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5892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14.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1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节选)

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127.这两篇作品都与手足之情相关。

《水调歌头》是宋代的_____(姓名)在____(节日)思念弟弟子由时所作。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则是_____(朝代)的郑燮和弟弟谈论读书的书信。

128.以下对《水调歌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中“欲”“恐”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B.上片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人间的眷恋之情。

C.下片描绘了作者深夜无眠、思念亲人的画面。

D.下片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人间多些团圆的祝福。

1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130.选文中,郑燮否定了“_____”的观点,提出了__________的主张。

【答案】

127.苏轼中秋清代

128.C

129.老吏史觉得这样/他很辛苦,苏东坡(却读得)畅快,毫无倦意。

130.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读书要深入研读

【解析】

127.要求学生掌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郑燮”的文学常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中秋时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128.C.有误。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包括作者,只说“作者深夜无眠”不准确。

故选C。

129.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苦”,以……为苦;“洒然”,畅快的样子。

130.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分析,作者反对“过目能诵为能”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通过列举孔子、苏东坡读书的事例提出“要深入探研书中的微言精义的观点”。

【点睛】

参考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

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读书把看一遍就能背诵作为一种本领,其实这个最不中用。

眼里明白,脑中匆匆而过,内心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往来的应付不过来,好像看剧场里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相关呢?

千百年来,看一遍就能背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

孔子读《周易》读到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啊!

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清楚,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不知其中的奥妙。

即使是(像孔子这样)生来就明理、就行大道的圣人,也不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超过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老吏小史都觉得困倦不堪,可苏东坡却畅快不倦。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能记住就结束学习呢!

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不读第二遍,但最终没有什么好文章。

阅读(甲)(乙)诗文。

完成小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31.(甲)(乙)两篇诗文的作者分别是同为________(朝代)的苏轼和________。

13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3.下列对诗文中的“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通过“醉”遮掩深藏于内心的郁愤。

B.都借助“醉”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C.“醉”后的反应都表现在行为举止夸张。

D.“醉”的背后都暗含了现实中的不如意。

134.上面的诗文都围绕一个中心字展开。

(甲)诗紧紧围绕一个“________”字,展现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乙)文紧扣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

131.北宋欧阳修

132.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山而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把众人的快乐作为快乐。

133.C

134.月与民同乐

【解析】

【分析】

13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从而有此佳作。

乙文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132.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语:

从,跟随;乐其乐: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乐,快乐。

133.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

甲文“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乙文作者醉在两处:

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都表现在行为举止夸张”错误。

故选C。

134.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甲文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展现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乙文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等语句中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可知,应从“与民同乐”的角度来回答。

出处:

《水调歌头》  作者:

苏轼  朝代:

北宋

参考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

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出处:

《醉翁亭记》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北宋

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35.甲诗作者为_______代诗人_______;乙文作者为_______文学家_______

1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37.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起首两句以夸张手法叙写欢乐豪放的宴饮,体现作者与友人相处时的愉悦心情。

B.乙文作者细致描绘山间一日及四时的自然风光,体现其寄情山水乐无穷的怡然自得。

C.甲诗具体描绘渡黄河登泰山时艰难困顿的遭遇,形象体现了诗歌“行路难”的主题。

D.乙文具体描绘琅琊山朝暮与四季景色之美,意在表现作者对醉翁亭秀丽环境的欣赏。

138.教材将甲诗和乙文编入同一单元,意在告诉我们,人生中难免种种______,对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地面对。

【答案】

135.唐李白北宋欧阳修

136.太阳出来,树林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岩谷山洞便昏暗。

137.B

138.艰难险阻乐观豁达

【解析】

135.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醉翁亭记》为其著名作品。

136.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重点词语:

林霏:

树林中的雾气。

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开:

消散,散开。

归:

聚拢。

暝:

昏暗。

137.A.甲诗起首两句以夸张手法叙写欢乐豪放的宴饮,但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心情并不愉悦。

C.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并非“具体描绘”。

D.乙文具体描绘琅琊山朝暮与四季景色之美,意在体现“乐亦无穷”,表现了作者纵情于山水之意,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

故选B。

138.本题考查对古诗文主旨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即可。

《行路难》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自己不愿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以及作者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同时也激励着人们,人的一生碰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坚信,一定会达到最终的目的。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

(乙)译文: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139.甲词中“水调歌头”是___________,“明月几时有”是题目。

140.下列对甲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欲”一“恐”暴露了诗人千丝万缕的思想矛盾。

B.“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C.“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失望。

D.“何事长向别时圆”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子由的思念。

141.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142.根据文段回答。

甲词中展现出一个浪漫、旷达的苏轼,乙文中展现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苏轼。

【答案】

139.词牌名

140.C

141.怎么会因为读一遍就能记住,便结束读书学习呢!

142.天资聪颖读书用功

【解析】

139.这道题考查对词牌的了解。

词牌名不是题目,是词的格式,它规定了词的韵律、曲调、长短句,任何人都可按照词的词牌去填词。

在甲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明月几时有”是题目。

140.C.“此事古难全”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乐观旷达。

故选C。

141.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

岂,难道;以,因为;过,过目;了,结束、完结。

142.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从乙文“东坡读书不用两遍”可以看到一个天资聪颖的苏轼;从乙文“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可以看到一个读书用功的苏轼。

【点睛】

甲文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乙文译文: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

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

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

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