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1273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docx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docx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

高二历史必修复习(五)人教实验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五)

二.课堂教学:

第五单元: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一)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萌芽

2.奥斯曼土耳其阻碍旧商路

3.技术条件:

造船技术、罗盘针使用、地圆说出现

4.西班牙、葡萄牙支持、传播天主教、探险家的精神

(二)概况:

四条航线

a.迪亚斯:

1487——好望角b.达·伽马1497——印度

c.哥伦布1492——美洲新大陆d.麦哲伦1519-22环球航行

(三)历史影响:

1.经济上:

把世界各地联系起来-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A.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商路、贸易中心转移

B.打破区域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发展,促进不同地区贸易交流、发展

C.殖民掠夺:

西、葡、荷兰、英、法的“重商主义”大发展

2.政治上:

“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义发展

3.文化上:

动摇天主教权威,加快世界文明的融合

二.17-18世纪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世界市场的拓展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西欧资本主义的拓展:

荷兰、英国、法国等

2.直接原因:

殖民扩张与掠夺+一般的商业贸易+罪恶的奴隶贸易(范围更广、贸易领域、商品种类更多、手段野蛮)

(二)概况

1.海上马车夫——17世纪的殖民帝国

(1)荷兰的独立——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1581年

(2)17世纪(标准)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A.掌握世界商业霸权——“海上马车夫”

B.殖民扩张:

成立东、西印度公司

海盗掠夺+探索新航线(北美、南太平洋)建立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18世纪的殖民帝国(英国)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0-1688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圈地运动”+外海掠夺+手工工场

(2)日不落帝国地位确立: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历史背景:

a.政治前提:

资义制度在英的确立,保证资义经济的发展

b.经济条件:

资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圈地运动+海外掠夺+奴隶贸易)资本积累充分

c.直接原因:

世界市场的扩大,生产供不应求

(二)工业革命概况

1.时间地点:

英国、法、美

2.重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3.过程内容:

从制造机器开始―机器制造业出现结束

A.棉纺织部门的技术革命:

(珍妮机1764——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B.动力部门:

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C.交通运输、采矿、冶炼(汽船1807富尔顿、火车机车1814史蒂芬孙)

(三)历史影响

1.性质:

既是一次技术革命,又是一次社会革命。

2.作用:

A.促使了生产力的飞跃:

由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过渡,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世界工厂”

B.社会生产关系变化: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对立

C.经济结构变化:

近代工厂制度代替工场管理,加速了农村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变化

D.世界市场形成:

殖民活动猛烈+国际贸易大发展+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E.促进了自由主义思潮迅速的发展,推动资级改革运动

四.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前提条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其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数学、物理、生化)

(二)概况:

时间:

重要标志:

内容:

A.电能的发展和使用:

西门子、爱迪生(电灯、电车)

B.内燃机创制与使用:

1885年卡尔·本茨汽车、飞机

C.现代电讯事业:

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D.化工技术的发展:

提炼煤、石油

(三)影响

1.生产力:

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垄断时期

A.阶级结构:

垄断资产阶级形成,政党政治形成

B.经济结构:

a.新型工业出现:

电力、汽车、电器产品、石油工业

b.生产、资本集中形成垄断

C.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a.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英、美、德、法、日

b.交通便利、世界贸易大幅度提高

c.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发达国家资本输出多

d.殖民地分割完毕:

亚、非、拉基本沦为殖民、半殖民地

五.重点问题分析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世界市场:

概念解释一:

世界市场是指世界范围内通过贸易而相互联系的各国市场的总体。

概念解释二:

世界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一方面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如俄、日等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国则进一步发生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或革命。

另一方面,这个体系还包括资本主义列强统治和控制的广大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两者是同步的。

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又有相当大的差别,前者主要是指政权和政治制度的资产阶级化,后者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涵盖,其范围要更大些。

2.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至20世纪初)

(1)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其他大州的商品越来越多地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欧美各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迅速交往。

欧洲的工业品大量销往美洲和亚洲,而亚洲和美洲向欧洲工业国提供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

经济交往的扩大,把世界各地的贸易圈连结在一起。

到19世纪中后期,统一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马克思指出:

“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

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殖民地化,随着中国和日本的门户开放,这个过程看来已经完成了”。

总之,那时能够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国家已有一定数量并分布世界各地;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工业已占有完全的主导地位;对外贸易已成为它们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巨大的组成部分;大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成为它们整个经济网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情况足以说明,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后期基本上形成了。

1857年发生的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没有世界性的市场,就不可能发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现了工业化,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开始分享英国这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除了商品在国际间流通外,人口和资本在这一时期也大规模流动。

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强大的实力,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市场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至此,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认识

(1)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瓦解着东方各国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东方各国的近代化。

(3)也给东方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4.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共同条件、共同影响和后果共同条件: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稳固;

生产技术(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社会要求迫切。

共同影响和后果: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巨变: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两大对立阶级产生,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的产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影响巨大;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终动力,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还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革命和改革,促进了政治、文化、思想的进步。

各国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同及提供的条件不同,引起他们实力对比的变化,从而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动。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进一步激化,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具体原因:

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

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市场狭小;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和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

进一步加剧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二.经济危机从美国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连成一体,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一战后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头号经济大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居于支配地位,它的经济状况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因而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劫难逃。

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范围广

(2)时间长(3)破坏性大

2.影响:

(1)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各国的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不断发生。

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的不满,乘机造势,扩大政治影响。

(2)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3)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②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四.罗斯福新政的含义、特点、实质、作用(影响)

1.含义: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2.特点:

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3.实质:

(1)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①它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

②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3)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①联邦政府的影响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

②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4)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从此美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五.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

1.是指新的理论和政策:

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从自由主义发展到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就是在大危机的形势下对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的实践。

2.是指新的特点:

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干预。

3.是指新的起点:

罗斯福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而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这种模式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了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六.美、德两国摆脱经济危机的不同方式及其原因和影响

1.方式: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的独裁专政。

2.原因:

(1)美国有民主传统;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

(2)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国家干预办法摆脱危机;德国一战是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极端的办法来摆脱危机。

(3)美国阶级矛盾尚不至于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德国阶级矛盾尖锐,纳粹党被视为镇压革命的理想工具。

(4)罗斯福和希特勒的个人作用。

3.影响:

美国经济得到恢复,阶级矛盾缓和。

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德国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成为世界大战欧洲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七.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发展概况和原因

1.黄金时期(二战后到70年代初)

概况:

二战后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原因:

(1)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2)大力拓展海外市场(3)罗斯福后的几届政府延续并发展了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4)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2.衰退时期(70年代)

概况:

进入滞胀阶段

原因:

(1)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库存增加,生产下降,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持续居高不下。

(2)石油危机更使美国的经济雪上加霜。

(3)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经济竞争(4)与苏联的军备竞赛,越南战争使美国的经济背上沉重的负担。

3.低速持续增长时期(80年代)

概况:

1983年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在里根的第二个任期内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低速增长。

原因:

里根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以刺激投资。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繁荣时期(90年代)

概况:

美国经济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持续117个月的增长,失业率下降到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1998年联邦财政实现了自1956年以来的盈余。

原因:

克林顿入主白宫后,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

八.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2.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各国均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福利制度等,缓和了阶级矛盾,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4.各国都注意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5.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6.大力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九.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1.最主要的变化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4.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形势:

经济危机:

1920年年底,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必需品都得不到满足。

1920—1921年苏俄遭遇旱灾,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缺乏,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工人阶级队伍涣散。

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废除,反而得到了强化,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

城市中,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不满,纷纷罢工;

军队中,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甚至提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

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评价

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苏联的建立(1922年)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

含义: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形成过程:

(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④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⑤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②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为配合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主要表现:

经济方面

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方面的高度集中就是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决策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配权统统集中于中央;实行以部门管理为主的集中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这种计划的特点,一是指令性,国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二是排斥市场调节,把市场调节完全看做是资本主义的。

主要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政治方面:

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形成了个人崇拜。

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这种经济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它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从长远来看,它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到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当时的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稳定,但从长远看,它极易滋生个人崇拜,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这种思想文化模式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的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情况,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赫鲁晓夫改革:

改革措施:

1.经济上:

①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案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体制改革。

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对改革的评价:

(1)进步性: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失败原因):

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原因:

为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措施:

经济领域: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

(结果困难重重,各项措施难以奏效。

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政治领域: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1990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危机四伏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结果:

失败

(4)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与此同时,早已积重难返的民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认识: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收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打破这一模式的束缚。

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争的影响,西欧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英法尽管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消耗了大量财富。

相反,美国却成为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

为了迅速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局面,西欧各国不得不依附于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

美国则在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走上复兴道路的同时,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并使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加强,形成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集团。

到了90年代,经济全球化又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背景—西欧经济遭重创,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美国企图取代英国的国际金融地位。

经过—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英国接受美国方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以及《布雷顿森林协定》的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美国担任关键职务,并拥有最大的表决权和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由此,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基本特点:

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二战期间,美国呼吁建立专门处理和协调国际贸易的机构;二战后,按照美国的建议成立了筹备会;筹备委员会国家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并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美国试图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展,因此,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