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55323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docx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和真菌的分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docx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点击数:

671次  录入时间:

2008-1-1114:

49:

00  编辑:

金子明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的知识背景是,细菌分布极广,地球上人迹所到之处都有细菌。

甚至在5m多深的土壤中,1000m以下的深海中,盐分很高的盐湖中,也都有细菌。

空气中,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人的外表,以及动物的消化道内,也都有细菌。

深海中热泉口附近的水温可达300℃以上,竟也有细菌存在,它们和外周的其他生物组成一个特殊的没有日光的生态系统。

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本节的探究实验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学生会“提出问题,作为假设”。

2、             设计思路

本节课着重体现从生物圈的角度认识细菌和真菌的思路。

让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观察。

即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入手,认识细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声处走进教学内容,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在学法指导中,改变以往讲述细菌的知识内容的做法,侧重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和探究,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

同时,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一定基础。

3、             教学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1)培养基和培养皿要严格高压灭菌,这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2)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珍惜实验机会。

(3)提示学生为什么要选取两套培养皿,目的是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4)强调此探究实验是属于单因素。

除采样地点是变量外,进行微生物培养的条件,如温度等要保持一致。

(5)做好标记,设计好实验方案之后,方可打开培养皿。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条件。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小组之间合作和相互交流的能力;强化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是求是的学习态度;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各个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达到成果共享。

教学难点:

配制和分装培养基并进行高温灭菌;从实验中体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的结论。

三、   教学策略

探究实验法和比较实验归纳法。

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程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

学生

课前准备

培养基配制、分装、

灭菌,制作PPT课件。

预习实验方案

关注学生

生活经验

导入

新课

课件展示菌落图片,

启发菌类分布特点。

 

说出细菌、真菌特点

以及常用观察方法

 

由宏观引向微观

进入

新课

课件展示培

养基制作过程

了解接种前的

科学实验过程

感受科学精神

及科学态度

续表

 

1、强调注意事项、巡回指导。

2、分发含培养基的两套培养皿,要求做标记。

3、要求按设计方案接种。

4、接种后立即放入恒温箱培养。

1、设计实验方案。

2、组长领取两套培养皿,在底部做标记。

3、按实验方案在不同地点或用不同方法接种。

明确方案、合作学习,感受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及分布广泛的特点。

三天后观察

从恒温箱中取出

培养皿,分析和观察。

对照课本彩图和

课件识别两种菌落

学会用肉眼识别两种菌落,进一

步认识其形态特点和生活条件。

记录

讨论

归纳

得出

结论

给予各小组充分的

时间交流探究结果,

指导完成实验报告册。

各组代表发言,阐述

设计方案、探究结果,用文字及表格将结论

在实验报告中表述。

注重探究过程,

体会合作的愉快和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

指导完成课本P55练习

 

五、 教学反思

课本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并没有直接讲述,而是用心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探究实验”。

本人深入理解生物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微生物社团成员及实验室资源,带领学生在一周时间内顺利完成此项“探究实验”,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初步学会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检测方法,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本质区别以及细菌和真菌大都需要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条件的理性知识。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

(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学生准备:

(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4)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

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

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

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

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

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

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

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

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

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

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洗干净手)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

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

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

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

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

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

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

刚才我们评出了最佳小组,请这个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

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

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

我家在夏天做的肉汤放久了,在肉汤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斑点。

学生:

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

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

学生:

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

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

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

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

学生:

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

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

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

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

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

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

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

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

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

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

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

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

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

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

后来。

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

教师:

太棒了,我没想到你们知道这么多有关微生物的知识,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

我们查资料,上网知道的。

教师:

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知识迁移,学生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教师:

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

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

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

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

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

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

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

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

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

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

学生: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

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学生:

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学生:

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

很好,下课后,同学们领取培养基和无菌棉棒,为下一节探究实验做准备工作,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希望各组组长将采集菌种地点讨论划分一下。

[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

既然我们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又知道它们中有许多种类对人类有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

勤洗手,勤换衣报,打扫环境卫生。

学生: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光自己做到,还要制止他人的不良行为。

学生:

开展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减少细菌的产生。

学生:

对公共卫生场所经常消毒、清洁。

教师:

非常好,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做一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学生,为地球母亲添光增彩。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教师: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巩固练习]

(投影仪打出)

1.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是细菌菌落?

哪些是真菌菌落?

(1)腐败肉汤表面上的白斑

(2)馒头上的绿色毛斑

(3)发霉的花生米

(4)长绿毛的鞋子

答案:

细菌菌落:

(1) 真菌菌落:

(2)(3)(4)

2.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说明了细菌的分布很广泛,同时也说明细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3.填表

项目

种类

大小

形态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答案:

细菌菌落:

大小         形态

比较小   光滑黏稠,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

大小         形态

比较大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

2.真菌菌落

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制备配养基

2.接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学会观察培养基中细菌和真菌菌落并且能够用语言描述其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推理、判断,从而提出假设并去证明这种假设正确与否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设计实验、准备器材、物品及实际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放大镜、标签纸、透明胶带。

2.学生准备:

课余查找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用谈话式教学法与学生共同简要复习上节课内容,从而导入新课。

具体活动如下

(师生活动)

教师: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细菌和真菌的一些知识,你们能简单回忆一下吗?

学生:

细菌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学生:

细菌繁殖很迅速,它们繁殖后就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学生:

细菌的菌落很小,它的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

真菌有大型的类型如蘑菇,也有用肉眼看不到的酵母菌和霉菌。

学生:

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常形成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的菌落。

学生:

真菌菌落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

教师: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很牢固,上节课安排了你们课余分小组去不同地点接种,下面就请各组组长汇报你们采集的地点、接种过程及探究假设。

一组:

采集地点——菜市场

方法:

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

假设:

菜市场周围空气中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二组:

采集地点——汽车站

方法:

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

假设:

汽车站周围空气中有许多真菌和真菌。

三组:

采集地点——池塘水

方法:

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假设:

池水中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四组:

采集地点——土壤

方法:

用无菌棉棒蘸取土壤,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假设:

土壤中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五组:

采集地点——口腔内部

方法:

用无菌棉棒擦取口腔内部,在培养基轻轻涂抹。

假设:

口腔内部也有细菌和真菌。

六组:

采集地点——手

方法:

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假设:

手上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七组:

采集地点——钱币

方法:

将硬币放在细菌培养基上轻轻一按。

假设:

硬币上有许多细菌和真菌。

教师:

你们的设计思路很好,那么你们把培养基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呢?

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吗?

学生:

我们把一套培养基(1号)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把另一套培养基(2号)放在冰箱中培养(一、二、三组)。

学生:

我们把一套培养基(1号)放在潮湿的地方培养,把另一套(2号)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培养(四、五、六、七组)

教师:

好,下面你们分组观察培养皿中菌落形成情况,然后再互相交流观察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

分组观察、对比、互相交流、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学生:

在温暖、潮湿环境下培养的菌落比较大,生长比较好。

学生:

在干燥、冰冷环境中培养的菌落很小,生长缓慢。

教师: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学生: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教师:

通过我们的探究实验及观察结果,思考分析如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

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

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2.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

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

哪种环境中少一些?

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

3.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的情况是哪一种?

为什么?

4.这个实验是否要设置对照?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争辩,尝试回答。

学生:

高温消毒是为了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上原有的细菌和真菌,增加探究实验的可信性和科学性,用无菌棉棒也是这个道理。

学生:

大多数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在空气中、池水中、土壤中、口腔中、手上、硬币上甚至非常恶劣的环境中,都有它们的足迹。

学生:

在空气中、水中、土壤中、手上、硬币上较多,身体内部较少,在高温、真空、干燥环境中根本没有细菌和真菌。

学生:

在这个探究实验中,不可能有的就是没有打开盖的经高温消毒的培养基,因为它们已经被高温杀死。

学生:

这个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

比如我们把1号和2号培养基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培养,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情况,从而才能总结出它们生存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活动)

激励评价,补充不足。

教师:

我们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

了解了它们生存的条件,这样对于我们消灭有害细菌利用有利细菌为人类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谈菌色变,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细菌、真菌对人、动物、植物有害,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很有益的。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查找资料,有待我们下节上课时备用。

[课堂小结]

探究实验的成功,取决于同学们的积极参予,献计献策,大胆创新;通过实验,培养了大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大家观察、判断、实际操作的能力。

[巩固练习]

1.某同学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了A、B两种细菌进行培养,同时,他还在培养基上放了盐水浸过的纸片。

经过恒温培养一天后,盐纸片周围只有A细菌生长。

你对这个实验结果怎样解释?

答案:

因为A细菌的生长需要盐分。

2.你见过泡菜坛吗?

泡菜是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

因此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答案:

因为乳酸菌是厌氧菌。

3.为什么高温消毒就能达到杀菌目的?

答案:

因为细菌、真菌的生存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高温下它们无法生活。

●板书设计

探究实验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学生汇报

二、观察、讨论、总结

三、提出问题

四、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