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docx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杨征南黔东南电视台
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
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
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
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和心血。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
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
同时要做到: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
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
“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
当好党和政府的喉
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
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的。
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
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
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俱备两种能力十分重要,即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
观察能力:
记者在采访时要利用嗅觉、视觉、味觉去获得全面的事实,要学会眼观四方耳听八路,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现场捕捉各种细节,各种新闻要素,给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
同时耳朵要随时听取现场各种声音信息,选取有用的材料进行牢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受采访”。
要把白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电视的本性是记录,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
通过记者的视点传达给观众一种信息。
记者还要会综合各种材料,从材料中选择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加以整理。
记者要始终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
善于从纷纭的材料中选择出最好的报道角度,最佳的创作切入点。
用心灵的感悟去选择。
记者不一定是一个专家,但一定要是一个翻译,要把微观的东西翻译成宏观的东西。
要能有效解答群众难已理解的话语,这就要求记者具有较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职能、职权范围、工作成绩等都要了解,同时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各行业的工作术语和常用语言、词汇。
只有这样,写作时才不会无从下手,下手困难。
电视记者的采访视角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一个人物是复杂的,采访时不要偏向于说教,对错不是记者说了算,而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观众去想,去感受,去用白己的思维方式理解事情。
要以平和心态接近拍摄对象,着力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使观众通过一个个“细节”和一段段“过程”去感受一种生存空间。
电视是看和听的艺术,首要的是看,画面是一种语言,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因此电视不需要解说词也能看得懂。
目前我们的电视大部分是解说词加画面进行的。
特点是教育人,说教,是在愚弄观众,效果是有限的,是编导让我看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了什么。
我们要尊重观众,给观众提供更大的视觉空间。
现在大多数电视,有时一个很好题材,往往容易拍成一个说教片,让一大群人上电视说教,让观众反感。
目前我们的新闻不吸引人的关键是新闻工作者没有新闻创新意识,观
念无法改变。
拿外省相比,我们的采访视角,采访方法,都非
常落后,新闻即要为党委、政府工作服务,也要为群众服务,而我们的新闻刚好忽略了群众这一最大的观众团体。
目前,“快餐”式的新闻较为流行,在记者队伍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绪,记者采访的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新闻单位存在浮皮草率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没有深度,不可信,语言干巴,新闻不可读,不可看。
新闻需要灵感,作为从业人员保持一种职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以及积极参与的态度十分重要。
同时,从事新闻工作不仅要有理智的头脑,还要有对生活、对新闻事件感性的认识。
这种认识会使记者新闻意识增强,灵感迸发。
作为一名记者,要到新闻现场去找灵感,到新闻现场去抓细节。
特别是电视新闻,现场信息十分重要,画面有细节才能吸引观众。
新闻的细节是要通过记者现场去感受的,只有记者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到,才能准确、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新闻要动起来,不论是通迅、专题、还是信息。
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新颖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
新闻有故事性,有现场感受,无疑可增加可读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力量是事实,新闻写作应当着眼事实,着眼事实本身新闻价值的开采。
电视新闻要淡化主体意识,淡化主观意识,不要把白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要客观的再现生活。
新闻记者要从习惯于说概念转变到习惯于说事实,要从只会说一般的事实转变到善于表达白己理念的事实。
记者在采访中要有质询精神,要逆向思维,不能顺着理,要逆着搓。
新闻是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的,是通过一点来反映社会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现象。
电视新闻也讲求故事化,要有故事情节:
故事要人物化,每一个故事他都有一个主人公。
故事没有主人公,就不可能生动,但要想故事生动,首先要说清楚故事主人公,即要从细节描写入手,通过细节表现来对一个人的好坏进行说明。
让观众了解这个人,了解这个人身边的故事。
电视的播放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次过。
“一次过”如何使观众看
清楚画面,听清楚场音、读懂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
最根本的在于电视片的结构必须脉络清晰,即主线明确,贯穿始终;辅线陪衬,点缀其间;情感真切。
一要确立主线和辅线,用主线来说明主体,用辅线来进行辅助说明。
二要“点”“面”结合,既有“面”的辅垫,又有“点”的抓取。
要舍弃许多次要的生活细节,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材料。
要对了解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三要善于观察捕捉细节,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滴水里见太阳”着眼要高,落脚要小,所谓着眼高,落脚小,是指其意义大,故事小,即以小见大。
许多相关的著作都从不同的侧面强调过这个问题。
细节最真实,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细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
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画面的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
细节描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场面细节。
场面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小的部位来刻画人物,渲
染气氛。
二是时间细节。
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经历,都在一维时间发展线上有序展开,有始有终。
时间细节越真实,主题突出越鲜明。
三是心理细节。
心理细节,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情感、意识的细枝末节。
四是行为细节。
行为细节,指人物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
新闻一定要抓住几个人物的描写,要把新闻事件化,要依托于事件,事件要故事化,要讲述故事,故事的动态、进展、节奏;故事要人物化,要选取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外围的关系:
人物要个性化,突出事件中的人性,人的精神、行动、细节、同期声,利用外围相关资料来讲故事,突出人物。
新闻不能泛泛而谈,要以人物来讲述中心事件。
要选取特殊人物。
平常的人十平常的事等于零,平常的人十不平常的事等于重要新闻。
电视新闻采访同时也要以点来说故事,以点面表现整个事件。
点要有代表性,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或者更多。
点即是某个故事的一个细节或者几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描写的怎么样,生不生动,能不能吸引人,决定了新闻的好坏。
能吸引人的新闻必定是好新闻。
电视表现要善于发现事实,捕捉细节,用事实表达观点,用细节传达理念。
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深化主题。
好比一座大厦,结构就是楼梯框架,细节就是水泥、沙子、砖块。
没有大量的水泥、沙子和砖块的垒砌,大厦不可能崛起、建成。
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表现人与事的特征。
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特别是画面细节,通过画面中的细节拍摄,让人有一个直观感受,这比说上百句解说词还管用。
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精神”。
要让每一篇新闻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关键是运用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
运用好一个生动典的细节,有时会使一条新闻顿时灵动起来,题材特征就会显示出来,人物的风采会栩栩如生。
运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增添消息情趣。
使消息富有情趣,有声有色。
同时,新闻的细节运用一定注意以一当十,要能够忍痛割爱。
有的细节虽然很精
彩,脱离主题,就必须下定决心舍去。
因此在细节描写时一定要注意提炼有典型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细节,真正使这些细节为主题服务。
新闻语言也要诚,诚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诚”最初的意思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言之真实不欺,是个实践道德的概念。
从情感方面看,情感在新闻中有着重要作用。
有两家报纸报道了同一则消息,情感受因素多的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受众作为社会的主角接受新闻的主体,因时间、对象而异,会对不同的新闻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使新闻价值在他们那里形成不同程度的现实性。
这样,新闻价值的
大小也就和新闻的情感因素直接联系起来。
新闻借助于情感会使受众更快地形成态度,实现新闻传播的一系列社会功能。
所以凡是富于情感因素的新闻都能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感,把受众的思维力调动起来。
达到与受众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行为的指导。
一篇好的新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事实,一是真心实意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诚”的一种外化形式。
从新
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来看,需要对受众“以诚相待”。
电视新闻采编要突出构思;构思是文章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新闻采访不可缺少的东西。
它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安排文章结构。
构思主要包括三项内容:
第一主题构思;第二选材构思;第三结构构思。
每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经过构思这一阶段,特别是电视新闻,构思十分重要,不仅在新闻文字解说词上要提前构思,在画面的拍摄方面,在取景、构图、拍摄角度方面,题材的选择方面都要提前构思,
只有作到提前构思,采访才会有的放矢,一篇新闻才会有血有肉,才
会丰满。
构思从过程来讲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研究阶段的构思和表达阶段的构思。
构思的基体原则:
第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较高的认识水平;第二要有针对性。
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才会使我们居高临下地指导整个构思过程。
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的考虑也会有所不同。
新闻构思,首先要有正确的立意思维方法。
这里介绍几种思维方法。
一、原因分析法。
原因分析法是一种先后性、历史性的因果关系分析,原因分析法是从“结果”到“原因”的分析方法,这里的“结果”是一种“现在
时”的东西--“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时”的东西---“本质”。
“原
因”之所以是“本质”,是因为它导致了新的“现象”的产生。
当我们分析出一种事物的“现象”所以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就开始抓
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新闻策划过程中,为了获得最深刻、最理想的立意,我们必须多次运用原因分析法,进行剥笋式的分析,探索出事物现象的最终原因、最深刻的本质。
二、是背景分析法。
所谓背景分析法,就是思考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产生的大背景、大气候,发现两者之间的隐形因果关系,这种大背景、大气候就成了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的原因。
三是功能分析法,所谓功能分析法,即分析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用、意义。
运用功能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进行正面的功能分析。
思考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会带来的好处、利益,还可以从反面的、不利的方面来分析其危害、灾难等。
原因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之前的因果分析,是过去时;背景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的因果分析,是现在时;功能分析法则是面向新闻事件之后的因果分析,是将来时。
思维方法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获得深刻的、新颖的立意,只有通过长期的燧练。
民生新闻
关注民生是媒体的生存发展之道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新闻媒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求得生存与发展,关注民生,不仅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
关注民生就是要媒体站在百姓立场树立平民意识,采用平民视角,聚焦百姓生活,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要求。
媒体只有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才能羸得受众信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
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第一要有深入民众、深入生活的作风。
记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
深入到普通百姓中去,耳闻目睹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了解百姓内心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搞好民生新闻报道。
第二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精神。
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是普通百姓,而老百姓的生活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面对这些就需要记者讲真话、讲真理,有勇气为百姓说话。
第三要有质朴无华、平易近人的文风。
民生新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报道形式上。
要做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就要求记者强化平民意识,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从新闻的视角记录民生,从百姓的视角解读新闻,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加强互动性、参与感,提升报道的贴近隹、人情哧、亲和力。
让群众真切的关注白己的新闻。
民生新闻的独特内涵主要包括:
1、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
一般地说,民生新闻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
民生新闻的题材十分广泛,除了日常社会新闻外,可以涵盖于地方百姓最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困此,就民生新闻来说,可以说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
过程、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
传统的新闻,往往过分注重白上而下的指导性,将受众看成是需要教育的对象,高高在上,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倾向。
平民视角即意味着新闻工作者摒弃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更多地聚焦平民百姓和困难群体,意味着记者站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上来。
3、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
民本意识就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众生活。
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
是用老
4、在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
这里主要有两层含义:
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二是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出白己的声音,表达白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采访时特别要注意三戒。
一戒“看热闹”报道。
如今,属于“热闹”类新闻缺乏思想内涵比比皆是,而有见地、有思想性的新闻比较少。
我们要从“看热闹”的新闻中走出来。
应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去追
求“看门道”新闻。
二戒无主题报道,一篇文章要有主题,一部作品要有主题,电视社会新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大都与“俗”有关,报道的内容“平”、“偏”、“奇”、无创意、无新意,说到底,就是新闻无主题。
要想使电视社会新闻总有魅力,总是吸引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去观察体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
三戒“尴尬”报道。
作为新闻报道,应引领社会,在实践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那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盛气凌人的习气,受众难以接受。
只有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才能增强电视社会新闻的亲和力,树立电视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现在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百姓喜欢,从业人员追求。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从政治觉悟、政策观念、文化修养、业务本领方面,要不断磨练白己,以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业务的技能。
同时在采访中要扎实、深入、理性、不应人云亦云,对新闻事件进行理
性的分析,多侧面的展示,更大限度地彰显新闻力量,使新闻更显出人文关怀的情怀。
这里我们来谈谈会议新闻的写作
最容易写的是会议新闻,最难写的也是会议新闻,说它容易,是因为它是程式化的东西,按八股方式“炒”,为报会议而报会议,说难写,是采到“会海”中的富矿不易,写法创新不易,让读者爱看更不容易。
新闻在会里:
记者要在会海里找到“鲜鱼”、“干货”,首先必须学会“泡会”。
所谓“泡会”就是指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会场里,这是
一名记者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是获取新闻的需要。
开会,顾名思义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事件、讨论工作、交流信息、沟通思想。
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不可能亲临会场,但他们有了解情况的强烈欲望,新闻媒体就是要让大众了解此次会议的内容,特别会里的重要信息。
功夫在会外在各种会议中一般都深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稍不留意,许多线索就被丢掉了。
信息量大且集中在短时间释放是会议报道的一个特点。
要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料,要让稿件内容厚实全面,有时往往要让记者吃白己平时积累。
平时注重知识积累,注重磨练功夫,注重交际的记者,往往能在会议报道中大显身手。
磨练的功夫首先是学习。
记者能把握大局,把握宏观,就要认真学习党的大政方针。
只有在政治上成熟才能达到新闻上的“老道”,理论水平的提高,才能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判别能力和洞察力。
磨练功
夫其次是注意收集资料。
了解会议的背景,写好新闻背景靠的是资料。
就是要靠平时的积累。
磨练功夫再次是要多交友。
记者应成为社会活动家,要多踏进会议这一“沙龙”,通过这里去结识一批人,去累积社会关系,以达到方便采访的目的。
里应外合不可还认,由于会议性质所决定,有些会议新闻只能就会写会。
但有些会议需要记者将会上的有关内容与会外的有关情况结合起来,这种“里应外合”的写作方法,用好用巧了可以增强新闻报道效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里应外合”一是会上有所呼会外有所应。
二是要会上知其然会外知其所以然。
三是会上主角亮相,会外记者“旁白”向读者提供他们一些基本情况,使读者知其曲又知其人,让宣传效果倍增。
典型报道的创新
典型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的主要形式,要在弘扬社会正气、高扬时代精神、营造舆论氛围、引导观众更新思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
道德深入人心,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共鸣。
典型报道要注重挖掘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特点,去影响受众的感官,让群众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
典型所体现的个性越鲜明,反映时代精神的共性就越突出,典型的说服力就越大,普遍的指导意义就越强。
先进典型来源于生动的社会实践,来源于平凡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普通的人民群众。
要找典型报道与群众思想的结合部,使典型报道充满生活气息,让“平民化”的先进典型在群众中引起共鸣。
群众的需要就是典型报道的根源所在。
典型报道虽然是从群众中来,如果没有与群众的视角相结合,就无法回到群众中去。
因此,普通而不平凡、平实而不平淡的典型报道,与群众的视角相吻合,使人感觉真实亲切,可敬可学。
塑造真实形象增强感召力量。
典型报道必须遵循“三贴近”的原则。
用鲜活、通俗的群众语言,用平常心、平常事描述刻画人物生动的形象,从平凡的举动中捕捉深刻的内涵,达到以事感受人、以情动人效果。
记者外出采访时,决定采访对象要注意四个因素:
身体、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
记者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式的问题,要让采访对象能白由发挥。
问题要简单明了、具体、明确、清晰,并且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方是否有能力回答出来,问话超过三句
就不要问了,概念式的问题往往让采访对象无法回答。
千万要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面前显出傲慢或粗鲁,不要高高在上,这样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使采访无法进行下去。
要学会提问,掌握提问技巧,提问要能吸引对方打动对方,使对方与你谈话亲切白如。
采访开始。
记者应提一些中性的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
向采访对象提问时,要注
意提问的逻辑性,不能使白己所提问题互相矛盾,要注意谈话过程中收集那些能够启发你提出新问题的信号和暗示,善于发现对方的疑问点始终保持灵活敏捷的思维。
采访过程中就开始打腹稿,这样可帮助你确定现在掌握的素材是否已
能写一篇报道,以便及时调整采访思路,保征采访的成功。
采访时不要怕向对方请教一些白己不懂的问题,因为记者经常会遇到
一些不熟悉的行业。
对这些行业的一些术语或其它不了解的知识应不
耻下问,直到你完全了解。
要讲究采访技巧,要研究采访对象,尽可能的祥细占有材料。
包括采
访对象有关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材料。
尤其注意采访题目所涉及
的资料文献。
更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性质、职务、兴趣爱好、周围环境等等。
三种简单的米访错误:
1、明知故问,表现米访记者的愚套。
2、少问对方是与不是的问题,3、不要诱导对方说出供词。
记者出现场有三条基本要求:
认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场,2景别
最好是中景、中全景、大全景,要能很好地展示现场环境。
3、努力
传达现场感。
记者在现场要有很好地发现、挖掘和思考能力,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
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
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题提问。
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
电视新闻选材:
1、要选视觉、听觉好的。
2有没有创作价值;3、能这能给人以新鲜的角度和想象。
4、反映深刻的问题;5、、是否能表达人性,6、画面信息量大小;7、人物形象是否更利于表现。
选材要点:
1、选择看得见的事实。
2、选择“点到穴位的事实,也就是
要选择能够强有力地说明和表现主题,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
3、选择以小见大的事实。
有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不显眼,背后却有大文章。
4、选择与表现主题密切相关的事实。
所有素材的选择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主题表达和深化往往依靠一系列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事实来完成。
5、要选择具体的、生动的事实。
电视的四种语言:
解说词、同期声、字幕、背景。
一,解说词:
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
严格地说电视解说词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他与报纸新闻稿、散文、小说、传记等写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文字运用也没有那么讲究。
但是,真正使用好,处理得当,能够符合电视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也并不那么简单和容易。
从字面上看,电视解说词无非是“解释说明”的压缩。
是帮助观众深入认识和理解电视节目的一种电视语言。
它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
它依赖画面、来白画面、补充画面。
同画面的关系处理得当,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就能够迎刃而解。
要知道电视解说词从何入手,必须了解电视画面的局限。
电视解说词使用最基本的原则是:
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
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少使用解说。
因此解说词的写作使用首先要了解画面的局限性。
一、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
对那此曾经出现和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或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的,电视画面无能为力。
所以在画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解说词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二、画面无法对尚未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画
面报道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形象、具体。
事情还没有发生,事物还没有出现,画面进行展望既不可能形象,更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