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第二中学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
《恩施市第二中学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施市第二中学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恩施市第二中学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
恩施市第二中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
恩施市解放路井湾巷1号(校园内)
3、项目性质:
扩建
4、建设单位:
恩施市第二中学
5、项目建设方案
根据恩施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恩施市第二中学要在“十二五”时期将现有的34个教学班扩大到72个,全校在校学生数达到3600名。
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的规定,该校在教学基础设施方面与办学规模要求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校园面积狭窄,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建筑面积严重短缺,且布局极不合理,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根据《湖北省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规划表》,为满足学校扩大教学规模要求,进一步改善该校办学条件,拟实施恩施市第二中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本项目共包含三部分建设内容,即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
教学综合楼拟建在新扩校园东北部(新扩校园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学生食堂拟建在校园内西北部,男生宿舍建设在原校园西部,女生学生宿舍建设在原校园南部。
项目总用地5108.18㎡,建筑总面积25020.82㎡。
其中:
(1)教学综合楼:
占地面积1783.66㎡的,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设计六层,建筑面积9993.96㎡。
内设普通教室和音、体、美、计算机多功能教室,图书阅览室、学术报告厅、教师休息室、公共厕所等。
(2)学生食堂:
占地面积1001.4㎡,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设计三层,建筑总面积3002.5㎡。
内设厨房操作间、学生餐厅男女更衣室、男女浴室等。
(3)学生宿舍楼:
男、女生宿舍各一栋,每栋占地面积1161.56,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局部六层,建筑面积6012.38平方米。
两栋共占地2323.12㎡,建筑总面积12024.76㎡。
建男、女生宿舍各160间,可入住学生2560人。
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3530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3170万元,建设其它费用292万元,基本预备费68万元。
(2)资金筹措:
申请中央专项补助资金2824万元,地方政府配套706万元。
7、预期效果
本项目建成后,学校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规模可由原来的34个班扩大到72个标准班,招生人数达到3600人左右,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项目编制依据及原则
1、编制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出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用版)的通知》
(3)《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1325号)(第三版)
(4)《城市普通中小学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原建设部建标[2002]102号)
(5)《省发改委关于编制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
(6)《湖北省恩施市第二中学校园建设规划》(恩施州规划委员会)[2011]5号
(7)《恩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8)《恩施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
(9)《关于市二中学校建设有关问题的备忘录》[2009]9号
(10)《恩施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30年)
(11)《恩施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承诺函》恩市政函[2012]34号
(12)项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2、编制原则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全面贯彻以中等教育为重点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部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促进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从恩施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偏小的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规划,以有助于扩大学校招生规模,有助于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目标。
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土地条件和市政基础条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施,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3、编制目的
(1)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教育设施基础建设,为提高高中阶段毛入率,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
(2)在深入进行项目研究、建设方案比选优化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推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
(3)为项目主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和项目建设单位决策提供依据;
(4)为下一阶段开展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提供依据。
三、研究范围及重点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项目立项的原则和要求,从政策、规划、市场、资源环境、技术、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及风险等诸方面进行深入论证和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因此,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是:
项目背景、必要性和可行性;需求分析及建设规模论证;场地选择及建设条件比选;总体布局与技术设计论证;投资规模与效益分析;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能节水、劳动安全卫生消防、组织管理、招投标及社会影响、工程风险概率进行分析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
四、研究概况
受恩施市第二中学的委托,湖北天立工程项目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编制恩施市第二中学教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该公司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恩施市第二中学发展现状及该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对项目建设场地进行了认真踏勘,结合恩施市城市建设发展情况及恩施市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对拟建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方案、投资结构进行详细论证;对相关的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案进行了详细审查;对节水节能、消防、防震、防雷、安全卫生、招标投票、组织管理等方案提出相应的论证评价和对策措施。
同时,还按照项目建设内容结合国家、省、州现行设计依据、定额标准,参照同类项目的经济指标,对本项目的相关经济指标进行认真测算,在此基础上形成可研报告讨论稿。
经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了正式研究成果。
五、综合评价与研究结论
本项目是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相关精神的具体体现。
项目实施后,可极大程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入学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项目建设规模适度,方案可行。
建议政府及项目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解决建设资金,促使本项目尽快实施,尽早发挥效益。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依据和理由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教育”放在“民生六大任务”之首,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新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
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恩施市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市域内只有恩施州一中、恩施市一中、恩施市二中和龙凤高中等普通高中四所,总招生规模不足4000人,而恩施市每年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在10000人左右,高中阶段毛入率约为45%,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加上市外高中、中职在我市招生人数,初升高入学比例达到62.96%,全市有近4000人初中毕业生只能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充当普通劳工。
按照恩施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初升高比例要达到80%。
高中阶段毛入率要达到67%,按照这一比例全市每年要扩招应届初中毕业生1500人。
目前恩施州一中已搬迁到新建的龙凤坝民族高中,面向全州的招生规模为1200人,龙凤高中已进行改扩建,招生规模由原来的600人增加到1000人,目前在城市中心的就只有恩施市一中和市二中,而市一中又是省、州、市重点高中。
随着恩施中等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根据恩施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该校将在“十二五”期间将现有34个教学班扩大到72个教学班,使全校在校学生数达到3600名。
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的规定,该校在教学基础设施方面与办学规模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校园面积狭窄,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严重欠缺,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为进一步改善该校办学条件,满足学校扩大教学规模要求,拟建设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
二、项目建设背景
1、项目建设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恩施市地处鄂西南山区,东瞰江汉,西接渝蜀,南临潇湘,北通陕豫,是连接我国东西大通道的交通咽喉,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4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1998年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2000年被纳入西部大开发实施范围,2008年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范围。
全市版图面积3967平方公里,总人口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3.5%。
恩施市既是贫困山区,又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是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区,清江水布垭工程库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恩施山区属限制开发地区;按照湖北省的总体战略布局,恩施市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范围。
恩施市素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天然植物园”、“世界硒都”之称,环境优美宜人,资源相当丰富。
“十一五”时期,恩施市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狠抓机遇,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和“四三二”工作重心,着力建设“仙居恩施”,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5亿元,比2006年增长66%;实现财政总收入10.7亿元,比2006年增长199%。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5亿元,比2006年增长24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8亿元,比2006年增长24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20元,比2006年增长7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元,比2006年增长100%。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比由2006年的28.9:
24.5:
45.6调整为20.7:
36.7:
42.6。
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州连续四年考核排名第一。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五年来累计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五路四桥一走廊”等一大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四纵三横”城市路网结构基本形成,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新农村建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全线贯通,318.209国道全面改造升级,立体交通构架基本形成,乡村路网建设全面加强,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91%的行政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
三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达到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启动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实施了6所城区中小学和2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工程,建成了基础设施一流的施州民族小学、恩施市第三中学(原龙凤高中),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四是各项创建成效明显。
五年来,恩施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林改先进县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先进示范县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2、教育发展现状
“十一五”末,全市有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7668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民办1所),在校学生3444人;初中25所(民办1所),在校学生31703人;小学146所(非完小18所),教学点71个,在校学生50585人;独立设置幼儿园64所(民办33所),小学附设学前班156个,在园幼儿14504人(其中学校附设学前班405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16人。
在职教职工5878人,其中在编教师4961人,特岗教师269人,民办学校(幼儿园)教师648人,专任教师5016人,其中高中374人,中等职校162人,初中1633人,小学2385人,特殊教育学校31人,幼儿园431人。
离退休人员2511人。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占地面积2244574平方米,建筑面积384255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普通高中8.1平方米,中职校9平方米,初中生7.2平方米,小学生3.36平方米,特校2.7平方米,幼儿园5.56平方米。
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主要成就如下:
(1)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持续巩固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以“普九”迎接国家督导验收为重点,致力于“普九”巩固提高工作,2007年顺利通过“国检”。
到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79%,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5.71%,十五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100%,十七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6.67%。
(2)非义务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高中教育政府投入增加,规模逐步扩大,师资得到加强,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0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2620人,职高招生1574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实习就业率达到100%。
含市外高中、中职在全市招生人数,初升高比例达到62.96%。
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中小学生校外教育进一步发展。
(3)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恩施市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提高培训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
通过公开招考教师,招聘特岗教师等措施补充、更新师资队伍,切实改善了全市教师结构。
(4)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恩施市加大财政投入,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共投入8280万元,新修校舍121305平方米,使学生上学难、住宿难、饮水难、如厕难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
“十一五”期间恩施市教育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但由于基础薄弱,对照国家总体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全市教育依然发展不足。
一是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艰巨。
二是师资存在三是学校教育质量不够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距较大。
四是社区教育网络、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努力。
3、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恩施市第二中学地处恩施老城区鳌脊山下清江河畔,是恩施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面向全市城乡招生的全日制住宿高级中学。
校园依山傍水、林木葱茏,花草飘香,风景宜人。
学校创办于1961年9月,校址及办公地点在恩施县城关古城皇庙内(现四维街小学),当时校名叫“恩施县城关镇民办中学”。
1965年改名为“恩施县第九中学”。
1974年与恩施县柿子坝中小学互换校址,办学地点设在柿子坝。
1981年改名为“恩施县柿子坝高中”。
1982年成立“恩施市”,学校又更名为“恩施市一中”,为市重点中学。
1984年,市、县合并,又更名为现在的“恩施市第二中学”。
学校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目前有34个教学班,2556名在校高中学生,在职教职员工140人。
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9人,中级教师56人。
文科、理科、艺术、体育四花齐放是其办学特色,每年高考上线人数居全市同类第一,是多年的“州级最佳文明单位”、“恩施州示范性高中”。
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没有停下不懈追求、顽强进取的脚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9年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和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教育质量越来越高,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学校各类办学设施齐备,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都处于全州一般高中前列。
2007年市二中进入州示范高中行列。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
把握机遇求发展,强化管理出质量。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狠抓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常规教学管理。
坚持“立德、启智、求实、创新”的校训,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根据学校生源情况突出文科、艺体特色,高考上线人数逐年上升,居全州同类高中的前列,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根据恩施市新一届市委提出的要争创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排头兵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学校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不断求索先进的办学思想,科学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目标,规范的办学行为,把恩施市第二中学办成人民满意的示范性学校。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本项目是恩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水平,关系到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目前我市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是办学规模不大、优质资源短缺、办学条件不够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质量不够高等,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市域内只有恩施州一中、恩施市一中、恩施市二中和龙凤高中等普通高中四所,总招生规模在4200人左右,而恩施市每年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在10000人左右,高中阶段毛入率约为45%,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加上市外高中、中职在我市招生人数,初升高入学比例只有62.96%,全市有近4000人初中毕业生只能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充当普通劳工。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按照这一要求,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全面建设生态、诚信、和谐恩施的现实需要。
恩施地处老、少、边、穷的山区,属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
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产业化调整,重在以开发绿色富硒食品、药品及旅游产业,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成败与发展,关键取决于新型技术人才的多少,正处开发崛起的发展中城市,急需一批高素质年轻化的建设生力军。
按照《恩施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初升高比例要达到80%。
高中阶段毛入率要达到67%,按照这一比例全市普通高中每年要扩招应届初中毕业生2200人,而本校就要增加1100人左右。
因此,必须加快该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扩大招生面,可以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2、实施本项目是解决超级大班,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意识的增强,加之社会对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望子成龙”的期望使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也随之增大,90%以上的人都希望子女初中毕业后能够进入高中继续学习。
为满足家长的愿望,学校只能让有限的资源超负荷运转,每年不断的扩大招生数,由此不得不形成“超级大班”。
该校现有34个教学班,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规定每个班级学生50人计算,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只能容纳1700名学生,而目前该校在校学生已达2556人,平均每个班级达到75人,超过规定标准的50%,“超级大班”的学生教室人均面积不足0.93平方米,在教室只能勉强坐下身子,无法保证身体正常活动,前排座位距教师讲台不足0.5米。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由于班级人员太多,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从杜绝“超级大班”出现和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及减轻教师负担的角度出发,必须扩建教学综合楼,使教育资源按标准荷载运转,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实施本项目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恩施市第二中学是一所“省级语言文字示范校”、“州级示范性高中”、“州级最佳文明单位”、“州级教研先进单位”、“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时也是“恩施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
是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面向恩施市城乡招生的全日制高级中学,服务人口79万人。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
把握机遇求发展,强化管理出质量。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狠抓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常规教学管理。
坚持“立德、启智、求实、创新”的校训,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根据学校生源情况加强文理基础、发展艺体特色,高考上线人数逐年上升,2011年高考上本科线人数位列全州一般普通高中第三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现阶段有很多家长都希望将孩子送到该校就读,但该校的现有条件无法容纳更多学生,只能将他们拒之门外。
根据《恩施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该校办学规模要求达到72个班,在校学生将达到3600人以上。
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8.9㎡,校舍建筑总面积最低要达到32000㎡以上,而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仅有12000㎡。
教学综合用房严重欠缺,在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技术教室等专用教室及其辅助用房、合班教室、图书馆、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生活服务用房都与规定标准相差太大。
加之学校建校较早,各时期的建筑物都存在,建筑结构与设计风格各异,布局也不尽合理。
按照州规划委员会批准的学校规划,还需拆除一部分布局不合理和建造年限过久的建筑。
学校教学综合用房、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建筑面积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因此,为满足该校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实施本项目迫在眉睫。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市政配套条件
一、项目建设选址
根据恩施市人民政府《恩施市第二中学综合楼建设的专题会议纪要》和恩施市二中校园建设规划,教学综合楼建设选址在紧临老校园的东北部,计划将位于学校北面原市房管所直管的公房和居民住房全部拆除后在原址上建设教学综合楼。
教学综合楼东临清水走廊,西为规划的学校广场,南与老教学楼相邻,北为学校绿化地。
男生宿舍楼选址在校园内西部,东面(正立面)面向学校运动场,南、北两面为学校绿化地,西面为绿化地与围墙。
女生宿舍楼选址在校园内南部,东面临清水走廊,西为学校绿化地,南面为绿化地与围墙,北面(正立面)面向学校运动场。
学生食堂选址在校内的西北部(原公共厕所),东面为新建的教学综合楼,其余三面均为围墙和空地。
地势开阔平坦,采光良好。
各建筑物之间均保持了合理的间距。
项目建设区内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公用设施完善,满足项目建设用地要求
二、场址工程条件
根据恩施市二中相邻地块项目建设的地勘报告资料,项目所在地构造条件简单,场地内未发现新构造运动及活动性断裂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场地现状较稳定,地质灾害危险性一般,场址地下无文物及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压覆,可进行本项目建设。
三、市政配套条件
1、交通:
本项目工程建于校园规划区内,处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
目前项目建设地址开工前能达到“三通一平”的建设要求。
2、供水:
恩施市现有日供水能力在12万吨以上的自来水公司,水源稳定,供水量充足,学校安装有DN300㎜的主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