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81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docx

《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docx

王祖浩我国21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

在教育部统一组织和指导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从2001年秋季开始,历时一年半,对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针对我国高中化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发达国家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拟订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在征求多位两院院士和国内著名化学学科专家、化学教育专家和第一线高中化学教师的意见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作了多次修订,于2002年底形成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送审稿),并于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1世纪我国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框架正式形成,2004年9月起将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试行新高中课程方案。

一、    国际视野中的高中化学课程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

从国际视野看我国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有许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1.根据科学素养要求设计课程

什么是科学素养?

目前有多种说法。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2061计划”中,科学素养的定义是“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科学素养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数学和技术学的多个方面,包括:

(1)科学内容;

(2)科学对社会的影响;(3)科学的推理过程;(4)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5)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科学素养叙述为:

“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中“科学素养”一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并对“有科学素养”做了详细的解说,指出“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

可以说,科学素养是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的思想基础,其具体要求分解在各年段的内容标准中。

按国际上对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建议的内容来看,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不同的学者可以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对科学素养的内涵进行解析,获得的看法或许不一致,但有一点似乎是共同认定的:

科学素养不仅是公民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象征,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文明的标志,这种文明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在实践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观许多国家的化学课程,科学素养是建构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实施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科学素养教育已成为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科学为大众”的另一个涵义是要求通过理科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具备较高水平的科学素养。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课程标准中,科学素养被定义为“拥有在未来以科学为基础的社会中能够不断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并从“理解基本概念”“发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技术设计的技能、策略和思维习惯”“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实际”等方面来具体落实。

日本新的高中理科科目的构成及内容的修订宗旨为:

“进一步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的能力和态度,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适性、兴趣、出路等,培养丰富的科学素养”,在理科总目标中明确提出“提高对自然的关心和探究心”、“养成科学的自然观”等,并贯彻在化学Ⅰ、化学Ⅱ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

2000年新颁的《英国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按四个关键阶段(KeyStage)阐述课程目标,对科学素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1)促进学生精神的、道德的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2)发展学生的主要技能,如交流、使用数据和信息交流技术的能力;

(3)促进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如思维能力、专门技能、学习能力以及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对化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对化学与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等多个方面加以体现。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在不同的学段将“科学与技术”、“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列入其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并采取行动的手段,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人性侧面以及在各种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例如,9-12年级的内容标准中有如下条目:

人类需要利用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和改善其生活。

迄今为止人类一直在利用自然资源来维持人口生存,将来也是如此。

地球中的资源并非是无限的,增加消费会对自然过程造成巨大的压力,使某些无法再生的资源趋于枯竭。

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物质既影响地球的物理循环,又影响地球的化学循环。

人类的活动能够增加灾害的潜势。

资源的获取、城市的扩张和垃圾的丢弃会加速自然变化的速率。

我国香港地区中四至中五的化学课程标准将“价值观和态度”列为三大目标之一,并通过以下几方面加以阐释:

1.发展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在实验室及日常生活中以负责任的态度,遵守处理化学品的安全守则;

3.透过客观的观察和诚实地记录实验结果,培养正直品格;

4.欣赏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文化价值;

5.体会科学的局限性,在某些领域中,科学并不一定能为问题提供明确的答案;

6.关注化学对社会、经济、环境和科技所产生的影响;

7.乐于就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交流和作出判断,并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

8.体会化学为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和欣赏科学方法在发展新意念时所扮演的角色;

9.关注环境保护和善用天然资源。

可见,科学素养落实到化学课程,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三个维度来具体描述。

既注意科学的核心概念与化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又有意识地在化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

近年来,化学教育展示了新的内涵,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培养中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纳入课程范畴。

2.课程的选择性是主导的趋势

发达国家的高中化学课程在重视基础的同时,十分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

“必修+选修”是最常见的课程模式,其中必修课程是每一位学生为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是工具性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知识和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

必修课程一般放在高一和高二年级,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高二或高三年级。

同时,为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选修课程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倾向等要求自主决定是否选择的课程,它从性质上可分为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有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在高中先开设“理科综合”或“综合科学”课程,再分系列(如必修课程化学Ⅰ、选修课程化学Ⅱ等)。

学生的必修课程一般也是可选的,如日本1999年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了高中学生的11门课程,其中2门系必修课程,在理科科目(基础理科、理科综合A、理科综合B)中任选一门必修,再从科目Ⅰ(物理Ⅰ、化学Ⅰ、生物Ⅰ、地学Ⅰ)中任选一门必修,科目Ⅱ(物理Ⅱ、化学Ⅱ、生物Ⅱ、地学Ⅱ)是在科目Ⅰ基础上的选修课程群(见表1)。

如科目Ⅰ中选择的必修课程是化学Ⅰ,则科目Ⅱ的选修课程一般是化学Ⅱ。

              表1   日本新高中理科课程的结构

科目

理科(必修课群)

科目Ⅰ(必修课程群)

科目Ⅱ(选修课程群)

课程

理科基础

理科综合A

理科综合B

物理Ⅰ

化学Ⅰ

生物Ⅰ

地理Ⅰ

物理Ⅱ

化学Ⅱ

生物Ⅱ

地理Ⅱ

学分

2

2

2

3

3

3

3

3

3

3

3

为适应少数化学特长生的需要,不少国家在高中设置专业要求较高的选修课。

如新加坡的化学课程分普通水平(O水平)和高级水平(A水平)两级。

我国香港地区的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也由两部分组成:

中四到中五的基础化学课程,中六到中七的高级程度化学课程,前者以化学基础为主,后者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我国台湾省的高中化学课程设必修和选修两类,高一、高二年级系必修,为就业准备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高三的化学是为理科学生开设的,目的是“奠定学习与研究专门知能的基础”。

按此要求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共5册,其中基础化学1册,供高一年级用,高二年级开设物质科学(化学篇)上、下两册,高三选修教材《化学》上、下两册。

美国在10—12年级大都设置分科化学课程,这些课程大体上可分为:

面向科学素养教育的普及型化学课程,为进行化学及相关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普通化学课程,为进行化学及相关专业学习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高级化学课程,为对化学特别感兴趣将来准备从事化学研究工作的学生奠定基础的高等化学课程等四种基本类型。

3.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不同特色

不同的高中化学课程在内容组织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有的课程有的课程侧重基础理论和学术性,有的课程突出化学实验探究,有的课程广泛联系社会实际,有的课程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

如日本高中课程化学ⅠA以生活问题和社会现象为线索展开讨论,涉及的主题有日常生活的化学、身边的材料、身边物质的制造、化学应用与人类生活等,包括的内容有食品的化学、衣料的化学、染料和洗涤剂化学、塑料金属陶瓷空气利用、矿物冶炼、石油加工、环境保护等;而高中课程化学ⅠB表现出较强的学术性,侧重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内容涉及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状态、物质的变化、物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高中课程化学Ⅱ侧重化学理论(如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化学应用(如高分子化合物),对实验探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课题研究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与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美国著名课程《社会中的化学》(ChemCom)是一套供10—11年级“非主修化学”的学生使用的“以通过提出和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来学习更多化学”的很有特色的课程,2002年修订版本共设7个单元(见表1-2)。

在每一个单元中提出一系列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课题,学生需要运用化学知识才能得以解决,学生的学习与调查、咨询、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推理、做出决策等一系列过程融合在一起,是“学习即探究”的一个课程典范。

该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⑴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应用化学原理对科学和技术问题做出广泛的决策;

⑶理解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认识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该教材选出若干社会问题为课题,在内容编排上把化学知识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典型案例揭示化学与资源、能源、食物、药物、健康、环境等关系,每个单元中贯穿着调查、实验、讨论、辩论、决策等大量的学生活动。

4.重视学习化学实验和研究方法

各国高中化学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各有特点,但似乎都将“通过实验学化学”作为共同追求的一条线索。

无论是侧重学习原理的课程,还是侧重生活实践的课程,化学实验都是学习的重点内容。

如英国的科学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它包括科学思想、科学证据的本质和重要性以及调查研究的主要技能(如制定计划、获得和提出证据、思考和评估证据等)。

化学实验是实施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

对高中学生(10-11年级,KeyStage4)的具体要求如下:

能制订可实施的探究计划,决定是否使用经验或二手资料获取证据,做出预测,收集资料时应考虑关键因素和无法控制的情况;

决定收集证据的程度和范围、要使用的技术、设备和材料,能将想法变成计划,并计划实施策略;

会观察和测量,能使用信息技术精确无误地分析数据,进行相关联的观察和测量以获得可靠证据,使用各种图表和信息技术表达定性和定量的数据;

能提出精确无误的计算结果,思考反常数据并给出拒绝或接受的理由,思考数据的可信度,思考证据能否支持结论和解释等。

总之,国际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许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在全球的教育视野中分析我国高中化学课程的得与失,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在反思、借鉴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

二、高中化学课程现状及改革思路

1.高中化学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对近1000名高中学生就化学学习方式、学习心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作了调查,得出如下一些倾向性的结论。

(1)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

在调查对象中,不论是在重点中学,还是在普通中学,有50%左右的学生对化学没有特别的兴趣,约10%的学生喜欢学习化学的原因是为了高考中有化学这个科目。

(2)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考。

教学围绕习题展开,平时各种名目的考试多,教师满足于教会学生解题而较少培养思考和质疑。

调查显示,52.8%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化学的。

(3)教师和教材表现出“权威性”。

调查显示,当自己的看法与老师和教材不符时,虽然有78.3%的学生保留观点,但在语言或书面表达时不敢突破,仍与老师和教材的说法保持一致。

(4)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情景。

调查显示,53.8%的学生希望老师能以典型实验、习题、事例进行分析,注重培养能力;55.7%的学生希望老师将课本知识与当前社会、科技、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实际结合起来;67.9%的学生希望老师研究大纲和教材,把握好重难点。

(5)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显示。

师生交流偏少,“教师中心”现象比较严重。

调查显示,38.9%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太少,50.9%的学生较少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6)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不够。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有30%左右的学生几乎没有提问过;61.3%的学生偶尔有提问的愿望;29.2%的学生在课后复习中能独立进行归纳和小结,20.7%的学生需要老师指导才能完成归纳,38.7%的学生希望老师能提供详细的单元小结;53.7%的学生没有预习新课的习惯。

(7)学生缺乏良好的独立实验习惯。

调查显示,44.3%的学生不注意安全问题;53.8%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时较少关注危险药品的放置位置;实验结束时只有26.4%的学生能主动收拾实验桌。

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74.5%的学生能完成实验,但往往需要获得他人的帮助。

(8)高中教材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查显示,55.7%的高中学生不喜欢看化学课本,但对课外化学科普读物感兴趣。

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合物知识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重点中学的学生尤其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在教材中希望加强化学实验。

学生比较希望学习与生活、能源、材料、环境和高新科技相联系的化学知识。

化学计算最不受学生欢迎,与其繁、难的特征有关。

希望教材能多介绍一些知识发现的过程,多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介绍化学学习的方法。

我们认为,上述调查反映出当前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这也是化学课程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难点。

一是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将化学学习定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上,唯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课程要求的“统一性”掩盖了学生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是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系统”、“严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与未来需要分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是学生以最简约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讲记背练”、“精讲多练”把学生限定在教室和习题中,排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习兴趣普遍下降。

四是将课程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一切为了高考”成为现实教学“主旋律”。

轻视评价的过程,关注评价的结果,导致高中学生重复演练现象日趋严重,化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被应考所牵制,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2.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力求使新的高中课程能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