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560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docx

《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docx

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汇总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

经济效果与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特点

一、经济效果概述

经济效果是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包括三方面内容:

(1)经济效果是从经济的角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2)经济效果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也存在于社会再生产领域;(3)经济效果是从数量的角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进行评价。

因此,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讲求经济效果,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具体表现,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1.讲求经济效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

2.讲求经济效果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经济效果的类型

1.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

经济效果的计算公式:

经济效果=劳动成果(产出或所得)/劳动消耗(投入或所费)。

经济效果的临界值为1。

经济效益是指盈利或利益,表示产值、成本、利润和税收等因素之间的消长关系,是人们综合经济活动结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盈利性和满足需要相结合的效果。

因此,经济效益从实质上讲,是指经济效果的社会有效性的价值体现。

经济效益计算公式:

经济效益=劳动成果-劳动消耗=产出-投入=所得-所费

经济效益的临界值为0。

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区分:

(1)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经济效益的内涵较广,它是经济效果的延伸和扩张。

(2)使用经济效益重点在于满足需要这一前提下的盈利性,使用经济效果重点在于考察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比重。

(3)经济效果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是一个相对值;经济效益是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差,是一个绝对值。

(4)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反映所得与所费的关系。

但是,经济效果的实质是经济效率,它可以反映单项投入的效果,如土地生产率;也可以反映投入的综合效果,如资金生产率等。

经济效益的实质是盈利,它反映产值、成本、利润、税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经济活动的综合结果。

2.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

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的区分:

(1)社会经济效果指的是国家的经济效果,指国家整体和长远的经济效果;企业经济效果是指某个具体企业或部门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果。

(2)企业经济效果与社会经济效果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企业经济效果好,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企业经济效果好并不等于社会经济效果好,企业经济效果要服从于社会经济效果,企业或部门必须在保证宏观经济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果。

3.单项经济效果与综合经济效果

单项经济效果与综合经济效果的区分:

(1)单项经济效果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某项技术措施或生产某种产品所取得的经济效果。

综合经济效果不是各项单项经济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单项经济效果的有机综合。

(2)综合经济效果是各项有关技术因素对投入和产出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综合经济效果的目的在于从评价中寻找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的综合技术方案。

综合经济效果是建立在单项技术经济效果基础上的。

(3)一般提高单项技术经济效果是同提高综合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

一项单项技术取代另一项单项技术,在导致某项单项技术经济效果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综合技术经济效果的下降。

这时,单项经济效果应服从综合经济效果。

4.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是技术用于物质生产所能达到的技术要求的程度。

但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这一技术措施,不是取决于它的技术效果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经济效果的大小。

(2)一般来说,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技术效果好,经济效果亦好,如改进耕作制度,选用优良品种等。

(3)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有的地方采用先进的大型机械,功效高,技术效果好、但投资大,如果节约的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其经济效果并不好。

追求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这是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

5.农业技术效果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

农业技术效果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

(1)农业技术效果是指农业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的性能,技术满足特定目标的程度和最终产品的数量。

因此,农业技术效果可以表述为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物质成果或达到人们预期目标的程度。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因此,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属于社会经济范畴。

(3)由于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考察的内容和判别标准不同,技术经济效果可以区分为绝对技术经济效果和相对技术经济效果。

绝对技术经济效果是指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物质成果和劳动消耗的比较,它是通过经济临界值的分析来确定农业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大小。

相对技术经济效果是指两种技术方案之间的经济效果比较,或新方案与原方案经济效果之间的比较,它主要用于方案的选优。

其中,绝对技术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消耗≥1;相对技术经济效果=新方案的经济效果/原方案的经济效果≥1。

三、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具有如下特点:

(1)综合性。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大小受动植物生产发展规律和自然条件(如土壤肥力)的影响,经济效果必须尊重其生长发育客观规律。

(2)后效性(持续性)。

某些农业技术措施,其效果不仅表现在当时,往往有技术后效。

在考察经济效果时,要注意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的结合。

(3)多样性。

在进行经济效果评价时,要全面具体分析各种效果,体现出其多样性。

(4)波动性。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受大自然的影响。

(5)地域性:

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受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大。

同一生产技术在不同地区采用,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经济效果。

(6)递减性,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连续增加单项资源的投入,其经济效果逐步降低。

影响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基本因素:

(1)生产条件。

(2)生产经营方针。

(3)经营管理水平。

(4)社会条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

农业企业财务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障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益越有保证。

但如果流动比率太高,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资金过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企业获利能力。

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2时比较适宜。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所谓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后的余额。

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

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低于1时被认为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

其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它表明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2)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与股东提供的资金的相对关系,表明企业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

其计算公式为: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产权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3)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

它用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债务利息

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

通常用“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来近似计算。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

从长期来看,企业若想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

且比率越高,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

二、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资产管理效率是指企业管理和运用企业资产的效率。

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1)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

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一般情况下。

营业周期越短,说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越高。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资金占用额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一般来讲。

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

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其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资金占用水平越低。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对比分析方法,是指将调查和实验所收集到的各项农业经济效果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分组,根据可比性原则将性质相同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区别经济效果的大小,从而选择最优农业方案的一种方法。

比较分析法类型可细分为平行比较法、分组比较法和动态比较法三种。

比较方法:

(1)平行比较法是对不同方案,通过采用多个指标,列成平行表进行综合比较,评定其经济效果的优劣。

采用平行比较法的步骤是:

确定评价对象;选择评价指标;收集整理资料;列出平行比较表;综合比较分析并选出最优方案。

(2)分组比较法是按一定的标志进行分组,按每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优方案。

(3)动态比较法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资料,采用动态数列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经济现象中的依存关系和发展变化趋势的方法。

比较分析法内容:

(1)规模比较。

一定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自然条件要求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规模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劳动力,土地面积,产量、产值、资金占用等,而这些规模指标适用于不同经营条件,而我国当前主要选用土地面积作为种植业生产规模大小的衡量指标。

(2)水平比较。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投入水平,二是产出水平,具体表现为总量水平和平均水平。

总量水平如总产量、总产值,具体可以分为时点水平和时期水平。

平均水平如亩产量、亩成本,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典型水平和集中趋势,在获得平均水平指标时,应注意资料的代表性和个体差异性。

(3)速度比较,指某一社会经济现象在两个不同时间发展水平的比较,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化的相对程度。

(4)结构比较。

农业生产结构有三个层次: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即农村内部的一、二、三产业;二是农业内部结构即农、林、牧、副、渔结构以及种植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构;三是农业各部门内部的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

(5)效益比较主要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生产方案的实施要实现三个效益总体最大化。

当三者矛盾时,一般要求在保证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基础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试算分析法

试算分析法又称预算分析法,是指在生产方案实施前,根据各种定额、技术参数或历史资料,对新方案的预期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然后同标准方案进行比较,以评价新方案是否可行的分析方法。

由于试算分析法是同标准方案比较,因此又称为标准比较法。

试算分析法主要应用领域为:

(1)新旧技术或方案之间的试算和比较。

(2)各项新技术或方案之间的试算和比较;(3)各类投资方案的试算;(4)各种生产结构调整方案的试算等。

试算分析法的特点:

(1)一般用于新方案经济效益的事前预测性分析和评价,通过估算和愤怒系使新技术和新方案的实施具有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2)试算分析法是根据有关的技术参数、试验数据、历史资料对新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试算分析。

(3)是通过新方案与标准方案的比较,来分析新方案的可行性。

试算分析法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试算项目的正确选定;

(2)生产因素的正确选择和分析;(3)技术参数、试验参数、历史数据的审定和正确应用;(4)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5)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正确分析。

试算分析法的步骤:

(1)确定试算分析的目的、目标和范围。

(2)确定标准方案或基础方案作为对比的基础。

(3)收集、整理、审核、加工试算所需的数据资料。

(4)对试算对象进行定性分析,确定能反映试算方案本质特征的经济效果指标。

(5)确立计算指标的方法和公式,计算出反映经济效果的指标。

(6)将试算结果和标准方案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和结论。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多个因素逐一分解,分别计算每个因素对评价对象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其在分析每一因素对经济效果的作用时,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为前提。

其主要方法有连环替代法和指数加权法。

连环替代法是在多因素分析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而逐个分析其中一个因素变动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的计量方法。

指数加权法是利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指数变动关系,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计量分析方法。

以连环替代法而言,因素分析法的分析步骤是:

以原方案作为分析比较的基础,将新方案中的每一个指标,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基础上,逐次代替原方案中的同一指标,直到代替完最后一个因素为止,这样就可以计算出每个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程度。

应用因素分析法的注意事项:

(1)因素分析法只能用于分析和评价与对象直接相关的各个因素,如果因素与评价对象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则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2)因素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假定性。

(3)应合理确定因素的代替顺序。

(4)因素分析法应和其他分析法结合使用。

四、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对不同农业技术方案或措施,采用多个指标通过

“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和选优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

是用一个具体的数量分值对农业技术方案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再进行综合评价的分析方法。

综合评价法的特点在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1)选定评价指标。

(2)确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

评分等级一般采用五级评分,最好为5分,最差为1分。

(3)确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

权重一般采用百分数来表示,各指标的权重和为1。

(4)编制综合评分表,累加各方案总分,进行比较和选优,作出评价结论。

综合评价法的优点:

(1)综合性强。

综合评价法将多个指标通过抽象的评分法,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

(2)优越性多。

由于它对各个技术方案提出经济效果优劣的综合标准,因此选出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优的,但肯定是优越性较多的。

这种方法在方案选优中应用较为普遍、广泛。

(3)更加科学。

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在一起,使评选各种方案的依据更加充分。

(4)比较充分。

在综合评分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各指标得分的高低,体现各指标的优劣。

而且可以通过最后积分的高低,判断方案的优劣。

(5)实用性强。

通过权重的确定,把生产经营的目标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选择的方案更具有实用性。

应用注意事项:

(1)慎重选择参加评分的指标。

(2)慎重确定指标的权重。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一、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作用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有助于衡量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大小,有助于对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做出系统全面的评价,有助于比较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经济效果,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选择和应用指标。

二、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设置的原则

设置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的原则:

(1)要反映农业生产中各种生产资源和劳动成果之间的客观经济关系。

(2)要能全面地反映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复杂内容。

(3)要反映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4)要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总体经济目标。

(5)应保证整个体系中各个指标含义明确,计算简便。

三、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的构成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评价包括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

农业投入可以归结为土地、劳动和资金三种资源;农业产出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全部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从价值形态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全部产品或产值;二是净产品或净产值;三是剩余产品或利润。

按照不同的投入和产出,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三类。

土地生产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效果指标。

①土地生产率: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取得的产品量或价值量。

计算公式:

土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土地面积

常用的土地生产率指标: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或产值=农作物产量或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或产值=总产量或总产值/农耕地面积

单位农用地面积产值=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农用土地面积

②土地净产值率指标,排除了转入产品中生产资料价值的影响,它能确切地说明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水平。

计算公式:

土地净产率=(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

③土地盈利率反映了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消除了物化劳动和必要劳动消耗之后的影响,它表明了单位土地面积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能够综合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最终成果。

土地盈利率=(农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农用土地进行经济评价,还不能用凝结在土地上的劳动量与所取得的产量和产值表示,所以对土地投入只能采用占用土地面积而不能用价值量来表示,这是土地生产率指标的局限性。

(2)劳动生产率指标组

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用劳动占用或消耗与生产成果的比值来表示。

但是,由于目前物化劳动很难还原为劳动时间,物化劳动消耗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计算,目前常用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只反映单位活劳动所创造的农产品量或产值。

①劳动生产率指标。

计算公式:

劳动生产率=产品产量或产值/活劳动消费量

由于物化劳动还不能准确地还原为劳动时间,一般只采用单位活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个夸大了的指标。

②劳动净产值率指标,计算公式:

劳动净产值率=(产品产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活劳动消耗量

这一指标是指单位活劳动所生产的净产品数量,排除了物化劳动转移过来的价值的影响,能够确切地反映活劳动为社会所创造的新价值。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背诵:

农业企业利润分配

农业企业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内容

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利润分配的项目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盈余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

盈余公积金分为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第二,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

公司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要在提取公积金之后。

利润或股利的分配应以各投资者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额为依据,每一投资者或股东分得的利润或股利与其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份数成正比。

利润分配的顺序

公司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利润分配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第一,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第二,计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法定公积金按照净利润扣除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

公司用法定公积金转增资本时,转增后法定公积金的余额不得低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25%。

第三,计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任意公积金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提取和使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水平以及调整各年利润分配的波动,通过这种方法对投资者分利加以限制和调节。

第四,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净利润扣除上述项目后,再加上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即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公司应以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上述利润分配顺序,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

二、利润分配政策的评价与选择

公司制企业经常采用的分配政策主要有:

(1)剩余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

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金结构(最佳资金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金,先从净利润当中留用,后再将剩余的利润用于向投资者分配。

应遵循四个步骤:

①设定目标资金结构,即确定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的比率。

在此资金结构下,综合资金成本将达到最低水平。

②确定目标资金结构下投资所需的权益资金数额。

③最大限度地使用净利润来满足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金数额。

④投资方案所需的权益资金已经满足后若有剩余,再将其分配给投资者。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

奉行剩余股利政策,意味着公司只将剩余的净利润用于发放股利.这样做的根本理由是为了保持理想的资金结构,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2)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

这一股利政策是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固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的时期内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收益将会显著地、不可逆转地增长时,才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

采用这种政策的,大多数属于收益比较稳定或正处于成长期、信誉一般的公司。

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经营不善而就减少股利的情况。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

避免出现由于经营不善而削减股利的情况。

①稳定的股利向市场传递着公司正常发展的信息,有利于稳定股票的价格。

②稳定的股利额有利于投资者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

③稳定的股利政策考虑到股票市场会受到股东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为了使股利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即使推迟某些投资方案或者暂时偏离目标资金结构,也可能要比降低股利或降低股利增长率更为有利。

这种股利政策的缺点在于股利支付与公司盈利能力相脱节。

当盈利较低时仍要支付固定的股利,容易引起公司资金短缺,导致财务状况恶化;同时不能像剩余股利政策那样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

公司确定一个股利占净利润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

在这一股利政策下,各年股利额随公司经营的好坏而上下波动,获得较多盈利的年份股利额高,获得盈利少的年份股利额低。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

能够使股利与公司的盈利紧密地配合。

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真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股东。

但是,在这种政策下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极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觉,不利于公司股票价格的稳定与上涨。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的确定:

公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支付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盈利有较大幅度增加的年份,再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

但额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着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规定的股利支付率。

采用本政策的理由:

①这种股利政策使公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②这种股利政策可使那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每年至少可以得到虽然较低,但比较稳定的股利收入,从而吸引住这部分股东。

2016年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