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485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结构总表

西周

政治制度: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文字:

甲骨文→金文

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

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

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

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

楚辞(《离骚》)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

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魏晋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隋朝

唐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唐诗

两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

景德镇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宋词

元朝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元曲:

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京剧:

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北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

设立军机处:

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

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响:

有利于防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2、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格局:

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

商周青铜器;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

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

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商业

汉代:

“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唐代:

前期“市”有严格时空限制;中后期“夜市”繁荣

宋代: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

商帮(徽商、晋商)

资萌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

重视保护农业。

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收重税

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特别是资萌发展和社会进步

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儒家:

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

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

百家争鸣:

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影响:

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心即理也”

明清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

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指南针

汉字书画

汉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

(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绘画: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文学成就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

楚辞,代表作《离骚》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京剧

京剧: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中国近代史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中国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1840—1860

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半封社会开端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天朝田亩制度》、

半殖半封

社会的形成

1861—1901

天京事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1861—1895: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19世纪70年代前后: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割台湾

1898:

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

1900: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1901):

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01—1919

1905: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1911: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

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9: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915:

新文化运动开始。

提倡民主科学;动摇封建正统;

思想解放运动、文化转型运动、片面性

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五四运动和中共的创建1919—1924

1919:

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7: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22:

中共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1924:

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1926:

北伐战争:

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国共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战争

1927—1937

1927:

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

1931:

九一八事变(沈阳)→伪满洲国

1934.10—1936.10:

红军长征

1935.1:

遵义会议:

事实上确立毛泽东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1936.12: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国共关系转折,

 

抗日战争

1937—194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7: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防御阶段

37.7—38.10

1937.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积极抗战:

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计划)平型关大捷(最早)、台儿庄大捷(最大)南京大屠杀

相持阶段

38.10—45.8

百团大战(1940)

中共七大(1945延安、毛泽东思想确立)

反攻阶段45.8—45.9

胜利意义(第一次、奠定基础、世界贡献、地位)

 

防御阶段

46.6—47.6

1946夏:

全面内战爆发

解放战争

1946—1949

1947.6: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反攻阶段47.6—49

1948年底—1949年初: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949.4: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5、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背景:

1905年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过程: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袁世凯夺权

意义:

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

过程: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北京(学生为主力)→上海(工人为主力)

意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成立

成立:

1921.7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意义:

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大革命

24-27

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失败标志:

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

土地革命时期

27-37

1927年:

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

秋收起义(毛泽东,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1936年长征结束

1935.1遵义会议: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熟标志

抗战和解放战争:

略见上表

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清朝晚期

经济结构变动:

鸦片战争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

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洋务

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兴办军事、民用工业、海军、新式学堂、留学生

失败:

由于“中体西用”,甲午战争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影响: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习西方科技的实践

民族

工业

诞生:

19世纪70年代前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

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等是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甲午战后初步发展

中华民国

1912

1949

短暂

春天

背景:

一战前后(1912—1919)列强放松侵略、辛亥革命影响、民众抵制日货

特点:

短暂、轻工业(面粉、纺织)、快速

一战之后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抗战前1927—1937: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再度发展

抗战时期:

日本入侵,民族资本主义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

官僚资本和内战导致民族企业风雨飘摇

结论:

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两大障碍

7、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

1898

背景: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内容:

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意义: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爱国运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新文化

运动

1915开始

背景:

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中心:

北京大学

主阵地:

《新青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开始标志)

内容:

前期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性质:

前期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后期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民众的觉醒;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9年以后

背景:

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影响

内容:

李大钊第一个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至今)

过渡时期(1949.10—1956)

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1949—1953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民主革命胜利;过渡时期开始

1950—1952土地改革运动: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

1953—1956

1953: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开始;一五计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人大制度确立);日内瓦会议召开

1955: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1956中共八大召开: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8:

“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

原子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967:

氢弹

1970: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

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3:

袁隆平杂交水稻

徘徊中前进

1976-1978

1977:

恢复高考

197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邓小平理论形成标志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1978年至今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

1979:

中美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

1983:

“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1: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1997.7香港回归

1997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12澳门回归

2000: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思想

2001: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国加入WTO

2003:

神舟五号

 

8、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

筹备:

1949.9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国歌,国旗;代行人大职能

成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意义: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三大制度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标志: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后补充)

人大制度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第一部宪法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自治区:

内蒙古(1947)、新疆维吾尔(1955)、广西壮族(1958)、宁夏回族(1958)、西藏(1965)

十年文革

1966—1976年民主法制遭破坏;教训:

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加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坚持依法治国;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一国两制

提出:

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为台湾而设计)

实践:

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

对台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50年代—

70年代

三大改造

1953年—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私有制→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956年底)

成功探索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共探索开始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路线:

正确分析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建设方针

1960年: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失误

1958年:

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1966—1976年:

十年“文革”,“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三中全会

召开:

1978年12月

内容:

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影响:

改革开放序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邓小平核心地位形成

经济

体制

改革

农村:

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城市:

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对外

开放

全方位、多层次新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开放区:

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环渤海)

10、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

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成熟

1954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1955: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中国发挥重大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70年代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9:

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

亚太经合组织(APEC):

1991年加入;200年倡导创立维护地区稳定“上合组织”

1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

衣:

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鸦片战争后出现)、中山装、旗袍

食:

四大菜系;西餐(鸦片战争后传入)

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后:

剪辫(剪辫为反清革命的标志)易服,迫令放足(不缠足)

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主,删繁就简→(建国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交通

火车、汽车、轮船、飞机

通讯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77年有线电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传媒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1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今重要的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内容

中共一大

1921

上海

宣告中共成立,规定党的任务,确定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二大

1922

上海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党一大

1924

广州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八七会议

1927

武汉

内容:

纠正右倾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意义:

给组织涣散的党指明方向;但也埋下“左”倾隐患

遵义会议

1935

遵义

内容:

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正确主张

意义: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共七大

1945

延安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新协商会议

1949

北平

讨论新中国成立(《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等),代行人大职权

一届人大

1954

北京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中共八大

1956

北京

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北京

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中共十四大

1992

北京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

1997

北京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3、中国近现代各派别探索活动一览表

阶级、活动

背景

代表

基本主张

积极性

局限性

地主阶级

新思潮萌发

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揭开近代探索救国真理序幕

器物层次

未实践;影响有限

洋务

运动

内忧外患

曾国藩

李鸿章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

经济近代化实践第一步

只学技术、

不改制度

农民阶级

太平

天国

鸦片战争

民族危机

洪秀全

《天朝田亩制度》: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绝对平均主义

反封建最高峰

农民小生产者→

绝对平均主义

洪仁玕

《资政新篇》:

最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最早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未能推行

义和团

甲午战争

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

扶清灭洋

反帝爱国

盲目排外

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

变法

康、梁

谭、严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思想解放运动

改良、爱国运动

政治上的软弱性

理论上的不成熟

辛亥

革命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第一次巨变: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不敢明确反帝;

不能彻底反封:

新文化运动

军阀统治

尊孔复古

陈独秀

李大钊

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学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

思想解放运动

偏激、片面

短暂的

春天

民族危机

张謇荣氏兄弟

实业救国

促进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壮大

力量弱小发展艰难

无法领导革命胜利

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十月革命

李大钊

社会主义

宣传马克思主义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巨变:

建立新中国、

建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

三中全会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次巨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史

结构总图

古代世界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近代世界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

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荷兰、英国殖民扩张:

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逐步形成工业革命:

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和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近代世界进化论:

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科学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现代世界(1917年至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和建设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