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8022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docx

《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docx

自然资源学老师ppt整理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学?

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1)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系统。

2)自然资源学也是研究资源管理的科学

3、自然资源学的研究任务(水圈、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以也叫同心圈层。

2)**自然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2、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

3、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潜力

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

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6、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自然资源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一、自然资源问题关联域思考

1、表象:

人口过剩2、更深层次的因素

学科体系

三)两者间的关系

综合资源学与部门资源学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实质上综合资源学必然涉及具体资源研究,部门资源学也必然讨论自然资源学研究的一般性规律。

自然资源学研究总是在一定地域进行的,不同尺度的区域资源学(全球、国家、省、县)正是一定类别的综合资源学与一定层次的部门资源学在一定地域的具体实践与应用。

2、自然资源学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原理:

1、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2、物质循环原理3、地域分异规律原理4、因地制宜原理5、自然节律原理6、生态平衡原理7、林德曼定律原理8、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9、系统论原理

10、价值规律原理

2)新理论支柱

自然资源生态学理论、自然资源地理学理论、自然资源学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地质学理论

一、自然资源学的研究特点

(一)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区域性

(二)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学研究的综合性(三)资源系统的全球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国际性

(四)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2、自然资源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思维方法

(二)具体操作方法(三)定量方法与信息系统方法(四)方法体系

第四节:

自然资源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人类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历史演进

(一)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自然崇拜时期

(二)以开发地下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人本位与技术革命时期(三)以对自然开发利用有效配置为核心的现代可持续发展时期

2、自然资源学的起源与发展

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对自然资源记载描述时期、分学科进行自然资源研究的时期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时期

(二)具体操作方法

资源调查阶段--资源分类与区划阶段资源评价阶段资源规划阶段资源预测阶段资源决策阶段

1)资源调查方法

多种方式:

实地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建立实验站点,遥感调查等。

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最富成效的考察方式方法:

(1)在定性考察的同时,尽力采用遥感技术、系统工程与计算机等最新手段;

(2)实行室内分析与野外考察相结合;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要全面考察,又要典型调查,必要是实地观测;

(4)运用各种测试手段,获取定量的成果资料;

(5)组织精干小分队踏勘、以制定有效的考察计划;

(6)采取灵活的野外活动形式:

“野外定点,设立队部,集中管理,分组考察”;“统一安排,分组考察,期中小结、期终总结”。

2)资源分类与区划方法:

归纳法、聚类分析方法、主因子分析方法、最优分割法等。

3)资源评价方法

实质:

就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对资源进行鉴定和分等定级.

4)资源规划方法:

线性规划,非线性最优规划法,动态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等。

5)资源预测方法:

机制模型预测方法:

统计模型预测方法:

系统模型预测方法:

6)资源决策方法:

风险决策,层次分析法,专家系统等.

第二讲:

资源与资源系统

第1节:

资源的含义与本质,一、含义,辞海》对“资源”的解释:

“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财源。

”英文“资源”:

Resource

广义的资源:

英国,威廉·配第: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马克思:

“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恩格斯:

“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

狭义的资源:

UNEP:

“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美国,阿兰·兰德尔:

“资源是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本质:

社会化的效用性、对于人类的相对稀缺性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第2节:

资源系统的特征

资源分类系统:

按根本属性: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

按利用限度:

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按性能作用:

硬资源、软资源

自然资源:

“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

—金梅曼《世界资源与产业》

“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矿藏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辞海

自然资源包括: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点:

稀缺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产、气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技术革命)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

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黑龙江的耕地资源、山西的煤炭资源)

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山西吨媒生产成本是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中东的石油每桶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0、东北的林木采伐周期是南方的2倍)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东北地区重工

2、可再生(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更新)资源

可再生(更新)资源:

能连续或往复供应的资源。

恒定性的环境资源、可循环再生的环境资源、人类劳动的产物

不可再生(更新)资源:

相对于人类的自身的再生产及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的周期而言是不能再生的各种地质或半地质资源。

地质资源:

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

半地质资源:

土地、地下水

软资源和硬资源

提出这一体系的目的在于:

①将效用与稀缺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且更侧重于资源的稀缺性的质的差别。

②建立统一的资源开发模型。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当我们确定了某种自然物品为自然资源后,就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即这种自然资源能够为人类利用的数量有多少?

这就是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问题。

自然资源可得性度量是指自然资源可为人类利用的数量。

通常针对不同资源类型而使用不同的方法。

可更新资源的估算相对容易,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由于其分布的随机性和复杂性,以及探测技术的限制,因而它们的度量还不能满足需要。

1)资源基础:

矿物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或称理论上的最大资源量。

估算某些特殊的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的元素丰度或者说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重量(常用乘以1km深的地壳总重量)。

根据这一方法对某些矿物资源基础所做的估算结论如下表

2)探明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理解探明储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探明储量与开发技术条件及经济开采价值有关;

②在用已探明的储量预测资源寿命时,必须有两点假说:

一是地质勘探上不再有新的发现;二是生产目标、产品价格、技术等方面不变。

但是这两点都是很难做到的。

探明储量的影响因素

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利润要求、;勘探政策;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得性;需求水平;开采成本;资源产品的价格

3)条件储量:

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界限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全球资源日趋减少,矿产资源向“贫”、“细”和“杂”的方向发展;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矿床所在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④矿产品价格

(4)远景资源:

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估计远景资源的范围的常用方法是:

外推法。

即根据一定地质条件下过去生产的增长率和探明储量的增长率外推,或根据过去每钻井单位深度的发现率外推。

(5)理论资源:

在尚未勘察但具有有利地质条件的地区可能发现的资源量。

6)最终可采资源:

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为最终可采资源。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

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理论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持续能力:

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可持续利用最早应用于渔业和森林等可更新资源的研究上,指渔业的捕捞和森林的采伐量不能超过自然增长量,即不破坏资源基础的完整性,以给后代留下同样的资源利用机会(代际公平)。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维持持续产量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它意味着必须抑制当前的消费。

但其他方面本来可以得到增长的东西却会显著减少

3)吸收能力:

或同化能力,实际上是指环境的自净能力,它是指环境对被排入的废弃物及能量进行同化、消纳和吸收的能力,它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来实现的。

环境的自净作用是有限度的,即忍耐力极限,它是指环境自净的最大限度,废物的排弃量必须控制在这个限度内。

(4)承载力

承载力的概念是从畜牧业中引伸出来的。

最初是指一定面积的草场上可长期维持的牲畜头数,现在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种群(或人口)数量。

承载力的大小计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目标和资源利用的特定途径,取决于利用者所要求的生活标准和生活空间;此外,承载能力还受投入水平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区分几种不同的承载能力

生存承载能力:

保证生存,但不保证发展

最适承载能力:

保证生存,也保证发展

容限承载能力:

地域限制,需求限制

第一类硬资源与第二类硬资源的特点:

功能性:

第一类硬资源社会效应是第一位;

优效性:

第二类硬资源相对稀缺性是第一位;

可移动性:

第一类硬资源在空间上富集程度差异大;

附着性:

第二类硬资源,表现为宏观环境,对地理空间有极强“附着性”。

资源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还包括无形的资财

分类:

旧石器时代:

原始植物采集者、狩猎者

新石器时代:

农夫、养殖者

苏美尔、埃及、中国产生以金属为基础的技术

1886年,霍尔—埃鲁,电解精练过程的发明——铝土矿取得其资源地位

20世纪20年代—二战:

资本万能

二战后,陆地上的自然资源承受空前压力—寄希望于海洋资源

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自然资源概念发生变化。

近年,高新科技的发展及技术革新

注:

对某个人可能是具有真正重要价值的资源组分,对另一些人则可能是代价高昂的阻碍或是毫不相干的东西。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弗瑞斯特和米都斯认为:

随着世界人口的膨胀,随着生产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活动的总增长将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限制:

其一,地球上有限的面积;其二,资源稀缺的限制;其三,环境自净能力的限制。

此外,人类的科技水平和控制世界的能力。

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相对于人口数量增长,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人类的世代延续是无限的,而某些资源使用过后就不能再生;

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以及资源利用上的竞争,使得自然资源稀缺性表现的更为明显、现实。

自然资源的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

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也具有地域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就是所有这些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水、土壤和生物的地域分布主要受地带性因素影响,同时也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地质、矿产、地貌等主要受非地带性因素的控制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系统的每个要素都承担着特殊的作用,离开某一要素,系统的功能都将受到影响。

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维系在一起,如果某一流通环节出了故障,势必影响其他要素的功能发挥。

自然资源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各地区间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自然资源的多用性

大部分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用途,如森林…

并非自然资源所有的功能及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全面权衡,必须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借助系统分析手段,通过科学的优化来选择最佳方案。

自然资源的动态性

资源不断被消耗,同时又不断被发现;

大气、水、甚至固体物质在重力的统一作用下,进行“主动传布”,矿产资源、植物资源的“主动传布”能力十分有限;通过交通运输和类似方式完成被动传布状态下的资源扩散;

资源的地域分布总是存在非均衡性特征,势必存在事实上的资源浓度梯度,必然孕育着资源移动的潜在动力。

自然资源的社会性

自然资源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相联系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评价和开发利用,都受特定时间、空间所制约,这就是自然资源的社会性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在目标模式上大体有过三个时期:

增长时期、发展时期和可持续发展时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结构性稀缺,注重资源配置”——“资源稀缺,可持续发展”

储量有限的资源,对于自然资源来说,相当于耗竭性资源,对于人文资源,这种储量消耗主要表现为被占用

可更新资源处在快速的自发的循环过程中,其循环速度接近或大于人们的开发利用速度。

不可更新资源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虽有循环但其速度远逊于人类的开发利用速度。

容量有限的资源。

也可称可重复利用资源。

这类资源的重复利用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

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往往表现在“等待容量空出”方面。

其容量可用每单位当量的承载能力或服务能力来衡量,承载能力与承载内容及承载方式有关,因而称为各种专门的容量。

作为某种有效性或有利条件而且表现出相对稀缺性。

容量与环境的稳定有关。

作为生产要素,具有“传染扩散”性能。

四个重要特点:

载体依附性、非消耗性、可传染性、时效性

信息资源与技术资源不同的特点:

技术资源赋存于劳动力资源,而信息资源具有多种赋存形式。

信息资源的时效周期一般要短于技术资源。

信息资源一般不可替代,技术资源有很强的内部替代性。

区位和市场两种特殊软资源:

前者的有效性在于能够提高资源开发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后者则在于能够拉动经济发展指引资源开发方向,是经济活动的定向引力因子。

前者的稀缺性因为对空间(土。

地)的附着性;后者的稀缺性在于“饱和”

软资源特点:

知识性、创新性特征;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资源;具有共享性;快速更新性。

软资源的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使自然资源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1节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自然资源的稀缺和冲突已成为当代全球性问题

如果人类按照目前的速度消耗地球资源,那么到2050年人类将消耗掉相当于两个地球才能提供的全部自然资源。

——《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6-10-24)

1、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

中国态势

(一)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1)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2)1、总量大、类型多

——从耕地、森林、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太阳能、煤炭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体现

2、人均资源量少

——从人均耕地、森林、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煤炭资源等方面体现

3、空间分布不均

——东西差异:

耕地、森林、水资源(东部);能源、矿产、草地(西部)

——南北差异:

耕地、能源(北方);有色金属、水资源(南方)

4、资源禀赋欠佳

——除林地资源外,大部分资源质量较差

5、资源潜力可观

——地质演化历史复杂,成矿条件良好,预示着巨大的找矿远景和资源潜力;

——存在着大量矿产资源调查的空白区:

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深部地段(矿山:

700-1000m)

——能源和矿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节流潜力巨大

(2)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1、矿产资源

——供给保障程度不足

——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2、耕地资源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城市化工业化驱动;水土流失、沙漠化

——人均耕地面积锐减

3、水资源

——短缺、浪费现象严重

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

——土地退化:

沙漠化、土壤侵蚀、污染、盐碱化、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采矿废迹地

——环境污染

——生态功能降低、退化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目前已有337人遇难,1148人失踪;舟曲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

舟曲县城目前断水、断电、通讯不畅,急需大量救灾物资,救援行动已经展开。

从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事件背后,你看到了什么?

这是人类破坏自然和地球带来的恶果;这是人类破坏自然和地球带来的恶果;滑坡悬在头顶的利剑;砍伐生态环境超限破坏;过度开垦;坡地破坏地质环境

二、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

全球视野

1)自然资源的稀缺

(二)资源的冲突与争夺(三)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1)自然资源的稀缺

1、能源与矿物原料

——目前,人类使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

——化石能源供应的不可持续特性

——薪柴需求速度远远超出林木的更新速度

——众多非燃料矿物即将面临枯竭的危险

2、水资源

——全世界对水的需求呈倍数增长

——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特性,导致全球1/3的人口居住在面临中度至严重水源紧张的境地。

——水资源形势趋向恶化,生活中在中等或严重水源紧张的国家中人口比重将大幅度增加(2025年,占2/3)

3、食物资源

——人口剧增带来的粮食供应挑战

——现有技术水平带来的粮食产量增长停滞

——人均耕地面积的进一步锐减、农业用地质量的退化、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2)资源的冲突与争夺

1、需求持续增长与有限供给的冲突

2、资源争端

——多发于重要资源富集地,或存在于权属争议的地区(如同一流域上下游国家之间、资源富集的邻海国家之间)

——重要的资源运输通道的争夺

——因资源之争而引发的战争、政治斡旋……

尼罗河水资源之争:

尼罗河全长6695公里,流经10个国家,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自古以来,尼罗河孕育了埃及文明。

如今,埃及8000万人口中的绝大部分都生活在尼罗河沿岸。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写道: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埃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每年850立方米,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的世界水资源贫困线。

到2017年,尼罗河将为埃及提供80.5%的水资源,对于埃及来说,尼罗河水关乎国家安全。

如何分配宝贵的尼罗河水资源,成为尼罗河流域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北冰洋五国讨论北极争端

(3)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1、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

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2009年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显示:

2、土地退化:

①土地侵蚀(水土流失);②土地沙漠化;③土地盐碱化。

④土地次生潜育化。

⑤土地污染。

“土地退化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亦有重要影响,因为生物质和有机质的丧失向大气释放碳并影响土壤的质量及其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ParvizKoohafkan(世界粮农组织土地司)

3、水环境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中国十大水污染事件:

淮河水污染事件(1994年,停止供水达54天,600亿投入,10年治理)

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故(2004年,含大量氨氮的工艺冷凝液流入污染,直接经济损失2.19亿)

河南濮阳多年喝不上“放心水”(2004年黄河取水口被污染,受灾40万)

北江镉污染事故(2005年,冶炼厂超标排放含镉废水,超标12倍)

重庆綦河水污染(硫酸厂排水污染,受灾3万居民,停水2天)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5年,100吨苯、苯胺和硝基苯流入)

白洋淀死鱼事件(2006年,9.6万亩水域污染,鱼类、水草大批量死亡)

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2006年,砷超标10倍,8万人受灾)

太湖水污染事件(2007年,富营养化)

江苏沭阳水污染(2007年,水氨氮超标,20万人受灾,停水40小时)

由于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大坝在提供水和电力的同时,还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由于大坝及其附属水利设施的建设,导致了众多淡水栖息地和物种的丧失。

4、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

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健康:

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亚健康:

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健康:

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生态系统在短期内无法恢复。

讨论题之一

如何看待自然资源稀缺性问题?

[稀缺性]是指在某一特定时——空里,特定资源的总体有限性相对于人类欲望无限性及欲望的无限增长而言,特定时——空里有限的资源大大小于人类满足欲望的总体需求。

人类离开了资源,人类从自然可以得到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种族维持的足够的,甚至可以说过剩的能量。

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

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这种追求本身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

自然资源稀缺会带来哪些层面的冲突?

缓和这些冲突的途径是什么?

请从资源角度分析中国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

人类、资源、发展和自然灾害是紧密联系的。

人类要发展就要利用资源,在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有余各种原因导致了自然灾害。

随着中国人口和汽车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对石油和煤等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最近中国对石油、煤、电普遍紧张,加上现在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能源紧张也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对原油的需求量年年递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这样就导致了人们的掠夺式开采资源,致使现在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许多基本资源正在枯竭,环境退化日益严重。

中国的资源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许多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质量不高,破坏和浪费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