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6263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docx

《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docx

王开东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

王开东:

教育,有多少痛可以不来

 

 

 作为校长,有一个问题不能不察:

教育,有多少不能承受之重?

今天我们究竟怎样做老师?

理想化的老师应该如何?

这样做老师的学理化依据何在?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办学的清晰和理性。

 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如何在做老师呢?

 一、目标的低俗——听话的孩子是块宝

 我们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或正在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听话的学生。

这种教育目标的盲目和短视,具有致命的危害。

 孩子们顺心、听话,我们教起来自然省心、省力。

殊不知这种听话教育,其实质就是奴才教育。

从小的方面来说,会矮化和侏儒我们的民族品格,从大的方面来说,甚至会使我们失去立国之本。

 因为规章,因为制度,因为校长的黑脸和班主任的冷面,我们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诚惶诚恐,学会了笑脸逢迎。

小心的自觉的把自己纳入到规范之中,为了一个听话的好孩子的虚名,他们早早的泯灭了自我。

当社会发出怒吼,谁折断了天使们想象的翅膀?

我们还有谁敢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写在脸上?

 听话教育,追本朔源还是传统的封建家长制教育。

封建统治者倡导“天、地、君、亲、师”,把“亲和师”抬高到和“天、地、君”同等的地位,无非就是要在家庭和私塾教育中,对孩子实行奴才教育。

强调绝对的听话,绝对的顺从,绝对的恭敬,并美其名曰孝。

以便将来“移孝为忠”,为统治者准备合格加特长的奴才。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已经吓破了中国人的胆神经。

如今我们的听话教育更是推波助澜,自毁长城。

须知,培养出了大批量的顺从的孩子,我们的管理倒是方便了;但久而久之,我们民族的创造性何在?

血性何在?

霸气何在?

亮剑精神何在?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的民族,但在很多人的眼里也是一个软弱可欺的民族。

我们历来缺少的不是谦和,不是温文尔雅,不是温良恭俭让,而是阳刚和血性。

在竞争的社会里,做一头凶狠的狼,要比做一头温顺的羊要划算得多,也要安全得多。

 从历史上看,中国顺民教育最大的危害就是国民普遍缺钙,清一色的软骨病。

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墨守陈规,抱残守缺……一旦社会风云变革,他们马上就摆好了被杀头的姿势。

鲁迅说:

“只求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交税,他们就万姓垆欢了。

 然而,更多的时候,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南京大屠杀,让外国人大惑不解的是,一百来个日本鬼子怎么可能集中起五万多国民党的正规军去屠杀。

不说起来抗争,就是逃跑,让小鬼子在后面追杀,累也得把他们累死啊!

可是因为顺从,因为听话,因为软弱,奇迹就这样发生了。

小日本至今瞧不起中国人,很大一部分就源于中国人的软骨病。

 比如,当日本宣示对南韩独岛享有主权,韩国立马掀起反日声浪,不少民众断指明志,还有人在日本大使馆门外,点火自焚,日本朝野大为震惊。

而同样是对中国钓鱼岛宣示主权,地方议员“擅自”登上钓鱼岛,防卫大纲直接包含钓鱼岛,面对日本的不断挑衅……试问,13亿中国人中,有多少人振臂高呼,赤膊上阵,在浴火中燃烧?

 这是一个强者的世界,一切都以实力来说话。

当年美国人把日本人打痛了,打残了,打孬了,日本人就信服它,心甘情愿地做他的哈巴狗。

现在,俄罗斯总统嚣张地视察北方四岛,日本人连屁也不敢放。

要知道,没有血性的教育,就没有血性的民族。

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存活在一个丛林法则的世界中是危险地。

 我们已经输掉了历史,难道还要输掉未来?

可是我们的教育却不知反省。

多年来,我们像乞乞可夫一样,造就了一批死魂灵。

他们一无思想,二无个人的创造,不过是能干的奴才和机械的工具。

他们像杞人一样,总是担心天会掉下来;像别里科夫一样,老担心出什么乱子;像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既好高骛远,又消沉颓废。

 他们,有眼睛,却不能发现;有耳朵,却不能谛听;有头脑,却不会思考;有心灵,却近乎麻木。

缺乏个性,缺乏创新,缺乏激情。

没有光明,没有希望,没有快乐,像一只只听话的小羊,机械的麻木的等着我们头羊的带领。

他们有知识没文化,不过是庸俗的准职业者。

如此教育的后果,会让我们的后代还没有发力,就猝然跌倒在竞争的起点。

 缺乏个性的思想,缺乏独立的人格,连腰板都直不起来,遑论创新思想?

或者说,我们没有创新的土壤——教育机制,没有创新的逻辑起点——老师,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培养出创新的学生?

 为什么13亿中国人,竟然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就是明证。

钱学森的天问,拷问着每一个从事中国教育的人。

 法国诗人普列维尔有一首爱情诗《公园里》,特别耐人寻味。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

 讲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胧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的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在情人们的眼里,世界是新鲜的、清澈的、带着露珠的,在爱情的诱发和唤醒之下,他们的精神层面升华到和宇宙、自然交融为一的境地。

他们的初吻是一次历史性的,世界性的大事,将会在宇宙中留下永恒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种人本思想和人性尊重、人格魅力的光辉,特别贴近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原本就应该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上,培养起学生浩淼宽广的精神视界,远大辉煌的文化理想,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并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丰富自己,体验到做人的快乐,并进而树立一种最充盈的幸福和最宽广的精神自由。

一句话,教育应该是动情的,审美的,灵性的。

 二、母语的失落——校园里有两棵树

遥远先生有一首杂文诗,很有意思。

题目就叫《校门前有两棵树》。

“校门前有两棵树,

 那一棵枝繁叶茂,这一棵枝叶零落。

 语文老师说:

那一棵是外语,这一棵是语文。

 文科老师说:

那一棵是理科,这一棵是文科。

 ……

 那一棵空间广阔,这一棵夹缝里求生。

 那一棵水分充足,这一棵干渴难耐。

 那一棵阳光普照,这一棵难见天日。

 这是生长在教育门前的两棵树啊!

 一棵已经不像是树,一棵已经难以成树。

 这首小诗振聋发聩,反映我们现在的母语教学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前段时间,于漪也说,语文已经沦落为小四子小五子了。

连语文中的泰斗都如此英雄气短,我们的母语真的是无可救药了。

“字母词”大量涌现,网络词语的不断转正,某些词汇的约定俗成,还出现了很多颠覆传统的新型词汇。

“粉丝”成了“追星族”,“白骨精”成了“白领里的骨干精英”。

某大学语言学教授迷路了,竟然连路也问不出。

他先问一个女孩,小姐,到某地怎么走?

被女孩白了一眼,骂了声老流氓。

后来,问一个男人,同志,到某地怎么走?

又被男人骂了个狗血喷头,你他妈才是同志。

不是因为年龄大,还差一点挨揍,难怪这个教授感叹,搞了一辈子语言,连话也不会说了。

 这只是冰山一角,母语失落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英语的挤压!

 这些年来,英语的地位在中国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我们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对外语的要求步步提升,步步紧逼,从大学生到博士生,一直提高到八级。

可是,有谁来关注我们的学生?

他们的母语水平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什么“级”别呢?

 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年代,在政策上确立一种导向,引导大家重视英语,用意当然不错。

一方面学好英语,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加强和世界联系,有助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有助于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学生不仅要学英语,而且要学好,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到,母语是根基,它装载和传承着数千年中华文化,甚至它自身就是辉煌文化的一部分。

千万不能厚此薄彼,因为过多宣传和热衷于英语学习,很多学生轻视和漠视母语,其结果就是写不好字,说不好话,更不会作文,直至最后蔑视祖国,崇洋媚外。

歌手大奖赛中,能说一口流利英文的歌手,却不能回答《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是谁。

有说林亿莲、林心如甚至林诗音,就是没有人回答林黛玉。

于漪说,“中学生学母语,是责任,也是义务。

如果学习外语,以牺牲母语为代价,不仅是得不偿失,而且是数典忘祖。

 古今中外,没有哪门课程被抬得像英语这样“崇高”,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流行“英语崇拜”。

 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痛心疾首的说:

“汉语面临英语的威胁,她的纯洁性正在受到破坏,她的地位正在动摇。

我国的语言主权正在丧失!

”鉴于此,马先生提出:

保卫汉语就是保卫祖国!

 此话并非危言耸听!

 英语崇拜的背后,其实质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在作祟。

部分国人妄自菲薄,贬低母语,崇洋媚外,自轻自贱,劣根性表露无疑。

他们认为说本国话掉价儿,以讲洋语为荣耀。

尤为出格的是上海“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会议组织者却硬性要求整个会议全部使用英语,连会场门口的指南也不准用汉字。

惟有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英语娴熟的丁肇中教授,对会议组织人的“规定”,嗤之以鼻,坚持用母语作报告。

 同样是丁肇中教授,当年荣获诺贝尔奖,丁先生顶住美国联邦政府的巨大压力,坚持用汉语致辞,给祖国母亲赢得巨大荣誉。

然而,今天在自己的国土上,竟被限制用自己的母语发言,不知丁教授当时有何感想?

 应该看到,英语崇拜的结果,已经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余光中先生说得好:

“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然而现在这个根,已经受到动摇。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说:

“一种语言变成世界大量增长需求,本身就表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它的综合国力以及它在世界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现各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

 试想一下,如果让英语取代了汉语,中国还是中国吗?

有人说汉语不会丢弃,至多降低为小民族语言,果真如此,中华民族还有何面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即使获得一些所谓的发展,也永远会被别人歧视,永远是别人的附庸和傀儡,永远挺不起自己笔直的腰杆。

谁都知道,要消灭一个国家,最好是消灭他们的语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国家的语言,就永远掌握了打开大门的钥匙。

”而现在,我们自己却主动把“钥匙”扔进了垃圾箱,就像扔掉一块洗脚布。

 另外,国人学习英语,功利性极强。

多数人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应试英语,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英语文化中的经典,真正走进英语廓大的殿堂,也没有谁能完成英语文化和祖国传统文化的对接和碰撞。

除了考试,这种极端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没有必要。

当我们失去了母语,学会一门外语,沟通整个世界”,只能是邯郸学步,鹦鹉学舌。

 还有一点必须明确,不要以为重视英语就是走向世界,要知道,我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多极世界重要的一部分!

应该创造条件让世界也走向我们;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当我们的“孔子学院”在五大洲如雨后春笋时,谁也想不到我们竟然厌弃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没有了母语,我们就是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者。

 2000年,诺贝尔获奖者在瑞士发表《洛桑宣言》:

“人类要想在21世纪活得更好,应该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我们又怎么可以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呢?

美国西点军校多年来研究《孙子兵法》,运用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每每把我们搞得灰头土脸,让我们狼狈不堪。

韩国申请注册我们的端午和中秋,哪一次都能打到我们的痛处,让我们丢魂落魄,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三、灵魂的舞蹈——千万不要做“鲁迅”

 教师每天在神圣和平凡中行走,所从事的又是一项冒险而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从我们手里诞生。

所以,我们必须要成为思想的先行者,精神的引路人。

 生命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可以延长生命的光辉。

因此,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是很多教师的梦想,也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追求。

 然而,现在,我却要怀疑了!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有什么思想?

思想不等于政治,也与情绪无关。

当前,我们一定要警惕“伪思想”,特别是要警惕语文老师“思想化”。

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要做“鲁迅”!

 我们需要的不是冷嘲热讽,愤世嫉俗,也不是匕首投枪,你死我活。

就是鲁迅自己,也不愿把自己的痛苦传染给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啊!

 我们需要的是引导、诱发,需要的是唤醒、激励。

擦亮一双双对美孜孜以求的眼睛,唤醒一颗颗对文明怦然心动的心灵,回归人类的永恒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故乡。

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纯真和美好,青春的绚烂和可贵,生命的灿烂和光华;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偶然的过程,人与自然是一次美丽邂逅,爱情中弥漫着甜美和忧郁,真理既充满钻石一样的光芒,又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一样可望而不可及……在美的提炼和升华中,让学生独立形成自己美好的思想。

 思想教育绝不是政治上的惊涛骇浪,吵吵闹闹,一惊一乍;而应该是文学上的潺潺流水,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泰戈尔说得好:

“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蔡元培曾就思想教育提出过精辟的见解。

他说,思想教育分为消极意义上的和积极意义上的。

消极意义上指如何看待物质世界,他告诉学生,不要拒绝,不要逃避,也不要执迷于此。

积极意义上是要追求对人格的培养,对彼岸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超越政治和科学的东西,培养宗教层面的东西。

但他认为宗教层面的东西又与自由精神相抵触,因而可以用美育来替代。

美育是从现实世界向彼岸世界过度的东西,美育既有普遍性又有超越性。

可以把人内在的美好品质激发出来,使之升华、丰富,进而矗立成思想。

因而,在某个层面上,美育可以代替宗教。

 教育就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认识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文化和人类经验是怎样的,让他们与大自然建立起认识上和情感上的联系和交流。

与每个人个体、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联系和交流。

让学生拥有人类最丰富的精神资源。

然后学生才能按自己的愿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

一个人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就是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帮助他们最切实的最完整的赋予生命意义,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根本职责所在。

 而一些极端的启蒙主义,则是需要警惕的。

 钱理群先生在《我的精神自传》说:

“启蒙主义是一个陷阱,启蒙的本质是好的,但是,达成启蒙的路径是什么。

是启发对象的自主性,还是把对象作为你的一个强制灌输的对象?

你是把他内在的美好的东西启发出来,让他独立走自己的路,还是让他服从你的思想和思路?

启蒙主义和专zhi主义,只有一步之隔。

 然而,现在有不少老师,特立独行、愤世嫉俗,有鲁迅之气,却没有鲁迅之识。

今天看一本左一点的文章,就是左派;明天看了一本右一点的文章,马上又成了右派。

自身的思想体系并没有建立,甚至连世界观都模糊不清,却以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自居,常常放大社会的阴暗面,发表不负责任的思想言论。

 他们的启蒙并不是真正立足于唤醒对象的自觉,以求达到对象的独立自主,而是以一个精神导师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主观思想灌输到对象中去,而灌输本身就带有专zhi性。

这种启蒙是干预式的,而非启发式的。

但是这种启蒙的专zhi是隐藏在堂吉诃德式的热情无私的教诲背后的。

不但启蒙者自身不自觉,而且被启蒙者也难以自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要知道,学生囿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极易染上思想的病菌,进而仇视社会,加深叛逆心理。

就学生知识和阅历而言,他们还是弱势群体,经受不起任何伪思想的侵蚀和鼓惑。

要知道,形成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都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没有权力代替和包办。

“教育在线”上某著名网友,大力抨击孙犁的《荷花淀》。

认为“水生要自己的女人,被鬼子捉住了,一定要和他拼命。

是没有人性,不尊重生命!

 如何尊重生命?

——好死不如赖活着?

让鬼子糟蹋?

 这是什么思想?

人性是什么?

生长于宽广美丽的荷花淀里,扎根于民族厚实土壤中的纯洁真挚的爱情,难道没有人性?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敌、泣鬼神的民族气节,难道没有人性?

这种所谓的思想,还是不要为好。

 无独有偶,四川高考阅卷中心某负责人在某高考研讨会上宣称:

上《祥林嫂》时,他曾大胆联系现实,发出责问,祥林嫂嫁两个男人怎么了?

嫁三个男人是你的本事?

让很多一线老师大跌眼镜。

思想锻造原来就是这样!

这完全是伪思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果真如此,我是宁愿做一个平庸的教书匠,也不愿做伟大的普渡众生的思想家。

 什么是有思想的教师?

有思想的教师应该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教学策略,具有学习、积累、研究、反思和创新精神的教师。

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人云亦云,不随分从时,不流俗,不媚雅,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和道德良心;能够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引导学生在三个方面获得认知:

第一,具有并维护人的尊严,能追求自我的终极价值,包括宗教价值;第二,能把自我推进和社会促进结合起来,即能做到自我“好好学习”,社会“天天向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思想自由和社会正义;第三,有助于国家的治理但又决不被国家奴役,即做一个清醒的爱国者。

 只要做到这些,他们就无愧于思想教师的称号。

 四、壮士的沦落——没有英雄的时代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必要工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据,更是学生持续和谐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好的教材往往呈现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材的变动,教材篇目的选择,往往牵动人心。

语文教材的篇目选择更是饱受诟病。

 前些年上海教材编写组删掉了《狼牙山五壮士》;今年人教社删掉了大部分鲁迅作品,增加了一些武侠小说作品,都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就此高呼——英雄走了,投降派来了;鲁迅走了,金庸来了;阿Q走了,精神胜利法来了。

 对于武侠作品的入选,我是持赞成态度的。

我以为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

不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可能都不会漠视一个现象的存在,那就是武侠小说的巨大影响。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睁大眼,正视这一种文化现象。

就像鲁迅所说的那个“大宅子”,我们既不能放一把火烧掉,又不能徘徊不敢走进门,唯一的选择就是: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拿来!

或选择,或存放,或使用。

武侠小说的入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样化阅读选择,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趣味,有何不可呢?

 但把《狼牙山五壮士》和鲁迅作品驱赶出教材,则不仅感情上让人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上的偏差让人担心。

 据上海市教材编写组主编徐根荣还说:

“新的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仍然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了。

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都是革命英雄主义。

过去战争时期有革命烈士,现在和平时期,有杨利伟,有桑兰,甚至还有刘翔。

在新时期,他们用新的方式付出,这些方式很贴近生活,与孩子们的环境接近。

 徐主编的言外之义是“抗日英雄们过时了,战争不贴近生活,与孩子们的环境不接近。

所以,才把他们删除了。

 狼牙山的英雄们离我们的确是远了一些,但英雄主义情怀永远一脉相承,英雄们的壮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们永远激荡着我们的心胸,赞助着我们孱弱的生命,高擎起我们永恒不灭的灵魂。

 它使我们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岁月可以流逝,记忆可以淡忘,但英雄们意志和信念并存,光荣和梦想同在!

英雄主义当然需要发展,但不能割裂。

英雄的新旧只存在于时间上,英雄的本质是常青的。

英雄主义的传承需要我们的是坚守而不是放弃!

如果今天我们删除了这些老英雄,那么今天的新英雄终有一天也必将被删去。

我们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

这样下去,我不知道,未来,我们还能记住些什么?

 当我们的学生嘲笑和漠视那些过去的英雄,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重大问题,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形销骨立,病入膏肓。

不能因为孩子们对抗日战争陌生,有距离感,就放弃这一段英雄历史;相反,应该加大这一段历史的宣传和教育,让孩子们知道中华民族曾经的深重苦难,和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可能重新挨打!

尤其在现在这个并非刀枪入库的年代,放弃革命英雄主义,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这不仅让过去老英雄难以瞑目,也让今天的现代军人不能释怀。

当我们口口声声要求日本正视历史时,而我们自己却亲手扔掉历史,让我们的下一代an乐死。

理由竟然是学生陌生,竟然是学生不感兴趣。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历史的硝烟散去了,狼牙山的炮火不见了,战士的鲜血褪色了,忘却的救主也早已降临了,于是我们删除了英雄,删得理直气壮。

 无独有偶,人教社也理直气壮地删除了鲁迅的大量作品。

原因竟然是鲁迅太深刻了,鲁迅的文章和时代有隔阂,生涩难懂,学生不喜欢。

 我的天,我们为什么就那么喜欢拒绝深刻,偏爱肤浅呢?

如果一味地以孩子的喜好来取舍文本,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诗经》《楚辞》,甚至唐诗、宋词都要遭殃,我们会割断历史的脐带,使我们失去精神的滋养,我们会贫血、营养不良的。

 思想深刻有什么不好呢?

鲁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深刻性。

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具有超越时空的敏锐度和洞察力。

在这次被删除的《药》中,鲁迅对看客心理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揭示。

 鲁迅和时代的隔阂何在?

这种深刻的人性剖析和批判过时了吗?

中国人什么时候逃离了“看与被看”的人生怪圈?

只要我们不能彻底洗刷掉国民性中的劣性性,只要我们自立、自为的精神面貌没有牢固地建立,鲁迅的批判就永远落在实处,鲁迅的深刻就永远不会过时。

 不少人笑言,看鲁迅作品,根本不认为鲁迅是现代作家,会误以为鲁迅是当代作家。

无数的典型形象在鲁迅的笔下复活了。

 孔乙己复活了,不少穿长衫的人,通过茴字的四种写法评上了教授,他们不再窃书,而是明火执仗地窃文。

 假洋鬼子复活了,无数的精英喜滋滋地拿绿卡,换国籍,变成真洋鬼子,又拖着大尾巴,回国来了。

不仅拍摄《建国大业》,还要给我们的祖国建言献策。

 鲁迅之所以被删除,是因为我们需要赞歌、脂粉、麻药。

陈丹青说:

“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学教材删除鲁迅作品,不过是一场数典忘祖的闹剧。

郁达夫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希望下一次我们在教材编选中,能够看到我们民族的英雄和脊梁。

我们还不至于到西方的神话中,寻找精神动力和骨骼,我们有自己的英雄谱系和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