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谁人能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6175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宾虹谁人能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宾虹谁人能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宾虹谁人能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宾虹谁人能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宾虹谁人能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宾虹谁人能懂.docx

《黄宾虹谁人能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宾虹谁人能懂.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宾虹谁人能懂.docx

黄宾虹谁人能懂

黄宾虹,谁人能懂

  2014年5月18日晚,嘉德春拍重头戏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黄宾虹的《南高峰小景》以6267.5万元成交,是全场最高价的拍品,同时创下了个人作品拍场价格新纪录。

就在前一天的书法拍卖专场中,黄宾虹的《大盂鼎铭文手卷》以1725万元成交,也刷新了其书法类作品的最高纪录。

  中国嘉德书画部总经理郭彤表示,拍场有种现象,就是几乎每年都和某一个画家缘分不浅,2013年是“黄胄年”,而今年大概轮到了黄宾虹。

一是因为恰逢其诞辰150周年。

二是对黄宾虹艺术价值的认识一直处于爬升过程。

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但他的画不仅比齐白石,比起一些同代人和后代名家,价位都低得多。

因其艺术较为艰涩难懂,直到近些年,才重被画坛发现,冠以“中国现代山水画之父”、“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名,作品价格开始一路走高。

  黄宾虹一生身份众多:

官吏、鉴定家、革命者、作坊老板、报刊编辑、古董店商人,却几乎未以职业画家行世,也是因为知音寂寥,难得认可。

但他始终把绘画作为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开创了一方别开生面的天地。

  92岁的绝笔巨制

  黄宾虹生于1865年1月27日,因其出生在正月初一子时,未立春,故自我纪年均增一岁。

他卒于1955年,享年虚92岁,《南高峰小景》正创作于他92岁高龄,为其晚年精心之作。

  1948年,84岁的黄宾虹已在北平蛰居近11年,艺术上的隔阂让他倍感孤独,南归的念头日久弥深。

他只想有一个清静之地,吟诗作画,安度余生。

这年,当他接到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邀请,于是欣然受命。

虽然新中国后中国画受到冲击,困扰多年的眼疾袭来,但总的来说,黄宾虹在杭州的最后岁月,还是他一生中少有的简单惬意时光。

  《南高峰小景》画上黄宾虹自题:

“舟泊西泠桥,畅观越友携箧元人真迹,归写南高峰小景,即希伯钧先生教正。

”南高峰是西湖西南面的一座山峰,周边还有虎跑泉、龙井村等知名景点,画家泛舟西湖,一饱风光与古画之美,归后遂乘兴而作此画。

“伯钧先生”即章伯钧,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曾任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长等职。

  1952年,黄宾虹突然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影影绰绰,右眼几近失明。

早在1939年,他就被诊断出患上白内障,但一直未得根治。

潘天寿前来探望他,发现老画家佝偻着腰,仍借助放大镜在纸上摸索着作画。

这样的绝境中,他竟创作出数百幅作品。

构图是否合乎章法,笔触是否到位等枝节已变得无足轻重,画面无拘无束的线条笔触,浑厚的墨团,白与黑的鲜明对比,组成了他心中的山水丘壑。

画作纯粹至极,又充满意外的生趣与自由,而被后人誉为达到了“默与神会,技近乎道”的境界,将其一贯秉持的变法推向了巅峰。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晚年的遭遇,同样也让他的睡莲点石成金。

实际上黄宾虹山水中抽象的形象,有一些人评价恰与印象派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人拿他与西方“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作比。

黄宾虹对西方绘画多有涉猎,画家刘抗回忆当年他讲西方的艺术思潮如野兽派或立体主义,无不讲得头头是道。

黄宾虹有句名言:

“将来的世界,一定无所谓中西画之别的,各人作品尽有不同,精神都是一致的。

  《南高峰小景》是其晚年青绿山水的代表作之一。

黄宾虹习惯将画画上一遍又一遍,往往把老画翻出来又作添笔,有的是相隔很多年,加了很多遍,“但是不腻”,“每一个笔墨的点画本身都是非常站得住脚的”。

学生张文俊回忆一次在黄宾虹的画室里看到一张五尺大画,满纸乌黑,简直像一块黑板。

他从墙上取下来,用手一摇,画好像铁皮一样发出了金属之声!

可见积墨之深。

黄宾虹在旁说,这幅画本是要送给朋友章伯钧的,怕他欣赏不了,就自己留下了。

  《南高峰小景》画面层次丰富:

重峦幽谷、密林陡壑、隐舍悬瀑、岫云山径,然气脉贯通,“繁密处不能容针、疏空处几可跑马,对于画面结构的调控和尺度的拿捏可谓妙到巅毫”。

他晚年常用的手法:

积墨、破墨、渍墨、铺水,在画中无所不用其极,“入眼皆是水墨淋漓,云烟幻灭,一派活生生的自然胜景”,堪称其晚年师法造化的绝佳实践。

  画家自署“九十二龄”,黄宾虹款署“九十二”者至为稀见,92岁的大幅创作更是绝少,目前流通到拍卖市场的,仅见他赠给朋友陈叔通的《黄山汤口》可与比肩。

《黄山汤口》在2011年的翰海春拍上拍出4772.5万元,是当时黄宾虹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而《南高峰小景》在2001年嘉德秋拍中曾拍出56.1万,十几年间不知翻了几番。

  痴迷绘画的革命者

  回顾黄宾虹的前40年,有很清晰的两条人生脉络,一条先是走科举之路,后变为热衷革命,另一条则是贯穿了一生的痴迷绘画、钻研艺事。

  黄宾虹出生于一个徽商家庭,原名懋质,后改名为质,号宾虹,以号行世。

父亲携全家在浙江金华经营布号,但保留的还是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

黄宾虹幼年时就常看父亲闲暇之余写字作画,自己耳濡目染,4岁就开始提笔描摹,到了6岁他就能把家里收藏的清代名家山水册临摹得惟妙惟肖,让父亲惊讶不已。

他虽早早在美术上显出过人天赋,但身为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是在仕途上光宗耀祖。

  黄宾虹因此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几次参加乡试、院试都名列前茅。

他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一直坚持随多位老师习画。

20岁时黄宾虹以秀才身份应试举人,却名落孙山,仕途前景黯淡。

他后来也有过短暂的官场生涯,24岁时赴扬州任两淮盐运使署内录事,但终因官场人事勾心斗角,干了不到一年就被排挤走了。

  1880年,父亲的商业遭到惨败,于是彻底迁回了老家安徽歙县。

歙县是徽墨的发源地,有“墨都”之称,父亲认为传统制墨业应该不会受到洋货的冲击,于是开了一家制墨的作坊。

告别官场的黄宾虹彻底放弃举业,回来协助父亲打点作坊,开始精心研读墨史、墨谱等古书,他下的这番功夫,对日后用墨之出神入化无疑大有裨益。

据说期间黄宾虹还发明了一种“焦墨”,专门用于自己的创作。

这样与世无争、醉心书画的日子一晃又是几年。

黄宾虹早年山水天真幽淡,笔墨精秀,风格峻爽,总体上走的是疏淡清逸的路子,是师古人之典范,有人将他这一时期称为“白宾虹”时期。

  31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黄宾虹才从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惊醒,一度感到对人生茫然无识。

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公车上书”。

在家服丧的黄宾虹,听到这一消息,才突然感到人生终于有了让人振奋的一面,于是激动地致信康梁:

“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

  同年,维新派的另一名重要人物谭嗣同经安徽赴上海,黄宾虹特意请他前来一晤,两人相谈甚欢。

黄宾虹从此热衷变法,还与当地的武举人收徒练武,组织民众操练拳剑。

“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慷慨就义,其中就有谭嗣同。

黄宾虹听闻放声大哭,写下挽诗“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

不久他也被人告发为维新派同谋者,连夜出逃,在外逃亡近一年。

  1906年,黄宾虹与许承尧、陈去病等秘密成立了革命组织“黄社”。

黄宾虹接受革命党的安排,冒着杀头的风险,在自家后院私铸钱币,供其经费,也借此扰乱清朝币制。

次年他又被人告到官府,第二次出逃,这一走,就是三十几年。

  变法:

雨淋墙头月移壁

  黄宾虹逃到了上海。

在大上海他遭遇了不少书画同好,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加入“西泠印社”、“南社”等组织,谈诗论画的雅集不断,让他深感快慰。

1910年母亲过世后,他将全家迁到了上海。

  黄宾虹的一腔革命热血渐渐冷却,辛亥革命后政坛争夺、军阀混战的乱象,更让他萌生退意。

当原来的同仁柏文蔚出任安徽督军,写信邀他回安徽共商政事,对这所谓的机会他却坚辞不就。

不过有人说,这种烙印在骨子里的变法精神,让他日后的绘画不断创新。

  凭借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黄宾虹加入“国学保存会”,当起了编辑,参编《国粹学报》、《政艺通报》、《国学丛编》等丛书。

他和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涵盖书画、雕刻摹印、瓷铜玉石、文艺及杂记五类,是近代最大也是观念最新的艺术类丛书,开一时风气之先。

他还接连发表了许多有关传统绘画和美术历史的评论文章,在上海文艺界崭露头角。

  因爱好收藏,精于鉴定,黄宾虹还在上海开了一家古玩店“宙合斋”,很快就成为上海文人雅士坐而论道的场所,鲁迅等左翼人士也不时来访。

  上海的画家圈,实际上并不把黄宾虹当做同行来看。

他的角色更像理论家,在出版评论界十分活跃,且金石古玩的造诣深厚。

大家也多看不懂他的画。

黄宾虹喜画山水,往往画中以墨写意,少颜无色。

当时画界盛行大谈改革之风,黄宾虹的墨色山水被一些同行看做食古不化。

他也从不以卖画为生,所以毫不在意市面流行的风尚,绝不跟风。

当时风靡一时的“海上画派”推崇雅俗共赏,造型色彩华美明快,以花鸟、人物画为多。

黄宾虹看得很清楚,即使他的画作出售,也会遭受冷遇:

“元画用墨居多数,暗滞不合时,不如画‘四王’之漂亮,画月份牌则到处受欢迎。

”从这时起,黄宾虹对绘画的研究,渐渐游于时代之外。

  1922年,黄宾虹邻居家突然起火,当时他不在家,妻子宋若婴抱着婴孩惊慌失措之时,两个陌生人突然冲进了家中。

待到惊魂稍定后一清点,装着黄宾虹积攒了几十年心血的古玺印箱子不见了,这是他收藏中最得意的精华,在圈内都很有名气,爱若至宝。

这件飞来横祸对黄宾虹打击非常大,他一时心灰意冷,竟感慨生活都没了生趣。

年近花甲的他起了归隐之心。

  同年他变卖家产,在安徽贵池乡下栖居,围湖造田,建屋三间,当世外桃源初见雏形,1924年突至的暴雨山洪又将一切变成了汪洋。

黄宾虹只得回到现实,开始了长达近10年四处讲学游历的生活。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出现了黑密浓郁的倾向。

历经世事沉浮,也许早期那种清逸淡雅的画风,已无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他内心的感受了。

  1932年,黄宾虹前往四川讲学授课。

次年春,他游览道教名山青城山,途中遇雨,但雨中变幻的山水景象让他心头大动,冒雨乘兴直登到了山顶。

晚上回来一气连画十几幅《青城烟雨册》,笔墨纵横,挥洒自如,浓淡干湿间达到了一种水气氤氲的画面肌理。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千条山泉令我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也。

”“雨淋墙头”来自徽派民居上的马头墙,因风雨侵蚀,留下了许多斑驳漏痕,远看则近似白纸上水墨晕染的效果。

  不久他乘舟东归,一天夜里,注意到在月色掩映下的大山,有些地方轮廓隐没,有些地方却在月光下呈现出银白色,放眼望去,凹凸分明,变化微妙。

他马上从屋内取出写生本,挥毫不止,月光照到之处留出飞白,暗处则勾勒山石的嶙峋奇巧,层层加黑。

次日一早他看到昨晚的画稿,惊叹道:

“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极了!

”他日后常用的“积墨法”就此诞生。

  雨山、夜山,成为黄宾虹最擅长也最喜好的绘画题材。

他后来写诗总结自己的变法:

“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

这也宣告黄宾虹30年代从模仿研习宋元古画中跳脱出来,而以真山水为范本,师法自然,心意相通。

他将这种淋漓水墨的美学特征命名为“浑厚华滋”,也是后世概括其艺术风格最显著的特征。

  《老子》云: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黄宾虹回忆巴蜀之行说,“我在那时懂得了知白守黑的道理。

”他的画上白的地方不允许有一点脏墨或淡墨,直接留白,反而把墨色的华姿衬托了出来。

画坛上开始戏称他为“黑宾虹”。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说,这个“黑”在中国画中很难把握,因为“黑”是积墨造成的。

“画一遍积一遍,一般人积三遍,这个墨就死掉了。

黄宾虹积十遍还能看到纸纹。

现在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傅雷是少数知音之一

  1937年6月,黄宾虹应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与北平艺专之邀,前往北平,从事教职。

不料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随即占领了北平。

而他此前刚写信让家属搬来京城相聚。

全家欲归不得,在北京一住就是11年。

  蛰居京城的日子颇为困顿。

北平艺专停课,古物陈列所薪资微薄,黄宾虹的画在京城少为人所识,卖不出价钱,他典当了一些收藏的古画,黄家仍不时出现缺米断粮的困境。

期间有一铁路工人经常送来米面接济,没有别的可给他,黄宾虹每每用自己的画以表谢意。

这样过了一年多,这位工人竟积攒了百幅之多。

  埋首作画的日子也不那么太平。

1941年,黄宾虹突然被日军拘捕。

有人推断是日本人看中他的学问,而他几次推脱出任伪职、出席活动,惹恼了对方。

1943年,黄宾虹虚岁八十,日本人又想为他举办八十大寿庆祝会,仍被他坚决拒绝。

整个沦陷时期,黄宾虹创作的画皆署“予向”,取东汉的向长隐居不仕之典故,直到抗战胜利后,复用“宾虹”款。

  黄宾虹终日深居简出,他后来在《自叙生平》中回顾道:

“伏居燕市将十年,谢绝应酬,惟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书籍字画金石,竟日不释手。

”他对数十年的创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将自己的笔墨心得总结为“五笔七墨”,独创“平、圆、留、重、变”五种运笔之法,并“浓、淡、破、泼、积、焦、宿”七种施墨之法,将古人“书画同源”的精神发扬光大。

  黄宾虹的山水也在这一时期日渐成熟丰赡。

他给自己取了个“蝶居士”的别号,以蝶自喻,“蝶之为物,自蚁而蛹,及于成蛾,凡三时期,学画者必当先师今人,继师古人,终师造化,亦分三时期”,表达自己破茧而出般的喜悦。

他一生好游山水,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游岱岳西湖,70岁时游遍大江南北,行程何止万里。

他生前从不开画稿叫学生临摹,反要学生节衣缩食,购置一二幅古名画真迹,朝夕相对,还要游历名山大川,师法天然。

  但他的艺术难得时人的认可。

比如1946年,齐白石与溥心?

?

在南京、上海开办画展,黄宾虹的数幅山水也一同展出。

当时上海美术馆的筹备主任施?

鹏看完画展,写文章评论道:

“这次附在画展中的几幅山水,更觉一团漆黑,毫无层次。

我真不懂宾虹先生为何有如此作风?

  不过,黄宾虹仍收获了少数理解他的知音,比如小他43岁的傅雷。

傅雷不仅是翻译家,在音乐与美术上也颇有学养。

他留学回国后,有志“沟通中西画事”,而国内画坛现状令其大为不满。

直到他从表妹顾飞、也是黄宾虹的女弟子那儿,偶然得见黄的山水画册,“心甚喜之”,敏锐感到中国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的曙光出现了。

  傅雷和黄宾虹在1943年开始通信,切磋画事,十分投契。

在一片冷寂中,傅雷以其特有的耿直热切的支持,慰藉了老人的心。

两人甚少晤面,却在几百封书信往来中结下了深厚情谊。

也是在傅雷的要求与坚持下:

“推进学艺之旨问世,转移风气,以正视听”,一向坚持“拙画不展览不应索”的黄宾虹,才于1942年年逾八十之际,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

  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地看懂,傅雷特地写了一篇《观画答客问》以作说明,认为黄宾虹的山水画需要远观,而远观的目的是为瞰全局,辨气韵,玩神味……

  1955年3月25日,大师因胃癌在杭州辞世,弥留之际他曾对身边亲人说:

“五十年后方有人懂我画。

你们看着吧。

”时代验证了他的预言。

他离世时追随他的人很少,中国画界更多是敬重他的人品,以及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直到近些年,美术界才重新发现他离经叛道的笔墨间的深蕴。

  拍卖场似乎就更滞后了。

黄宾虹的“黑山黑水”看上去不讨喜,“卖相不太好”,价位迟迟落后于其艺术地位。

当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们纷纷跨进“亿元俱乐部”,黄宾虹作品却一直被低估。

有业内专家称,黄宾虹的亿元时代将会到来,艺术家的市场最终还是会归结到它的学术价值之上。

  (参考资料:

叶子著《黄宾虹》、《百年巨匠黄宾虹》、《黄宾虹画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