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 》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536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 》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 》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 》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 》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 》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 》答案.docx

《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 》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 》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 》答案.docx

19届初二下语文《半期考试》答案

七中育才学校2019届八(下)语文半期考试试题

(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

出题人:

A谢丽云B卷姚世萍审题人:

谢丽云

教师卷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A.羁绊(jī)褶皱(zhě)缄默(jiān)风雪载途(zài)

B.晦暗(huì)斡旋(wò)龟裂(jūn)大彻大悟(chè)

C.归省(xǐng)追溯(sù)腐蚀(shì)夜深星阑(lán)

D.两栖(qī)狩猎(shòu)雾霭(ǎi)草木萌发(méng)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B)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C.它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D.瞧!

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

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惟幕的一角而已。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

A.在航空领域,他没有做出更多的成绩,竟那样目空一切,真是叫人不可思议。

B.进入青云塔内,一眼就看见石壁上刻着“青云直上”四个大字,似乎是在祝愿登塔人步步

高升。

这巧妙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C.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D.与会代表认为,政府说话应当一言九鼎,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从而取信于民。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学校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B.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昨天在新建的专属剧场首次演出,该剧以全新的演出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古今穿越”。

C.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掌握和理解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D.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A)

A.罔不因势象形象:

形象

B.尝贻余核舟一贻:

赠送

C.诎右臂支船诎:

通“屈”,弯曲

D.其船背稍夷夷: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左臂挂念珠倚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启窗而观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能以径寸之木以其境过清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不足为外人道也

7.下列的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

A.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B.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C.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译:

(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原来是简单的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赞美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B.“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下文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奇巧”展开的。

C.第2段写舱旁的小窗上刻的对联,共十六个字,既体现出雕刻者技艺精湛,更显出雕刻者暗扣核舟“大苏泛赤壁”主题的匠心独具,还增加了文学情趣。

D.船头部分,描写了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心理,对苏、黄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的豁达、放旷,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清高狂傲的感觉。

第II卷(其他类型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

①蒹葭萋萋,。

②,钟鼓乐之。

③,波撼岳阳城。

(2)请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和颈联(4分)

首联:

,。

颈联:

,。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水井与符号文化

①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

②“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

中国的传统观念视之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

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

同时,水井本身又恰恰位于地上而深入地下,井口小,如果人在其中,所见井上之天也就小。

这种特殊的空间视野便引申出“井”的又一重符号内涵,即坐井观天。

这一意思的形成是源于刚刚提到的水井作为“家国故园”的符号象征,集中体现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对人思想的禁锢、束缚,阻碍着人们超越现状、开创未来的脚步。

③佛教作为一件舶来品(指进口的货物),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借“井”喻理,常常体现了佛法无边的大智慧。

水井在佛家教义中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具备了普渡众生、解救众生于水火的拯救功能,成为一种身心归宿的象征。

④北京故宫里有一口水井,名为“珍妃井”。

关于这口井的传说是慈禧太后在杀害戊戌维新派志士后,对支持光绪变法的珍妃百般加害,并将其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走前令太监把珍妃推入井中溺死。

历史上关于珍妃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这口令珍妃香销玉殒的井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也是“水井”符号最为凄惨的一层表达,“井”常常成为受欺凌妇女最后的归宿。

“井”象征着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彼岸的家园,是她们灵魂与肉体最后的归依,同时也是她们悲惨命运的象征。

⑤水井通往地下,而地下世界是无人知晓的、神秘的,因此井也就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

特别是在中国的志怪小说中,并往往成为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象征,据此产生了很多关于神仙、鬼怪、隐士、异人的故事,如《搜神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等。

在正史当中也记录了不少关于井的怪异事情,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理想的永恒追求,井也因此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水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更是丰富多彩,在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概念,在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以飨读者,也许这可以成为你探索的一个起点。

10.通读全文,说说“井”具有哪几重文化符号的内涵?

(5分)

①故乡家园(故国家园)的象征;②坐井观天;③身心归宿的象征;④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的悲惨命运的象征;⑤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每点1分)

11.本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举例子,(1分)举了珍妃被推入水中溺死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水井是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的悲惨命运的象征。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分)

12.联系上文,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水井文化的探索发现。

(3分)

链接一:

据《汉书》记载,有一个叫孟通的县令,挖井得到一块白石,石头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字样。

后来,王莽以“新井自出”等十二符瑞出现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当起了皇帝。

链接二:

世博园内的智利馆巧思妙想,馆内挖井。

从井口向内张望,智利的风土人情,清晰可见,两园情谊,“一井相连”。

链接三:

古井是最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建筑。

我们要保护好井遗迹,做好井文章,把历史馈赠的这笔丰厚的遗产用好、用活。

这样,乡土中国才有她的乡土气、市井味。

参考答案

①在中国古代因为水井的神性、魔性,水井这一文化符号具有了较浓的政治色彩。

②如今水井的文化意义已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国界,井文化还可增进中外人民的友好情谊。

③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井遗迹,传承井文化。

(每点1分)

五、作文(60分)

13.朱自清的《春》展现了一个大地复苏、多姿多彩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唤醒了小弗郎士,促使他变得懂事成熟。

《紫藤萝瀑布》中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让作者觉醒,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醒”,一个有温度的文字:

山朗水润,万物苏醒;声声叮咛,爱的唤醒;点滴感悟,心灵觉醒;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醒来,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是一种成长……

请以“醒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B卷(50分)

一.诗歌鉴赏。

(共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寒夜

元·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①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注】①虚馆:

寂静的馆舍

1.有人认为“疏星冻霜空”中的“冻”字用得特别精妙,请品析其妙处。

(2分)

示例:

“冻”字形容散布在寒空里凝结不动的疏星,突显秋夜之寒(1分)表现了诗人孤凄清冷的愁绪(1分)。

2.“时闻一叶落”一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作用。

(2分)

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1分)。

正是万籁俱寂的夜里,所以偶然一片叶子飘落地面,其声音都能清晰听到(0.5分),生动表现了诗人旅居客店时辗转难眠的情状及思潮起伏很不平静的心绪(0.5分)。

【赏析】本诗写寒夜的清冷幽静,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前两句的疏星、流月、霜空,构成了一幅寥廓清冷的寒夜图,写出夜的深沉。

一个“冻”字,浓化了气氛,似乎霜天大地寒凝冰结了。

“流月湿林薄”,写月光如水流泻,仿佛把树林草地都浸湿了,“湿”字生动传神。

后两句用虚馆和闻叶落,既渲染了环境的寂静又烘托了“人不眠”。

揭傒斯的这首《寒夜作》,最令人欣赏的是一句“时闻一叶落”,落叶的声音很小,而一叶落的声音更小,还是“时闻”,真实反映了人不眠时,那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

寒夜寒,风冷星疏,朦胧之月让林子披上薄薄一层冷光,人员稀少的旅馆,更显得孤寂难耐。

这首诗,描写了人在他乡的无奈与悲凉,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联系到作者由宋入元,有改朝换代后的不适,“虚馆人不眠”,为官有朝不保夕之感,“时闻一叶落”,也在诗中隐隐表现出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2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际:

动词,交会,会合)(2分)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

B.缘染溪,斫榛莽缘:

沿着

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际:

边际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颓然:

跌倒的样子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的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却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

(每个分句各1分)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

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

这样以后(我)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

(第一二分句各1分,第三四分句1分)

5.西山宴游让作者有“始得”之感,作者究竟有哪些获得?

请分点概括回答。

(4分)

①从观赏自然景物方面而言,作者领略了西山的高峻特立;②从精神层面的收获而言,作者为西山高峻特立的形象所慑服,与万物合一,对人生的荣辱得失看得通达起来,因朝廷的贬谪所带来的恐惧也一扫而空。

(两个要点,每个方面各2分)

【全文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

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石头,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

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

喝的大醉。

喝醉后便进一步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

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

醒来之后就回家。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的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却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

我于是命令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

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衽席下。

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层层堆叠,没有一个景象能逃脱(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的。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边交会,从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

(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

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

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

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这样以后(我)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

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22分)

(一)名著阅读。

(4分)

6.根据傅雷的说法,《傅雷家书》中辑录的书信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其中的一点是_______。

(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写出其中的一点即给分,意思对即可。

(1)讨论音乐(艺术)

(2)激发青年人的感想(3)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4)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7.阅读《傅雷家书》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2分)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

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

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傅雷给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他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傅雷给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忧伤,学会泰然处之。

(1分)希望儿子成为乐观、坚强,敢于正视错误的人。

(1分)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完成8~11题。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

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

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

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

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

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

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

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

“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

”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

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

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

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

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

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

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

《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

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

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

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

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

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

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

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

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

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

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

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

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

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

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

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

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

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8.文章围绕“秋渐深”,展现了哪几幅自然图景?

请简要概括。

(每幅图用6个字回答)(6分)

①江畔白露满地;②树下桂香满衣;③山林落叶如毯;④田野稻草簇拥;⑤坡上艾草枯黄;⑥山上野菊烂漫(语意相近即可,每点1分,注意扣住“秋意”作答)

9.文章第⑦段插入回忆“我”幼年时的生活,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4分)

通过回忆幼年时奶奶带我采摘野菊花、找蒲公英的往事(1分),展现了秋日欢愉的童年生活,富有童真、童趣(1分),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故乡与奶奶的怀念(1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引出下文作者对人生的感怀(1分)(语意相近即可)

10.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作者将人生和文字比作秋天里的一棵树(1分),意在表明无论为文还是为人,成熟后都应像秋天的树一样,褪尽繁华,卸下绚丽,追求简朴、纯净(2分),这样才能获得沉静从容、开阔明朗的生命境界(1分)。

(语意相近即可)

11.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清新自然,真挚雅洁,蕴含了大美,也饱含了她对生活的深情”。

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示例一:

从选材角度看:

文章善于以小见大,在朴素自然的娓娓叙述中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比如作者笔下的“细密的榉树红叶”“相依相偎的稻草”“精致的晚菘”,无一不是平常的生活化的事物,却又充溢了生活的诗意与温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示例二:

从语言角度看: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细腻生动。

例如将节气和植物比成一对恋人,富有情趣;写收割后的稻草偎依在一起取暖,则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这些富有情味的细腻的描写,真挚雅洁,富有感染力。

示例三:

从主题角度看:

文章的主题深刻,富有人生启迪。

文章从自然的“秋渐深”写到人生和文字的“秋渐深”,蕴含着生活的大美,最后表达作者对简朴纯粹的生命境界的追求,揭示了人生的真谛,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任选一个角度均可,观点明确且源于文本计2分,阐释合理计2分)

四、语言运用。

(共12分)

12.阅读下面几则材料,从四个方面概括你的探究结果。

(4分)

【材料一】足球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神奇魔力的体育运动,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大运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经常参加比赛的球队约80万支,登记注册的运动员约4000万人,其中职业运动员约10万人,全球有狂热足球迷达8亿人,世界杯期间观看人数达20亿人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