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54727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docx

《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docx

教师招聘教育学资料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

(二)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汽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A.到电影院看电影B.幼蜂学筑巢C.师傅带徒弟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特点

1.永恒性:

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存在3.历史性:

与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相关

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五)“教育”二字追溯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影响1.教育容2.教育措施

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B)

A.学生与课程B.学生与教师C.学生与教材D.学生与教学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

(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

(三)心理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正确

生物起源说

1.基本观点:

动物的本能行为2.代表人物:

(法)利托尔诺(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3.评价: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心理起源说

1.基本观点: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2.代表人物:

(美)孟禄3.评价: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

1.理论依据: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2.基本观点:

劳动3.代表人物:

(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是(B)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需要起源说

2.主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A.孟禄B.沛西・能

C.利托尔诺D.华生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二)古代社会

(三)近代教育

(四)20世纪世界教育

(一)原始形态

1.无独立、无专门化、无阶级性

2.目的:

为了生产和生活

3.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古代教育:

奴隶+封建

1.中国

2.印度

3.埃及

4.希腊、罗马

中国

夏代——学校教育形态的产生

商朝(殷朝)——考古材料确切证实。

西周:

1.完备形态,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2.国学和乡学

3.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课程的雏形)

春秋战国:

官学衰落、私学大兴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剩余产品

2.相当的经验积累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

1.程朱理学为国学

2.儒家经典被浓缩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

八股文

清:

科举考试

印度

1.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

2.刹帝利,为军事贵族

3.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

4.首陀罗种姓

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容;

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埃及

1.文士学校

2.“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希腊、罗马

初等:

1.大众阶层:

学校教育

2.贵族阶级:

家庭教育

中等——贵族、富人阶层

西方七艺:

文法、修辞、逻辑(三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术)

雅典: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容比较

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

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容

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古代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等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

(三)近代教育特征——公历十一

16世纪以后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世纪后世界教育特点——全民多献钟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________的教育容。

(B)

A.现代社会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D.封建社会

2.“四书”、“五经”是我国______的教育容。

(D)

A.现代社会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D.封建社会

3.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学科界定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

二、教育学产生和发展阶段

(一)萌芽

(二)创立

(三)科学教育学

(四)多样化

(五)分化与拓展

(一)萌芽(奴隶——17世纪)

1.孔子——述而不作

《论语》

“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中国最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2.《学记》——出自《礼记》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课与课外相结合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

(4)“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教学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3.格拉底

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助产术——启发式教学(西方最早)

世界上最早?

学生:

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格拉底:

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

是恶行。

格拉底:

欺骗敌人是恶行吗?

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

这是善行。

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格拉底:

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

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

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

是善行。

格拉底:

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

说,援军就要到了。

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

这是善行。

4.柏拉图《理想国》乌托邦

哲学家、武士、农民

唯心主义者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追求美德/理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段论推理

6.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创立(17——18)

1.(英国)培根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论科学的价值和发

展》(1623年)

2.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1632年)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英)洛克

《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白板说

4.(法)卢梭《爱弥尔》

(三)科学教育学(18——19上)

1.(德)康德,“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论教育》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

教育学的建立。

两论基础:

哲学伦理、心理学

教学过程四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师三中心:

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拿着书本在课堂上课)

学科中心课程代表人物之一

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现代教育学之父

(四)多样化(19下——20上)

1.(英)斯宾塞《教育论》

教育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2.(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思想

(德)拉伊—《实验教育学》

3.杜威《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新三中心: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儿童(学生)中心主义课程代表人物之一

五步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教育的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设计教学法首创者

4.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5.中国新主义时期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是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分化与拓展(20中——)

1.(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

能目标三大类

2.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发现学习提出者

3.联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

4.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练习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在动力是___的发展。

(D)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

C.教育现状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

A.培根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D.赞可夫

3.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A)

A.赫尔巴特B.杜威

C.夸美纽斯D.斯宾塞

4.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来的学者和第一次把教育学搬上大学讲坛的学者

分别是(C)

A.培根,夸美纽斯

B.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C.培根,康德

D.杜威,卢梭

5.主在教学中应用“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

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出这一主的教育家是(A)

A.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6.20世纪早期,主“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改造中国旧教育

做出伟大贡献的教育家为(B)

A.蔡元培B.行知

C.贤江D.徐特立

7.《学记》指出: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这句话指的是(D).

A.既有正规学习,又有非正规学习

B.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自学

C.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

D.既有在教室学习,又有在居所学习

【多选】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容,这“三艺是指(BCD)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第2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经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部结构。

3.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容。

4.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对经济作用的特点:

周期性长、发效性迟缓

教育先行论教育同步轮教育滞后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美)舒尔茨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容体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一、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二、学校文化

分类

1.学校物质文化

2.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核心

3.学校制度文化

三、学生文化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1.具有过渡性;

2.具有非正式性;

3.具有多样性;

4.具有互补性。

第四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3、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二、人口对教育再生产

1、控制人口的数量

2、提高人口的质量

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一、不平衡性

二、继承性

课堂练习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还决定着(B)

A.教育年龄B.教育目的

C.教育年限D.教育手段

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C)

A.政治经济制度B.社会文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D.社会人口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4.“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B)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B.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C.教育与科技的关系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5.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C)

A.赫尔巴特B.杜威C.舒尔茨D.洛克

6.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D)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

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两个方面

(一)生理发展

1.机体的正常发育

2.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

(二)心理发展

1.认知:

感知、记忆、思维等

2.意向:

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三、人的身心发展动因

(一)发论

(二)外铄论

(三)实践主体论

(一)发论

核心观点: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

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1.孟子性善说

2.(奥地利)弗洛伊德性本能

(人格三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3.(美)威尔逊基因复制

4.(美)格塞尔成熟机制

5.(美)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二)外铄论

核心观点: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

校教育。

代表人物:

1.荀子性恶论

2.(英)洛克白板说

3.(美)华生行为主义理论

(三)实践主体论

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

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一、遗传

二、环境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

(一)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二)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1.(美)高尔顿:

《遗传的天才》1869,“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

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2.(美)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董仲舒:

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

性。

名性者,中民之性。

二、环境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最近发展区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条件

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2、学校教育自身条件

(1)教育的物质条件

(2)教师的素质

(3)教育管理水平

3、家庭环境的因素

4、社会发展状况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

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练习

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B)

A.环境B.遗传素质

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是主导。

(B)

A.环境B.教育

C.遗传素质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因素是(D)

A.遗传素质B.成熟

C.环境D.学校教育

4.“白板说”;“龙生龙,凤生凤”;“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识分别体现了儿

童发展中的(D)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辐合论

B.环境决定论;辐合论;教育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

D.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5.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看,属于外铄论者的学者是(A)

A.洛克B.格塞尔

C.孟子D.威尔逊

6.格塞尔的“单卵孪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A)。

A.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

C.遗传素质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D.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节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顺序性

二、阶段性

三、不平衡性

四、互补性

五、个别差异性

一、顺序性

指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

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发展的不可逆。

1、身体的发展:

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2、心理的发展:

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

感。

教育措施

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

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二、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

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措施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例:

小学生: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初中生: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

高中生:

辩证思维

三、不平衡性

(一)不平衡性表现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生理方面:

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

熟在后。

心理方面:

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二)教育措施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学记》:

“当其可谓之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

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

学习外语应该从10岁以前就开始;

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为最佳

9岁(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

四、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

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教育措施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

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

人的水平;

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五、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

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

教育措施

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

速地切实地提高。

总结

教育是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

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练习

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B.阶段性

C.不平衡性D.差异性

3.“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A.顺序性B.不均衡性

C.阶段性D.个体差异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

展(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是(C)

A.大学阶段B.高中阶段

C.初中阶段D.小学阶段

6.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A)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

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

然得到发展,表明给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8.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简答

1.“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发展的哪一种因素?

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

用?

2.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简述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案例分析

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

在孩子5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

开发孩子的智力。

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

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

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再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