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408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

全院各师范专业学时:

56学分:

3.5

课程性质:

公共课《教育学》是师范教育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第一至十五章,共十六个章节,每周3学时,授课18周,共计56个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44个学时,实践教学为12个学时。

章节

内容

课堂讲授

实践教学

课时

绪论

2

2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2

2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2

2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

2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

3

3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2

2

第六章

课程与课程改革

5

2

7

第七章

教学(上)

5

5

第八章

教学(中)

4

1

5

第九章

教学(下)

4

2

6

第十章

德育(上)

2

2

第十一章

德育(下)

3

2

5

第十二章

教师

2

2

4

第十三章

班主任工作

2

2

4

第十四章

课外活动

2

1

3

第十五章

学校管理

2

2

总计

--------------

44

12

56

教学方式:

以讲授法为主与讨论、探究、实践训练相结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典型的教育案例,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

绪论(2课时)

教学要求:

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点: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

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

参考阅读篇目:

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

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建议阅读:

《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师》、《教师教育研究》等报刊。

思考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2.怎样认识某些人的“没有学习教育学,工作干得也挺好”和“教育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等的说法?

3.教育学发展历程共有几个阶段?

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

4.研究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

怎样研究和学习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2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教育的本质,理解教育的特殊性;识记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活动的特点;了解教育的历史形态及其特点。

教学要点:

第一节教育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的起源

(一)两种错误的观点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孟禄

(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

(二)教育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教育质的规定性或本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三)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的概念和狭义的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三种历史形态。

参考阅读篇目:

1.郑金洲《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郝森林,劳动、人、教育的起源——辨析与探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

3.桂渊,教育起源、本质及其内部规律探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1

思考题:

1.教育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评价生物起源理论和心理起源理论。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3.试述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4.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

5.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如何?

各有什么特征?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2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辨证分析每一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的原因及其条件,从整体上理解各因素对人的发展关联意义,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要点: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涵义

人的发展也叫人的身心发展。

包括生理方面的发展和心理方面的发展。

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1、遗传因素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影响。

虽然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在身心发展中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影响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包括人化自然、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

(三)教育因素的影响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因为:

1、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可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和利用。

3、学校教育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并注意各阶段的衔接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阅读篇目:

1.查阅孟母三迁的典故。

2.[德]威特著,刘恒新译 ,《卡尔·威特的教育(珍藏本)》,京华出版社,2004版

思考题:

1.简述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2.为什么说学生即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请根据你的经验或你的见闻谈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怎样认识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

4.列举并分析现实中教育违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地主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要点:

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技术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二)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三)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文化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

(二)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

(二)教育具有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第四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在社会发展中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教育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表现为:

(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教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

课外教学实践:

调查了解当地教育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参考阅读篇目:

1.郑金洲,文化与教育:

两者关系的探讨,上饶师专学报1996,l

2.吴安春,朱小蔓,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时代转换及其现实意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卷3期。

思考题:

思考题:

1.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3.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4.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5.说明我国的教育必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6.试研究当地经济发展中哪些因素直接受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

第四章教育目的(3课时)

教学要求:

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制约性;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了解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素质教育。

教学要点: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概念

(一)广义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总设想或规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2、教育目的还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二)制定教育目的还要注意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主要有: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辨证统一论。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提出及其发展

二、我国当代教育目的基本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个性发展(三)“劳动者”、“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第五条

三、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第五条

四、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组成部分

(一)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参考阅读篇目:

1.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国发[2001]21号文件

思考题:

1.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2.试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3.人们依据什么确定教育目的?

4.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点是什么?

5.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方针是什么?

6.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2课时)

教学要求:

识记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分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了解癸卯学制、壬戌学制、现行学制。

教学要点: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状况

(五)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借鉴国外学制的经验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的衔接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老解放区的教育制度

三、新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参考阅读篇目:

1.康拾才,论制度化教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2期。

2.陈桂生,“制度化教育”评议,《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3.张红艳,制度化教育的终结—终身教育,《成人教育》,2008年第4期。

4.冯远理,我们该怎样看待义务教育,《教育文摘报》,2002年2月6日。

5.[日]干石保: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少年儿童研究》,2000年第10期,胡霞译。

思考题:

1.什么是学制?

制约学制建立的因素有哪些?

2.欧美现代学制有哪几种类型?

试加以评述。

3.简述当代学制改革的特征。

4.什么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有何特点?

第六章课程与课程改革(7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程的含义,树立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正确的课程观;熟悉我国中小学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我国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了解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我国实际理解当前的新课改;了解我国新课改的背景;理解我国新课改的目标、结构、标准和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二、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因素

(二)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和相应的教育政策因素

(三)民族传统和社会意识形态因素

(四)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分类

(五)学校内部的各种因素

三、我国中小学主要的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四、我国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三种形式。

第二节课程改革

一、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

(一)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二)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三)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个别差异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三)课程改革的结构

(四)课程改革的标准

(五)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

参考阅读篇目:

1.教育部2001年6月制定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思考题:

1.试述课程的概念。

2.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其特点。

3.简述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4.结合各自所学学科专业,分析相应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特点。

第七章教学(上)(5课时)

教学要求:

识记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能运用所学教学原则分析实际教学案例;

教学要点: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

(二)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新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关系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一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性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一)引起学习动机

(二)感知教材

(三)理解教材

(四)巩固知识

(五)运用知识

四、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三)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必然联系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参考阅读篇目:

思考题:

1.简述教学的概念

2.教学有哪些任务,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3.简述教学过程的性质。

4.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他们之间有何联系?

5.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第八章教学(中)(5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几对矛盾关系;了解历史上教学模式的几次重大演变;了解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国内中小学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熟悉其中一到两种模式,并运用到实际案例中;掌握课堂教学的几种基本策略;能够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模式和手段策略组织教学。

教学要点:

第一节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直观性原则

四、启发性原则

五、循序渐进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七、可接受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第二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

(一)传递—接受教学

(二)问题—发现式

(三)程序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参考阅读篇目:

1.杨乃虹主编,《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2.温彭年

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22卷5期-17-22页

思考题:

1.什么是教学原则?

它与教学过程的规律

2.简述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3.运用所学教学原则分析某一个实际教学案例。

4.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5.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如何选择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第九章教学(下)(6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并能简单评价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及辅助组织形式的意义和要求;熟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和评价等教学工作的四个基本环节及各方面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并熟练运用实际教学活动评价中。

了解并能简单评价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要点: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了许多教学组织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个别教学形式

(二)班级上课制

(三)分组教学制

(四)道尔顿制

(五)特朗普制

二、我国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二)教学的辅助形式

1、个别指导

2、现场教学

(三)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教师备课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

2、了解研究学生

3、考虑教法

在做好三方面工作基础上编制出三种教学计划: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

要上好课必须遵守如下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

2、合理地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3、正确地贯彻教学原则和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4、组织好教学活动

5、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批改作业

(四)课外辅导

第二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二、教学评价方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考查和考试两部分组成。

参考阅读篇目:

思考题:

1.教育史上有哪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请简单评价其优缺点。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及辅助组织形式和是什么?

操作上有哪些具体要求。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4.简述备课方面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第十章德育(上)(2课时)

教学要求:

识记德育的概念;了解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教学要点: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时代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

(一)学校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三)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第二节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一、德育的任务

(一)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

(二)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参考阅读篇目:

思考题:

1.德育的概念。

2.德育的任务有哪些?

3.简述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德育(下)(5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掌握知行统一、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等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能用所学原则分析实际德育案例;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理解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