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docx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LT
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0=污泥含水率)
⑧池子总高度H=h1+h2+h3+h4(1.超高3.缓冲层4.污泥部分高度)
⑨污泥斗容积V=1/3H4(f1+f2+)
⑩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V=(L1+L2)/2×H4×b(L1=梯形上底长L2=梯形下底长H4=梯形高度)
二、斜板(管)沉淀池
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淀”理论,在沉淀池中加设斜板或蜂窝斜管,以提高沉淀效率的一种新型沉淀池。
它具有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少等优点。
斜板(管)沉淀池应用于城市污水的初次沉淀池中,其处理效果稳定,维护工作量也不大,斜板(管)沉淀池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中更为普遍,因为在城市污水的二次沉淀过程中,当固体负荷过大时,其处理效果不太稳定,耐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差。
斜板(管)设备在一定条件下,有滋生藻类等问题,给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按水流与污泥的相对运动方向,斜板(管)沉淀池可分为同向流、异向流、侧向流三种形式,在城市污水处理中主要采用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
1.设计数据
(1)在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需要压缩沉淀池占地等技术经济要求下,可采用斜板(管)沉淀池。
(2)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般可比普通沉淀池的设计表面负荷提高1倍左右。
对于二次沉淀池应以固体负荷核算。
(3)斜板垂直净距一般采用80-120m,斜管孔径一般采用50-80mm.
(4)斜板(管)斜长一般采用1.0-1.2m.
(5)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0.5-1.0m.
(6)斜板(管)倾角一般采用600。
(7)斜板(管)区上部水深,一般采用0.5-1.0m
(8)在池壁与斜板的间隙处应装设阻流板,以防止水流短路。
斜板上缘宜向池子进水端倾斜安装。
(9)进水方式一般采用穿孔墙整流布水,出水方式一般采用多槽出水,在池面上增设几条平行的出水堰和集水槽,以改善出水水质,加大出水量。
(10)斜板(管)沉淀池一般采用重力排泥。
每次排泥次数至少1-2次,或连续排泥。
(11)池内停留时间,初次沉淀池不超过30min,二次沉淀池不超过60min.
(12)斜板(管)沉淀池应设斜板(管)冲洗设施。
斜板(管)填料国内许多厂家生产有定型产品,一般规格尺寸可直接选用。
2.计算公式
(1)池子水面面积F=Q/(nq×0.91)
(2)池子平面尺寸D=a=
(3)池内停留时间t=(h2+h3)×60/q
(4)污泥部分所需的容积V=V=SNT/1000(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一般采用0.3-0.8)N=设计人口数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或者V=(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Z=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0=污泥含水率)
(5)污泥斗容积(V=(h5=污泥斗高度R=污泥斗上部半径r=污泥斗下部半径)
(6)沉淀池总高度H=h1+h2+h3+h4+h5(h1=超高h4=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
三、平流式沉淀池
1、设计数据
(1)池子的长宽比以3-5为宜。
大型沉淀池可考虑设导流墙。
(2)采用机械排泥时,宽度根据排泥设备确定。
(3)池子的长深比一般采用8-12.
(4)池底纵坡坡度,采用机械刮泥时不小于0.005,一般采用0.01-0.02.
(5)总表面积一般按表面负荷计算,按水平流速校核。
最大水平流速:
初次沉淀池为7mm/s,二次沉淀池为5mm/s.
(6)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大于1.2m/min,一般采用0.6-0.9m/min.
(7)入口的整流措施可采用溢流式入流装置,并设置有孔整流墙(穿孔墙),底孔式入流装置,底部设有挡流板;淹没孔与挡流板的组合;淹没孔与有孔整流墙的组合。
有孔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
(8)出口的整流措施可采用溢流式集水槽。
集水槽;溢流式出水堰,其中锯齿形三角堰应用最普遍,水面宜位于齿高的1/2处。
为适应水流的变化或构筑物的不同沉降,在堰口出需设置使堰板能上下移动的调整装置。
(9)进出口处应设置挡板,高出池内水面0.1-0.15m.挡板淹没深度:
进口处视沉淀池深度而定,不小于0.25m,一般为0.5m-1.0m;出口处一般为0.3-0.4m.挡板位置:
距进水口为0.5-1.0m;距出水口为0.25-0.5m.
(10)在出水堰钱应设置收集与排除浮渣的设施(如可转动的排渣管、浮渣槽等)。
当采用机械排泥时,可一并结合考虑。
(11)当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污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宜多于两排。
2.计算公式
①沉淀部分水面面积(F/m2)F=Qmax/n.q(Q=最大设计流量n=池子个数q=表面负荷)
②池子直径(D/m)D=
③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m)h=q.t(t=沉淀时间)
④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Q/n×t
⑤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V=SNT/1000(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一般采用0.3-0.8)N=设计人口数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或者V=(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Z=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0=污泥含水率)
(以下为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④池长(L/m_)L=vt.3.6(v=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
⑥池子个数(或分格数)(n/个)n=B/b(b=每个池子(或分格)宽度)
⑦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m3)V=SNT/1000(S=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一般采用0.3-0.8)N=设计人口数T=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或者V=(C1=进水悬浮物浓度,C2=出水的t/m3,KZ=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r=污泥容重,p0=污泥含水率)
⑧池子总高度H=h1+h2+h3+h4(1.超高3.缓冲层4.污泥部分高度)
⑨污泥斗容积V=1/3H4(f1+f2+)
⑩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V=(L1+L2)/2×H4×b(L1=梯形上底长L2=梯形下底长H4=梯形高度)
竖流式沉淀池
1.设计数据
(1)池子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值不大于3.0.池子直径不宜大于8.0m,一般采用4.0-7.0m,最大有达10m的。
(2)中心管内流速不大于30mm/s.
(3)中心管下口应设有喇叭口和反射板
1 反射板板底距泥面至少0.3m.
2 喇叭口直径及高度为中心管直径的1.35倍,
3 反射板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1.30倍,反射板表面积与水平面的倾角为170
4 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表面之间的缝隙高在0.25-0.50范围内时,缝隙中污水流速在初次沉淀池中不大于30mm/s,在二次沉淀池中不大于20mm/s.
(4)当池子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小于7.0m时,澄清污水沿周边流出;当直径≥7.0m时应增设辐射式集水支渠。
(5)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0.20m,管上端超出水面不小于0.40m.
(6)浮渣挡板距集水槽0.25-0.50m,高出水面0.1-0.15m;淹没深度0.3-0.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