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6166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docx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docx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

畅谈超高层与综合体

序:

3月22日,畅言网新一期设计师沙龙继续在梅兰芳大剧院召开,嘉宾们围绕“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综合体”两个话题展开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设计师们分别从技术角度、建筑学角度、甲方角度甚至哲学角度出发,对上述话题深入分析、阐述,现场氛围热烈异常。

时间:

2012年3月22日

地点: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四层

人物:

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张雯,北京时空筑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瑞林,筑博设计集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姚亮、建筑三部副总建筑师张小雷,北京未名空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胡罡,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林琳,联创国际北京公司高级建筑师周芳,北京五豪世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创建筑师李齐,CCDI中建国际建筑师李睿,民生银行机构管理部基建处陈卫光、陈胜

第一幕:

疯狂的竞赛——超高层建筑

2011年6月一份研究报告指出:

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的超高大楼总数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同类摩天大楼的总数。

未来3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

5年后,中国的超高大楼数量将超过800座,达到现今美国总数的4倍!

毋庸置疑,超高层建筑对于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周边交通建设及旅游、酒店业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的到来,许多二三线城市也已纷纷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新地标”,以助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超高层建筑存在的种种弊病——巨额的投资和运营成本、高于普通建筑的危险系数、难于维系的生态环境质量等,也为房地产开发商、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建设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幕起

畅言网编辑:

欢迎大家参加畅言网设计师沙龙,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超高层建筑和城市综合体两方面。

随着国内建筑设计市场火爆发展,超高层建筑和城市综合体在我国渐渐增多,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业界争论不断。

畅言网一直关注热点话题,希望大家在今天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我们的讨论现在开始。

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

布正伟:

超高层和城市综合体的课题非常有意思,我先来抛砖引玉。

超高层是建筑拔高,城市综合体是让建筑抱团,这是近年来比较热点的话题,确实值得思考。

过去我曾对超高层持强烈的反对态度,现在通过实践积累和国外的调查研究,逐渐转变认识。

先来谈谈超高层建筑,我在临沂有个超高层项目,从功能分析、形体、城市美学方面,我们确实需要超高层建筑,需要一些激活城市的要素,这也能给市民带来便利,是城市经济综合发展的需要。

我研究了一些超高层建筑资料,一位外国学者讲超高层建筑在全球化蔓延,热度很高。

原因有四点:

第一,地价升高。

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趋势,早些时期中国认为超高层建筑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这是片面的认识。

超高层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重要城市节点,包括CBD、商业区的出现,密集的交通和人群。

特别是美国,在商业区插入娱乐和休闲的功能,插入新的业态吸引了很多商机,使得城市中心区活跃起来。

第二,全球性地标的建设。

现在世界各国打造城市竞争力,必须要通过打造具有全球品牌认知度的城市标志物,打造天际线,比如香港和上海。

超高层建筑必须向高度发展,比如台北101大楼、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迪拜塔,这是象征财富和标志性的建筑。

第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超高层,有一定的良好作用。

超高层建筑把城市加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缓解了占据郊区土地的压力,能够合理配置交通和信息网络,最终为减少能耗和有害气体排放提供新的机遇。

比如广州有个大楼在“腰部”有个利用风能提供能源的设备,利用海风减少能耗11%。

之前我总是觉得超高层建筑很不方便,缺少安全感,越往高处越不舒服。

因为风力和地震,最高的楼可以达到振幅1米左右,高层建筑振动感强烈,以东京和美国的两个建筑做研究,测出的数值非常有说服力,没有大台风时有人就已经能够感到振动了。

我之前对超高层建筑没有好印象,施工周期很长。

第四,911之后人们总结经验,思考为什么大楼会瞬间垮塌,如何让建筑更安全、更环保,总结出了很多经验,911事件对超高层建筑有反弹和刺激作用。

芝加哥有个城市环境协会研究出一个表格,目前全球超高层建筑高度在400-500米左右,超过500米的少一点。

现在正在施工有超过900米的建筑。

超高层更多集中在亚洲和中东,欧美很少出现。

未来变化有两个方面,超高层要走向亚洲,亚洲占据40%,地域已经迁移。

第二,建筑的高度在不断突破,预计2010年世界前100个超高层建筑叠加长度要比2006年多出5公里。

但是我搞不清是否准确,这是很疯狂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总是强调稳妥是不行的,比如上海要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没有高层建筑是不行的。

北京总是吹嘘建设CBD,这也是要发展超高层建筑,三环上一些建筑没有拆的,将来都要拆。

超高层有单体建筑,也有群体建筑。

芝加哥就是群体发展超高层建筑,我在1992年专门乘坐游艇游览芝加哥,那里的建筑不是以单个出现,而是从群体上表现。

我觉得中国要在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没有超高层是不行的。

但是话说回来,也有很糟糕的一面。

现阶段高层建筑在我国遍地开花,见缝插针。

比如在烟台海边的一些超高层建筑,根本不成气候,很没有道理,这是从城市形态上看。

还有从功能设计和垂直交通设计方面考虑,我们的技术根本不成熟。

所以说超高层建筑带来很多问题,这件事情还是要做,但是要科学化发展。

因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考虑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比如对城市运行效率的影响,带来的人流、停车、交通立体化,大量的公共设施要充分考虑。

要和城市规模、总体规划的走向、城市的实力地位相符合。

现在天津正在发展高层建筑,竟然比芝加哥高层建筑还要多,这对城市竞争力有很大提升。

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环境的影响,思考对城市环境的干扰,市民能否接纳、建筑风水问题等问题。

第二,要控制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规模,正好作为一个衔接,行政中心的建筑高度到200上下,最多是250米,不能全部依照开发商的想法。

我考察的结果是一般建筑在200-500米之间,还可以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超过500米,就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产生很多问题。

北京的超高层建筑高度还可以,盲目往上增加高度是不可取的,要考虑天际线的问题。

第三,通过学习,我认为外国学者很有道理。

超高层建筑对全球化竞争很重要,作为一个国家的实力、财富和文化的象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超高层由于高度受了非常大的制约,功能大多是办公和客房性质,或者出租公寓,都是小单元体,这些东西是否拥有市场?

酒店在最下面,真正有文化和修养的人不会住在几百米高空的。

迪拜塔无所谓,因为他们是为了招揽游客,而一般的二三线城市则完全没有必要发展超高层,包括很多开发商也不愿意盖超过100米的建筑。

第四,超高层建筑的安全设计和舒适度设计很重要,安全性设计方面,平面设计有三角形、圆型、矩形和不规则形,在风力作用绕度最好的是圆型,矩形抗风也比较好,三角形很糟糕。

超高层建筑现在有一个发展趋势,过于强调“形”,走向另一个阶段就是做表皮,走向复杂化。

超高层还有一个很难处理的部分,就是最高处的尖部设计。

超高层如果不理性控制,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财力。

这些不是设计师愿意做的,可以称为“被设计”,建筑师要有一定的话语权,要巧周旋,这是策略。

第五,可持续理念和生态设计要做尝试。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超高层建筑在中国不要做太多,大城市可以发展一些,比如重庆目前也在做这样的项目,武汉也在做一个世界最高的建筑,我觉得这样很不合适。

北京时空筑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瑞林

李瑞林:

布总的发言非常精彩。

对超高层建筑的分析,不管是规划层面、决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要考虑很多,分析透彻。

我们建筑师很少坐下来思考超高层建筑,大家都忙于做项目,只是经常遇到这种问题但是没有沉淀下来进行梳理。

我觉得超高层建筑和城市综合体有时候不能分开讲,这不是割裂的关系。

我们讨论的内容属于公建的概念,住宅超高建筑不是特别受关注。

为什么出现超高层建筑?

这是经济和技术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趋势和产物,任何事物发展到理性阶段就会看到缺陷,否则很难看到,欧美现在提倡回归自然的建筑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国家正在迅猛发展,从理性层面看,城市管理者和政府规划部门应该比我们更重视这个问题,应该从更高层面上对这些东西有个非常客观、清晰的认识和分析,然后划定出什么样的城市和区域适合发展超高层建筑。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这是城市整个规划和发展中尤为关键的,有了合理的认识和规划就不会出现相互攀比的现象。

比如二三线城市盲目攀比建筑高度的现象。

我觉得建筑师在这个层面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度都非常有限,我们更多的是做下一个层面的工作,即如何和业主进行沟通,让他们在立项的时候能够更理性地选择,是否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实际上做超高层建筑要付出很多代价,当然地标和影响力是利益所在,在得到利益的同时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从可持续的角度如何衡量利弊。

我们和开发商更多的是做这方面的工作,建筑师要给开发商更理性的建议。

我们遇到的工程有的很不合理,比如建筑扩展开会很好用,开发商却非要追求高度。

片面去追求高度有很多弊端,有很多技术、结构、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带来的环境、社会问题。

因为科技越来越进步,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实际上是引导的方向问题。

目前在这方面确实没有进行很系统思考,从我们建筑师目前工作的角度讲,应该做的一是更多了解先进的技术,如果做超高层的话要做得更合理、更完美;另外一个问题是,建筑师还有社会责任,在我们接触的范围内尽量和业主做一个深度的沟通。

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虽然不能把控它、左右它,但是我们要尽量在建筑师的层面上让它健康发展。

北京未名空间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胡罡

胡罡:

我是一个建筑咨询公司的建筑师,我们今天实际上是很轻松的座谈会形式,刚才两位老师营造出了很强的学术气氛。

我不是一个纯粹的建筑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于张永和先生,第二个老师就是布正伟先生,我的工程实践经验都是师从于布老师。

刚才布老师和李总都提到超高层的很多问题,从合理性、技术性众多方面,但既然有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大家还要做超高层?

技术产生突破这是必然趋势,美国在上世纪出现很多超高层建筑,技术已经很可靠了。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历史,除了近代美国还有一群人也重视高度,比如欧洲的哥特教堂,因为神学追求高度。

2002年有个电影叫《通天塔》,没有像《碟中谍》那样出现超高层建筑,一直在说“人”的事情。

北京大学的学者董豫赣先生曾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通天塔》是基督教的故事,当人们崇尚上帝的时候就希望去接近他,上帝看到人们建设通天塔很高兴,但是意识到一个事情,人们到达了一定高度就会和他一样,于是上帝把这些建造的人分类,分成不同民族、语言、肤色,广布到世界。

从那之后人们再也没有建设通天塔。

美国为什么要建设超高层建筑,实际上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欧洲经过哥特建筑不在崇尚建筑高度,因为他们已经过渡到基督教文化国家。

而美国和欧洲产生分歧,一直是清教徒国家,美国70%全部是清教徒。

为什么探讨超高层建筑,因为美国崇尚“人”的价值,欧洲超高层比较少,中东和亚洲有大量的超高层建筑。

我觉得超高层建筑不服务于功能和使用,服务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精神,一个是钱。

刚来布老师和李总谈论了很多超高层的技术缺陷。

在精神层面上超高层服务于人和钱,这是选择的结果。

另外在功能方面,从使用上讲,如今的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要深刻很多,中国古代没有超高层建筑,人们对于时间都很有耐心。

今天的人们觉得高铁已经不够快,人生要浓缩在有限的时间里希望做更多事情,希望压缩空间。

我们的城市由于聚集度越来越密合,产生区域效应,比如美国曼哈顿由聚集产生区域效应,之后发展到区域不经济效应,发展变得迟缓,美国走过这个过程。

我们的国家处于快速崛起阶段,领导人一直强调先进性问题,先进性就是“精神”,精神才能产生带动性。

所以超高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国家资源很有限,但是人数太多,我们没有选择余地。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压缩再加上精神的需要,产生这样的结果很正常。

筑博设计集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姚亮

姚亮:

刚才胡罡先生从精神和应用的层面阐述得很好,为什么中国二三线城市如此热衷于超高层的建设,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规划主导,然后才是开发商的操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哲学的角度讲,人与人相处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被别人认可,包括在我们小时候的学习、成长过程中,都是要被人们承认的。

尤其是一些二三线城市,他们也需要被人们承认,所以做超高层建筑的规划也是顺理成章的,体现了二三线城市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包括普通市民的想法,认为这是他们荣耀的体现。

这是无法逆转的事情,只要开发商和政府能够算好经济账,那么超高层建筑将会越来越多。

而且中国的人口密度和国外一些国家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二三线城市,人口密度也是非常大的。

目前,在国家的政策影响下,我们住博设计也是在做综合体和超高层的建筑的规划设计,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广州、北京这些一线城市,二三线接触得很少。

在和甲方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在做综合体或超高层建筑时都是信心满满,在讨论方案时,他们谈论最多的不是功能方面的事情,更多是关注建筑的形象,而这些项目也都处于城市核心区的位置。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和甲方进行沟通并加以引导,这种情况也是没有办法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视觉感受和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联创国际北京公司高级建筑师周芳

周芳:

我们联创现在也在做很多超高层项目,而且做得更多的是三四线城市的超高层,其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我只讲业主和当地政府对我们设计师的要求,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两个在江苏某三线城市的项目,当初在做方案时主要是希望业主或规划局能通过这个方案,所以建筑师和主创设计师将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我们的主创设计师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体架。

这个开发商的项目全部是商业项目、综合体或者超高层,他们之前找的设计师基本是Gensler这样的知名设计公司,那么现在找我们这样的设计师公司,因为我们做超高层的经验不是很多,也是在积累阶段,所以导致的问题是我们做的三角形方案被甲方董事长选中,但是我们的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的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当地是8.5度的抗震等级,我们做140米的建筑,又是三角形平面,建研院在审查项目的时候没有审核通过,而当时我们地下室的施工图已经全部设计好了,但没办法,只能重新修改方案,将三角形的设计结构全部推翻。

我们现在的主创设计师基本是30-40岁左右,实际上做超高层主要考虑的就是造型,对于国外一些建筑大师而言,他们做过很多超高层建筑,有很丰富的经验,可能他们看到这个三角形的造型之后,就会立刻否定这样的形状。

所以我也希望建筑师们还是要有更多的积累,通过不断学习才有资格接触这样的超高层项目。

而我们现在的40岁左右的建筑师基本都当领导了,不在一线上做设计工作了,这是特别遗憾的。

CCDI中建国际建筑师李睿

李睿: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现在需要超高层建筑,但是我们没有超高层建设的经验。

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在设计超高层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细心谨慎的态度,还是要和国外学习,毕竟人家有很多经验。

对于国内设计公司而言,能够拿到好的超高层项目肯定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一定要本着责任心把它做好。

城市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在高层领导方面肯定是要加以控制的,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力量是比较微薄的,但是也要发挥自己的力量,给领导树立比较积极、正面的意识:

城市发达与否并非以是否高楼林立为标准。

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原本有特色的城市现在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在给领导们建议的时候,也应该建议他们去建设有特点的城市,而不是一味去追求超高层。

超高层建筑有着它特有的优势,所以它有着独特的说服力,一定会成为地标。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地标建筑不一定非得是超高层。

比如毕尔巴鄂这座城市之前在国际上并不很知名,但正是由于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矗立在那里,给城市带来了很高的知名度。

筑博设计建筑三部副总建筑师张小雷

张小雷:

我之前接触超高层建筑比较少,更多是在做文化类建筑。

之前我看了很多关于超高层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库哈斯在谈他做央视大楼时的事情,对此可能更多人关注的是网上盛传的那些隐喻的东西,但是他谈到的一个观点当时对我也有一些小的触动,他说欧美包括日本的一些超高层建筑都只是独立的一个塔,实际上这只是单纯的强调了建筑的标志性,但是对于城市而言,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而言,完全是封闭隔绝的态势,是为我独尊的态势。

所以库哈斯在做央视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尝试,是形状的组合,甚至是为城市打开了一个窗口。

他希望这座建筑是立体化的,希望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从多角度去观察这座建筑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时也吸引人们向这座超高层建筑集中,而不是像很多超高层那样过于自我封闭、自我欣赏。

所以我觉得建筑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能否转变一下思路,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相同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建筑师过于遵照西方的理论体系了,超高层在西方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但是在中国是否有这样的文化根基,这是需要建筑师考虑的。

包括今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建筑师,他更多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在强调天人合一的精神,我们在每次投标的时候在标书上也经常写天人合一,但究竟有几个人能理解天人合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粗浅的理解为它是对自然的一种充分尊重,发自本源的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实际上是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相对更低一些,包括我们古代一些山水画也是将人融入到自然场景中的。

而在西方的逻辑中则是一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感觉,这和中国传统是相反的两条路。

如果是不得不做超高层的话,那么是否可以用中国人独特的方式去探索这些问题,比如马岩松在重庆做的城市森林项目。

就像布大师说的那样,要站在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幕落

第二幕:

城市综合体,热潮背后的危机

近几年,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城市升级背景下,以城市综合体为主导形态的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突飞猛进。

在城市的领域,城市综合体也就相当于是一个为城市立心的过程,堪称是城市未来发展之道。

伴随着大量的城市综合体投资建设,无论是政府的主管机构,还是开发商,或者建筑设计单位,无一例外地都遇到了一些问题,甚至还存在不少误区。

开发商突飞猛进的开发,无序的总量扩张,只会导致未来城市综合体过多、过密,这种“扎堆”地出现,必然意味着某些城市综合体因为后期招不到商家而面临“饥饿”和“空置”的危机。

幕起

布正伟:

我再讲讲城市综合体的内容,城市综合体是大型商业地产在城市化进程中很重要的社会现象。

这个模式最本质的东西是方便生活、减少交通奔波,使得全家庭、各个阶层的人都能享受到公共空间带来的各种服务。

而且它是全天候、全民众的,另外就是全方位的生活方式。

国外有个很典型的模式:

HPOSCA。

旅馆、办公、公园、休闲游乐、购物、会所、公寓等各种方式全部包括在内,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多功能、高效益,这个特别符合我们中国的大城市,因为中国的人口多、交通拥挤、贫富差距也比较大,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全家享受天伦之乐,这个概念特别受到甲方领导的称赞。

上述这几点,只要满足三个以上的功能,这个城市综合体就是成功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shoppingmall就已经很不错了,但现在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了,应该将办公、公寓也融入进去,真正形成所谓的30分钟生活圈。

城市综合体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城市生活的缩影,形成一个城市区域的生活单元,这种做法比超高层要好很多。

只要城市有一定的规模,就可以做城市综合体,当然,一些功能可以特定组合。

我觉得北京如果东西南北各有一个这样的城市综合体,那么交通就不会出现目前这样拥挤的状况。

城市综合体的的设计要结合国情,首先是区位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交通环境,没有高度集中的交通环境,那么这个城市综合体的机能就会减弱。

停车场很重要,地铁和公交也要方便。

第二是混合功能的确立,这方面我做过市场调查,比如可以将公园放在在综合体里面,但究竟是否需要公园,这是需要调查的。

但是价格相对低一点的公寓一定要规划在内,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规划,只有这样才会有人气。

第三,传统文化要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比如传统的商业街、店铺店面以及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现代的超市、专业店、精品店相结合。

第四是要注意细节的设置,比如美国、日本的城市综合体,他们在座椅、灯具等细节方面做得很好,人文的关怀尽显,因为标示性很强。

而我们现在很多商场就缺乏这些功能,特别是结合公园、绿地,再有就是关怀老人和儿童,有相关的设施服务。

内部环境、设施的规划设计要非常精准,包括文字、标语、图画、艺术小品等,特别是开放空间的设计要更加讲究。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林琳

林琳:

这些年我们在中国很多一二线城市做过超高层和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做这些项目的时候也有过很多经验教训,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表了。

在决策层面,建筑师的话语权是很弱的,而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做到更加专业化,当拿到一个项目后,建筑师应该给业主、甲方提供更多技术层面的深入研究。

比如一个超高层建筑,它的高度已经被限定了,那么我们就要研究它的标准层平面使用率,做到多少是比较经济的。

再比如防火问题、竖向交通问题的解决,只有在这些技术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给甲方更多的技术支撑,这样的话我们的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

这是我对超高层的看法。

城市综合体是地方政府最喜欢的项目,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特别容易拿地,地方政府也更愿意将土地交给有志于投资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商,因为这样很容易带动这座城市复合功能的完善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城市综合体在国内的设计水平并不高,只是在提高城市形象方面有些亮点,在其他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

国内优秀的综合体项目方案很多都来自国外专业设计公司,他们对空间形态、商业布局都是在前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国内设计院基本是在法规、规范、报审、施工图设计等方面作为顾问身份出现。

但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是不拘泥于只做这些事情的,我们要有自己的创新。

城市综合体不能用住宅的思路去做,一定要做好商业策划,设计师也是要和商业规划相配合的。

建筑形象也要和城市综合体的形象相匹配,城市综合体是要面向大众的,并不像有些设计师那样,追求那些很酷的东西,城市综合体是一组很有亲和力的建筑。

比如日本,他们的商业空间并不是很奢侈的,但一定是很亲切的、很宜人的。

北京五豪世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创建筑师李奇

李奇:

感谢畅言网给我这个机会与这么多优秀设计师进行交流。

刚才在大家发言的时候,我听到了很多无奈,但站在设计师角度而言,不论是城市综合体还是超高层建筑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因为我们毕竟是服务方,所以我当初在设计院做过一段时间的项目负责人之后,受制于这方面的压力,于是出来自己做公司。

出来之后,我谈一谈做城市化功能建筑的一些感受。

在技术层面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就不再细说了,主要讲一讲我理解的建筑师是什么样子的。

我认为建筑师是一个披着艺术外衣的理性工作者,因为我们工作的根本还是要为城市规划、人们的需求、交通等方面考虑自己的设计,但是最后一定要给它披上一件崭新的外衣。

有时候业主会给我们提供一个他们的思路,而这个思路或者任务书未必是我们自己喜欢或者想做的东西,有这种矛盾也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中国房地产从2001年的低迷到现在的火热,已经开始在改变了,从以前大刀阔斧向前冲逐渐变得相对理性了,他们会考虑项目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我觉得未来十年至二十年,中国的建筑市场会越来越理性。

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张雯

张雯:

畅言网举办的这个活动非常好,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交流。

关于超高层建筑,我刚才突然想起了之前和朋友聊天时讲的一个小故事:

中国人以前穷的时候都是骑自行车,那时候我们就特别羡慕开汽车的人,而我们现在有汽车了,觉得骑自行车反而是一个有益于健康的事情,家里有汽车之后再去骑自行车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所以我们现在的二三线城市在做超高层建筑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这种做法更契合中国人的心理。

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更加理性了。

所以他们这样的建筑比较少。

现在设计师的工作是拿到任务书之后就开始向后做,而实际上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