益在解放后改为北京丝绸商店。

旧时北京著名的“祥”宇,孟氏所开绸布店,现仅存瑞蚨祥一家老字商号。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瑞蚨祥提供的。

大栅栏的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店门首

如今的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

天井式的房屋结构;同时,进门处当年为达官贵人购物时停车用的栓马桩、门面上的石雕、罩棚等仍保存完好。

在大栅栏街的一西一东的两个瑞蚨祥字号,瑞蚨祥鸿记为西号;东号的瑞蚨祥为本店。

大栅栏街的老字号新中国妇女儿童商店

继续前行路南是于1956年建成的第一家国有儿童用品商店—新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商店。

虽说如今的门面已非常陈旧,但该店却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

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曾于1962年、1966年先后两次为该店题写店名。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建成的第一家国有儿童用品商店,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事业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怀。

建店初期,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经营儿童用品的专营商店曾在北京及国内享有很高的盛誉。

1987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店进行了扩建翻新,由原来800多平米经营面积扩大到1000多平米,并改名为现在的“新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商店”。

在大栅栏街,该店与众多北京百年老店相比可谓年轻的老字号。

大栅栏的老字号同仁堂药店门首

 从新中国妇女儿童商店向东走不远,路南一侧就是在海内外均享有盛名的同仁堂药店了。

“同仁堂国药店”开业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以经营自制的丸、散、膏、丹而闻名于全国。

同仁堂的创始人是乐显扬。

,号尊育,祖籍浙江宁波,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

祖辈三代行医。

他自幼耳濡目染,广读方书典籍,致力于方药研究制作。

他制作的丸药,都是取材纯正地道,制作精细严谨,患者用后疗效显著。

他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养生济世效力于社会的最高追求事业,他说:

“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

”乐显扬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

大栅栏老字号同仁堂药店的气派

   资料记载,同仁堂所制药品选料、制作极为严格,它根据民间验方、文献验方、家传秘方、宫廷太医良方等,精心选配,反复研究,并根据患者的用药反映,多次调整,力求精善。

并制订出《同仁堂药目》。

清朝雍正六年,同仁堂开始给皇宫专供御药,历经清朝八代皇帝,达188年之久,都用同仁堂的药。

当年有诗曰:

“都门药铺数同仁,丸散人人道逼真,纵有齐黄难别味,笑他若个述通神。

”当时还流传着“国药属京药,京药属同仁”之说。

同仁堂药店门外墙壁上的字号

   同仁堂在乐氏几代人手中几番起落,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营,成为国有企业。

 同仁堂生产的各种中成药以“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着”而享誉海内外。

特别是牛黄清心丸、活络丹、苏合香丸、国公酒等,更为患者所信赖。

   同仁堂的历史,是一部经济与文化交相辉映的发展史。

自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同仁堂创立,到第一部《同仁堂药目》问世,同仁堂不仅精研修合指之术,立下“炮制随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随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而且把医药作为“养生”、“济世”之方,讲“仁心”、“仁术”之道,从而奠定了同仁堂文化的底蕴,成为历代同仁堂人遵循的行为准则。

时代变迁,同仁堂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1992年7月3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宣告成立。

大栅栏街的老字号张一元茶叶店

   老字号张一元茶庄紧邻于同仁堂药店的东面路南。

张一元茶庄由安徽人张文卿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建。

定名“张一元”,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

寓意开市大吉,不断创新发展。

张文卿于1925年亲自在福建办茶场,不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价码便宜得多。

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茶庄比别的字号茶庄要卖得便宜。

   据说,在当时北京的商店,张一元茶庄是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

每次播放时,门前总是围着一群人。

解放后,张一元发扬老字号的优良经营传统,在确保茶叶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改造、调整、增加茶叶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1990年在北京召开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亚奥理事会官员和各国运动员慕名来买茶叶的络绎不绝。

    1992年,以张一元茶庄为主成立了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公司成立后,在弘扬张一元老字号传统的同时,适应市场,多方努力,使张一元一些失传断档的传统风格的品种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

现在的张一元既有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又有深受京城及北方人喜欢的各种档次的花茶、紧压茶、红茶、保健茶等;同时还相继推出张一元包装系列礼品茶。

其茶叶品种多达200余种。

   大栅栏的老字号鳞次栉比,一个挨着一个。

从张一元茶庄往东路北为瑞蚨祥绸布店,即瑞蚨祥东号本店。

瑞蚨祥对面则是老字号步瀛斋、马聚源鞋帽店。

同其它老字号相比,这老两家老店的门面变化很大,充满了现代气息。

焕发着现代气息的步瀛斋与外国名牌鞋业争相斗艳

   步瀛斋与马聚源两个老字号,一个是以制鞋享誉北京;一个则以制帽闻名京城。

百年店步瀛斋始创于清咸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八年)前店后厂,从制作布鞋为主,以品种齐全著称,后随社会发展又增设皮鞋,成为京城最早经营布鞋专业店,名声大振。

步瀛斋以诚信待客为经商宗旨,享有“和气步瀛斋”之美誉,其不断开发的新品种,使京城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

 

大栅栏的老字号步瀛斋、马聚源鞋帽店

  “马聚源帽店”开业于清嘉庆十六年 (公元1811年),专为皇室和王公贵族制做朝帽、缎鞋,后以生产民族帽见长。

如今,在大栅栏寸土寸金之他,两家老字号合在一处经营,以其各自的绝活儿各领风骚,生意十分红火。

北京大栅栏东口粮食店街的老字号六必居酱菜园

   出了大栅栏东口往南就是粮食店街,老字号六必居酱菜园就在此处。

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至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是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

六必居酱园

以酱菜技艺精湛,品质优良,色香味佳而数百年来声誉卓着不衰,驰名中外。

据史料记载:

甜酱黑菜、甜酱八宝菜、甜酱八宝瓜、甜酱黄瓜、甜酱甜露、甜酱姜芽、甜酱什香菜、甜酱小酱萝卜、甜酱瓜、白糖蒜、稀黄酱、铺淋酱油等12种传统产品,是当时供给宫廷的御用品。

为了送货方便,当时清朝宫廷还赐给六必居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这两件衣帽一直保存到1966年。

六必居制作酱菜,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

为了保证酱菜的质量,自制黄酱和甜面酱,并从酱料的发酵到酱的发酵,从原料的筛选到时间、温度和搅拌的次数,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认真操作,保证了六必居酱菜的质量。

现在六必居的酱菜不仅受百姓喜爱,而且也是国宴、国家重要会议的特供产品。

前门外大街的上海迁京的老字号老正兴菜馆

   出了大栅栏东口既是前门外大街,与大栅栏东口一街之隔遥遥相对的又是几家老字号。

南面路东是上海迁京的老字号老正兴菜馆;北面则依次是都一处烧麦馆及全聚德烤鸭店。

   赫赫有名的老正兴饭庄迄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它创办于清末同治七年。

由无锡人蔡正仁、卓人兴合伙在上海创建了以经营河鲜海味菜肴为主的老正兴菜馆。

由于当时上海正迅速发展成江南沿海的重要商埠,浙江两省涌向上海的商人越来越多,一时间刺激了上海餐馆的繁荣,老正兴也名声大噪,在上海,曾被人们誉为“饭店之王”。

一些学徒帮工在老正兴学得手艺后另起炉灶,为了生意兴隆起见,也多以老正兴为名,最多时有140多家。

提起老正兴菜馆的迁京还与敬爱的周总理有关。

195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周恩来总理、陈云副总理在陈毅市长陪同下,来到上海东号老正兴就餐,在品尝了“青鱼下巴甩水”和“青鱼秃肺”以后,连连称赞说:

“这菜确实与众不同,非常入味,全国只有老正兴才有”。

周恩来总理临走时同服务员一一握手,并嘱咐说:

“老正兴的菜确实好,要好好地保持这个风味。

”回到北京后不久,周总理对北京市的领导说:

“北京能不能也搞个老正兴菜馆”,1956年经北京和上海两市领导协商,将位于上海西藏路以西马路的老正兴迁址到北京的前门大街。

前门外大街的都一处烧麦馆

   同为餐饮业老字号的都一处烧麦馆,也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

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街36号,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

“都一处”店名为乾隆皇帝所起。

 除夕赐名“都一处”都一处的来历

  乾隆十七年的年关将至,别人都像宿鸟投林一般急急忙忙往家赶,想与父母妻儿过个团圆年。

可乾隆皇帝不同,在年味越来越浓的时候,他带着贴身随从,踏着积雪一路东行,跑到了通州微服私访。

  返回时天色已不早,乾隆快马加鞭,终于在掌灯之前赶回京城。

这天已是除夕,乾隆帝没有直接回故宫,而是带着随从来到了前门外。

一路颠簸、鞍马劳顿,乾隆皇帝早已感到饥肠辘辘,谁知所有的饭庄、饭馆都关门过年了。

就在乾隆皇帝气恼得不行的时候,发现鲜鱼口附近一家小酒铺还在营业,便带人进了酒铺。

  掌柜姓王,一看来客衣帽整洁、仪表不俗,便连忙把客人让到一处干净的座儿上,把店中的好酒和拿手菜一齐端上桌来,亲自为客人斟酒,并站在一旁伺候。

  饮过酒,尝过菜,乾隆问掌柜:

“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

”王掌柜回答:

“小店没有名字。

”乾隆听见店外鞭炮齐鸣,想到家家户户已在欢度新春,生出几分感慨,便说:

“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怕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

”王掌柜当时并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几个太监给他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告知王掌柜:

“这块匾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三十晚上来吃饭的客人就是当今皇上。

”从此,王掌柜的小酒铺便改名叫了“都一处”。

  王掌柜是个很精明的生意人。

他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当“宝座”供起来,并将乾隆走过的一段路保护起来,终年不打扫。

日积月累,最后形成了一道土埂,被称为“土龙”。

这条“土龙”在清代还被列为京城的“古迹之一”。

清朝《都门纪略·古迹》记载:

“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

”“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生意兴隆,许多人争相来此观看御匾,一直延续到现在。

前门外大街的全聚德烤鸭店

   作为龙头老大的北京老字号全聚德烤鸭店,是同行中少有跨出国门经营的老字号之一。

全聚德烤鸭店创办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是杨全仁。

全聚德的开办有这样一个故事:

“全聚德”原本叫作“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生意不好,最终倒闭。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的小贩杨全仁将此店铺买下,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

开店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后站定说:

“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

”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

于是,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大栅栏商业文化区就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了,记者衷心希望改造后的大栅栏商业文化街,在弘扬北京老字号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能继续不断地发扬光大。

要让来北京的旅游者能这里充分体验到老北京商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可是就在老北京前门楼子旁边的老舍茶馆, 2分钱,您就能喝上

一碗热腾腾的大碗茶。

 

  走过路过就不要错过,自个儿从老式的点心盒子里拿出一个青花大瓷碗,碗底还印着“老舍茶馆大碗茶”几个字,在铁皮的保温桶前接上一大碗,顶着呼呼呼的北风这么咕嘟一喝,那个热乎劲!

倒不是这茶有多好喝,可大碗茶讲究的不就是这份豪爽?

反正第一次我是连茶根都喝了个精光,喝的就是这份情趣。

    提起山楂,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北京街头那一串串红如玛瑙、晶莹欲滴的“冰糖葫芦”;匆匆赶路的人们,在小贩的叫卖声中,总是经不住诱惑,要停下脚来买上一串;小心翼翼地咬下一个裹着冰糖的山楂含在嘴里,甜与酸的强烈混合会使牙齿感到丝丝凉意,在几秒钟内不敢咬将下去;待到将脆生生的冰糖和果肉一起嚼咽下肚时,齿颊间总有一股清甜令人回味无穷。

我国加工山楂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多年,但主要是从唐宋时期开始,至明清时进入盛期。

北京的冰糖葫芦,宋代叫“蜜弹儿”。

清《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的金糕为当时“皇都饮食佳品”。

流传至今,最常见的山楂加工品除冰糖葫芦外,还有山楂糕、蜜饯、果脯、果丹皮、山楂片、山楂冻、山楂酱、山楂汁、果茶、罐头、酒等。

冰糖葫芦 (张和平、杜澎词 冯晓泉曲)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酸。

 站的高你就看得远,面对苍山来呼唤,气儿也顺那个心也宽,你就年轻二十年。

 糖葫芦好看它竹签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把幸福和团圆连成串,没有愁来没有烦。

 山里红它就滴溜溜的圆,圆圆葫芦冰糖儿连,吃了它治病又解馋,你就年轻二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