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上过学的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632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docx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一个上过学的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docx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

语文,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学过。

什么叫语文呢?

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学。

叶圣陶先生却说: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面语。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以上三种见解中,我以为叶圣老的话,最准确。

他告诉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就是要立足于口头、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们所编写的这本大学语文,也正是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这两个方面“连”在一起。

因此,无论在选文,还是在编排上,都依据了这一宗旨。

    语言,是一种工具。

没有这种工具,寸步难行;掌握不好这种工具,做人做事,也会感到吃力,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几乎无时不在共享信息,传递信息。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进行的,交往就是说话,用口头语言;如果不是面对面,不是通电话,还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就要用书面语。

两者缺一不可。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强,更高。

而现实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有些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乃至更高学历的研究生的语言能力,就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有的因文字表达能力差,竟然连续几年写不成毕业论文,而不得不丢失学位。

写作不过关,工作不胜任的情况屡见不鲜。

可见,语言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语言符号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在完成其表达使命时才显示出来。

我们的教材,正是侧重了这一方面。

  大学开设语文课,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种武器。

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

试问,连祖国语言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

”首先就是要使大学生能普遍掌握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数量最多、最集中,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

学习大学语文,一是为了掌握武器,二是为了陶冶精神。

我们的教学目的与此是完全一致的。

  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有它的特殊性,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文化的意蕴。

因此,掌握一种语言与熟悉一种文化,也总是“连”在一起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总是在熟悉文化的同时,熟悉语言的。

熟悉文化,有助于学习语言;学习语言,也有助于熟悉文化,两者相辅相成。

这大概是语言的社会性地域性所决定的吧。

熟悉文化与掌握语言工具,紧密地围绕着一个教学目的,那就是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着重提高阅读能力和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语文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本时期。

因此,我们的选文,古今中外都有。

在古与今中,以今为主;在中与外中,以中为主。

文体上,不求全而求实用。

既考虑到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也考虑到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实用,因此,我们选了以下一些文体:

诗歌、散文、小说;消息和通讯;说明性的文章,特别是科技说明文,还有调查报告;议论文性的文章,有一般议论文,也有学术论文;并单独设计了一个言语交际单元。

每个单元都配有知识短文。

这些,只要翻开教材目录,就会一目了然。

下面,再谈一谈学习方法。

精读指导

  精读,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

  精读,就是要研读。

边阅读,边研究;边研究,边阅读。

研究中提出问题,研究中读出自己的体会,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鉴赏力和表达的能力。

  各种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在文体以及符合这种文体的表达上。

因此,要在把握文体特征的前提下去研究,去提高。

所谓精读,我想应当达到三条标准:

一是熟悉作者,熟悉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动机;二是熟悉内容,熟悉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安排,三是熟悉表达这些内容所使用的语句和措词。

 

一.晋灵公不君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熟读全文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内容概要

  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

"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晋灵公厚敛彫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

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

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

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

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

赵盾对董狐说:

"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

"董狐说:

"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

"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

孔子评论说:

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

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

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文章特色:

  

(1)材料的富有魅力;

  

(2)叙事的"详而博";

  (3)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重难点提示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____________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___________,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___________,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4.宰夫,___________。

  提示:

  1.《左传》、《左传》 2.晋灵公 3.赵盾 4.厨子

  二、词语解释

  1."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中的"不君"、"厚敛"、"以"各怎样解释?

  提示:

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赋税。

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中的"而",怎么解释?

  提示:

而:

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中的"宰夫"、"过朝"的解释。

  提示:

宰夫,厨子。

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

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

"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

莫:

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

之:

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

"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中"补过"、"衮"的意思?

  提示:

补过,补救过失。

衮,衮袍。

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善莫大焉"应怎样解释?

  提示:

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nń)贼之"中"患"、"之"、"贼之"的解释?

  提示:

患:

厌恶。

之:

代骤谏。

贼之:

杀赵盾。

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中"饮"的解释?

  提示:

饮:

给酒喝。

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

嗾(sǒu):

呼唤狗的声音。

夫:

指示代词。

那个。

獒(áo):

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

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

死之:

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

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

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三、简答题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晋灵公不君》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我们就要以记叙性文章的文体特征为基点去研究它。

看作者是怎样表现晋灵公的“不君”的,他怎样“不君”?

由于他的“不君”生出了怎样的事端?

又生出了怎样的结果?

  先看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分两个小层次,第一层写晋灵公不行君道昏庸、凶残。

  开篇以主题句的形式先点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即“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这里写了晋灵公不君的表现之一。

概括说,就是他的残忍,外对百姓,内对宰夫的残忍。

虽说的只的残忍二字,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这些画面分别是:

一厚敛以彫墙。

表现他一方面对百姓实施厚敛,一方面用搜刮来的财富彩绘宫墙极尽奢华。

二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表现他对百姓不但不尊重,而且采取戏耍的态度和作法,以欺侮百姓为乐。

三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

对自己身边的厨子,动辄杀之,十分凶残。

四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不仅杀了厨子而且还示众,杀一儆百,滥施淫威。

这是第一个小层次。

由外而内(外对百姓,内对宰夫),由戏(嬉戏百姓)而杀(宰夫)而示众(载以过朝),层层深入地从般到个别,用典型的细节描写,真实活脱地表现出晋灵公的残忍。

这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具体化的表现,富有逻辑性的表现。

  下面看第二个小层次。

这一层次写了晋灵公知错不改,虚言以对,不是一个明君。

  晋灵公的种种表现早已被赵盾、士季看在眼里,此次杀宰夫的行径(“赵盾、士季见其手”)更引发了他们的忧虑。

于是,他们决定进谏。

面对这样的昏君,赵盾与士季的进谏,很讲策略。

一是由士季先谏,赵盾后谏的步骤安排,“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士季为了取得进谏的成功,他决定先谏,如若不成功,由赵盾再谏。

这就写出了这两个人物进谏的决心和勇气,写出了他们为臣之“忠”。

二是士季的进谏无论在态度、礼仪和言语上都十分得体、得当。

士季往前走一次,伏地行一次礼,这样走了三次,来到檐下,恭敬而谨慎。

灵公先是假装没看见,后来不得已才理睬他,并以“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敷衍搪塞,堵住士季的嘴。

士季叩头答道:

“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诗经》上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头,但很难能有个好结尾。

’像《诗经》所说的,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人太少了。

您若能改正错误贯彻始终,就连整个晋国也可以永远安固了,岂只是群臣能有所依赖。

《诗经》上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

您能够补救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士季的进谏词说得极好。

先是退一步说“人谁无过?

”然后进一步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退一进,给足了晋灵公面子,给了晋灵公一个实实在在的台阶。

为了晓以利害,士季又引《诗经》的话语,为的是要说“鲜克有终”,贯彻始终很难,这是关系晋国安固的大事。

为了把利害关系说透,又引《诗经》的话语说出连周公都曾有过失,说出改正错误与君位的关系。

言辞简洁,有理有节,指明要害。

  第二自然段,写晋灵公不听劝谏,大开杀戮。

这是写晋灵公不君的更深层次的表现,他不但不听士季的劝谏,不改正自己的过错,在宣子(赵盾)进谏后,还派鉏麑杀害之。

  文章用“犹不改”三个字结住了上一层意思。

“宣子骤谏”开启了晋灵公愈演愈烈的更深一步的恶行。

“宣子骤谏”四个字是略写,一笔代过。

但“骤”字用得极好,不仅含有屡屡劝谏的意思,还含有急切劝谏的意味。

晋灵公经受不住这样的劝谏,于是派鉏麑到赵盾住处杀害赵盾。

鉏麑一大早就到了赵盾住处,亲眼目睹了赵盾对晋灵公的恭敬和忠诚,不忍杀害这样的良臣,自己撞槐树而死。

这一情节,写得十分真切感人。

先是写鉏麑所见,鉏麑从虚掩的门缝里见到赵盾盛服将朝,因为太早,坐在那儿闭目养神;再写鉏麑因所见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即对于这样一位对君主恭敬,为百姓做主的大臣,要是真把他杀害了那是不忠;可这又违背了君主之命,又会背上不信的罪名,不忠、不信有其一样,不如一死了之。

这一方面写出了鉏麑的矛盾心境,性格特征,而且也说明了晋灵公杀赵盾有背民心,反衬出晋灵公对其忠臣所表现的“不君”。

  第三自然段,写晋灵公变本加厉地要谋害赵盾。

晋灵公并没有因鉏麑的自杀而受到内心的谴责或心灵的震动,又心生毒计加害赵盾。

写出晋灵公“不君”,已经发展到了极端。

九月的一天,晋灵公以请赵盾喝酒为名,埋伏下身着铠甲的武士,要杀害赵盾。

这一阴谋被赵盾的骖乘提弥明发现了,在提弥明的护卫下,赵盾又躲过一刼。

这是一段精彩的场面描写。

酒宴上,提弥明先是发现了伏甲,然后快步走上殿堂,高声说道:

“大臣服侍君主喝酒,酒过三巡,就不合礼节了。

”于是,赵盾就急忙扶着赵盾走下殿去。

此时,晋灵公看计已败露,就唤他的猛犬来咬赵盾。

提弥明奋力拼搏,杀了猛犬,并说废弃忠良,使用猛犬,猛犬虽猛有什么用呢?

边斗边出,为赵盾而死。

这里有气氛的渲染,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有搏杀的情景,读来令人惊悚。

  第四自然段,补叙灵辄倒戟保护赵盾的原由,由此反衬出晋灵公的“不君”迫使其身边的武士倒弋护卫赵盾。

其基本事实是当初赵盾在首山打猎时遇到了灵辄,灵辄已经三天没吃饭了。

赵盾不仅给他东西吃,还给他母亲带回去饭和肉。

灵辄记着这段往事,当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倒戟以欲公徒,然后逃往它处。

以此来报答赵盾。

这段补叙写得情真意切。

全文的节奏也因此得到了调整。

由疾而徐,曲折宛转。

  第五自然段,写灵公之死。

史家对此事件的评价。

灵公终因“不君”而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虽然赵穿杀的是一个昏君、暴君,但赵盾当时没有越出境外,返回后又没有讨伐赵穿,按《春秋》所规范的君臣之“义”,赵盾背此罪名,是因为他还忠得不够啊。

  至此,晋灵公如何不君,因其“不君”所生出的种种事端,因其“不君”导致的必然结果,已经层层深入地具体表达了出来。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

  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

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

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

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

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

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

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

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

是的!

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

  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

"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彫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

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

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

这是其"博"。

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

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

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

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

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

"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

预提于前,补缀于后。

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

神妙不测,几于化工。

其法莫备于《左氏》。

"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四、古文翻译

  译文:

  

  五、分析

  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

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

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

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

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

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

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

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

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

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

"为法受恶,惜也。

"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

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

《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

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

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2.从儒家的观点出发研究本文,以图对儒家的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提示:

  从研究性学习角度来说,这属于从不同角度的研究,这里是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

  《论语?

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篇文章从始至终,所讲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

《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修《春秋》的原则是“笔则笔,削则削”。

从全文所得出的结论来看,正是儒家认定赵盾弑君的依据和理由。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要谈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儒家所遵从的思想观念。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就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国家就会乱了。

  先说“君君”。

文章一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下了贬斥晋灵公的基调。

这也就预示下文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儒家经典《大学》说: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仁”是国君之道。

“仁”的具体内容,如孟子所说“仁者爱人”(《孟子?

离娄下》),所以《中庸》里明确说: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敬大臣也,体大臣也,子庶民也……”,“子庶民”就是爱老百姓。

宰夫在封建社奴隶会里,虽属奴仆,他也是人,也要爱,怎能滥杀无辜,以弹子射人以为乐,自属不敬大臣。

厚敛彫墙,自是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

藏富于民并且是春秋以来儒家治国的重要思想。

如此种种,都说的是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这就从反面说明君要像一个君,就要按君道去做。

晋灵公没有按君道去做。

  再说“臣臣”。

文章重点写了士季和赵盾两位“臣”。

士季是尽了臣的责任的,他先去好言进谏,但未果。

赵盾呢?

他更是按臣道去做的。

他的敬国君突出表现在他的忠君上,这主要体现在他的直言敢谏。

赵盾对晋灵公的种种不行君道的表现谏诤了,尽了忠君这职;他的敬君、忠君还表现在他的敬业、忠于职守,他宵衣旰食,早起、盛服、假寐就是最突出的一个细节。

鉏麑做为杀手,正是亲眼看到了赵盾对君的“不忘恭敬”,才没杀他,而自己撞槐而死。

这正应了孔子所倡导的“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为臣所应有的另一种表现是“其养民也惠”。

赵盾曾在打猎时遇到过灵辄,灵辄当时饿得很。

赵盾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这不能不说赵盾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至于鉏麑触槐而死,提弥明为伏兵所杀,灵辄不得已而逃亡异地,都是为了救赵盾。

灵公千方百计要杀害赵盾,鉏麑、提弥明、灵辄舍身保赵盾,产生出强烈反差,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反相成地突出了晋灵公的残暴和赵盾的忠诚、仁义。

  再次说“子子”。

子要孝。

这主要体现在灵辄身上。

虽是情节的补叙,言语不多,却写出一个孝子的形象,也就是灵辄是按子道而行的。

这里讲的是孝道,是庶人之孝,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的具体事例。

  文章就是这样以典型事例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了形象的注脚。

  第二要谈的是孔子修《春秋》的原则“笔则笔,削则削”。

褒贬一个人,从儒家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在《春秋》为义例,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上来褒贬。

晋灵公不行君道,就是违背了“君君”,赵盾虽然没有杀害晋灵公,但因未越出国境又折返回来,回来后未能讨伐弑君者赵穿,因此背上弑君之恶名,这都说明《左传》是遵循《春秋》而著文,是“传”《春秋》,是解释《春秋》的。

《春秋》的君臣之道,就是孔子所推崇的“正统”之道。

  3.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提示:

  研究一篇文章,不仅要研究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还要研究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以提高我们的鉴赏力能和表达能力。

  本文写作上除鲜明地体现出“笔则笔,削则削”的“春秋笔法”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取材灵活,材料丰富且颇具魅力。

写晋灵公的不君,不仅写了他的厚敛以彫墙极度荒淫,也写了他嬉戏百姓,从高台上弹人,还写了他屠杀宰夫并载以过朝的残暴;不仅写了他对大臣的进谏虚言以对,也写了他对屡次进谏的赵盾的怀恨在心,还写了他用多种卑劣的手段残害忠良。

最后写出了他应得的下场。

这些材料,因少有而显得独特、典型,从而有吸引读者阅读的特殊魅力。

  二是详略得当,顺叙与插叙、补叙相结合。

全文详细对写出了晋灵公君的种种表现,写出了士季与赵盾的进谏过程,写出了晋灵公如何残害忠良,以及鉏麑、提弥明、灵辄如何舍身保护赵盾的性命等,一路叙述下来,可谓是详而博。

而对晋灵公的被杀及赵盾背负恶名则略。

如此详略处理,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即晋灵公的“不君”。

全文以顺叙为主,后又有插叙和补叙了灵辄的故事。

叙事手法可谓灵活。

  三是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

文中士季与赵盾进谏曲曲折折,赵盾几次被谋害曲曲折折。

赵盾几次有惊无险,都是以鉏麑触槐而死、提弥明为晋灵公伏兵所杀、灵辄逃亡为代价的。

赵盾的每一次遭遇不测都掀起一番波澜,其戏剧性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吊着读者的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