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664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docx

《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docx

历史必修一会考复习学案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必修一

(1)

专题一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

【考点分析】:

考点1、商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5、雅典民主政治;考点6、罗马法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概念:

又称封邦建国,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②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同姓王为主——姬姓)

④内容:

土地和人民;层层分封。

⑤诸侯的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⑥诸侯的权力: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

*⑦影响:

积极: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形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消极:

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大,易成割据。

*⑧发展历程:

实行——西周;破坏——春秋;崩溃——战国

2、宗法制

(1)目的:

巩固统治秩序,解决继承矛盾(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

(2)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

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家”“国”结合,影响深远。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二: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主要内容:

①皇帝制度:

特点: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②中央:

三公九卿(名称丞相__、太尉_、御史大夫_职责行政、军事、监察)(作用:

加强皇权)

③地方:

郡县制,郡守县令皆由皇帝任免。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

西南地区:

五尺道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结束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朝沿用;②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_;

*考点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一)西汉:

①汉初(高祖):

郡国并行制

②汉景帝:

平定“七国之乱”

③汉武帝:

A、中央:

建中朝,(作用: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B、地方:

行“推恩令”,削弱王国

C、监察:

设刺史,监察地方

D、选官:

察举、征辟制

E、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二)隋唐:

中央:

三省六部制;选官: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1)职能及运作程序;中书:

起草政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2)作用:

①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办事效率;

②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宋:

A、中央:

二府三司制

二府

中书门下:

(长官是宰相,只有行政权)

枢密院:

(分割宰相的军权)

三司:

(分割宰相的财权)

B、地方:

①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知州)②知州下设通判,监察知州。

(3)制钱谷:

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入转运中央。

(影响?

3、特点:

概括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核心:

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

特点:

分化事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4、影响:

积极:

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消极:

“冗兵”、“冗官”、“冗费”,“积弱积贫。

*(四)元:

(1)中央:

实行一省制(中书省)

(2)地方:

行省制;

原因:

为管辖辽阔疆域。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

(一)明朝

1、中央:

(1)太祖:

废丞相。

影响: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成祖:

设内阁______。

内阁制度:

①形成过程:

设殿阁大学士(太祖)→设内阁(成祖)→“票拟”和“批红”(明后期)

②地位:

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是顾问(内侍)机构,不能制约皇权。

思考:

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内阁与宰相的地位和权力相比有何不同?

①丞相拥有决策权,可制衡皇权。

丞相的权利是制度和地位赋予的;

*

(二)清朝:

(1)雍正年间:

军机处

①职能: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②影响:

积极:

提高了行政效率;消极: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______。

(三)明清君主专制空前的强化的影响。

(1)积极: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_____,抵御外来侵略。

(2)消极:

阻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落后于西方。

*考点5选官制度

1、西周:

世卿世禄制——出身

2、战国、秦、汉初:

军功爵制——军功

3、西汉(武帝):

察举制和征辟制——品行、才能

4、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门第)

5、隋——清:

科举制——考试成绩

科举制

*

(1)演变

①隋:

创立②唐:

完善④明清:

腐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摧残文化

⑤百日维新:

废八股⑥1905年:

废科举

(2)评价科举制

隋唐积极作用为主:

1笼络士人,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中央掌握官员选拨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选拔了高素质的人才。

④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素质。

⑤历代沿用,影响深远;影响英美现代文官制度;⑥(消极:

忽视实用性学问)

明清消极作用为主:

束缚思想,培养忠顺奴仆,维护专制统治。

*考点6:

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列举历代监察官职(或机构)

①秦:

御史大夫;②西汉:

中央:

御史大夫;地方:

刺史_

2北宋:

通判__

*考点7:

地方管理制度

1、秦:

郡县制

2、汉:

汉初(郡国制);推恩令颁布后(郡县制),之后又设置了(州)

3、唐:

道、州、县宋:

路、州、县

4、元:

行省制

【规律及认识】:

一、、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期

特征

表现

中央

地方

商周

浓厚的血缘关系;

严格的等级制度

王位世袭;

天下共主

宗法制;

分封制

春秋

战国

宗法分封制

遭破坏

周王失去

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称王,割据混战

秦朝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汉朝

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隋唐

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明清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总体

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发展

皇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分析】:

考点1:

列强侵略与罪行(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侵华日军的罪行)

考点2:

旧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单元知识结构】:

考点一:

1840年到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侵华史)

见右表

战争及

时间

国际背景及目的:

侵略国

主要战区、战役

不平等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1840—42

①工业革命;

②打开、扩大中国市场

东南沿海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年

英、法

广州、津、京;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

1895年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严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01

俄英德意奥日美法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梳理】第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

1、背景

(1)英国:

完成工业革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

英国走私鸦片,中国虎门销烟(意义?

鸦片战争性质:

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2、经过:

(1)爆发:

1840年;

(2)结束:

1842年8月,南京下关江面

3、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签定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①割地:

香港岛;②赔款;

③五口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协定关税;

(2)《南京条约》附件内容: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

4、影响:

①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革命任务:

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革命阶段:

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⑦历史阶段:

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1856--1860年,侵略国英、法;)

1、原因:

列强企图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

2、经过:

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火烧圆明园—攻入北京—1860年《北京条约》

(1)英、法、美、俄《天津条约》内容:

①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2)英、法《北京条约》内容:

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割九龙司给英国;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一)背景:

(1)日本:

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制定“大陆政策”。

(2)朝鲜(导火线):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

(1)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2)将领:

丁汝昌、邓世昌;(3)日军罪行:

旅顺大屠杀

3.结局:

(1)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

《马关条约》内容:

1地:

割台湾岛、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埠:

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2)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3000万赎辽费)

4、甲午战争的影响

(1)民族危机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民族觉醒(3)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1、目的:

①根本:

进一步瓜分、灭亡中国;②直接:

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进军:

天津——北京;统帅:

(英)西摩尔;(德)瓦德西

3、八国联军天罪行

①攻占北京,在紫禁城建立司令部,公开劫掠;

5、结果:

中国战败,1901年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内容:

①赔款4.5亿两白银;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③拆炮北京至大沽,允许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④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清府成为工具);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6、影响:

清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思考】:

结合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原因?

(1)(主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举例:

义和团运动。

(2)帝国主义列强间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矛盾重重。

举例:

如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2----1864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阶级矛盾激化;

②主观原因: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过程:

(1)前期:

金田起义→定都天京→颁布纲领《天》→北伐、西征

(2)后期:

天京变乱(转折)→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资政新篇》→防御战→天京陷落(湘军)

3、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②内容:

A、土地制度:

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圣库制度: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男女平等

③评价:

A、性质: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革命性(反映了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C、空想性、落后性(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绝对平均主义,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②评价——进步性:

是中国近代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不能满足农民要求;战争环境,未能实行。

4、意义:

(1)性质:

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2)政治:

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3)思想:

颁布了《天》,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

5、失败原因:

(1)主观: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2)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主要原因)

(3)启示: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

(二)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起因:

民族危机

(2)口号:

“扶清灭洋”

(3)发展:

爆发:

山东——高潮:

直隶

(4)主要活动:

在廊坊、天津、北京抗击八国联军

(5)结果: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失败。

(6)评价

①性质: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②进步性: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打击了清朝统治。

③局限性:

盲目排外;对清朝统治者认识不清;落后于时代潮流。

【思考】:

1、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①进步性:

鲜明地反帝、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②局限性:

“扶清”:

对清朝统治者认识不清;“灭洋”:

盲目排外;落后于时代潮流;

(三)辛亥革命(1911年)(领导:

资产阶级革命派;目的:

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背景:

①经济、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2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三民主义提供了纲领;

3织基础:

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

4事准备:

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

⑤社会基础:

《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过程:

(1)爆发:

1911.10.10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相应(一月内,全国十几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建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的成立

①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②定都:

南京

③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④国旗:

五色旗⑤纪年: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3)立法:

颁布《临时约法》(1912年3月)

意义(性质):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清帝退位(1912.2.12)

(5)结果: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3、意义:

①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②政治:

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③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考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

(一)背景

1、国际因素:

①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民族危机严重。

2、国内因素:

①政治: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

(对外卖国、对内混战)

②经济、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③思想:

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3、导火线:

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二)过程及结果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口号

结果

第一阶段

北京

学生

游行、示威

“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取得初步胜利:

①罢免三大卖国贼②释放被捕学生;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阶段

上海

扩展到全国

工人

发展为群众性

三罢(高潮)

取得成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三)五四精神及历史意义

①性质:

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体现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爱国精神是主旋律)

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

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分期:

1840—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比较新、旧民主主义的异同

(1)相同之处: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③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主要区别:

①领导阶级②指导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

1、历史条件

①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级:

无产阶级壮大。

4想: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④组织: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南陈北李)

⑤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标志:

中共一大;

(1)时间:

1921年7月23日,地点:

上海(法租界)—浙江嘉兴南湖。

(2)内容:

①通过党的最高纲领;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

①“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1)内容: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

反帝、反封建;

(2)意义:

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领导工人运动:

——第一次工运高潮(1922—1923年)

(1)终点: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二七惨案)

(2)教训:

敌强我弱,工人阶级单枪匹马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阶段:

国民革命时期

三、国民革命(1924.1——1927.7)

线索:

(一)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二)高潮——1926—1927年北伐战争、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四)失败——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一)兴起

1、原因:

反革命势力强大,需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标志:

国民党“一大”(1924.1——1927.7年;广州)

(1)内容:

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意义: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3、国共合作基础、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

(二)高潮——北伐战争

①时间:

1926年正式出师。

②目的:

反帝,反封建。

5对象:

北洋军阀: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④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失败

1、败标志:

“四一二”政变——蒋介石,上海;“七一五”政变——汪精卫,武汉。

2、失败原因:

(1)主观:

中共不成熟;陈独秀右倾错误。

(2)客观:

国民党右派叛变。

3、教训:

要掌握革命领导权;要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

国民革命概况

1、任务:

反帝、反封;

2、目标:

北洋军阀政府;

3、时间:

1924——1927;

4、兴起标志:

国民党一大;

5、高潮:

北伐;

6、成果: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7、结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第三阶段: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7——1937.7)

1、南昌起义:

(1927年)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的开始;

2.八七会议:

(1927年)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1927年、湘赣边界、毛泽东)。

4.井冈山道路(中国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井冈山道路的意义: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5、日本加紧侵华(局部侵华)

②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6、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

坚持内战:

“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围剿红军。

7.红军长征(1934年10——1936年.10)(战略转移:

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①原因:

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②遵义会议(1936年):

内容:

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转危为安。

③胜利:

1936.10三大红军主力(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

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①领导人:

张学良、杨虎城;主张: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发原因:

A、根本原因:

民族危机加深;

4结果:

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的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四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年)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1、全面侵华标志:

1937年七七事变。

3、侵华日军的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研制使用化学细菌武器),敌后战场“三光”政策(扫荡);

二、全民族团结抗战

(1)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

6正式形成: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日本:

国民党:

——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

①地位:

主战场

②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以空间换时间”

③态度:

积极抗日

④战役:

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①地位:

配合正面战场,取得平型关大捷。

②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③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块: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845.8

重点进攻敌后战场

“扫荡”

“三光”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①地位: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②战役:

彭德怀,“百团大战”(运动战;晋冀鲁豫)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抗战的胜利标志:

1945、8、15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2)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主导作用);

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相互配合

(3)抗战的胜利意义

①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②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④收回台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提高。

第五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一、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10,国共双方)

成果:

签署《双十协定》,确定和平民主建国方针,决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重庆,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成果:

再次确认和平建国方针。

二、解放战争

1、战略防御:

(1946.6——1947.6)

①结果:

先后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

(1947.6—1948.7)

①序幕:

1946年.6.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3.战略决战:

1948.9.至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③结果:

长江以北基本解放;

4.走向胜利

③渡江战役(1949.4.21)

④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高二会考历史学案必修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外交

【考纲点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考点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

新政协召开(1949年9月;北平)(名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2)主要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地位: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成立标志:

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