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899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x

《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docx

整理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

第二章运动系统生理、功能解剖

第一节骨骼的解剖

[总论]

一、骨骼的分类

成人的骨共206块。

按其在体内的位置,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的附肢骨三部分,前二者合称为中轴骨。

如按骨的形态,则又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四类。

(图2--1)

1.长骨

呈管状,主要分布于四肢。

由于长度大,在肌肉的牵引下,其运动幅度也大。

长骨有一体两端,体又名骨干,内有空腔即髓腔,体的一定部位常有血管出入的滋养孔;端又名骺,往往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

小儿长骨的干与骺之间夹有一层软骨,称骺软骨。

骺软骨能不断增生,又不断骨化,使骨的长度增长。

成年后骨软骨骨化,骨干与骺愈合,骨的长度即不再增长,原骺软骨处留有一线状痕迹,称为骺线。

2.短骨

一般呈立方形,多位于既承受重量又运动复杂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

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常构成体腔的壁,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保护脑,胸骨和肋骨保护心、肺等。

4.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如椎骨和某些颅骨。

有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空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等。

二、骨骼的构造与功能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血管、神经等构成。

1.骨质

是骨的主要成分,分密质和松质两种。

密质致密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松质是海绵状,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不同类型的骨,密质和松质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长骨的骨干主要由密质构成,形成较厚的管状壁,管腔即髓腔。

密质由骨干中间向两端逐渐变薄,到骺端主要由松质构成,仅在表面有一层薄层密质。

短骨的结构基本与长骨两端相似,表层为密质,内部为松质。

扁骨由内、外两层密质中间夹着一层松质构成。

颅盖骨密质构成外板和内板,中间的松质称板障。

2.骨膜

是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紧贴在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

骨膜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故感觉敏锐,对骨的营养和生长有重要作用。

幼年时期骨膜内面的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的生长,使骨不断加粗;成年后转为静止状态,但它终生保持分化能力,一旦发生骨折,又可重新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骨痂,使骨折断端愈合。

当骨膜剥离后,骨不易修复,甚至可能发生坏死。

3.骨髓

充填于髓腔和松质的网眼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含大量脂肪组织。

在胎儿和幼儿时期,全部髓腔和松质的网眼内都是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约5~7岁),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成为黄骨髓,红骨髓仅保留在中轴骨、肢带骨及股骨和肱骨近端的松质内,继续造血。

因此临床上常在髂骨和胸骨作骨髓穿刺,抽出骨髓进行检查,以协助诊断。

患某种贫血症时,黄骨髓可重新转化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构成。

有机物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

骨胶原纤维在骨板中呈层状排列,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

无机盐主要是磷酸钙、硫酸钙、氟化钙、氯化钙等,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

成人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比例适当,使骨具有很大的硬度和一定的韧性。

幼年时期,骨组织中的有机质相对较多,因此小儿骨柔韧性大而坚硬度小,易受压而发生变形。

遇到暴力,可折而不断,形成青枝状骨折。

老年人骨折则相反,含有机质少,而无机盐类相对较多,脆性大,韧性小,容易骨折。

[躯干骨]

一、椎骨

幼年时,共有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及尾椎4块。

随着年龄的增长,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尾椎也融合成1块尾骨。

所有椎骨发生来源相同,基本形态相似,只是由于所处部位和相邻结构不同,承受压力各异,各椎骨的大小、形态才出现了分化。

(一)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

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椎体之间、椎弓之间分别借软骨和韧带封闭),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椎体呈短圆柱状,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为松质,表面有薄层密质。

椎弓呈弓形,有1对椎弓根和1对椎弓板构成。

椎弓根是椎弓连于椎体的缩窄部分,根的上、下缘各有一个切迹叫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

椎弓根后方的骨板为椎弓板,两侧的椎弓板在中线结合。

从椎弓上发出7个突起:

棘突1个,在正中线上突向后方或后下方;横突1对,由椎弓根和椎弓板相接处伸向两侧;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为椎弓根和椎弓板相接处分别伸向上方和下方的各1对突起,各关节突都有关节面,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和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组成关节突关节。

(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

椎体小,呈椭圆形。

第3~7颈椎体上面两侧缘向上突起称为椎体钩。

若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侧缘相接,则形成钩椎关节,即所谓“Luschka”关节,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的症状。

颈椎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为横突孔,有椎动、静脉通过。

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第7颈椎的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可在皮下摸到,故称隆椎,常作为计数棘突的标志。

第一颈椎又名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

前弓短、后弓长。

前弓后面有1个小关节面称齿突凹,与第2颈椎的齿突相关节。

侧块的上面有1对上关节面,与枕骨髁相关节;下面有1对下关节面与第2颈椎的上关节面相关节。

第二颈椎又名枢椎,其特点为自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

(图2--2)

2.胸椎

椎体呈心形,椎体两侧有与肋头相关节的半圆形浅凹,称为肋凹;在横突尖端的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构成关节。

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互相掩盖,呈叠瓦状。

(图2--3)

3.腰椎

锥体粗壮,呈肾形,椎弓相对较小。

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矢状位。

棘突呈板状,直伸向后,棘突间空隙较大,临床上常在下位腰椎棘突之间作腰椎穿刺。

(图2--4)

4.骶骨

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

可分为1底、1尖、2面(前为盆面、后为背侧面)和2侧部,中央有骶管,纵贯骶骨全长。

骶骨底向上,在中央有一粗面,与第5腰椎椎体相接,粗面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

骶骨尖向前下,与尾骨相连接。

盆面光滑凹陷,中部有上下并列的4条横线,是各骶椎体融合骨化的痕迹。

横线的两侧有4对骶前孔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支通过。

背侧面凸隆,正中线上有由棘突愈合形成的骶正中嵴,此嵴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是骶管的下口。

骶管裂孔两侧向下方形成的骨突称骶角,可在体表摸到,临床常用骶角作为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进行骶管麻醉。

背侧面也有4对与骶管相通的骶后孔,有骶神经后支通过。

骶骨的侧面上方有耳状面与髂骨构成骶髂关节。

5.尾骨

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

略呈三角形,底朝上接骶骨,尖超下。

二、胸骨

是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骨,由上而下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胸骨前面微凸,后面微凹,两侧接上位7对肋软骨。

胸骨柄上缘中份凹陷为颈静脉切迹。

上缘的外侧份为锁切迹,与锁骨相关节。

柄外侧缘上份接第1肋软骨。

胸骨柄和体相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横峭,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第2肋软骨连于此角的两侧,所以胸骨角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胸骨角还正对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胸骨体侧缘接第2~7肋软骨。

剑突扁而薄,形态变化大,下端游离,幼年时为软骨,老年后才完全骨化。

三、肋

共有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

第1~7对肋的前端与胸骨相连,称为真肋;第8~12对肋不与胸骨相连,称为假肋,其中的8~10对的前端以肋软骨依次连接以上位的肋软骨,形成肋弓。

而第11、12对肋甚短,末端游离,称浮肋。

1.肋骨

为细长的弓形扁骨,可分为后端、前端和体三部分。

后端包括肋头、肋颈和肋结节。

肋骨后端稍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相关节。

肋头外侧稍缩窄称肋颈。

肋结节位于肋颈与肋体之间,有关节面与横突肋相关节。

肋体扁薄,分内、外面和上、下缘。

距肋颈不远,有一曲度最大处,称肋角。

肋的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为肋间血管和神经的压迹。

肋骨前端连肋软骨。

第1肋骨宽而短,分上、下面和内、外缘。

在上面近内缘处有前斜角肌结节,为同名肌附着处。

其前、后各有一浅沟,分别为锁骨下静脉沟和锁骨下动脉沟,有同名血管通过。

第2肋骨为第1肋骨和普通肋骨的过度型。

第11、12肋骨短小,无肋颈及肋结节,肋沟浅平或无沟。

2.肋软骨

连于各肋骨的前端,终生不骨化。

[上肢骨]

一、上肢带骨

1.锁骨

呈“S”形弯曲,架于胸廓前上方,全长可在体表扪到。

内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相关节。

外端扁平,为肩峰端,有大小关节面与肩胛骨肩峰相关节。

内侧2/3凸向前,呈三棱棒形;外侧1/3凸向后,呈扁平形。

锁骨将肩胛骨撑于胸廓之外,以保证上肢的灵活运动。

锁骨骨折多在中、内1/3交界处。

(图2--5)

2.肩胛骨

为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到7肋骨之间。

可分2面、3缘和3个角。

腹侧面或助面与胸廓相对,为一大浅窝,称肩胛下窝。

背侧有一横嵴,称肩胛冈,冈上、下方的浅窝,分别称为冈上窝和冈下窝。

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称肩峰,与锁骨外侧端相接,上缘短而薄,外侧份有肩胛切迹,更外侧有指状突起称喙突;内侧缘薄而锐利,又称脊柱缘。

外侧缘肥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

上缘与脊柱缘会合处,平对第2肋。

下角为脊柱缘与腋缘会合处,平对第7助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

外侧角为腋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朝外侧方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

盂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

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内侧缘及喙突都可在体表扪到。

(图2--6)

二、自由上肢骨

(一)肱骨

分1体及上下两端。

上端有朝向上后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

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解剖颈。

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向下各延伸一嵴,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

两结节间有1纵沟称结节间沟。

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肱骨体上半部呈圆柱形,下半部呈三棱柱形,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

后面中部,有1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通过,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

内侧缘近中点处有开口向上的滋养孔。

肱骨下端前后扁薄,略弯向前方,末端有两个关节面,靠内侧的是肱骨滑车,与尺骨构成关节,靠外侧的是肱骨小头,与桡骨形成关节。

前面在滑车的上方有冠突窝,肱骨小头上方有桡窝,当前臂屈曲时,分别容纳尺骨的冠突和桡骨头。

后面有一深窝,名鹰状窝,当前臂伸直时容纳尺骨鹰嘴。

关节面的两侧膨大突起,内侧的是内上髁,外侧的是外上髁,均为肌肉附着处。

内上髁后面有1浅沟,为尺神经沟,有同名神经通过,当内上髁骨折时,此神经易受损伤。

(图2--7)

(二)前臂骨

前臂有桡骨和尺骨,在解剖位置时,桡、尺两骨平行排列,桡骨在外,尺骨在内,尺骨上端粗而下端细,主要参与肘关节的构成,相反,桡骨上端细而下端粗,主要参与腕关节的构成。

1.桡骨

上端细小,有稍膨大之桡骨头,其上面凹陷,为上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

头的周缘为环状关节面,和尺骨组成桡-尺近侧关节。

头下方为缩细的桡骨颈。

颈、体相交处的前内侧有粗糙隆起,称桡骨粗隆,为肱二头肌腱所附着。

桡骨下端粗大,其外缘下突成为茎突,在腕部外侧可摸到,内侧面有弧形凹陷,其关节面即尺切迹,与尺骨小头构成桡-尺远侧关节。

下面凹陷为腕关节面,接近桡侧腕骨,构成桡-腕关节。

(图2--8)

2.尺骨

上端粗大,前后各有1个骨突,后方大,略呈钩状名鹰嘴,前方小,名冠突,两突之间大而凹陷的关节面叫滑车切迹,肱骨滑车嵌于此切迹中。

上端外侧缘有凹陷的关节面,是桡切迹,与桡骨相关节。

冠突前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

尺骨下端稍膨大,为尺骨头,亦具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

尺骨头的后内侧有1个向下的突起称茎突,在腕内侧可摸到。

(图2--8)

(三)手骨

体形小,数目多,连接复杂,由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

1.腕骨

共有8块,分为2列,每列4块。

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腕豆骨,豌豆骨位于三角骨的掌面。

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舟、月、三角骨的近侧面共同形成凸隆的关节头,与桡骨的腕关节面构成桡-腕关节。

2.掌骨

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

掌骨也分1体2端,近侧端叫掌骨底,与腕骨形成腕-掌关节。

其中第1掌骨底为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对应关节面构成拇指腕-掌关节。

掌骨远侧端叫掌骨小头,具有球形关节面。

3.指骨

拇指为2节,其余2~5指各有3节,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及远节指骨。

每节指骨也分为底、体、远侧端3部分。

近、中节指骨远端的关节面呈滑车形式。

远节指骨的远侧端稍膨大且粗糙,称为远节指骨粗隆。

[下肢骨]

下肢骨由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组成,两侧共计62块。

一、下肢带骨

每侧各有1块髋骨。

髋骨是形状不规则的扁骨,构成骨盆的前壁和侧壁。

髋骨的外侧面有一深窝,叫髋臼,其关节面与股骨头相关节。

髋骨的前下份有1大孔,叫闭孔。

幼年时期的髋骨,由上方的髂骨、前下方的耻骨和后下方的坐骨组成,3者在髋臼处以软骨相连,到16岁前后,软骨骨化而融合为1块髋骨。

(图2--9)

1.髂骨

分为体及翼两部分。

髂骨体肥厚,占髋臼的上2/5部分。

髂骨翼扁而宽,上缘增厚称为髂翼。

髂翼的上缘厚称髂棘,其前、后端分别叫髂前上棘、髂后上棘;二者的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叫髂前下棘、髂后下棘。

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向外侧的突起,叫髂结节,临床上常在它和髂前上棘之间的中点处作骨髓穿刺。

整个髂嵴在活体均可摸到,髂前上棘更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髂骨翼的内侧面,前方稍凹陷,叫髂窝,其下界为斜行的弓状线。

髂窝的后下方,有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

耳状面下方的骨缘深陷,叫坐骨大切迹。

2.坐骨

分体和支两部分。

坐骨体粗壮,其上部占髋臼的后下2/5部分,其下部肥厚而粗糙,叫坐骨结节,髋关节屈曲时易于摸到。

体的后缘有1尖的突起,叫坐骨棘。

坐骨棘下方,与坐骨结节之间的小凹陷骨缘,叫坐骨小切迹;而坐骨棘上方则有属于髂骨的坐骨大切迹。

坐骨支是从坐骨结节伸向前、内、上方骨板,与耻骨下支相连而围成闭孔。

3.耻骨

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

体组成髋臼前下1/5,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由此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成为耻骨下支。

耻骨上支上面有一条锐嵴,称耻骨梳,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终于耻骨结节,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耻骨结节到中线的粗钝上缘称耻骨嵴,也可在体表扪到。

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两侧联合面借软骨相接,构成耻骨联合。

耻骨下支伸向后下外,与坐骨支结合,这样,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

髋臼由髂、坐、耻骨3骨的体合成,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

二、自由下肢骨

1.股骨

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体高的1/4,分1体2端。

上端有朝向内上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

头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头凹。

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

颈与体相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有肌肉附着。

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

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到。

股骨体略弓向前,上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

体后面有纵行骨嵴,为粗线。

此线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上内侧延续为耻骨肌线。

粗线下端也分为内、外2线,2线间的骨面为腘面。

粗线中点附近,有口朝下的滋养孔。

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为内侧髁和外侧髁。

内、外侧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关节面。

两髁前方的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与髌骨相接。

两髁后分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

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称收肌结节。

它们都是在体表可扪到的重要标志。

(图2--10)

2.髌骨

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

髌骨可在体表扪到。

3.胫骨

位于小腿内侧,是粗大的长骨,分1体2端。

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髁相关节。

两个关节面之间的粗糙小隆起,称髁间隆起。

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

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

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于体表可扪到。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较锐的前缘和内侧面直接位于皮下,外侧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称骨间缘,后面上份有斜向内下的比目鱼肌线;体上、中1/3交界处附近,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

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有1突起,称内踝。

下端下面和内踝外面有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

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

内髁可在体表扪到。

(图2--11)

4.腓骨

腓骨细长,位于胫骨外后方,分1体2端。

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

头下方缩窄,称腓骨颈。

体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

体内侧近中点处,有向上开口的滋养孔。

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腓骨头和外踝都可在体表扪到。

(图2--11)

5.足骨

可分为跗骨、跖骨及趾骨。

(1)跗骨

共7块,近侧列有距骨和跟骨,远侧列由胫侧向腓侧依次为第1、2、3楔骨及骰骨。

近侧列和远侧列之间有1块舟骨。

距骨居于其它跗骨之上,分为头、体、颈三部。

头在前与舟骨相接;体的上面是距骨滑车,与胫、腓骨构成踝关节;头、体之间稍细部分为距骨颈。

跟骨为最大的跗骨,位于距骨的下方,前面与骰骨相关节,后面向下突起为跟结节。

舟骨位于距骨头前方。

骰骨呈立方形,位于跟骨前方,舟骨的外侧。

楔骨呈楔形,共3块,在舟骨之前,由胫侧向腓侧依次排列。

(2)跖骨

位于足的中间部,相当于手的掌骨,共5块,由内向外依次为第1~5跖骨。

(3)趾骨

共14块,相当于手的指骨,但都较短小。

第二节关节解剖

[关节形成与发育]

人胚胎6周时,关节雏形已开始出现。

当肢体出现活动,在成软骨骨骼中发生裂隙;当胚胎10周时,间充质细胞迅速组成可被识别的关节结构,如进一步发展为滑膜型关节,裂隙结构逐渐形成一个腔,腔的外壁,通过软骨膜与骨膜逐渐分化为纤维关节囊和韧带结构,而腔内壁间充质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滑膜结构,裂隙内残余部分覆盖在两相对骨端表面,以后发育成为关节软骨或软骨板。

出生时,两骨端软骨骨骺有血管浸润,随即骨骺中央出现第二骨化中心,又称骨核。

环绕在骨核周围软骨组成一球面状生长板,骨端生长板即发育成为关节软骨。

出生1周岁时,关节软骨已达到一定厚度,表浅区终止增殖,而其深层区骨骺仍将逐渐发育,最后生长为成骨结构。

年幼儿童关节软骨为光滑无色,呈半透明,富有弹性组织。

关节软骨是一个高度特殊形式的结缔形式的结缔组织,它无神经、无淋巴,也不与血管系统直接接触,关节软骨主要有软骨细胞以及由它所分泌的基质所组成。

至出生后6个月,蛋白合成率逐渐趋向缓慢,达到相对恒定状态。

而当软骨深层软骨钙化区与非钙化区之间出现深色的嗜碱性染色潮标标记时,表明关节软骨已趋成熟,血管不再进入渗透。

关节软骨潮标下的软骨出现钙化,同时出现软骨下骨板。

当关节软骨达到成熟以后,正常关节软骨细胞不再发生有丝分裂,就像神经或肌肉组织一样,在整个生命阶段中,不再为细胞的消耗而补偿。

但与神经、肌肉组织所不一样的是,当关节软骨遭受到异常刺激,如激素或机械应力后,它即能够重新出现DNA合成。

但是这种修复过程所产生的基质的量和质是有限的,还不足以防止受损软骨进一步破坏。

[关节的分类]

一、根据连接方式分类

可将关节分为直接连接关节和间接连接关节两大类。

(一)直接连结

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纤维连结

两骨之间以纤维结缔组织相连结,包括韧带连结与缝连接。

韧带连结,依靠连结两骨的纤维结缔组织比较长,而形成韧带或膜。

缝连结,系指连结两骨的纤维结缔组织很薄,有时骨化,成为骨性结合。

2.软骨连结

两骨之间借软骨连结。

根据软骨种类的不同,又分为透明软骨结合和纤维伴骨联合。

前者的代表有蝶枕结合,这种结合发育到一定年龄可分化成为骨性结合;后者的代表为椎间盘。

3.骨性结合

两骨之间以骨组织连结。

常由软骨结合或纤维连结骨化而成。

如骶椎各椎体之间的融合与颅骨缝的骨化。

(二)间接连结

相对两骨的骨面间相互分离,而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互连结。

这是骨连结的最高形式,其正规名称是滑膜关节,一般称为动关节。

二、根据关节的活动性分类

1.不动关节

主要指颅骨缝等一类关节。

由于两骨间相互紧密交锁,不允许有可见的运动。

此类关节相当于以上分类中的缝和骨性结合。

2.微动关节

主要为纤维软骨结合。

与不动关节相比,此类关节允许有轻微的运动,其代表为椎间盘、耻骨联合和骶骼关节下1/3的部分。

3.活动关节

即以上分类中的间接连结关节或动关节,是关节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

由于这类关节都具有一层滑膜并含有滑液,又被称为滑膜关节。

三、根据关节部位分类

可分为中轴关节与外周关节二类。

1.中轴关节

即脊柱的连结,有直接连结(软骨、韧带)和间接连结两种方式。

如椎间盘(纤维软骨联合)、各种韧带对脊柱的连结与固定、关节突关节、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等。

2.外周关节

指与脊柱关节相对应的四肢的大小关节,如膝、踝、肘、肩、腕、掌指(跖趾)和指(趾)间关节等,均属于滑膜关节。

四、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分类

可将滑膜关节分为三大类。

1.单轴关节

此类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关节仅能围绕此轴做与之垂面内的运动。

这类关节包括:

(1)屈戍关节:

如指关节;

(2)车轴关节:

如尺桡近侧关节。

2.双轴关节

关节有两个互为垂直的运动轴,能对此二轴做互相垂直的两个面内的运动。

双轴关节的基本形式有:

(l)椭圆关节:

如桡腕关节;

(2)鞍状关节:

如拇腕掌关节。

3.多轴关节

此类关节面常是球面的一部分,具有三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

其基本形式是:

(l)球窝关节:

如肩关节;

(2)杵臼关节:

如髋关节;

(3)平面关节:

如腕骨间关节。

[滑膜关节的宏观结构]

滑膜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级分化形式,以相对骨面间是互相分离或具有间隙为其特点,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互相连结。

一、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

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个部分。

1.关节面

每1个关节至少包括2个关节面,一般为一凸一凹,凸者为关节头,凹者为关节窝。

关节面上被覆关节软骨。

关节软骨多数由透明软骨构成,少数为纤维软骨,表面光滑,深部则与关节面紧密相连。

关节软骨厚度约为2~7mm,其厚薄因不同的关节和不同的年龄而异,而且在同一个关节中,关节软骨的不同部分的厚度亦不相同,使之与邻接关节面更相适应。

关节软骨有弹性,能承受负荷和吸收震荡。

关节软骨表面光滑,覆以少量滑液,两软骨之间的磨擦系数常小于0.002,比两个冰面之间的磨擦系数还小,故利于活动。

关节软骨无血管、无神经,其营养由滑液和关节囊滑膜层的血管渗透供给。

2.关节囊

呈袋状,附着于关节面周缘的骨面,并与骨膜融合续连。

它包围关节,使之与邻近的结构隔开。

关节囊分内、外二层。

外层为纤维层,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富有血管、神经、淋巴管。

纤维层的表面,某些部位增厚成为韧带,以加强连结,其厚薄、松紧程度与关节的作用相适应。

内层为滑膜层,由平滑光亮、薄而柔润的疏松结缔组织膜构成。

贴于纤维层的内面,其边缘附着于关节软骨的周缘。

除关节软骨、关节唇和关节盘外,滑膜覆盖关节内的一切结构。

有时滑膜从纤维层缺如处突出,形成与关节腔相通的滑液囊。

滑膜内富有血管网,能产生滑液,并对关节软骨提供部分营养。

滑膜层内表面常有很多微小突起和皱襞,分别称滑膜绒毛和滑膜襞,其内若含脂肪组织,即成为滑膜脂垫。

在关节运动时,关节腔的形状、容积、压力发生改变时,滑膜脂垫可以起调节作用。

滑液是透明的蛋清样液体,略呈碱性,润滑性强,是关节软骨、半月板等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关节腔

关节腔为关节面与滑膜围成的裂隙,内含滑液。

滑液为无色或淡黄色、粘稠和微碱性的液体,含有96%的水和4%的固体,比重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