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类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4754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类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登高类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登高类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登高类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登高类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高类诗词赏析.docx

《登高类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类诗词赏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高类诗词赏析.docx

登高类诗词赏析

丰台教师发展网

进入首页

 

 

《唐诗宋词选读》登高诗鉴赏专题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

 

教学实录:

  师:

请大家反复诵读印发资料中的几首诗歌,总结出它们在题材上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

从题材上看它们都是登高诗,从写法上看都是寓情于景。

  师:

好的。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韩诗外传》卷七)。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登高而咏已是知识分子所向往、所推崇的习惯。

登高之后眼界开阔,使人心境开阔,有指点江山、品评山河的豪情。

中国后世知识分子推崇儒教,儒家先贤的言行自然要竞相模仿。

  今天我们就进行登高诗鉴赏的专题学习——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首先让我们走进作品,我想请大家一起诵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生齐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师:

请思考:

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

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

从诗句当中去找。

  生:

诗人因为参加永贞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后来又明升暗降,被派往远州当刺史。

那时候诗人思念友人,自伤身世,写下此诗。

  师:

这位同学把柳宗元两次贬谪的遭遇回顾了一下,很好。

其他同学能不能再补充一下?

  生:

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来讲,诗人看到的景象是凄凉开阔的,后面会联想到身世,这样会觉得更加悲苦。

  师:

很好。

我们讲登高见景,见景抒怀。

诗人见到的是夏日里暴雨的景象,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生:

他见到了“惊风”、“芙蓉”、“密雨”、“薜荔”,“惊风”击打着“芙蓉”,“密雨”侵袭着“薜荔”。

  师:

“芙蓉”就是荷花,“薜荔”是一种植物,它们还有别的含义吗?

  生:

也象征着恶势力对改革派的打击报复。

  师:

嗯。

其实这里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比兴。

表面上是写见的景,实际上具有象征性,“芙蓉”“薜荔”象征着美好的芳洁的品德。

  我们继续从诗句中来找他的悲愁。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刚才同学讲到,他和友人都被贬谪到这么遥远的地方,音信难通,家园难归,所以最后两句抒发的也是这样的悲愁。

  通过这首诗我们来把鉴赏登高诗的方法明确一下(投影):

登高诗歌一般是登高见景,见景抒情。

登高,提供了一个观景抒情的审美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诗人可与自然、天地、万物对话,可以审视自我,发抒幽情。

在本诗中,柳宗元便是通过景物描写,将一腔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之间。

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诗歌,用声音来传递这种情感。

(生再次齐读此诗)接下来请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诗人登上安定城楼,纵目远眺,所见之景通过第一联展示出来:

城堞、杨柳、汀州,景象高远。

接下去的诗句呢,请同学来赏析一下。

  生:

在第二联中,诗人写了贾生和王粲的典故,借典故表达自己和他们一样的身世和遭遇。

  师:

什么样的身世和遭遇?

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和诗人的经历又有哪些契合之处才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呢?

  生:

他们都是怀才不遇的。

  师:

这个词点得非常好,有概括性!

“怀才不遇”,满腔的抱负、才能都没有办法施展出来。

下面一联用了什么典故?

  生:

用了范蠡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功成身退、退隐江湖的愿望。

  师:

是的。

范蠡实施了复国的计划,携美人归隐江湖,很惬意。

诗人用这个典故想表明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这位同学说到“退隐”,并不贪慕于什么样的名利。

他的想法啊,非常高远,就是归隐于江湖要在什么完成之后呢?

  生:

扭转乾坤,功成身退。

  师:

好,继续往下呢?

  生:

写了“腐鼠”和“鹓雏”,讽刺那些党羽势力。

  师:

对,他用了什么典故?

出处?

  生:

是《庄子》。

  师:

对,《庄子》里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生:

讽刺了朋党势力,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师:

鸱鸟以为非常美味的腐鼠,认为鹓雏(即凤凰)也会贪恋,它哪知鹓雏对此根本不屑一顾。

借此来指向那些打击排挤自己的朋党势力。

那么李商隐是怎么卷入朋党之争的呢?

谁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说诗人的遭遇?

  生:

李商隐二十六岁时,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与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师:

很好。

那能不能请你再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谈一谈,他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生:

他想要建立功名,但是又遭到压抑,忧愤国是,却不被重用,所以政治上很失意。

  师:

非常好。

请大家思考:

诗人登高望远之际,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

  刚才我们请同学将三联中涉及到的典故回顾了一下,要注意典故的运用的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契合。

诗人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第二联的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的感伤,到下面一联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在扭转乾坤之后归隐江湖的坚定想法,一直到最后这种愤慨的全面爆发,对朋党势力对他的排挤打压进行了抨击,讽刺之意很强烈。

  (板书:

感伤——坚定——愤慨)我们总结一下:

通过品味这首诗的深远之情,我们看到,鉴赏诗歌,不仅要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而且要知人论世。

我觉得大家有一点工作做得非常好,就是鉴赏诗歌的时候把诗人的经历遭遇等做一个整理,结合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下面我们走进哲思,请大家朗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生齐读: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师: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前面的登高诗有什么不同。

  生:

这首登高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受,然后又通过登高去缅怀先人,继承了先人的文化,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传统的体悟。

  师:

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

它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思考)师:

前面柳宗元、李商隐的诗都是一开头将登高所见之景写出来,然后再抒怀。

那么这首呢?

  生:

这首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想法、哲思。

  师:

很好,你能给我们讲一讲,首联是什么内容?

  生:

世事不断地变化,给人一种人世苍茫的感觉。

  师:

对,它其实是给人们揭示一个哲理,是以议论性的诗句开始的。

  生:

接下去抒发了对历史的体悟,用典故写了时序的更替、年华的转换和岁月的流逝,尾联写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心理,很有沧桑感。

  师:

我们看“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能不能给解读一下?

  生:

羊公当初和贤圣之士来此登临,留下来的碑记还在,现在诗人登上岘山,看到这座碑,心情十分的萧条。

  (犹豫)师:

为什么呢?

羊公是谁?

  生:

羊祜,曾经镇守襄阳。

他曾在此山与友人喝酒吟咏。

  师:

对,他和羊祜相距四百余年,现在登临此处,看到当时的百姓为纪念羊公竖立的石碑还在,为什么会悲从中来呢?

为什么“泪沾襟”呢?

  生:

我想是一种抚今思昔的感慨吧。

  师:

是的,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吊古伤今。

那他感伤的是什么呢?

  生:

他自己不能实现抱负,心中的悲哀。

  师:

很好。

鉴赏这样的诗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个方法:

  卷帘而上。

从这个尾联的典故入手,再品读,咬文嚼字时看这个“尚”包含的思想内容、情感。

诗人想到自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再想到羊公,毕竟是做了一些事情,不管是为国家,还是为百姓,所以才会在他逝去之后,百姓为他立碑。

四百余年的历史过去了,碑还在,诗人自然会吊古伤今。

这首诗与前面诗的不同之处是它传达了诗人的一种哲思,情之悠远是慢慢深化的。

  我们借鉴一下程千帆先生的评论(投影):

这篇诗凭吊家乡古迹,通过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个主题的描写,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

(《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走进诗人之悠远心灵,请大家找出其他登高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

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师:

那哲理体现在哪里?

  生:

我觉得王勃的《滕王阁》后面四句都是带有哲理性的。

人生的浮华是短暂的,只有江水是永恒的,表现了一种世事无常,但时间永恒的真理。

  师:

好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述了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

很好。

登高抒怀,别有怀抱。

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

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

我们来整理一下,互相补充。

  生:

写了仕途上的不得意,还有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还有对社会历史的一些想法。

  生:

还有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生:

作者在登临以后,看到自然景物的开阔,往往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

  师:

好的,有的同学从诗人个人的角度来谈,因为前面接触到的诗人有政治上非常失意的,遭遇贬谪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这样一种悲愁。

  师:

我们发现,我们的选修教材是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来编排的,当我们把这几首诗串联起来的时候,看到诗人通过作品来反映出时代精神,体现了唐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李商隐的作品是“落日余晖”中的一部分,即使是落日的余晖,他依然有着崇高的理想。

把个人放在永恒的时空之中,把自己的命运融于时代的潮流和国家的命运中去思考。

这是一种大情怀。

  (投影)登高抒怀别有怀抱。

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

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整理:

  个人:

  国家:

  时代:

  从个人角度看思归思乡之情、不得见用之愁、贬谪之苦;从国家这一角度看感怀时事的诗篇,凭吊古迹、伤感于今;时代盛衰无常、世事变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整个大的环境联系到一起去。

  师:

请诵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登鹳雀楼》和杜甫《登高》,分组讨论:

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

我们来读一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生齐读: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

我先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体会一下登高诗文化之长远。

先看一段评论,说到这首诗传达出来的三种意识(投影):

  穿越古今的历史意识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于一声浩叹中表达的强烈的生命意识评论用的是“浩叹”,不是“悲叹”,不是“哀叹”。

陈子昂就像一位巨人,站在时代的顶峰呼唤。

  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这样一种评价(投影):

  登高玄思的哲人之境,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

  《登鹳雀楼》是个人登高即景然后抒怀,但这里蕴含了诗人的智慧,引起了后人的普遍共鸣,带给我们一种哲理。

  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杜甫的《登高》。

  生齐读: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动人心肺,在意境的营造上显得雄浑高远。

  请大家分组讨论:

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生(代表1):

杜甫的诗先写景,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然后抒发了一种哲理,人生渺茫、宇宙永恒的哲思。

抒发自己的情感,就是自伤身世。

  师:

你把杜甫的《登高》赏析了一下,能否比较一下呢?

  生(代表1):

陈子昂是直接抒发感慨。

王之涣是先描写一种壮阔的景象,然后表达对人事的思考。

  师:

好,那杜甫呢?

  生(代表1):

杜甫是借景抒情,然后把他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来。

  师:

好,感谢第一位发言的代表。

接下去。

  生(代表2):

《登高》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

首联刻画了杜甫在登高时见到的景物。

描写了秋天特有的景物,表现了秋天那种肃杀的气氛。

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一生漂泊的情感。

  师:

好的,请再推举一位代表。

  生(代表3):

(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形”“意”两字)如果从作画的角度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卓越的写意诗,重意不重形,讲求以意御笔,以笔写意,一气呵成。

是情感自然的勃发,灵魂恢弘的喷薄,表达出怀才不遇,怀璞玉而不为人所识的惆怅之情。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凸显一个“形”字,极注重格律与平仄,中规中矩,井井有条。

再加上诗人先写景,再写情,情景交融的写诗技巧,充分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论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卓论,体现出登高玄思的哲人之境,启迪人心的哲理之境。

然而,到了杜甫,则显其并能,将陈王二人的长处交融,达到统一,并进一步发展。

王诗为五言,而杜诗为七言,七言较之五言在抒情上表现得更为丰满有力,并且杜诗更为精雕细琢,从格律的角度上看简直无懈可击。

再者,此时杜甫已步入暮年,在苦难的锤炼下,显示出比陈子昂更为成熟、沧桑和强大的情感,令人感动、震撼。

因此,情感因格律而升华,格律因情感而洗尽铅华,不再古板和生硬。

  首联、颔联描写了江边的深秋图景。

随着诗人视角的变换,描绘了天上地下的秋景,有声有色。

首联有听觉的肃杀,有视觉的悲壮。

颔联由“无边”、“不尽”将有限之小天地扩展为无限之大时空。

颈联、尾联将诗人他乡作客的艰难困苦之情层次分明地倾诉出来,“年老志衰霜满鬓,一腔愁苦独登高”,一种极强烈的悲剧感撼人心魄。

读罢《登高》,我实在不忍心去称赞杜子美在诗中表现的破碎的尊严和坚强。

  请大家珍视这种悲壮的高贵。

(师生鼓掌)师:

感动于你用心灵与伟大的诗人对话,对诗歌的鉴赏本来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走进诗人。

请大家看一看:

  (投影展示一)登高题材也是有传统的,经过漫长的积累。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出,便以强大的力量夺取以往的积累,建立牢固的形象,他的主题被时间笼罩,并且是悲观的(独怆然而涕下)。

而王之涣带着《登鹳雀楼》来抢占地盘,他的主题被空间笼罩,并且是乐观的(更上一层楼)。

然而杜甫的《登高》,以更强大的力量和姿态,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

  接下来是有关比较的内容。

  (投影展示二)杜甫的《登高》既包揽了陈子昂的时间和王之涣的空间,又注入了个人身世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时与空,历史与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

陈子昂和王之涣用的都是静止的远景,杜甫则用上远景、近景、特写,并且不断转换视角,使诗写得丰富而复杂。

  师:

最后咱们来再进行一下整合。

孔子说:

“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卷七)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

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

细细揣摩登高诗的内容:

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

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旷茫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

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这个登高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也体现了一种精神的高度:

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

  下面欣赏名家谈登高诗鉴赏。

(投影)

  生齐读:

  (登高诗)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有浑厚之感。

  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

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分析要开放,最好把作品放在系统中,在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分析,结论才有可能深入。

  师:

大家课后也可以阅读一下当代学者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让我们对作品的鉴赏更加深入、细致、丰富,贴近自己的心灵感悟。

今天我们通过登高诗鉴赏专题的学习,来感悟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让生命色彩更加丰富。

大家课后复习诗歌的时候也可以用分类别整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加强诗歌题材分类的意识,如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惜别诗、咏史怀古诗等,通过整合,整体把握类别的特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今天的这节课就到此结束。

感谢大家,下课!

思路解说:

  这节课是我在南京市开设的选修教学探究课,想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将选修与必修打通,将选修教材内部各专题打通,真正体现选修的特点。

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按照文学史的脉络,以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风格为依据进行专题分类。

在实施教学时,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目标最优化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

把《唐诗宋词选读》初唐诗专题中的《滕王阁》、盛唐诗专题中的《与诸子登岘山》、中唐诗专题中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晚唐诗专题中的《安定城楼》和《必修四》中杜甫的《登高》等篇目整合起来,设计为“登高诗”专题。

在前期准备阶段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是注意单篇教学的落实,课前布置学生充分的预习未接触过的诗篇,温习已学过的诗篇,以提高课堂整合的效率。

因为是在外校借班上课,事先我将所有课上要涉及的必修、选修诗作印成了一张讲义发给学生以加强诵读与理解;二是注意板块流程的顺序安排及问题设置的斟酌,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分”与“合”的组合学习;三是强调古诗词鉴赏方法的归纳整理,以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由学生诵读登高诗导入;2.走进作品(景之高远):

通过对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问题探讨明确鉴赏方法——抓住景与情的关系;3.走进诗人(情之深远):

通过对李商隐《安定城楼》的典故探讨明确鉴赏方法——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4.走进哲思(心灵之幽远):

比较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并交流其它登高诗中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从个人、国家、时代三方面总结登高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慨;5.走进传统(文化之长远):

比较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登高》。

分组讨论交流:

杜甫是怎样从内容和写法上发展登高诗的?

教师提供名家谈登高诗鉴赏以供参照;6.明确诗歌题材分类学习意识。

  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文学熏陶与实际应用并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

这一直是我思索的问题。

应尽量避免以下两种极端现象:

一是严谨有余,解析明白,导致灵性不足,诗意全无;二是过于松散,漫无目的,导致眼花缭乱,不知所谓。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高中古诗词教学既不能过分依赖于程序化的解析,又不能陷入多元解读、没有旨归的泥淖,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式整合的尝试,让师生都有新的感悟。

  

原题:

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唐诗宋词选读》登高诗鉴赏专题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文教资料2010_36,(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0000),王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