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248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

《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

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全国区级联考】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2021-2021学年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时间每天在我们手中飘逝,我们每天与时间把盏交臂,就觉得倏忽之间又是日薄西山,又是四时更替。

我们不得不打个寒颤,深深感慨:

时间最是公正而吝啬,它雕刻着丰富着人生,也消磨着销蚀着生命。

A.shūbózhànlìn

B.shōubóchànlìng

C.shōubáozhànlìng

D.shūbáochànlì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经典诗词是个广袤、深邃、绚丽多采的世界。

B.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纶的艺术品。

C.诚然,并非每个人都能站成直插云宵的擎天柱,并非每个人都能站成叱咤万里的风雷,但你至少能站成一种正气,一线坚贞,一份坦荡。

D.他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震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因此催生了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格局。

B.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C.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

D.《中国诗词大会》让国人领略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重温了千古传诵的中华诗词。

4.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B.《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人”和“来者”,都指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

C.“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

D.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送别友人的佳作,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与友人惜别之情。

二、句子默写

5.根据提示默写

①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

(《秋词》刘禹锡)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

(《浣溪沙》晏殊)

③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④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诸葛亮)

⑤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李白)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

(《无题》李商隐)

⑦而现在/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余光中)

⑧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三、语言表达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桌张明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活动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小组推荐他在全班展示学习成果,胆小的他却反复推辞。

你鼓励他说:

“______________”张明终于点了点头。

(要求: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含标点60字以内。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阅读”走进了千家万户。

人们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减少了,实体书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阅读”是不是比“传统纸质阅读”好呢?

请就此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四、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书中所写三位传主——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数代而不衰,作者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的崇高人格和广阔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整部作品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

8.下列各项填入空格正确的一项是()

选文出自的《名人传》,本段的主要内容是。

A.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介绍《名人传》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B.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概括三位传主的人生经历与崇高品质

C.德国作家罗曼·罗兰介绍《名人传》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D.德国作家罗曼·罗兰概括三位传主的人生经历与崇高品质

9.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不能忍受考验的人是无法教点什么给能忍受考验的人的。

”一句出自《名人传》中的《列夫·托尔斯泰》。

B.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作为音乐家、作曲家却耳朵失聪;最大的幸福是他战胜痛苦,创造出拥抱欢乐的《第九交响乐》。

C.《名人传》中的米开朗琪罗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曾写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作品。

D.《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

“古今之立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五、课外阅读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

“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

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

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

嗟!

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

“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

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

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②皂:

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

③圆:

圆滑。

④卿:

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

元结的堂弟。

⑥预:

参与。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有戏儿之器闻:

听说

B.及见之及:

等到

C.趋焚之趋:

追逐

D.长必好之好:

喜欢

11.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以悦婴儿

A.何以战(《曹刿论战》)

B.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12.下列句子,与“及见之,趋焚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B.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D.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13.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六、现代文阅读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

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

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

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

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

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

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

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

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

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

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

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

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

15.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1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

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1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

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

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

D.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①参加了一个助学公益活动,我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②女教师三十多岁,清秀的脸上带着几分腼腆,一说话就脸红,像山里入秋的枫叶。

谈话中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一所很偏僻的山村小学。

众人在感叹钦佩的同时,问她如何能坚守这么多年?

她说,也曾动摇过。

当初选择去山里,是被电影《凤凰琴》中那位扎根山区的女教师感动了。

她觉得自己就是女教师的影子,而大山就是她最厚实的梦。

于是,那年枫叶泛红的时候,她来到了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

③所谓学校,无非就是三间简陋的屋子,三十多个学生,一个黄土地操场,操场上一杆褪色的国旗。

除了她,就只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

山里的风景很美,山里的人们可亲。

谁家有了好吃的,都会让孩子拉她去家里。

学生们很懂事,也喜欢黏在她身边。

乡亲们就像她的亲人,即便自己几乎和外界失去联系,她仍很满足。

④直到第三年,她回城参加同学会,她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

无论是服装打扮,还是言谈举止,连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在别人讶异不解的眼神里都变得毫无底气。

同学问她,难道你要在山里呆一辈子?

轻轻的一句话,却重重地落在她的心上,一直沉到心底。

⑤走,还是留?

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

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现实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

一次次,父母和着眼泪的话语就像汹涌的潮水,把她一直以来坚固的心堤冲垮了。

⑥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

她向一直关心自己的老校长说出了这个决定。

老人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是该回去了,都三年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不到一天,村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⑦临走前一晚,屋外响起烈烈的风声。

不一会儿,大雨倾盆,噼哩啪啦的雨点砸在窗棂上。

她一夜未眠,脑海里浮现的满是白天孩子们哭花的泪脸。

⑧天终于还是亮了。

屋外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女人都来了。

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涟涟,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泥泞的土路铺上了一层厚厚软软的黄沙,泪眼望去,村里的男人们正在前方赶着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用铁锨铲……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⑨老校长走过来,说,妮啊,今天你走,我们也没能为你做太多,修修路,铺点沙,你能好走些。

⑩那天,大伙儿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

她的泪也一直流到山外。

⑾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来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乡亲们惊喜的招呼声里,在孩子们震耳的欢呼声中,她又踏着那条乡亲们用心为她铺的路,回来了。

她也要为乡亲们用心去铺一条路,一条让孩子们踩着坚实的步子,走出大山,去到外面世界的路。

⑿那次活动以后,我便时常想起那位山村女教师,想起那个铺路的故事。

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18.简要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1)主动请缨,执教山村。

(2)_______________。

(3)村民铺路,真情送行。

(4)_______________。

19.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

20.分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

21.认真阅读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写出女教师当时的心理活动。

(含标点60字以内。

2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七、作文

23.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命题作文

题目:

走近你才知道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2)半命题作文

题目:

读懂

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倏忽(shūhū);日薄西山(rìbóxīshān);寒颤(hánzhàn);吝啬(lìnsè)。

据此,答案为A。

2.D

【详解】

A.绚丽多采-绚丽多彩;

B.精巧绝纶-精巧绝伦;

C.云宵-云霄;

故选D。

3.B

【详解】

A.缺少主语,删掉“随着”和“因此”。

C.句式杂糅,可去掉“造成的”。

D.语序不当,先“重温了千古传诵的中华诗词”,后“领略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个逻辑顺序不可颠倒。

故选B。

4.D

【详解】

D.崔颢的《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据此,D项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5.便引诗情到碧霄似曾相识燕归来朔气传金柝苟全性命于乱世江入大荒流蜡炬成灰泪始干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详解】

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

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碧霄、燕、朔、柝、荒、蜡炬、经纶、窥、忘反”等字词容易写错。

6.示例:

张明,不要害怕,你搜集这么多资料,可以先在小组里试试,然后再到班上展示,我们给你加油。

大胆一点,好吗?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

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本题需围绕“鼓励张明大胆”组织语言。

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7.示例1:

“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好。

网上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更能满足个人的阅读需求,而纸质阅读则所受限制极多。

示例2:

“传统纸质阅读”比“网络阅读”好。

网上阅读对视神经的伤害极大,且更易疲劳,往往走马观花。

纸质阅读则可手捧一本书,适合慢慢赏读、品味。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

此类题目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作答本题时,可认为网络阅读好,也可认为传统阅读好,还可以认为各有利弊,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就行。

8.A

9.C

【分析】

8.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题目中的文本内容主要概述了《名人传》所写的主要内容。

据此,答案为A。

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学常识有识记。

C项,不是米开朗琪罗,是托尔斯泰。

故答案为C。

10.C

11.B

12.A

13.C

14.

(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

(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分析】

选自《唐文粹》作者:

元结年代:

10.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C“趋焚之”的“趋”是“快步走”。

故答案为C。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题目中的“以悦婴儿”中的“以”是“用来”;A项中“以”是“凭借”;B项中的“以”是“用来”;C项中的“以”是“比”;D项中的“以”是“因为”。

故选B。

1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

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及见之,趋焚之”是省略句。

A句是省略句;B句是被动句;C句是倒装句;D是判断句。

据此,答案为A。

1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C项,公植认为让婴儿戏耍圆转玩具,不是教孩子学习图画。

据此,答案为C。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安、知、言、以”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操、刑、乎”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

母亲就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

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把它烧了,并责怪元子说:

“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

‘宁可正直沦为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荣。

’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

‘我厌恶天是圆的。

’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并不圆啊。

他回答说:

‘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我也讨厌。

’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达必定爱好圆。

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直的品德。

唉、唉,次山啊!

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

我怎能知道次山你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一生呢?

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

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

“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交;唉!

我与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

15.C

16.D

17.B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C项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习惯成的记忆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

16.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找出相关语段,根据最后一段“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可知,这是用相对论来解释原因,属于人们的感觉,所以D选项说的是错误的。

17.本题综合考查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知识,这篇文章首先提出问题,说明了幼年时光去哪儿了,然后介绍了年龄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属于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所以B选项说的是错误的。

18.

(2)听从劝告,决定回城(4)毅然返乡,用心铺路

19.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两种选择比作纠结在一起的麻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教师去留两难的矛盾心理。

20.句子中运用“围、仰、拉、拽、哭”等一系列动词,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挽留老师的场景,表现了孩子对老师的不舍之情。

21.示例:

就这样走了吗?

孩子们需要我,乡亲们待我不薄啊!

叫我拿什么去回报他们?

乡亲们,我对不起你们,舍不得你们啊!

22.既指乡亲们为女教师用黄沙铺的路,包含着乡亲们感恩、尊师之情,体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及对女教师的感激之情;也指女教师决定回乡,用爱心为孩子们铺就一条成长之路,蕴含着女教师立志扎根山区、教书育人,让学生走出大山的奉献之心,体现了她献身山村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怀。

(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分析】

1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要在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找到关键的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什么事物怎么样”进行概括。

“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现实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

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